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禅三昧 自然清远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19900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士祯的“神韵说”是影响有清一代的著名诗歌理论,包含作家、作品和读者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本文从美学理论入手,通过对王士祯诗话资料的分析,解读王士祯“神韵说”的审美理想,即诗歌应有禅味,“清远”至上。关键词:神韵说;审美;禅意;清远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4-0180-02
  
   清初极具影响力的文坛领袖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说”是清代最具代表性的“四大诗说”之一。杨绳武《王公神道碑铭》道:“盖自来论诗者或尚风格,或矜才调,或崇法律,而公(王士祯)则独标神韵。”可见“神韵”是王士祯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神韵说”作为一种诗歌理论,注重诗歌的意境和语言本身的美感,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的干扰,试图营造一种理想色彩强烈的艺术境界,追求有禅味,“清远”的审美风格。从王士祯的大量论著中,我们可以分析出“神韵说”的审美理想。
  首先,诗歌要有禅味。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说”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十分深远。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王士祯编《唐贤三昧集》三卷,作为神韵诗的范本。“三昧”是来自印度的佛家语,是梵文的音译,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此词后来汉化为对某事深有造诣或领悟其奥妙,谓之“深得个中三昧”。王士祯以“三昧集”来命名选本,并多选“诗佛”王维的作品,可见他认为诗、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王士祯所说的“诗家三昧”,类似于禅宗的“自悟”,是一种“自得”的状态,突出心灵观照的体验作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所编的《香祖笔记》更进一步提出了“诗禅一致”的观点,“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王士祯推崇以禅论诗,旨在把“禅”的特征内化到“神韵说”的美学内涵中去;他指出“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又云“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如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太白‘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常建‘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浩然‘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刘虚‘时有花落至,远随流水香’,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通其解者,可语上乘。”(《蚕尾文》)强调由思辨推理转入直觉感悟,直指人心。他认为,“古人诗只取兴会超妙,不似后人章句,但作记里鼓也。”这“兴会超妙”正体现着禅宗思想的精髓,作诗如参禅,应允许诗人的想象力自由驰骋,以自由的形式表达诗人最真实的感悟,同时,应超越语言这一层面,不为语言所役。
  “妙境”是“神韵说”倡导的诗歌的最高境界。在《分甘余话》中,王士祯评严羽:“沧浪论诗,特拈‘妙悟’二字,及所云‘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又‘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云云,皆发前人未发之秘。”“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是严羽受到禅宗启发的论诗主张,“神韵说”秉承了严羽的“妙悟”论并进一步将其升华为诗歌最高的审美境界。王士祯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观王、裴《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王士祯把王维、裴迪等人的“得意忘言”诗作与禅宗思想巧妙融合,作为推广“神韵说”的载体,进一步体现了神韵说“诗禅一致”的审美追求。他在《香祖笔记》中有言:“表圣论诗,有二十四诗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出自司空图的《诗品•含蓄》,被王士祯誉为诗家“极则”。“不著一字”具有哲学上“空无”的意义,但“不著”也并非一个字都不著,而是“不多著”的意思。一方面,诗歌的语言要精简含蓄,另一方面,要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创作出一种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王士祯认为,“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渔洋诗话》)神韵诗的美感是超越了语言层面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读者必须凝神观照,才能透过表层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在的“神韵”,才能领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意和美感。
  “神韵说”在追求禅意的同时,倡导诗歌的如画性,把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带进诗歌创作中。在《池北偶谈》中王士祯记:“世谓王右丞画雪中芭蕉,其诗亦然。如,‘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下连用兰陵镇、富春郭、石头城诸地名,皆辽远不相属。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到神会,”中国古代绘画创作主张写意,可以突破现实,将不同季节的景物融合;这同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手法相通,王士祯高度认同“诗画一致”的写意创作手法“予尝闻荆浩论山水而悟诗家三昧矣。其言曰:‘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又王懋《野客丛书》有云:‘太史公如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意在笔墨之外。’诗文之道,大抵皆然。”(《蚕尾续文》)王士祯闻荆浩此言而悟得了诗家三昧,在他看来,诗歌不能着力于对景物的细致描绘,如果刻画得太清楚明白,就会使境界狭小,不能提供宽广的心灵视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自然毫无神韵可言。
  追求禅意体现着“神韵说”的文化意趣,进而表现为推崇“天然入妙”的审美境界。在王士祯看来,唐人的五言绝句是有“天然神韵”的意境的绝佳例子,“观王裴《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程石有绝句云:“朝过青山头,暮歇青山曲,青山不见人,猿声听相续。”予每叹绝,以为天然不可凑泊。”“不可凑泊”一语最先见于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一篇,“盛唐诸人唯在兴趣,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王士祯论诗借用严羽的用语,可见他诗歌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浑然天成的,可直观而不可触摸,有笔墨而不着痕迹。神韵诗的终极追求正是这种“天然入妙、韵味无穷”的理想境界。
  “神韵说”中“得意忘言、韵味无穷”的理想境界的具体品评标准即为“清远”。《池北偶谈》中有如下一则笔记:“汾阳孔文谷(天允)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神韵’二字,予向论诗,首为学人拈出,不知先见于此。”王士祯赞同古人的观点,非常欣赏谢、王、孟、韦等诗人的田园山水诗,明确指出“神韵”诗的妙处正体现在这种“清远”风格中。王士祯论诗,多次出现“清”、“远”或者相近的字样,如“清挺”、“清警”、“淡”、“平淡”、“古澹”等等。如:“司空表圣作《诗品》,凡二十四品,有‘冲澹’者,曰‘遇之匪深,即之愈稀。’有谓‘自然’者,曰‘俯拾皆是,不取诸邻。’有谓‘清奇’者,曰‘神出古异,澹不可收。’是品之最上者。”(《蚕尾文》)在司空图论诗的二十四品中,“冲澹”、“自然”、“清奇”三品皆属于清幽淡雅、优悠不迫一派,超凡脱俗。在王士祯看来,它们代表了诗歌意境的最高成就。在对门人传授作诗经验时,王士祯反复强调诗歌要有清远的风格。如:“诗要清挺。纤巧浓丽,总无取焉。”(《然灯纪闻》)“又“为诗要从风致入手,久之要造于平淡。”(《然灯纪闻》)“清”与“淡”常可并举,王士祯要求作诗最后要回归平淡的风格,这就看出他嗜“清”的趣味。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曾对“神韵”的性质和特性进行阐述,他指出神韵的属性主要在于‘清’与‘远’。所谓‘清’,似指物象分明诗思高洁,如以‘白云抱幽石,绿媚清涟’为清,以‘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为清远相兼,而由此意推广,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亦可谓为清,‘白下有山皆绕郭’、‘一夜花开湖上路’、‘半江红树卖鲈鱼’亦皆可为清。所谓‘远’,主要似指心理的距离,如前所述的沉冥之境、迷茫之境、温和之境并皆使人有远的感受,甚至隽永超诣之诗趣实亦有远的意味。因此可以说,远的意义在神韵之中占有很大部分和重要地位”[1]180。
  韩国学者李哲理总结“诗以达性,清远为尚”的要义,提出两点:“一是强调诗歌在创作上应该力求以空间的延伸来拓展人的思绪与情感;二是强调诗人应以本身对自然景物独特的感悟力及敏感的洞察力来为读者及后来‘穰穰入市者’提供一种悠然的心境,一种远离尘嚣,淡世忘情,万事不萦于怀的逍遥与洒脱”[2]2。
  有禅味,有画意,有“清远”的风格,三者综合就是“神韵说”的审美理想。以禅论诗并非王士祯首创,“诗画一律”并非王士祯首提,“清远”的风格也并非王士祯首倡,然而这三者被他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神韵”并非王士祯首倡,然而经过王的丰富和发展,它由一个文艺批评的术语演进为一种诗歌终极审美境界的追求,正如翁方纲所言:“诗人以神韵为心得之秘,此义非自渔洋始也,是乃自古诗家之要妙处,古人不言而渔洋始明著也。”[3]375
  
  参考文献:
  [1][日]铃木虎雄著.许总,译.中国诗论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2][韩]李哲理.王士祯“神韵说”探微[J].沈阳: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王士祯.池北偶谈[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5]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王士祯.渔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王士祯.香祖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The Esthetic Ideal of“ShenYunPoetryTheory”
  
  ZHAO Li-zhi
  (Guangdong Police Officer College, Guangzhou 515000, China)
  
  Abstract: try theory” is a very famous theory that affected the Qing dynasty in a positive way. The system involves the author, the work and the reader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We can separate out a complete “ShenYun poetry theory” system by reorganizing Wang Shizhen’s poetry theory materials. The ideal of “ShenYun poetry theory” is to have the meaning of meditation and the clear-far style.
  Key words: “ShenYun poetry theory”;Esthetic;editated;ingyuan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成长问题成为新课改推进的瓶颈,其原因在于教师培养模式的滞后。为确保新课程改革正常进行,教师培养问题应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通过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促进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7-0250-02    在新课程
期刊
摘要:分析了中国写作教学改革的现状,认为写作教师要想消除目前学生对写作及其教学改革的抗阻,不仅要努力进行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的革新,更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观,才能激发学生对写作教学改革自觉、积极、恒久的参与。  关键词:写作;教改;学生;抗阻;消除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7-0265-0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体参与
期刊
摘要: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本文首先介绍了增值税改革的背景以及增值税的相关知识,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了增值税改革对企业税负、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经营业绩的影响,再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0
期刊
摘要:商法教学模式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采用创新教育机制改良现有的教学模式。借鉴国外的法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采取动机激励机制、案例教学、相关学科辅助和主动探究商事规则的教学模式来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并有效结合农业院校的涉农资源为依托背景,逐步转变商法教学灵活性不足的问题,以期建立适合农业院校发展的理想的商法教学模式。  关键词:商法教学;农业院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主流文化的推动,然而伴随着不断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亚文化尤其是网络时代以来的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交流中,促进了主流文化的新陈代谢,却也不断模糊了人们认识主流文化的视野,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何正确认知我国网络时代的亚文化,对提升主流文化意识,凝聚民众的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亚文化;网络;主流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通过对将《曲喻张力结构——比较研究李商隐和约翰·多恩诗歌风格的契机之一》一文的研究成果提炼、转化到英国文学“玄学派”诗歌的教学过程的案例,论证了该文的研究成果能直接帮助学生理解玄学曲喻、了解文艺复兴历史背景及感受玄学诗独特的文学魅力。因此,充分利用优秀的科研成果对包括英美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曲喻;英国玄学诗教学;科研成果;外国文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农民增收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分析农民收入现状和农民增收缓慢原因基础上,提出促进界首市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民收入;政策增收;增长方式    随着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界首市农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比较,仍然还有一段距离。政策性增收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制约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深层
期刊
摘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曲折与复杂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着相同的经历。一些国内外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阻碍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内涵,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在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只有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恰当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的现代化才能保持活力与创新精神,中国
期刊
摘要: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是法学教育的核心问题,近几年来各个高校一直在探索着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方案。本文认为全方位的仿真练习和每门课程的实践练习是法学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案。  关键词:法学专业;刑事法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62.4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7-0252-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期刊
摘要:社会性别(Gender)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社会形成的一个分析范畴,用以分析各国政策对男女不同的影响。文章通过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中国妇女的状况,认识到必须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中国妇女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视妇女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性别;妇女发展;女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4-0043-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