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2006年经济和投资发展的形势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的第一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主要具有以下的特点和问题:
(一)经济仍处于“黄金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从人均1000美元向人均3000美元的快速发展期,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等多重动力的推动下,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方针的指导下,“东部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调动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国家和各地都正在制定科学性和可行性较高的“十一五”规划,这些规划的执行将促进我国总体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改革开放带来新的活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正进入制度和机制创新的攻坚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贯彻执行,对调动各方面投资和建设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将被逐步破除,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随之降低,效益则会不断提高。2006年,伴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步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时期,经济发展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三)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
从资金看,可以说我国的财力是充足的。
从物资看,除了石油和一些矿产资源之外,我国各类物资的生产能力在近几年都获得了快速增长,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都远没有达到供不应求的地步。这是我国物价指数保持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
从人力看,我国是劳动力富裕的国家,近几年大学生不断扩召,高素质的人才也出现富裕的现象。
从基础设施看,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建设,我国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能源、交通、邮电、水利的承载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比较紧张的能源供应预计在2006年将全面缓解。
(四)企业的活力增强
经过改制和改组,我国国有企业的队伍不断精练,实力更加雄厚,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许多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已经走向世界。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民营企业在“十五”期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不但基本填补了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出现的空缺,而且在进军高科技领域和垄断性、准公益性行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民营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
(五)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获得提高
国家在“十五”期间采取的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特别是近几年逐渐取消农业税,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科技支农,支持农民多种经营和控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等措施,对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保护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等方面都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六)需求不足可能再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除了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国际竞争压力加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老问题之外,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是再次出现较为严重的需求不足。
2006年世界经济的增长将放慢,我国的汇率调整和准备把内外资企业的税收并轨,对我国产品设置贸易壁垒的国家和限制的产品种类有增无减,以及连续几年出口快速增长构成的高基数等一系列原因,将影响世界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出口需求的增速在2006年可能出现较大的下降。
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增长同时放缓,必然影响整体经济的增长,并带来就业困难和人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不同,2006年经济发展可能有两种可能。
二、2006年相关政策的建议
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周期波动和在2006年之后经济出现快速回落,要在以下两方面采取措施。
(一)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周期波动的措施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经济出现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投资决策的盲目性。防止投资盲目性的重要办法是提倡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的基础是信息供应及时而准确。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各类投资主体对投资效益的追求已成为投资的重要准则,但由于信息缺乏而经常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包括重复建设)的现象发生。这一方面要求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要只看眼前的市场供需情况,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分析;另一方面要求建立为投资决策者提供及时而准确参考信息的社会条件。
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1.筹建为全社会服务的国家级投资信息系统
该系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库,汇总国家和有关部门发布的各项有关投资的法律、政策和规定;收集国内各种与投资有关的政策法规文件,以及国内外发表的对我国投资问题有见地的观点和文章,供有关的决策和研究人员查询、使用。二是投资统计数据库,供投资者查询;要充分利用统计部门和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所获得的信息,及时汇总,充实数据库。
另外,国家各行业部门的信息中心、情报中心都有很多对投资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应该由国家主管部门出面,与国家投资信息系统建立联合网络,使各部门的信息都能为全社会服务。
2.加强信息引导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投资信息发布制度。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信息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应该采取优惠的政策鼓励建立这类中介机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行为规范、资质认证和考核。
3.严格限制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和形象,非常关注投资项目的建设。国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严格禁止地方政府干预企业的投资,政府投资决策必须遵循规定的程序并加强人大、群众和媒体的监督,对违规的政府主要领导人要给予必要的处罚。
(二)防止2006年经济出现大幅回落的措施建议
1.切实贯彻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2.继续发行建设国债。
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适当调减国债项目投资规模”要落到实处。在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各项公益事业、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仍然需要国家大规模投入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用于建设的资金(包括财政性资金和国债)总规模要逐年增加,而不是减少。希望2006年建设国债的发行数量仍然能够保持在800亿元以上。
3.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如果国家在民间金融发展方面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是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此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允许并鼓励建立和发展中小银行,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不是入股),或由资本雄厚、信誉良好的企业发起和组建,或由现有的中小银行建立分支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入股这些银行。这些银行应该是地域性的银行,将营业范围限制在一个县或几个乡镇,为本地的中小企业服务。二是允许比较规范的地下金融组织合法化和公开化。
4.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在目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住房仍然是我国供不应求的产品。目前政府采取的一些政策,如提高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等等,基本上是针对消费者的,起到抑制较低收入居民住房需求的作用,而对获取暴利的开发商和不需贷款直接购房的高收入者基本没有影响;取消“预售制”会限制财力较为薄弱的中小开发商开发房地产,将影响广大中小城市的房地产业发展,进而影响全国经济的发展;控制土地的政策是对的,但不要成为土地价格上涨的原因,因为土地价格上涨的最终承受者是购买住房的居民。可以说,目前已出台和准备出台的控制房地产的政策只能起到制止需求和供给的作用,不利于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受到损害的是需要住房的居民和实力较弱的中小开发商,而对需要规范的获取暴利的具有垄断性质的大开发商不起作用,而且由于抑制了大多数中小开发商,反而会加强大开发商的垄断地位。
目前采取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已引起各方面的非议。实际上经济适用房是无法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的,因为我国目前低收入者的经济实力购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国家的补贴大部分被高收入者享受了。建议国家把目前的“经济适用房”政策改为“廉租房”政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课题组)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的第一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主要具有以下的特点和问题:
(一)经济仍处于“黄金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从人均1000美元向人均3000美元的快速发展期,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等多重动力的推动下,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方针的指导下,“东部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调动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国家和各地都正在制定科学性和可行性较高的“十一五”规划,这些规划的执行将促进我国总体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改革开放带来新的活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正进入制度和机制创新的攻坚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贯彻执行,对调动各方面投资和建设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将被逐步破除,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随之降低,效益则会不断提高。2006年,伴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步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时期,经济发展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三)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
从资金看,可以说我国的财力是充足的。
从物资看,除了石油和一些矿产资源之外,我国各类物资的生产能力在近几年都获得了快速增长,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都远没有达到供不应求的地步。这是我国物价指数保持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
从人力看,我国是劳动力富裕的国家,近几年大学生不断扩召,高素质的人才也出现富裕的现象。
从基础设施看,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建设,我国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能源、交通、邮电、水利的承载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比较紧张的能源供应预计在2006年将全面缓解。
(四)企业的活力增强
经过改制和改组,我国国有企业的队伍不断精练,实力更加雄厚,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许多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已经走向世界。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民营企业在“十五”期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不但基本填补了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出现的空缺,而且在进军高科技领域和垄断性、准公益性行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民营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
(五)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获得提高
国家在“十五”期间采取的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特别是近几年逐渐取消农业税,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科技支农,支持农民多种经营和控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等措施,对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保护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等方面都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六)需求不足可能再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除了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国际竞争压力加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老问题之外,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是再次出现较为严重的需求不足。
2006年世界经济的增长将放慢,我国的汇率调整和准备把内外资企业的税收并轨,对我国产品设置贸易壁垒的国家和限制的产品种类有增无减,以及连续几年出口快速增长构成的高基数等一系列原因,将影响世界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出口需求的增速在2006年可能出现较大的下降。
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增长同时放缓,必然影响整体经济的增长,并带来就业困难和人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不同,2006年经济发展可能有两种可能。
二、2006年相关政策的建议
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周期波动和在2006年之后经济出现快速回落,要在以下两方面采取措施。
(一)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周期波动的措施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经济出现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投资决策的盲目性。防止投资盲目性的重要办法是提倡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的基础是信息供应及时而准确。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各类投资主体对投资效益的追求已成为投资的重要准则,但由于信息缺乏而经常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包括重复建设)的现象发生。这一方面要求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要只看眼前的市场供需情况,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分析;另一方面要求建立为投资决策者提供及时而准确参考信息的社会条件。
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1.筹建为全社会服务的国家级投资信息系统
该系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库,汇总国家和有关部门发布的各项有关投资的法律、政策和规定;收集国内各种与投资有关的政策法规文件,以及国内外发表的对我国投资问题有见地的观点和文章,供有关的决策和研究人员查询、使用。二是投资统计数据库,供投资者查询;要充分利用统计部门和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所获得的信息,及时汇总,充实数据库。
另外,国家各行业部门的信息中心、情报中心都有很多对投资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应该由国家主管部门出面,与国家投资信息系统建立联合网络,使各部门的信息都能为全社会服务。
2.加强信息引导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投资信息发布制度。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信息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应该采取优惠的政策鼓励建立这类中介机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行为规范、资质认证和考核。
3.严格限制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和形象,非常关注投资项目的建设。国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严格禁止地方政府干预企业的投资,政府投资决策必须遵循规定的程序并加强人大、群众和媒体的监督,对违规的政府主要领导人要给予必要的处罚。
(二)防止2006年经济出现大幅回落的措施建议
1.切实贯彻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2.继续发行建设国债。
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适当调减国债项目投资规模”要落到实处。在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各项公益事业、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仍然需要国家大规模投入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用于建设的资金(包括财政性资金和国债)总规模要逐年增加,而不是减少。希望2006年建设国债的发行数量仍然能够保持在800亿元以上。
3.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如果国家在民间金融发展方面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是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此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允许并鼓励建立和发展中小银行,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不是入股),或由资本雄厚、信誉良好的企业发起和组建,或由现有的中小银行建立分支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入股这些银行。这些银行应该是地域性的银行,将营业范围限制在一个县或几个乡镇,为本地的中小企业服务。二是允许比较规范的地下金融组织合法化和公开化。
4.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在目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住房仍然是我国供不应求的产品。目前政府采取的一些政策,如提高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等等,基本上是针对消费者的,起到抑制较低收入居民住房需求的作用,而对获取暴利的开发商和不需贷款直接购房的高收入者基本没有影响;取消“预售制”会限制财力较为薄弱的中小开发商开发房地产,将影响广大中小城市的房地产业发展,进而影响全国经济的发展;控制土地的政策是对的,但不要成为土地价格上涨的原因,因为土地价格上涨的最终承受者是购买住房的居民。可以说,目前已出台和准备出台的控制房地产的政策只能起到制止需求和供给的作用,不利于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受到损害的是需要住房的居民和实力较弱的中小开发商,而对需要规范的获取暴利的具有垄断性质的大开发商不起作用,而且由于抑制了大多数中小开发商,反而会加强大开发商的垄断地位。
目前采取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已引起各方面的非议。实际上经济适用房是无法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的,因为我国目前低收入者的经济实力购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国家的补贴大部分被高收入者享受了。建议国家把目前的“经济适用房”政策改为“廉租房”政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