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尼各马可看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亚里士多德所著的《尼各马可伦理学》非常关注友爱问题,诠释了友爱的内涵及三种分类,友爱具有相互性、相似性、亲密性和共同生活的特征。友爱对于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好朋友可以帮助实现幸福,所以要看顾好友谊。
  【关键词】 尼各马可;亚里士多德;友爱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5-0053-02
  在亚里士多德所著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友爱的讨论占了很大的篇幅,有两卷内容专门讨论友爱,这表明亚里士多德在讨论伦理学时对友爱问题给予了密切关注。另一方面,在友爱问题的讨论中,亚里士多德对于友爱的界定,不仅仅指的是朋友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任何相互吸引的关系,比如亚里士多德在这本书中探讨的家室的友爱等,那是因为古希腊人对友爱的理解都比较广泛。而本文关于友爱意义和方法论的探究主要围绕着朋友间的友爱来展开的。
  一、友爱的内涵
  (一)友爱与爱不同。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爱要求对方的感情专注而不分予他人。”他认为爱是友爱的一个特例,爱的感情不仅强烈,而且是出于过度的状态,爱是单方面的感情,而友爱之爱是两个人的感情,它不会使双方相互限制对方与别人的友谊,所以,爱既不善也不美,友爱是一种德性,或者包含着这样一种德性,是出于带有感情的习惯(品质),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
  (二)友爱是一种爱智。希腊人说爱智(哲学),不仅指爱知识,还有对知识的把握,智在希腊人的观念中引申出智慧和明智的观念。依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友爱和爱一样,都是处于无知(智)与知(智)之间,不过不同于爱,友爱自身属于德性的范围,而不是不善不美的。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把对友爱的讨论放在对德性的讨论的最后和对幸福的讨论之前。这种安排应该在表明,友爱是那种使人追求着人生的最大的幸福。所以,友爱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完成。
  (三)友爱的评判。友爱最终不是应当由某种属于异在世界的模型來评判,而是应当由人自己来评判,对亚里士多德来说,判断友爱的尺度最终是相对于人自身的美与善,尽管这个判断者敬畏地崇拜着那个遥远的美善真实体。如果友爱如我们所知的是追求着某种善与美的事物的,而善与美的事物中有一些是因其自身而被人追求的,那么不言而喻,友爱就不是一而是多,即有多种多样的友爱。在这种观念下。不仅爱、伙伴关系、家庭感情,而且同船人、同族人、同伍的士兵。甚至公民作为同邦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友爱的形式。这些不同的友爱显然在追求不同的属人的善。
  (四)友爱有三种分类。在一个人身上有三种可爱的东西:他的善,他的令人愉悦和他能提供的用处。由此产生了三种友爱:一是基于实用的友爱,是相互因对方的有用而发生,所以互爱的双方都不是为对方自身之故而爱,而是为着对方“所能产生的好处而爱的”。二是快乐的友爱,是因双方相互能给予对方的快乐而发生的。所以这种友爱也不是为对方自身之故,互爱的双方都是爱对方带给他的快乐。最后,关于善的友爱是两个人基于对方的善而发生的。像这样的友爱只能发生于两个好人即有德性的人之间。因为只有在好人之间才能相互抱有这样的善意和感情。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友爱才是最好的友爱,才有资格被视为友爱自身。
  二、友爱的特点
  (一)相互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有生命活力和有自身感觉的存在物之间才会有我们所说的友爱的感情。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始于友好的意图,即所谓的善意。这种善意是指人们内心深处希望他人善良的意愿,只存在人类之间。
  (二)相似性。相互的善意只发生在相似的人们之间。亚里士多德认为,就友爱的性质而言,两个好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他们的善意和美德是相似的。他们总是有好的意图。同时,因为他们都有德行,他们总是出于好意为对方做事,这样过着共同的生活,所以好人之间的友爱在任何地方都是相似的。
  (三)亲密性。善意加上亲密才能变成友爱。亚里士多德认为:首先,这是因为友爱是有爱的,爱就意味着相互亲近和依恋,就包含亲密。其次,善意具有偶然发生的特性,对于一个人来说善意只是偶尔会发生,当我们在看一场球赛时我们会对球员产生善意,感同身受。感情是积累起来的,人们不会突然对其他另一个人产生感情。而友爱也一定需要感情的积累,不会突然产生出来。最后,善意通常其实只是一种表面性的关心,一个只有善意的人只希望自己关注的人是好的。而不是为那个人做点什么去实际地帮助对方,虽抱有善意,但不打算提供“实际帮助”。
  (四)共同生活。与亲密相关的是生活在一起。显然,只有共同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才能慢慢形成。中国也有“人走茶凉”的说法。不过,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不是随便什么人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发展的,“好脾气和好交往是友爱所必备的条件”。每个人都需要选择他适合的人去与他一起过共同生活。
  三、友爱对于幸福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正常健康的生命的完美活动”。好朋友可以帮助实现这种幸福。
  (一)朋友愿望我们幸福。人与生俱来就要过共同的生活,所以幸福的生活离不开朋友的共同生活。此外,一个好的朋友,本身就是愿望着我们的善和幸福,当他认为一件事是对我们的善和幸福有帮助时,他就会去做。并且他的想法和行为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原因。
  (二)朋友帮助我们观照自身。一个人在追求幸福的活动中不易看清自己,我们需要从邻人身上观照人的品性与活动的善。我们最想去关心的人之一就是我们的朋友,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可以从朋友身上最好地观察到自己的特点,那种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因为朋友是一个与我们有着共享的善,与我们有着某种相似的人。一个朋友就是一个想成为我们的“第二个自我”的人,认识一个朋友也是如此,因为在朋友之间,有些感觉是“同时发生的”。   (三)完美活动需要朋友陪伴。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正常健康的生命的完美活动”。完美活动的好处在于它的纯洁性和持久性,持久的活动必须和朋友在一起共同进行。一个孤独的人不仅不能进行持久性的活动,而且很难生活。和朋友在一起更容易保持长久的活动,尤其是在好人中间也是如此。
  如果要获得一个朋友,就比需要别的德性更需要友爱。友爱是联系德性与幸福的中间环节,友爱对于幸福不仅必要,而且自身就是属于幸福的生活的。所以,如果追求明智,如果看顾自己的幸福,就需要看顾好友爱。
  四、学会看顾友爱
  (一)学会自爱,寻找友爱。友爱具有一些特征:希望对方的善、希望对方的存在、希望与对方共同生活、旨趣一致、悲欢与共五种感情倾向,一个朋友至少愿望着另一个人这五者之一,或者在好人之间的友爱,同时是这五种东西。坏人基本上不具有这些特征,由于没有可爱之处,他们甚至对自身都不友善。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对朋友的愿望就是他最初对自己的愿望,一个好人尤其会这样。所以,我们只有学会自爱,才能与其他人做朋友。
  (二)朋友需要限量。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其实不能交太多的朋友。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与很多的人享有共同的生活,尤其是不能与很多人相互充分地交往,即相互分享生命或存在的感觉;我们应当与适量的、有选择的朋友进行充分的相互分享,以便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正常发展的生命的最好功能,即智的思辨活动.而这种活动就是人生的真实幸福所在。
  快乐的朋友也是有几个就可以了,就像一顿饭有点甜食就够了一样。好朋友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這个最大数量就是能与自己长久共同生活的人的数量。因为一个人很难与很多人共欢乐,也很难对许多人产生同情。因为,一个人可能在与一个朋友一起欢乐的同时,又需要与另一个朋友一起悲伤。所以,比较好的做法可能是只交能与之共同生活的那么多的朋友。
  (三)化解友爱矛盾。当朋友处于不幸中时我们希望去分担他的痛苦,哪怕我们会因此而变得痛苦,而我们的朋友则不希望我们去分担他的痛苦。反过来也是一样,这种矛盾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友爱矛盾。但是,他的理论表明这个才盾只发生好人之间,当一方表达出愿意与对方一起来承担他的不幸所带来的痛苦时,遭遇了不幸的那个朋友是不会拒绝的。因为这样做双方都是高尚的、令人高兴的。对于那遭遇不幸的一方来说,他做到了尽力自己独立承担痛苦,他没有事先告诉对方他的不幸遭遇、并表达对于对方到场宽慰的期望。对另一方来说,他“不请自到”是为了主动分担朋友的痛苦,因为友好的宽慰总是有助于减轻朋友的痛苦。所以在这种场合,这种矛盾会因双方都相互理解的友好善意的行动而自动消解。
  (四)真诚对待朋友。对我们来说,朋友本身就是一种善,是一个目的。我们不会通过朋友来获得什么善,我们要像对待另外一个自己一样来对待我们的朋友。
  也只有以这样的方式对待一个可能的朋友,一个人才能获得一个真正的朋友。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当一个好人成为自己的朋友,每一方都爱着自己的善,同时又希望对方好,给对方快乐来回报他。所以人们说友爱就是平等。”
  总之,友爱作为一种获得性品质,它有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阐述系统而详尽,但是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关于友爱的某些观点我们要批判性对待,比如,针对老年人之间友爱,他的判断大多具有功利性的,老年人之间友爱少的原因似乎与尊重爱护老年人的社会风尚不符。这一观点显然在今天需要我们加以考虑。但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友爱理论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特别是从德性的高度来谈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把友爱的产生过程看作是一个人积善成德的修炼过程,这正是我们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大力提倡的。践行社会主义友善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良好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共融。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社,2019.
  [2]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3]吴昊天.亚里士多德论友爱及其论述的启示意义[J].文化哲学,2019,(11).
  [4]毛铭扬,陈芬.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思考[J].哲学研究,2016,(7).
其他文献
【摘要】 明中叶三大传奇戏剧之一的《宝剑记》以《水浒传》中林冲故事为题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流变。一方面是沿袭了其故事框架、忠义思想和人神文化等因素;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渗透了改编者的思想意志,在文体转化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创新,使林冲的形象发生嬗变、内在的女性形象更加丰满、故事的结局也发生了由悲剧向“大团圆”喜剧的转换,满足了民族喜好以及民众心理的期待。  【关键词】 《宝剑记》;《水浒传》
期刊
【摘要】 本文探析托马斯·曼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中嵌入的希腊神话典故与死亡隐喻,探究其对于小说创作手法与意蕴内涵的影响。联系资本主义和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透过阐释主人公阿申巴赫所认同的“弱者”的悲剧英雄主义,管窥作者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坛所弥漫的“颓废”主义呈现的态度。  【关键词】 《死于威尼斯》;阿申巴赫;古希腊神话;“弱者”英雄主义  【中图分类号】I516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巨翅白鸟》是洛阳青年作家维摩的第一部小说集。小说中呈现了不同叙事手法,其中同名小说代表了这部小说集的精神内核。“白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象征意象。闭环式写作具有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小说中,作者的文学故乡洛阳如一角红檐在丛林掩映中若隐若现,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空间形象。多篇小说开头和结尾别具匠心。这些不同风格和叙事手法的小说,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之路上的不断求索。  【关键词】 叙事;精神内
期刊
【摘要】 文学作为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载体充分表现作家丰富心灵世界的艺术,其具有社会性、真实性以及民族性等特征。在经典外国文学作品中塑造出了众多极具个人魅力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形象影响了一代代的人,作者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科学有效描绘,充分展现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女性的个性特色与精神风貌,同时也让更多人关注到女性个体的发展,促使女性群体在社会范围内获取到更多的自由与尊重。本文将
期刊
【摘要】 杜甫被称为“诗圣”,一生创作了上千首诗歌,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诗歌窥探他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他的诗歌和思想也对后世的诗人、画家、文学家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从绘画的角度,以杜甫的题画诗歌为研究对象,感受杜甫诗歌中所描绘出唐代绘画的精神面貌,概括总结他在绘画理论方面的见解,进而分析杜甫通过诗歌所传递出的审美观。  【关键词】 杜甫题画诗唐代绘画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
期刊
【摘要】 存在主义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深刻地影响了包括文学和文化在内的当时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从20世纪20至30年代美国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迷惘的一代”作家中选取了海明威的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作为研究文本,通过研究探寻了存在主义与“迷惘的一代”作家创作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文中故事情节发展如何反映了存在主义哲学中对人们处于压抑、困惑的环境中而选择自欺和逃避等观点
期刊
【摘要】 《渔父》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文本中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展示了中国传统文人在现实和理想中挣扎的矛盾心理。屈原和渔父的相遇,一定是争锋相对的吗?其实未必。他们之间更像是一场“和而不同”的对话。作为一篇真实反映屈原流放生活和感情的作品,“渔父”的形象可以理解为“分身立言”艺术手法所幻化的人物,与屈原形象合二为一。通过《渔父》能走近更真实的屈原,也能更加理解屈原彻骨的痛楚和坚定的执著。  【关
期刊
【摘要】 “女扮男装”是中外文学作品中一个经典而独特的母题,它是指作品中女性人物乔装成男性的情节,此外,乔装后通常还伴有一系列社会活动。关注这一话题时,除了情节设置外,更需要注意其背后的性别意识。本文以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和明代作家徐渭的剧作进行比较,以此来管窥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两性关系的认知与思考。  【关键词】 女扮男装;性别意识;两性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祖先崇拜在中国的发展最为普遍、繁细,是具有宗教性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其根源于人类惧死向生的生命观,展衍于“香火”绵延的家族意识,表现为对祖先的尊崇、敬奉和祭祀,具有祈福昌顺、缓和精神冲击、整合世代子孙、强化宗族意识和深化民族认同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祖先崇拜;惧死向生;宗族意识;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期刊
【摘要】 本文以上海徐行草编、浙江宁波黄古林草编、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龍胜县广南侗寨草编为考察对象,对现今草编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与困境进行调研分析,结合草编文化的实地考察,对草编文化进行了剖析和探讨,并结合现代生产消费的理念以及品牌化文创设计方向,探讨传统草编文化以及传统草编产品进行传承与发扬创新的方法。  【关键词】 活态传承;草编文化;调研分析;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