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除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外,义务教育“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何让孩子有效地进行阅读,结合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教师要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毛泽东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使学生树立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
教师要转变父母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态度。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限制甚至反对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的理由是:影响功课和考试。他们认为孩子的年龄还小,自控能力差,而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大的今天,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对于家长们的担心和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以“告家长书”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行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阅读”和“考试”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开展“亲子阅读”等家庭阅读活动,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熏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二、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小学生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童年时期,上完一天的课,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尽情玩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帮助孩子们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保证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固定阅读时间。有这样一则案例,让我很受感动: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盖特威区中学,早在1978年全校就确定了持续阅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为25分钟。一到这个时间,整个学校,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当然还有学生,都必须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拿起什么就读一读。受此启发,我也在班级内部进行了尝试:将每天中午原定的提优补差的30分钟时间,改为“师生共读”时间。一到时间,大家都必须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刚开始时我采取强制手段,每天检查人数,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很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倡导利用“三余”时间。汉代学者董遇说过,他常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天地一年中的闲时,没多少农活;夜晚是一天中的闲时,不便下地干活;雨天是四季的闲时,不好出门干活。让学生学习古人这种节约点滴时间的精神,也到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点点滴滴的时间,积少成多,形成“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时间概念。
三、尊重孩子的阅读喜好,追求开放的阅读方式
尊重孩子的喜好,让孩子自主阅读,这一点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新课程理念来看,读什么样的书,应该尊重孩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
很多老师喜欢给孩子选择阅读书目,我认为,此举很不得当。因为成年人的阅读标准与孩子间有很大的差异,虽说我们可以从多种媒介和自我阅读过程中对书目进行评判,但这一切都不能代表孩子的心理愿望。作为阅读第一受益人,他们自身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被动读书不可能达到主动阅读的效果,自主阅读会让孩子更快乐。老师可以给孩子推荐书目,但不能逼迫孩子接受。我选择的方式是在孩子选购喜爱的书目时将自己的推荐书目作为附赠送给他,这是一个双赢的方法。我通过一些方法让孩子对推荐书目产生兴趣,让他开始自主阅读。尊重孩子的选择是将阅读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当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放任自流。对于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
四、肯定孩子的阅读收获,激发持续阅读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那么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就要提供机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孩子今后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在实践中,我就开辟了各种阵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如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最近读的好书;进行专题性读书辩论会,让学生对于同一本书读后产生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辩驳,在争论中得到进步;开展课本剧的排演活动,让他们将书中的故事搬上舞台,用表演诠释自己独特的理解等。丰富的展示平台,教师和学生积极地参与投入,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在指导儿童进行课外阅读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强化学生成功的欢乐,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1)设立各种荣誉称号,如“阅读之星”、“小高尔基”、“读书大王”,等等;(2)给予一些特殊待遇,比如在国旗下讲话,做班级的图书管理员,额外增加借书的次数和数量等;(3)奖给一些物质性的小东西,如一本有趣的书,一支钢笔,一本漂亮的本子等。这些方法其实就是隐性的评价手段,它们代表了教师对这些爱好读书的孩子们的肯定和赞扬,会在学生群体中起到良性的榜样作用,激励他们向这些榜样学习。
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孩子从小就爱上阅读,让阅读伴随孩子的一生,让阅读丰富孩子的精神家园。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何让孩子有效地进行阅读,结合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教师要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毛泽东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使学生树立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
教师要转变父母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态度。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限制甚至反对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的理由是:影响功课和考试。他们认为孩子的年龄还小,自控能力差,而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大的今天,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对于家长们的担心和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以“告家长书”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行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阅读”和“考试”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开展“亲子阅读”等家庭阅读活动,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熏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二、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小学生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童年时期,上完一天的课,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尽情玩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帮助孩子们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保证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固定阅读时间。有这样一则案例,让我很受感动: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盖特威区中学,早在1978年全校就确定了持续阅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为25分钟。一到这个时间,整个学校,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当然还有学生,都必须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拿起什么就读一读。受此启发,我也在班级内部进行了尝试:将每天中午原定的提优补差的30分钟时间,改为“师生共读”时间。一到时间,大家都必须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刚开始时我采取强制手段,每天检查人数,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很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倡导利用“三余”时间。汉代学者董遇说过,他常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天地一年中的闲时,没多少农活;夜晚是一天中的闲时,不便下地干活;雨天是四季的闲时,不好出门干活。让学生学习古人这种节约点滴时间的精神,也到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点点滴滴的时间,积少成多,形成“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时间概念。
三、尊重孩子的阅读喜好,追求开放的阅读方式
尊重孩子的喜好,让孩子自主阅读,这一点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新课程理念来看,读什么样的书,应该尊重孩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
很多老师喜欢给孩子选择阅读书目,我认为,此举很不得当。因为成年人的阅读标准与孩子间有很大的差异,虽说我们可以从多种媒介和自我阅读过程中对书目进行评判,但这一切都不能代表孩子的心理愿望。作为阅读第一受益人,他们自身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被动读书不可能达到主动阅读的效果,自主阅读会让孩子更快乐。老师可以给孩子推荐书目,但不能逼迫孩子接受。我选择的方式是在孩子选购喜爱的书目时将自己的推荐书目作为附赠送给他,这是一个双赢的方法。我通过一些方法让孩子对推荐书目产生兴趣,让他开始自主阅读。尊重孩子的选择是将阅读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当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放任自流。对于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
四、肯定孩子的阅读收获,激发持续阅读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那么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就要提供机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孩子今后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在实践中,我就开辟了各种阵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如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最近读的好书;进行专题性读书辩论会,让学生对于同一本书读后产生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辩驳,在争论中得到进步;开展课本剧的排演活动,让他们将书中的故事搬上舞台,用表演诠释自己独特的理解等。丰富的展示平台,教师和学生积极地参与投入,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在指导儿童进行课外阅读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强化学生成功的欢乐,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1)设立各种荣誉称号,如“阅读之星”、“小高尔基”、“读书大王”,等等;(2)给予一些特殊待遇,比如在国旗下讲话,做班级的图书管理员,额外增加借书的次数和数量等;(3)奖给一些物质性的小东西,如一本有趣的书,一支钢笔,一本漂亮的本子等。这些方法其实就是隐性的评价手段,它们代表了教师对这些爱好读书的孩子们的肯定和赞扬,会在学生群体中起到良性的榜样作用,激励他们向这些榜样学习。
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孩子从小就爱上阅读,让阅读伴随孩子的一生,让阅读丰富孩子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