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生活片段分析】
近期,响应文明城市建设,垃圾分类成为城市生活的新时尚,小区、街道、校园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日常校园生活,老师们每天都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践行垃圾分类,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细则。学生出现分类错误的现象,会在班级管理考核中扣分。其中,三年级小邹同学出错次数过多,引起了班主任的关注。班主任对他进行了多次专门教育。一天,小邹看到教师办公室的垃圾分类有错误,于是在同学中大肆宣扬:“老师垃圾分类都分错了,还要教我们,真是的!”
针对小邹同学的行为,笔者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与他做了讨论:你对老师的行为有意见,有没有对老师提出来?老师有不对的行为时,你认为老师就是不如学生吗?如果让你给老师提出合理的建议,你会怎么提?面对这些问题,小邹有些不知所措。事件发生时恰逢教学进行至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借助第5课“走近我们的老师”学习,教师特别辅导小邹学习了如何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方法。但是,后续观察发现,小邹的师生关系并未获得实质性改善,他依然未能采取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老師交流。
这一过程启示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与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促进其养成批判反思等思维能力,真正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学会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并在生活中践行。由此,我们整合三四年级教材相关内容,进行了探索。
一、厘清教材内容,把握道德思维培育方向
统编道德与法治低段教材特别设计了辨析栏、讨论栏等,倡导在活动中领悟、批判反思等道德学习方式,重在道德理性的启蒙。即从学会简单辨析是与非、对与错开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逐渐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在生活情境中对道德意义形成即时性理解和领悟;进而学会依据善的原则进行自我批判。[1]这些将为学生形成道德理性,实现品德和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三、四年级教材以发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能力为宗旨,强调与人类已有道德生活经验相连接,引导学生思考、反思其面对的道德问题和无意识接受的道德观念,通过独立的道德判断,自主作出道德决定,并在生活中践行。这体现了学生道德思维的进阶发展,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梳理三、四年级教材不难发现,其涉及新型交友观、新型爱父母观、新型师生观、新型爱集体观和新型爱家乡观。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其进行了梳理归纳(见下表)。
从上表不难看出,三四年级教材随着学生生活领域的扩展和社会性发展,对其“交友”“家庭”“班级”“社区”或“家乡”生活的引导由浅入深。新型交友观,即理解真正的友谊,懂得欣赏、宽容、尊重他人;新型爱父母观,即不要对父母无限度的服从和百依百顺,要学会帮助父母改正不良的习惯或不正确的行为;新型师生观,即不仅要尊重老师辛苦付出,在认识到老师不完美之处时,要学会与老师沟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新型爱集体观,即学会尊重和欣赏其他集体,破除小团体本位的狭隘意识;新型爱家乡观,即能关注家乡的发展,对家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关注,并能提出合理建议。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在道德实践中作出独立的道德判断,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
二、聚焦辨析过程,深化批判反思思维体验
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随着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和道德认知的不断丰富,引导其在日益广阔的生活世界中辨析成长,实现道德理性的自觉发展。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批判、反思等方式,经历批判思维主导的辨析过程[2],深化其道德体验。由此,让学生学会思辨,促进其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学会作出理性的价值选择。
以“走近我们的老师”(三年级上册)一课为例,让儿童学会接受不完美的教师,学会和教师沟通,是本课的重要目标。对于低、中年级小学生而言,其自理能力还有待提升,他们对教师既依赖又敬畏,教师在其心目中的权威性比较高。接受教师“不完美”意味着对“道德权威”的超越,而这正是批判反思思维的核心。
在教学中,我们将教师的“不完美”作为辨析重点,引导学生展开了思考。
【环节1】反思师生误会,初识老师的“不完美”
师:出示教材图片,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你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我曾经就有被老师误会的事,老师误会我上课讲小话,其实我是提醒同学不要讲话。
师:你当时是怎样想的呢?
生:我当时很生气,觉得老师真是不讲理,明明冤枉了我,也不向我道歉。
师:老师在你的心目中的形象变得“不完美”了,那么你有没有告诉老师事情的真相?
生:没有。
师:你没有告诉老师真相,觉得老师会知道吗?
生:应该不会知道吧。
师:是啊,老师也是普通人,没办法把每件事都看得很清楚,那么,你觉得自己这样生闷气有用吗?这样做对吗?
生:没有用,这样做不对。
【环节2】辨析处理方式,正视老师的“不完美”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你没有告诉老师真相,老师就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对你的误会就不会消除,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生:老师会觉得我是上课爱讲小话的学生,而我们也会误会老师不讲道理,这样下去,互相产生不好的印象。
师:是啊,老师在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冤枉了你,她(他)还要被你误解成不讲道理的老师,老师也很冤枉。而你在老师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双方都有损失。
【环节3】探究沟通方法,一起让生活更美好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解决的办法能让老师消除对你的误会?
生:下课后告诉老师事情的真相。
师:你为什么选择下课后再告诉老师?
生:因为当时老师比较生气,我说了可能效果不好,下课后,老师情绪会好一些。 师:嗯,你真会替老师思考。老师知道真相后,可能会对你说什么?
生:老师可能会向我道歉。
师小结:你们的误会经过沟通消除了,你不会认为她(他)是不讲道理的老师,而你在老师眼中也依旧是认真听讲的好学生。因此,同学们,当你对老师有误会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与老师沟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相信老师会平等地对待我们,师生关系也会更融洽,生活才会更愉快。
这一辨析过程着重激活与唤醒学生在师生交往生活中真实的“误会”经验,学生表述事件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自身生活经验和观念的整理和反思。由此,学生对自己当时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便有了理性思考和是非判别,自然产生了探究正确处理方式的愿望,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处理方式的价值。这將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师生观,学会理性面对类似的生活问题。
三、拓展主体情境,提升道德理性践行能力
从低年段的辨析栏到中高年段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问题域设计,道德与法治教材关注学生道德理性能力的进阶,倡导教师要积极创设学生自主道德学习的情境,发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能力[3]。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与批判其面对的道德问题或无意识接受的道德观念,作出独立的道德判断,更要进一步在生活中践行这些道德决定。而这一过程“并非儿童在孤立的、狭窄的自我生活圈中就能得到,必须积极地与人类已有的道德生活经验相连接”[4]。
这对道德与法治活动情境的创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遵循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知、情、行的关系,以高质量的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分析、反思、想象、迁移等思维过程,激活学生情感、理性与行动层面的生活经验,帮助儿童自觉、有意识地整理与提升其生活经验,促进道德理性的主体践行。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采用情境模拟和创编等方式展开教学。以“当冲突发生”为例,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本单元围绕“我和同伴”,第1课“我们的好朋友”着重引导学生积极、理性地认识友谊,第2课“说话要算数”聚焦诚信的交往品质养成,第3课“当冲突发生”则转向冲突与欺负等交往问题,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学会理性应对。教学中,我们立足教材呈现的绘本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和创编等,体验冲突,践行理性应对方式。
教学中,教师请学生先自主阅读教材的绘本故事(P21),根据教材提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处理冲突的方法。以此,让学生初步认识和思考化解冲突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讲述中,学生自然提到了自己的相关“冲突”经验,于是,教师便邀请这些同学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化解冲突的过程。之后,教师请表演的同学谈谈心情体会,继而交换角色再次表演,换位体验与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交流看法,进行现场调解,尝试化解冲突。
学生的演出生动形象,唤起了同学们的相关生活经验和思考。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和看法,有的学生觉得这只是同学的恶作剧,但也感觉很无奈;有的同学讲述了类似遭遇,描述自己被吓一跳的紧张情绪……经过讨论,学生达成一致意见,即和同学开玩笑要有分寸,日常交往要有礼貌;遇到类似问题要冷静,对没有恶意的行为要宽容,可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看法。
此外,我们在调查中并未发现班级有明显的校园欺凌问题,但是有些行为如过分、屡次的恶作剧等,可能有“擦边球”之嫌。于是,我们进而引导学生创编故事情景,如面对同学的恶作剧,讲道理沟通后,对方依然如此的情景。通过引导学生思辨讨论、模拟表演等,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进而反思自身的日常交往行为,讨论应对策略等,懂得和同学交往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0.
[2]孙杰.指向创造思维的递归进路:精准教学架构下高中思政学科育人探索[J].中小学德育,2020(10):47.
[3][4]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5,.
(作者单位:建德市月亮湾小学
浙江杭州
近期,响应文明城市建设,垃圾分类成为城市生活的新时尚,小区、街道、校园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日常校园生活,老师们每天都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践行垃圾分类,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细则。学生出现分类错误的现象,会在班级管理考核中扣分。其中,三年级小邹同学出错次数过多,引起了班主任的关注。班主任对他进行了多次专门教育。一天,小邹看到教师办公室的垃圾分类有错误,于是在同学中大肆宣扬:“老师垃圾分类都分错了,还要教我们,真是的!”
针对小邹同学的行为,笔者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与他做了讨论:你对老师的行为有意见,有没有对老师提出来?老师有不对的行为时,你认为老师就是不如学生吗?如果让你给老师提出合理的建议,你会怎么提?面对这些问题,小邹有些不知所措。事件发生时恰逢教学进行至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借助第5课“走近我们的老师”学习,教师特别辅导小邹学习了如何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方法。但是,后续观察发现,小邹的师生关系并未获得实质性改善,他依然未能采取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老師交流。
这一过程启示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与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促进其养成批判反思等思维能力,真正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学会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并在生活中践行。由此,我们整合三四年级教材相关内容,进行了探索。
一、厘清教材内容,把握道德思维培育方向
统编道德与法治低段教材特别设计了辨析栏、讨论栏等,倡导在活动中领悟、批判反思等道德学习方式,重在道德理性的启蒙。即从学会简单辨析是与非、对与错开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逐渐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在生活情境中对道德意义形成即时性理解和领悟;进而学会依据善的原则进行自我批判。[1]这些将为学生形成道德理性,实现品德和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三、四年级教材以发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能力为宗旨,强调与人类已有道德生活经验相连接,引导学生思考、反思其面对的道德问题和无意识接受的道德观念,通过独立的道德判断,自主作出道德决定,并在生活中践行。这体现了学生道德思维的进阶发展,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梳理三、四年级教材不难发现,其涉及新型交友观、新型爱父母观、新型师生观、新型爱集体观和新型爱家乡观。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其进行了梳理归纳(见下表)。
从上表不难看出,三四年级教材随着学生生活领域的扩展和社会性发展,对其“交友”“家庭”“班级”“社区”或“家乡”生活的引导由浅入深。新型交友观,即理解真正的友谊,懂得欣赏、宽容、尊重他人;新型爱父母观,即不要对父母无限度的服从和百依百顺,要学会帮助父母改正不良的习惯或不正确的行为;新型师生观,即不仅要尊重老师辛苦付出,在认识到老师不完美之处时,要学会与老师沟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新型爱集体观,即学会尊重和欣赏其他集体,破除小团体本位的狭隘意识;新型爱家乡观,即能关注家乡的发展,对家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关注,并能提出合理建议。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在道德实践中作出独立的道德判断,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
二、聚焦辨析过程,深化批判反思思维体验
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随着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和道德认知的不断丰富,引导其在日益广阔的生活世界中辨析成长,实现道德理性的自觉发展。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批判、反思等方式,经历批判思维主导的辨析过程[2],深化其道德体验。由此,让学生学会思辨,促进其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学会作出理性的价值选择。
以“走近我们的老师”(三年级上册)一课为例,让儿童学会接受不完美的教师,学会和教师沟通,是本课的重要目标。对于低、中年级小学生而言,其自理能力还有待提升,他们对教师既依赖又敬畏,教师在其心目中的权威性比较高。接受教师“不完美”意味着对“道德权威”的超越,而这正是批判反思思维的核心。
在教学中,我们将教师的“不完美”作为辨析重点,引导学生展开了思考。
【环节1】反思师生误会,初识老师的“不完美”
师:出示教材图片,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你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我曾经就有被老师误会的事,老师误会我上课讲小话,其实我是提醒同学不要讲话。
师:你当时是怎样想的呢?
生:我当时很生气,觉得老师真是不讲理,明明冤枉了我,也不向我道歉。
师:老师在你的心目中的形象变得“不完美”了,那么你有没有告诉老师事情的真相?
生:没有。
师:你没有告诉老师真相,觉得老师会知道吗?
生:应该不会知道吧。
师:是啊,老师也是普通人,没办法把每件事都看得很清楚,那么,你觉得自己这样生闷气有用吗?这样做对吗?
生:没有用,这样做不对。
【环节2】辨析处理方式,正视老师的“不完美”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你没有告诉老师真相,老师就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对你的误会就不会消除,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生:老师会觉得我是上课爱讲小话的学生,而我们也会误会老师不讲道理,这样下去,互相产生不好的印象。
师:是啊,老师在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冤枉了你,她(他)还要被你误解成不讲道理的老师,老师也很冤枉。而你在老师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双方都有损失。
【环节3】探究沟通方法,一起让生活更美好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解决的办法能让老师消除对你的误会?
生:下课后告诉老师事情的真相。
师:你为什么选择下课后再告诉老师?
生:因为当时老师比较生气,我说了可能效果不好,下课后,老师情绪会好一些。 师:嗯,你真会替老师思考。老师知道真相后,可能会对你说什么?
生:老师可能会向我道歉。
师小结:你们的误会经过沟通消除了,你不会认为她(他)是不讲道理的老师,而你在老师眼中也依旧是认真听讲的好学生。因此,同学们,当你对老师有误会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与老师沟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相信老师会平等地对待我们,师生关系也会更融洽,生活才会更愉快。
这一辨析过程着重激活与唤醒学生在师生交往生活中真实的“误会”经验,学生表述事件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自身生活经验和观念的整理和反思。由此,学生对自己当时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便有了理性思考和是非判别,自然产生了探究正确处理方式的愿望,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处理方式的价值。这將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师生观,学会理性面对类似的生活问题。
三、拓展主体情境,提升道德理性践行能力
从低年段的辨析栏到中高年段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问题域设计,道德与法治教材关注学生道德理性能力的进阶,倡导教师要积极创设学生自主道德学习的情境,发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能力[3]。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与批判其面对的道德问题或无意识接受的道德观念,作出独立的道德判断,更要进一步在生活中践行这些道德决定。而这一过程“并非儿童在孤立的、狭窄的自我生活圈中就能得到,必须积极地与人类已有的道德生活经验相连接”[4]。
这对道德与法治活动情境的创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遵循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知、情、行的关系,以高质量的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分析、反思、想象、迁移等思维过程,激活学生情感、理性与行动层面的生活经验,帮助儿童自觉、有意识地整理与提升其生活经验,促进道德理性的主体践行。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采用情境模拟和创编等方式展开教学。以“当冲突发生”为例,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本单元围绕“我和同伴”,第1课“我们的好朋友”着重引导学生积极、理性地认识友谊,第2课“说话要算数”聚焦诚信的交往品质养成,第3课“当冲突发生”则转向冲突与欺负等交往问题,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学会理性应对。教学中,我们立足教材呈现的绘本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和创编等,体验冲突,践行理性应对方式。
教学中,教师请学生先自主阅读教材的绘本故事(P21),根据教材提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处理冲突的方法。以此,让学生初步认识和思考化解冲突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讲述中,学生自然提到了自己的相关“冲突”经验,于是,教师便邀请这些同学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化解冲突的过程。之后,教师请表演的同学谈谈心情体会,继而交换角色再次表演,换位体验与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交流看法,进行现场调解,尝试化解冲突。
学生的演出生动形象,唤起了同学们的相关生活经验和思考。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和看法,有的学生觉得这只是同学的恶作剧,但也感觉很无奈;有的同学讲述了类似遭遇,描述自己被吓一跳的紧张情绪……经过讨论,学生达成一致意见,即和同学开玩笑要有分寸,日常交往要有礼貌;遇到类似问题要冷静,对没有恶意的行为要宽容,可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看法。
此外,我们在调查中并未发现班级有明显的校园欺凌问题,但是有些行为如过分、屡次的恶作剧等,可能有“擦边球”之嫌。于是,我们进而引导学生创编故事情景,如面对同学的恶作剧,讲道理沟通后,对方依然如此的情景。通过引导学生思辨讨论、模拟表演等,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进而反思自身的日常交往行为,讨论应对策略等,懂得和同学交往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0.
[2]孙杰.指向创造思维的递归进路:精准教学架构下高中思政学科育人探索[J].中小学德育,2020(10):47.
[3][4]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5,.
(作者单位:建德市月亮湾小学
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