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责任心”建设成教师文化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2ej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责任”?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因为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责任都是智力和境界的象征,责任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人类理想与良知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把“责任”装在心中就是“责任心”,一个人想跨进成功的大门,就必须持有一张门票——责任心。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健全人格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才会喜欢并热爱自己的工作。在教师文化的培育过程中,提升了责任心,便是垒起了教师责任文化的基石。
  从实践层面上来看,“责任”是一个系统。根据责任文化研究专家唐渊在《责任决定一切》中的阐述,它包含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责任意识,是“想干事”;责任能力,是“能干事”;责任行为,是“真干事”;责任制度,是“可干事”;责任成果,是“干成事”。这五个方面具体到教师工作中的时候,便表现为教师职业意识强、教学观念科学严谨、师生观恰当、教育行为规范以及教学设计、教学研究、教学反思等都落到实处。这也便构成了学校特有的教师文化,折射出学校教师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
  鉴于“责任”的意义,综观“教师责任”的每一个操作维度,与之相关的责任文化的培育也就给学校以及学校教育赋予了更重大的使命。近年来,我校(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努力践行“用爱托起生命的灵动”的办学理念,以“责任文化”课题为引领,让“责任”走进每个师生的灵魂深处,让“责任意识”成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信奉并实践的核心价值观,努力将“责任心”建设成教师文化,不断提升学校发展内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精致管理:“责任文化”扁平化
  精致管理是一种意识,精致管理的前提是基础管理,精致管理要注重过程和细节管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进学校精致管理,将“责任文化”扁平化。
  1.高处着眼,有效生成制度文化,用制度落实责任。
  坚持“制度第一”。贴近学校发展需要,历经三次教代会,我们建立、健全、修改、完善了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条例》《师德月考核条例》《教学常规考核细则》《教学七认真考核细则》《教科研考核条例》《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教师一日工作常规细则》《教育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条例》《中层干部绩效考核办法》等14个条例、办法,强化制度执行的过程意识、评价意识和反馈意识,打造制度执行的精细链条,形成用制度规范秩序、用考核维持秩序、在秩序中体现“责任”及“责任担当”的现代学校管理方式。
  2.实处着力,推行年级模块管理,让团队共同承担责任。
  以年级管理方阵建设为重点,加大以年级组为单位的扁平化管理。由校长室、中层干部和年级组长组成年级管理团队,负责年级常规管理、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年级里去,形成职能部门纵向深入、年级组横向展开、校长室宏观调控的条块结合的科学管理模式。每月按照年级组考核内容进行全面考核,强化年级组成员的责任意识,有效分解“责任”,落实“责任”,促进年级组管理的高质运行,并逐步形成“自律”与“他律”的责任文化。
  3.细处着手,行政值周问题归零,把责任感化为“领导力”。
  坚持“管理也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行政值周制”。值周行政对本校区实行一日三巡。行政贴地行走,及时发现优秀,寻找问题隐患,避免问题发生。对于巡查中出现的问题,即时解决。借助校园网,每天通过文字“综述”向全体师生进行通报,反馈到人、到班、到岗、到年级,客观、全面而详细,形成良好的动态反应和调控机制,保证“事事有人负责,人人对事负责”。
  二、队伍磨砺:“责任文化”实质化
  我们坚持“教师第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变量”的人才理念,坚持“责任胜于能力,责任成就优秀”的培养目标,在队伍磨砺中把“责任文化”实质化。
  1.“夯实师德”建设工程,把责任融进职业道德。
  开设“笃行讲坛”。每月一讲,紧扣“责任”与“担当”,请“大家”、“人物”及校长、普通教职员工讲述职业道德的主旋律——大爱和责任,讲述校园感动故事,从多角度多层面让“讲坛”成为影响教师思想和精神的重要阵地。“叩问教师的灵魂是什么”“为人师表,做负责任的教师”等主题演讲,激励教师不断优化师表形象,增强履责动力。“用大爱做小事”“阔步走在践行责任的大路上”等讲述以先进的事迹激励教师,以榜样的力量鼓舞教师。
  开辟“信息平台”。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和校园集会,及时报道学校涌现的先进人物,宣讲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典型事迹,并为先进人物点歌献歌。
  开通“评价系统”。评选校园“魅力教师”,为“魅力教师”撰写诗意感人的颁奖词,教师节举行隆重的颁奖盛典,引导教师内铸师德,外塑师表。评选“教工之星”,鼓励各方面取得成就的优秀教职员工。通过激励争先,凝聚校园正能量。
  开展“读书活动”。成立“读书联盟”,开放“笃行书吧”,推行“行政读书会”,引导全体教师将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求。“校长好书赠阅”活动、“读书征文”活动以及多种形式的读书报告会、分享会、好书推荐会等,引领教师徜徉于书香校园。为教师精心制定必读篇目,开展“读书长跑”活动,其中《给教师的建议》《仁爱一生》《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必读书的精读,帮助教师舍“匠气”就“师道”,感受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永不枯竭的“智慧挑战”的幸福感,通过书籍传递教育使命与教育责任。
  启动“关怀行动”。对教师团队的不同群体、特殊群体给予特别的关怀,“送温暖”、“送清凉”、“送慰问”、“送祝福”、“送奖励”,细致入微,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馨温暖。校长“每周寄语”,传递给教师的是要求,是鼓励,是祝愿,更是责任。“重槌敲响鼓”,给优秀教师特别是优秀的青年教师压担子、搭台子,有意识地锻造和培养,让“响鼓”敲出最动人的教育人生的音符。为了让“木桶短板”长起来,我们恪守“每个人都很重要”的管理理念,不拘一格,尽最大可能用教师之长,将每一个人放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释放能量,体现价值。   2.“铸造师能”建设工程,把责任化为能力提升。
  以“参与式”日常教研为基本点。下移重心,每学期自下而上确定各科日常教研主题,探索“参与式”教研模式,即“听”(特级教师名教师优秀课)→“看”(教学观摩、优秀教学设计展评、优秀作业展览)→“读”(教育阅读沙龙、读书分享)→“辩”(学科主题论坛、班主任论坛)→“行”(各类公开课、展示课、示范课、过关课、爬坡课、订正课)→“赛”(各学科教学基本功竞赛、演讲比赛等)→“评”(优秀班主任、教学七认真之星等),并在“听”“看”“读”“辩”“行”“赛”“评”等各个环节中明确要求,明确责任,以提升教师把握教学的能力。
  以“梯次式”专题研训为活力点。坚持走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培训两线并行的道路。开展“青年教师成长家园”活动,扎实推进“青蓝工程”。打造校园“关键人物”,这些“关键人物”来自青年教师团队,他们渴望进步,渴望成长。我们对他们进行倾力打造,重点“包装”。他们的省市级赛课获奖,向全体青年教师生动地诠释:没有“做不到”,只要竭尽所能、不遗余力,就一定能够做到、做好!制造校园“关键事件”。我们把区内外的各项赛事和活动确定为校园阶段性的“关键事件”。以“关键事件”为抓手,赋予“事件”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通过经营“事件”的过程,让教师亲历“事件”的始末,自始至终见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付出的劳动和智慧。通过“关键事件”昭示:没有“不可能”,只要我们倾情倾心并善于独辟蹊径,就一定能够收获惊喜和成功!
  以“课题式”立项研究为着力点。市教科院立项的学校“责任文化”主课题研究不断推进,成为“责任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通过课题研究,发挥“责任文化”主流文化价值的引领作用,让“责任”精神融入师生的日常行走方式之中。
  以“校本式”干部研修为着重点。推行干部校内“公推公选竞聘上岗”制,实现能者上平者下,一批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青年骨干走上干部岗位,激活了干部队伍活力,提高了干部的团队履责能力。推行中层干部“月工作实绩自我评价与反思”制,催化工作创新,强化工作反思,优化工作过程。推行中层干部校本研修制,由校长结合当月干部具体管理工作实践,通过例谈式主讲,如“管理也灵动”“赢在执行力”“中层干部应当成为中流砥柱”“落实是关键”等贴近学校实际、针砭管理问题的主题演讲,指导改进策略,提升中层干部的管理能力、履责能力和执行能力。推行每月“行政读书会”,《给加西亚的信》《责任胜于能力》等“行政干部共读书”的阅读分享,促进了中层干部“与思想共舞,与智慧对话”。
  三、质量提升:“责任文化”具象化
  1.聚焦“责任”,致力于缔造“美的教室”,切实优化校本德育品牌。
  “责任”育德,自主德育的突破点。我们以“责任教育”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和核心,将“责任教育”内容分层化、具体化、细微化、系列化、生活化,从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然负责等主题出发,通过寻访榜样、聆听讲座、课堂渗透、行为养成、主题活动、校园节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责任娃”评选等方式和渠道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
  特色班建设,班级文化的生长点。推进特色班建设,开展“缔造美的教室”活动,打造班级主流文化。各班自定班名,创作班级标志、口号、班歌,制定班级行动方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特色班建设为抓手和突破口的班级文化建设初显成效,形成了积极向上又丰富多彩的特色班级文化。
  德育研修,德育创新的联结点。成立校“德育研修站”,以“德育研修站”为阵地,陆续推出“微型德育课堂”“班主任微论坛”“微型德育沙龙”“德育微课程”等德育项目。以校园事件和现象为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和视角,创新了德育队伍的培训方式,促进了德育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本德育微系列,有效落实了“治未病”的理念。
  2.聚焦“常态”,致力于“儿童深度”课堂改革,切实践行减负增质。
  向家常课要质量。“家常课”追求简约、扎实,要求达到“五有效”:教师有效组织、有效指导,学生有效参与、有效体验、有效练习。开展每周“预约听课”,明确听课者、被听课者以及中心反馈者,落实家常课要求的达成。落实每周“青蓝听课”,每学期20位徒弟人均开课15节,师傅听课反馈,实际指导。
  向课堂改革要质量。聚焦常态课堂,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支撑,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发展的需要与可能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追求教学有效灵动。以“把握‘儿童深度’,构筑灵动课堂”为主题,通过开放示范课、研究课、专家指导、论坛沙龙等引领教学改革,提炼改革经验。
  向教学研究要质量。我们以各学科组为点,开展“专家听诊”活动,每学年邀请苏州市及园区的特级教师、名教师及教研员二十多人次来校听诊课堂并作专题讲座,及时把脉、纠偏、指点,拓宽教师教学的眼界、视界,提升教学研究的“高度”与“效度”,增加教学研究的含金量。
  向有效监控要质量。严筑质量防线,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教学督导室”针对年级学科特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质量督导、质量跟踪。根据调研情况对部分年级、部分学科、部分班级进行跟踪监控,及时有效地堵住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扫除盲点盲区,保证两校区质量均衡,保证各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抓住“责任文化”这一主线来谋求进步与发展,唱响了学校文化重塑、内涵发展、特色培育的主旋律,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但仍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与探索的地方,这将是我们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梁的工艺特殊,预制数量大,多采用集中预制,本文介绍了如何对预制场进行规化,投入,怎样对板梁施工工序进行质量控制。
【摘要】课堂,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与教师的职业生活的主要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师生都具有个体的生命价值。热爱课堂、研究课堂、扎根课堂,能帮助教师发现教育的真谛,理解课堂的意义,促进教学反思及课堂重构,形成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专业发展;实践智慧;教学主张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介绍了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构造,研究了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性能,探讨了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检测,分析了外墙外保温系统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了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和胶粉聚苯
教育者采取的任何一种教育行为都是有理由的。“为了学生好”就是一种常见的理由。因为常见,所以是个很好的话题,容易引起普遍的共鸣。从这个话题开始,我们对教育行为的理由会产生很多的思考与关切,并且由此对教育行为本身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我看来,下面三个视角尤为重要。  一、伦理的视角  “伦理”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教育者给出的“理由”是否存在伦理问题,与行为的“动机”有关。  任何教育行为都有
就监理如何做好住宅小区的绿化工作做一探讨,总结分析了上海万科四季花城项目在实际的监理过程中监理重点控制的内容,力求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的生态型景观环境。
近年来,课堂教学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让人眼花缭乱的形态,可是真正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课堂教学究竟是怎样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没有共同的规律可循?究竟如何操作、抓住怎样的细
【关键词】自然生命;文化生命;教育生命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7-0072-01  假如教育是一条河流,以这样一个隐喻,“教育是什么”这一哲学命题便清晰可感。生活中需要一些隐喻,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以河流感知、体验、理解教育,这不是语言问题,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我以为,河流有着三重生
本文针对当前外资企业收益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优惠政策过宽、收益暗中外流、基础设施回收费用偏低、收益分配细则不明确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结合太原某花园1号楼工程概况,阐述了湿法搅拌桩工艺流程,对测量放线、深层搅拌机的定位、水灰比控制、材料质量控制等关键工序控制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就如何提高工程质量作了
【摘要】展示是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碰撞,是学习效果的呈现检验。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是高效展示的基础。从活动单设计来看,要提示展示的内容、要求、方法,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从小组合作过程来看,要经历从人人参与到整合提炼、推荐代表修改加工的过程;从达成目标来看,展示的人员分工,展示的内容、方式必须商量到位,尽可能胜人一筹,亮出精彩。  【中图分类号】G424 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