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条件不起诉之条件分析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u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附条件不起诉所附条件的内容,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所附负担,二是所附期间。就所附负担,以我国台湾地区和德国的规定较为详尽,基于前述之主体功能角度,就其内容可作以下几方面的类型化处理。一是回复损害型,即基于狭义被害人立场,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和支付财产或向公库缴纳一定值金额;二是社区服务型,即基于广义被害人——社会秩序维护的立场出发,向指定公共团体或社区提供义务服务。三是保护观察型,即基于被不起诉人立场出发,为保护被害人安全或预防再犯之目的,被告自愿完成戒隐或精神治疗或遵守检察官指示之事项。
  日本刑诉法中虽未规定所附条件,但实践中通常也发展了以下三种处理方式:一是起诉放弃。即对于被告不附任何条件或负担,单纯予以不起诉处分,或对被告附加与所犯案件相关之一定负担,如命令悔过书,向被害人道歉,给付损害赔偿金等,但这些条件看似附加负担,实则并无国家刑法苛责意味存在,严格而言,仍非增加负担。二是起诉保留。即给予起诉犹豫处分时,不附带任何条件或负担,仅提示被告如以后再犯,仍将予以提起公诉。三是不起诉交付保护观察。即对被告暂且不予起诉,而是交给保护观察官施以包括“保护观察”和“更生紧急保护”处理,并由保护观察官代替检察官对被不起诉人实施监督。 [1]
  不难看出,德日等过所附条件都是紧紧围绕前述之附条件不起诉之制度功能,即防免再犯、回归社会和回复损害等目的而设。反观我国所附条件[2],未免有些东施效颦。或许是基于修法的“技术”,也或许是为了与实体法的接轨,这里所附四项条件中的前三向就是刑法上对于缓刑犯的要求,殊不知附条件不起诉和缓刑尽管有着某些共通之处,但二者制度设计之功能目的大相径庭,如此“照猫画虎”,附条件不起诉所承载的制度功能恐将落空。就第一项条件言,“遵守法律法规”,是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基本义务,而非另外所附加之“负担”,否则,是否意味着未受附条件不起诉约束者,即可不遵守法律法规?至于“服从监督”,履行了所附条件就是“服从监督”,没有必要循环论证。如被不起诉人拒绝履行所附条件中的“社区矫正”,即同时违反了这里的“服从监管”,那是否要给与双重的不利后果呢?在这个意义上,“服从监督”未免有“画蛇添足”之嫌。
  就第二项、第三项规定言,即“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基本上定位是对被不起诉人“迁徙自由”的限制,其可能的理由不外乎为了防免被不起诉人“躲藏、隐匿或逃亡”,笔者将其归纳为“防免逃匿型”或是“便于侦查型”,与附条件不起诉之制度功能相去甚远。当然,这两项可考虑作为“考察机关”的考查要求,比如说接受社区矫正时应遵守的规定,而不应作为所附条件。
  事实上,真正能称得上所附条件的只有第四项,即“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治和教育”。第一项是公民义务,第二项、第三项恰恰可以成为这里的“考察机关的要求”。但是,这里的立法难免过于精简,“如何按照哪个考察机关的何种要求,并接受何种矫治和教育”等问题,仍需要立法和相关配套制度进一步明确。即便如此,“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治和教育”,也只是考虑到了被不起诉人的“再社会化”的问题。至于对被害人和社会所受侵害的“回复”功能,则未有触及。有调查表明,在我国台湾地区,有高达83.1%附条件不起诉案件中,基于回复被害人的考虑,附加了“向被害人道歉”这一条件。[3]我国很多检察院在试点附条件不起诉的制度设计中,也都考虑到了回复被害人的损害。基于侵犯“法官保留原则”的顾虑,我院的《实施细则》未规定具体。但实践中,几乎无一例外考虑到了对于被害人损害的回复。
  还有必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考察机关”是谁?谁来考察的问题。固然学校、社区和戒毒场所等都可以承担,但是由于相关配套制度尚未健全,这些监管难免会流于形式。同时,基于考评制度和错案追究等制度要求,最终的监管职责还是要落到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检察官身上,但这无疑又会增加本已非常繁重的检察官的工作负担,干扰检察官的办案效果。以笔者所在检察院为例,近三年来,受理案件数每年基本维持2000宗以上3000人左右,人均办案数80余宗120多人,换句话说,每三个工作日就要完成一宗案件的阅卷、提审、补证、起诉、开庭等所有审查起诉工作。如此,检察官是否有精力监管则不无疑问。基于此,我院采取了“曲线救国”的过渡措施,即“对不起诉人,同时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4]尽管这里有增加被不起诉人负担之嫌,但是不得已而为之权宜之计。其一,取保候审有公安机关执行,不仅可以减轻检察机关监管的压力,而且也可有效保证监督的效果;其二,根据新刑诉法的规定,附条件不起诉所附条件与取保候审有交叉或重叠之处,大大弱化了取保候审可能给被不起诉人带来的额外负担;其三,取保候审期间以“考察期间”届满为限,此前只是启动了附条件不起诉,尚未作出不起诉决定,从而并不产生法律上的正当性问题。
  就第二层含义所附期间言,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期间的类型,二是期间的设计。对于前者,包括考察期间和履行期间两个层面,各国和地区立法例也有所区别。德国刑事诉讼法之规定了履行期间,没有规定考察期间;我国则相反,只规定了考察期间,没有规定履行期间;日本则既没有规定考察期间,有没有规定履行期间;而我国台湾地区则两种期间都做了规定,其立法理由为“激励被告遵守检察官命令,并改过向善”,即通过一定之期间,考验被告是否真心悔过向善,并配合缓起诉撤销之规定,使得缓起诉期间有预防再犯之功用。
  之所以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主要还是与各地立法所附条件有关。德国所附条件都是具有给付性质的积极条件,故需要履行期间。而我国所附条件基本上是只需被动遵行的消极条件,故需要考察期间。而日本由于在刑诉法层面并没有附加任何条件,因此,在立法层面自然也就不存在期间的问题。实践中,基于前述之三种类型条件,两种期间都存在。我国台湾地区也是基于具有积极要件和消极要件两种类型,故而存在两种期间。当然。此举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两种期间是否可以统和。[5]对此,笔者认为也需要回到条件本身来考察。如条件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内容,自然需要设计相应的不同的期间,一般而言,具有给付性质的积极条件期间比起消极条件要短,如若一味遵行考察期间的的要求,即在考察期间届满前完成给付,则可能导致回复损害的不力。如具有给付性质的“赔礼道歉”,自然应规定较短的履行期间,如若被不起诉人等到漫漫的在考察期间加满前才履行,则给被害人带来的伤害则难以回复。反之,如若统一按照履行期间来要求,则可能因时间太短,不能有效“矫正”和“教育”而易致再犯。基于此,但从条件的考察期间的“匹配”角度言,我国的规定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基于附条件制度设计的“回复损害”功能考察,所附条件,自然不能单纯的停留在被动遵行的消极条件层面。
  至于期间的设计,则要回到制度设计的原点。“从犹豫期间之本质上看,应着重于防止再犯,更生保护之特别预防之目的,是以犹豫期间之设定,应在呵护此一目的的范围内斟酌裁量,对于无再犯之虞的个案,亦无害于一般预防之目的者,为使被告免受犯罪标签或烙印,尽速回归社会,自无需酌定犹豫期间。或许犹豫期间长短的确定,与是否同时为附带处分,为何种形态之附带处分有联动关系,换言之,于何期间内,通过附带处分,而有助于特别预防之达成,为斟酌犹豫期间所欲考量者。犹豫期间之长短亦不应以“案件轻重”为绝对考量,重罪未必需要较长时间始能达成特别预防之目的,而轻罪亦非必然可于短期内达成特别预防目的,甚者,将犹豫期间当成对被告之不利负担,籍以使罪责轻重之被告长期处于不确定之状态,以担保再犯之不发生,实则已逾越缓起诉制度之本旨,而有不当联结,应属不当之裁量。”[6]
  注释:
  [1][日]三井城:《犹豫制度》(一),载高田卓尔、田宫浴编:《演习法律学大系15——演习刑事诉讼法》,青林书院新社1984年版,第183页。
  [2]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二条所规定的条件:(一)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三)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四)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治和教育。刑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缓刑的条件:(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3]可参见蓝传贵:《起诉便宜主义之研究》,新裕礼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18页。
  [4]《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实施细则(试行)》第六条:“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犯罪嫌疑人在押的,变更强制措施。”
  [5]黄翰义:《论缓起诉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上之检讨》,载《月旦法学杂志》2005年第127期。
  [6]吴伟豪、陈运财:《缓起诉制度实务运作状况之检讨》,《东海大学法学研究》2003年第18期。
其他文献
摘 要:上市公司与公司治理两者关系密切,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还处在起步阶段。在上市公司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公司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具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问题解决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剖析;对策  众所周知,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不但关系到股东利益和公司发展,而且它牵涉金融体系的稳定繁荣,经济增长和资本配置,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财富增长
期刊
我国司法机关在刑事司法程序中对刑事和解的探索和实践,起源于对于轻微刑事案件的处理,尤其是轻伤害案件和交通肇事案件。对此类案件允许被害人与犯罪人在侦查、审查起诉及审判阶段展开协商,对于犯罪人认罪悔过、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取得被害人谅解的,司法机关可以酌情作出撤销案件、不起诉或从轻、减轻处罚的决定。  笔者认为刑事和解制度在诉讼阶段践行并要与刑事诉讼法结合,应当以审查起诉阶段为平台,并且应当以不起诉
期刊
检察委员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而设立的人民检察院内部的集体领导的组织形式。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制度是是中国检察制度发展中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检察制度史上的独创。作为检察工作改革的新生事物,就目前状况而言,其相关配套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各基层检察院在操作过程中也没有统一规范的做法,基层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的职能也未能充分履行,检委会专职委员制度在实践中需进一步完善。本文从实际工作出
期刊
近年来,医疗机构逐利空间巨大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开设社会医疗机构(即私营医疗机构,如门诊部、诊所等)。以某区为例,自2000年以来,在该区开设的社会医疗机构竟达百家之多。社会医疗机构设置要求较低、运营成本不高,本应成为地区综合医疗行业的有益补充,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然而,多数社会医疗机构明显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不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却沦为少数人生财的工具。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至2012年,该区
期刊
政法工作的好坏关键在基层,基层是政法工作的基础,也是政法工作的希望所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和全市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围绕如何深入开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执法”主题工作和“人民政法干警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必须从基层政法机关抓起。  一、以三项重点工作为统领,转变队伍建设工作思路  基层政法机关由于受人员编制小、队伍年龄结构老化
期刊
摘 要: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是我国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一种重要的权利和手段。本文将通过对正当防卫的概念及其认定要件等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在刑事案件中对正当防卫权具体认定问题。  关键词:正当防卫;认定;要件  一、 正当防卫的概念  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规定有两种,一是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的一般正当防卫,二是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特殊正当防卫。 
期刊
检察机关的政治工作一向以“生命线”著称,这是与它所创建的光辉历史业绩相一致的。然而,我们面对着检察机关的建设,检察人员的培育等新形势和新任务时,为何“生命线”又显得生命力不强了呢?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在理论建设上作出深层次的思考。  一、 对检察机关政治工作定义的再判定  这里首先提出政治工作的定义,并不是故意咬文嚼字,而是实践在不断地提出质疑。如检察机关政工干部中一些年轻同志感到困惑,认
期刊
关键词:自由心证;建议;原则  最高人民法院大胆摒弃以往对自由心证的误解,借鉴国外有关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司法实践,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心证制度。自由心证始终承载着良知与理性、逻辑、经验贯穿于审判始终。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对自由心证不合理使用,严重影响了审判职能的发挥,影响了法律的公正和社会的正义。笔者借对自由心证的认识,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粗浅的建议。  一切纠纷进入司法程
期刊
2009年至今,在番禺区治水大背景下,番禺区院抓住发展机遇,拓展职能,环境公益诉讼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9年3月,该院就一宗染整企业偷排废水造成海域陆源污染一案,首次以原告身份向广州海事法院提起全省第二宗环境公益诉讼案件。2010年6月,该院再次以原告身份向番禺区法院提起一宗诉番禺某五金厂违法排污导致水域污染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该案是全省首宗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2012年10月
期刊
摘 要:我国古代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专门的、系统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但是由于深受传统文化中“恤幼”思想的影响,我国古代法律从刑事责任年龄、刑事处遇等方面给予犯罪的未成年人区别于成年人的特殊对待。这种特殊做法,对我们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完善仍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恤幼  在我国古代社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各个朝代的统治阶级均存在着极大的影响力。而从传统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