也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_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两大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创新性、继承性与发展性。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当新的时代、新的实践提出新的课题时必将产生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不断开拓新的境界。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6—0005—02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二者形成过程比较研究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处于历史紧要关头,毛泽东、邓小平深刻分析当时社会背景而产生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先进理论武装下的幼年时期的共产党人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有一定认识,但认识很不全面。又由于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民主革命仍未能摆脱失败的命运。在与党内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毛泽东既不迷信,也不抛弃马列主义,摆脱俄国革命的城市中心论,从中国现状出发来思考和寻找中国民主革命道路,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这一理论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础。随着革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大革命、土地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前途、道路、领导力量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在邓小平的领导下,长期困扰着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探索中得到共识:从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从1956年到1976年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在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却走上了“文化大革命”这一极“左”的道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邓小平认为,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认识不清造成的。邓小平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紧紧围绕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做出了符合实际的正确回答,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在中国民主革命经过一系列失败后,总结革命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中国的性质和国情,在革命与战争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正确回答革命向何处去以及怎样革命的问题。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失误和挫折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新认识国情,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基础上,正确回答社会主义建设向何处去以及怎样建设的问题。二者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地运用于中国实际,深刻把握了时代特征,回答了时代的课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二者内容比较研究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内容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它对民族资产阶级、对农民、对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等问题上。首先,它正确而灵活地解决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是中国革命中一个相当特殊而十分复杂的问题。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的,这是一个历史特点,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过程中的特点,而为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史中所没有的。”[1]603尤其是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根据其革命与软弱的两面性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顺利地完成了革命任务。而这在马列原著中是没有现成答案可寻的,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策略思想的创新和重大贡献。
  其次,它准确地界定了农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并且与当时流行的“民粹主义”区分开来。毛泽东指出:“这个问题,在我们党内有些人相当长的时间里搞不清楚,存在一种民粹派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多数的党内是会长期存在的。”[2]323从而避免了把农民思想理想化的民粹主义思想。正是基于对农民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及其革命性的分析,从而实现对其正确领导,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与统一战线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再次,它始终坚持党对革命的领导。针对党在历史上曾因陈独秀和王明没有很好地坚持党对革命的领导而造成的损失,在对各革命阶级进行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核心,也是革命成败的关键,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基本原理、殖民地民族革命理论为指导,总结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创立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说。它作为中国革命之第一步的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根植在中国社会历史土壤中的独创性革命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是该理论的“三块基石”,它们也是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性的地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凝结与根本体现。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它统领并贯穿于整个理论,是该理论一系列命题提出的根本前提。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中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正轨,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据此,党摒弃了“超阶段”的“左”的错误,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既然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不是纯粹、完全和典型的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因素占主体、并充分利用非社会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这就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基于现实的科学基础上,解决了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论,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它第一次引入了生产力的范畴,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看作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看作是工具性和目的性的统一;从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实现的目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以此为理论基础,在1985年春天,他提出一句惊世之语:“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另外,邓小平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改革开放理论是邓小平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指导来观察中国的实际而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为指导,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吸取别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而创立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根植于中国社会历史土壤中的又一马克思主义独创性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性与发展性——二者历史地位比较研究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发展。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嬗变,它标志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追求,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中国现代化征程中的两朵奇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得到继承与发展的结果。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完成了前一个任务,才能完成后一个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直接指导党和人民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它不仅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创造了前提,而且使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变成可望而可及的现实。也正是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才有30多年改革开放的民族经济的腾飞,也才有今天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现代化扫清了障碍;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探索与建立,为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探索,为现代化的真正启动提供了思想准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党关于革命与建设的又一里程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姊妹篇,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一样,它必将引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新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也将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石银)
其他文献
摘 要:礼乐文化是儒家伦理教育的艺术化,《乐记》中阐述的乐论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所谈的并不是纯粹的艺术问题,而是倾向于伦理修养与政治教化问题,人们可以借着乐调节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以美的旋律渲染氛围,传达情志,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通过美感教育,引导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深入挖掘乐论的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提升个人修养,增强幸福感,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理
期刊
摘 要:赵树理及其创作从40年代至今就一直是评论界言说的对象。40年代后期他的创作就被作为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方向”而获得了的赞誉;新中国成立后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时有起伏。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展示赵树理的文学观,进而分析他在建国后所遭遇的困惑和所经历的浮沉。  关键词:赵树理;时代规约;文学新规范;差异;个体浮沉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期刊
摘 要:2003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2007年,黑龙江省开始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式;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7-0182-02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
期刊
摘 要:如何通过校企合作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陕西理工学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找准我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制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高学历女青年日渐增多,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于她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多元化的价值观对于她们的价值观又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在择偶的标准方面也就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通过收集上海某高校BBS鹊桥版(2010年6至2011年6月)女征男板块的交友启示,在此基础上进行调研分析,试图能够系统客观地反应高学历女青年的择偶现状,以便更好
期刊
摘 要:创业实践是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增强创业体验、提升创业认识、增强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职业学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的背景下,以常州建设高职校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提出了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实践的建议。  关键词:创业实践;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
期刊
摘要: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从传统的信息共享开始逐渐跨过“思想共享的门槛”。博客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新文体,开始昂首阔步走进大众的视野。本文借助布尔迪厄的场域、资本等相关理论,探讨当下博客文化现象背后有关资本争夺、社会分层等文化隐喻。  关键词:博客;场域;资本   中图分类号:I0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3—0061—02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博
期刊
摘要: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出发,为交际的语用阐释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拓展了语用研究范围,使语用学成为一门开放性的解释交际的科学,但国内外语言学界一直存在着认为关联理论缺乏社会维度因而无法解释社会文化现象的批评。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对关联理论研究视角以及理论框架的分析,并以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礼貌现象为例,来证明这种批评是由于对关联理论的误解而引起的。  关键词:关联理论;社会维度;礼貌;误解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似乎也对传统生活方式提出了很大挑战。虽然传统纸质阅读仍然是当前高校中阅读的主要方式,但不争的事实,网络阅读正在慢慢地被作为知识接收者和传播者的大学生群体所接受,本文对这种新兴阅读方式盛行原因和利弊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阅读道路提出相关建议和做出预测,希望能对大学生群体以后的学习有些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
期刊
摘 要: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优化农村基层组织运行机制,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更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加以重视。通过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证研究,分析了贵州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农村民主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民主政治;基层组织;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