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阅读教学需要摒弃冗长的分析和僵化的训练,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已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可。然而,由于每个教师对新教学理论认知上存在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些误区,从而对学生阅读教学的指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误区一:阅读时间短促,对学生的感悟急于求成。感悟,首先要感知文本,把握文本,在此基础上才会“悟”得有的放矢。因此,学生应该有充分的时间来自主地阅读文本。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新课伊始,学生们才初读课文,甚至还没读完,老师就急于要求他们谈谈自己读后的想法。于是,学生不得不从文本中找到几个词或句子,应付老师的问题,有时甚至答非所问。
误区二:片面挖掘局部深度,忽略对文本的总体把握。我们的课堂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教师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说说议议,谈谈自己的感受。表面看,是对学生的尊重,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则削弱了学生的全面感悟课文的能力。
误区三:片面强调对文本内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悟,忽视了对文字的品味和使用。许多教师认为,感悟就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对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体悟。因此,教师常常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分析文本内容,探索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内心情感,而忽视了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文章的语言文字,导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不和谐、不统一。
误区四:片面强调自主阅读,忽略教师的适时引领。一些教师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绝对化地认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在阅读教学,尤其是在公开课教学中,不敢点拨、指导,一味地让学生自读自悟,导致教学效益低下。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走出这些误区,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达到开拓思维的目标呢?
一、 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扎实开展有效阅读的前提
人教版四上《给予是快乐的》一文,内容比较简单,笔者一上课问学生是否喜欢听故事,在同学们惊讶而欣喜的目光中,笔者开始了课文的讲述。只是在讲到小男孩的希望和要求时戛然而止,然后让学生们猜,“天哪,我希望……”他希望什么?他让保罗把车开到他家门口,是想干什么?原本还在猜疑的学生,似乎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兴趣盎然,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猜测告诉老师。学生们按常理说出了他们的猜测,正由于绝大部分错误的猜测能更好地衬托、感受小男孩的思想境界,更有许多学生纷纷打开课本,仔细地朗读起来,从而为理解“给予是快乐的”奠定了基础。故事引入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成了他们的主观愿望。学生只有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当学生想读、会读的时候,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感悟。
二、 正确价值引领下的主体地位——引领有效阅读的关键所在
1. 教师的主导性不可缺少。《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是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放弃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自主体验。有些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一些错误的理解,对于学生的这些个性体验,教师首先要尊重,同时通过沟通,了解学生对这篇文本的理解方法和角度,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例如,在学习《爱迪生》一文时,有学生认为“……爱迪生在列车上做实验,车长把他的耳朵打得失聪了,眼睛也差点被燒伤……我觉得他太傻了,要是我才不会这么做!”教师此时就应该让学生明白,爱迪生为什么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还坚持做实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指导,还体现在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不盲目迷信文本或权威,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会多角度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
2. 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关键。针对《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后的问题:“讨论一下,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说说理由。”学生们都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由于他把时间都花在科学研究上,所以不注意生活小节。有的甚至说到,相对于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成绩,他的生活不拘小节可以忽略不计。就在大家的一片赞扬声中,教者听到了一个否定的声音——“那可不一定”。教者随即邀请他发表见解:“老师,您经常对我们说要一分为二地看人,爱因斯坦在科学上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生活上他很糟糕,假如他来到一座文明城市,他的表现不是有损城市形象吗?”说得好,这不正是一个学生的真心话吗?不正是一个小主人想说的话吗?教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由于个体差异,学生们往往有不同的喜好,从而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必须尊重这些差异,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思维品质得到培养,语言得到训练,从而高效地实现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三、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交流——引导有效阅读的有效手段
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角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表见解,张扬个性。如阅读《九寨沟》一课时,教者想让同学们体验九寨沟壮丽的景观,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如课文朗读,课堂小练笔或者根据九寨沟的图片影像资料,让学生当风景区的解说员,或者画一幅壮观的飞瀑图……这些难道不可以吗?这些个性化的交流,唤醒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他们的兴趣,特别是对九寨沟的瀑布特点如数家珍,还与庐山瀑布作了比较,描写瀑布的诗句,也得到了及时的复习。这样,学生们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悟,得到了尽情展示,思维的潜能也得到了释放。
(作者单位:仪征市马集镇中心小学)
误区一:阅读时间短促,对学生的感悟急于求成。感悟,首先要感知文本,把握文本,在此基础上才会“悟”得有的放矢。因此,学生应该有充分的时间来自主地阅读文本。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新课伊始,学生们才初读课文,甚至还没读完,老师就急于要求他们谈谈自己读后的想法。于是,学生不得不从文本中找到几个词或句子,应付老师的问题,有时甚至答非所问。
误区二:片面挖掘局部深度,忽略对文本的总体把握。我们的课堂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教师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说说议议,谈谈自己的感受。表面看,是对学生的尊重,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则削弱了学生的全面感悟课文的能力。
误区三:片面强调对文本内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悟,忽视了对文字的品味和使用。许多教师认为,感悟就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对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体悟。因此,教师常常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分析文本内容,探索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内心情感,而忽视了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文章的语言文字,导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不和谐、不统一。
误区四:片面强调自主阅读,忽略教师的适时引领。一些教师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绝对化地认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在阅读教学,尤其是在公开课教学中,不敢点拨、指导,一味地让学生自读自悟,导致教学效益低下。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走出这些误区,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达到开拓思维的目标呢?
一、 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扎实开展有效阅读的前提
人教版四上《给予是快乐的》一文,内容比较简单,笔者一上课问学生是否喜欢听故事,在同学们惊讶而欣喜的目光中,笔者开始了课文的讲述。只是在讲到小男孩的希望和要求时戛然而止,然后让学生们猜,“天哪,我希望……”他希望什么?他让保罗把车开到他家门口,是想干什么?原本还在猜疑的学生,似乎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兴趣盎然,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猜测告诉老师。学生们按常理说出了他们的猜测,正由于绝大部分错误的猜测能更好地衬托、感受小男孩的思想境界,更有许多学生纷纷打开课本,仔细地朗读起来,从而为理解“给予是快乐的”奠定了基础。故事引入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成了他们的主观愿望。学生只有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当学生想读、会读的时候,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感悟。
二、 正确价值引领下的主体地位——引领有效阅读的关键所在
1. 教师的主导性不可缺少。《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是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放弃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自主体验。有些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一些错误的理解,对于学生的这些个性体验,教师首先要尊重,同时通过沟通,了解学生对这篇文本的理解方法和角度,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例如,在学习《爱迪生》一文时,有学生认为“……爱迪生在列车上做实验,车长把他的耳朵打得失聪了,眼睛也差点被燒伤……我觉得他太傻了,要是我才不会这么做!”教师此时就应该让学生明白,爱迪生为什么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还坚持做实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指导,还体现在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不盲目迷信文本或权威,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会多角度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
2. 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关键。针对《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后的问题:“讨论一下,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说说理由。”学生们都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由于他把时间都花在科学研究上,所以不注意生活小节。有的甚至说到,相对于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成绩,他的生活不拘小节可以忽略不计。就在大家的一片赞扬声中,教者听到了一个否定的声音——“那可不一定”。教者随即邀请他发表见解:“老师,您经常对我们说要一分为二地看人,爱因斯坦在科学上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生活上他很糟糕,假如他来到一座文明城市,他的表现不是有损城市形象吗?”说得好,这不正是一个学生的真心话吗?不正是一个小主人想说的话吗?教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由于个体差异,学生们往往有不同的喜好,从而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必须尊重这些差异,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思维品质得到培养,语言得到训练,从而高效地实现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三、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交流——引导有效阅读的有效手段
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角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表见解,张扬个性。如阅读《九寨沟》一课时,教者想让同学们体验九寨沟壮丽的景观,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如课文朗读,课堂小练笔或者根据九寨沟的图片影像资料,让学生当风景区的解说员,或者画一幅壮观的飞瀑图……这些难道不可以吗?这些个性化的交流,唤醒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他们的兴趣,特别是对九寨沟的瀑布特点如数家珍,还与庐山瀑布作了比较,描写瀑布的诗句,也得到了及时的复习。这样,学生们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悟,得到了尽情展示,思维的潜能也得到了释放。
(作者单位:仪征市马集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