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名师工作室在管理、运作中要制定发展规划,注重实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协作,才能有效提升工作室每位学员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存在问题;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2-021-2
2010年9月,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现化学工业园区)名师工作室在领导的高瞻远瞩和教师的迫切需求中应运而生。余建国名师工作室(中学数学)从众多的报名老师中选拔了八人,他们来自我区两所高中、三所初中,覆盖面较大。其中两人为初中校数学教研组长,两人为高中校教研组长;八人中已有3人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有7人已被评为“区优秀青年教师”,其中1人是“市优秀青年教师”。他们共同的特点,一是有较好的教学基本功,绝大多数工作在十年以上,站稳了讲台,并在所在校起骨干作用;二是有迫切的专业发展需求;三是从报名表中发现,初步具备教学研究的能力,有少量文章(还不能称之为论文),在市级获奖,或在学生阅读类报刊中发表。
工作室“运营”快三年,本文回顾余建国工作室的管理、运作等建设方面的问题,提出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有益建议,供本区领导和同行参考。
一、目标激励,计划先行,建立“学习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工作室成立之初,每位学员制定了“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分三个方面。一是学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外部条件分析(社会和教育事业环境,学校环境等),自身条件分析(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个性特点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二是三年发展目标,具体从“总体发展目标”、“专业理论学习目标(可以多选)”、“教育教学发展目标(可以多选)”和“阶段目标”四个方面细化每一个可操作、可评价的具体目标,并对工作室提出自己的愿望,如“我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措施与对策(自身素质改进的途径、客观条件改进的方式、专业发展的策略、时间和经费的预算等)”和“希望工作室给予的帮助”等;三是已有的“教育教学研究”,如课题、论文、公开课、教学随笔等研究性成果。
在摸清学员的基本情况和个人愿景后,工作室根据区领导小组的意见,制定了本工作室的三年发展目标,确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方向:
1.确立“学习共同体”为本工作室的理念。工作室为名师及其学习团队搭建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也为名师及其学习团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挂牌名师及工作室成员应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彼此的团结协作,提升名师工作室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同度,让名师更有“名”,让骨干更能“干”。
2.将工作室发展为本区骨干培养的基地。培训和指导本区青年教师是工作室的重要职责,重点是本工作室老师和指导老师自己的专业发展。工作室要定期承担各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参与地区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工作,真正成为骨干教师培养的实践基地。
3.把工作室舞台变成教育改革的论坛。由于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工作室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为学校和本区教育教学改革谏言献策,组织专题探讨,使之成为激发创新思维和评点教育现实的论坛、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基地和实验场。
4.在教科研方面起引领和辐射作用。工作室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要组织一批力量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专项攻关,形成研究成果,打造课题品牌,积极倡导和营造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学术氛围,成为本地区学科教育研究的发动机。
二、形式多样,重在实效,提高“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1.理论学习,唤醒科研意识。
工作室根据制度规定,每年为学员报销300-500元左右的学习资料费,要求学员自学数学教学理论名著,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主任章建跃博士的著作《数学教育心理学(第2版)》,要求学员每年订阅5种数学期刊,并认真学习和感悟,每学期写5篇以上的学习随笔。工作室每学期召开一次读书报告会,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大部分学员老师都能结合自己的典型课例,用所学理论去解释、应用,并模仿刊物上的研究文章,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或“课例点评”。
2.专家评课,指点课堂教学。
工作室先后请过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刘明、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陈久贵、特级教师渠东剑、特级教师李宏志等来大厂高级中学,让他们指点工作室学员的课堂教学,从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和研究方法,诸位特级教师给了全体学员很大的帮助。这些课堂教学的研究文章基本上都发表在省级期刊上了。
3.课题研究,提升专业素养。
三年前的第一次活动,就是学员余风荣老师的课题研究介绍。以后请过市教研员、参加过高考命题的某老师给学员讲授解题专题研究,请过晓庄学院的任艳丽教授讲过“中学数学教师的科研方法”,并交流学员的课题研究和结题等情况。三年中,市级课题成功结题近十项,其中两个获市一等奖,大部分学员还是所在学校的集体课题(市级和省级规划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这些课题的结题与本工作室的学员的能力密不可分。
4.创造条件,“快速”发表论文。
不可否认,在论文发表的需求、要求等越来越高的今天,如何让工作室老师的论文比较快地见刊也是工作室主持人需要考虑的问题。要了解报纸、刊物的“需求”仅自己去读是不够的,工作室几次邀请编辑部的编辑来我区,与学员面对面交流,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员的文章写得上路子,被杂志社录用的机会大大增加,甚至还收到杂志社的约稿。
5.专题研究,教改实验窗口。
工作室老师是本区教学的骨干力量,有能力、有责任推动本区的教学改革。“导学案”教学方法风靡全国,对此的批评与赞扬一样多,是否定还是改革,工作室有义务专题研究。通过特级教师渠东剑的指导,本区的两所高中明确了“导学案”的改革方向,以前没有实行“导学案”的某名牌初中,也在学员(所在校的数学教研组长)的带领下试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工作室支持本区初中的改革项目“课堂测量”,多次参与初中校的研究,还邀请了课题组的负责人、九龙中学的市学科带头人朱定兰老师到高中试验,仝建老师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小学数学(高中版)》上。 6.扩大影响,创造本区品牌。
工作室先后还组织了两次大型的活动,一是去安徽宿州的教学交流,另一次是去江苏省兴化中学的教学交流。两次活动都是“同构异课”,工作室一位老师和交流学校的一位老师同上一节课,并在课后集体研讨。活动促进了学员的专业成长,也不断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力,工作室逐渐成为大厂地区的教学品牌。
三、激情消退,约束力小,重构“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外延
本工作室在区领导小组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在运作的近三年时间内,部分学员的学习激情在减退,由于工作室事实上是一个自愿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学员来自本区不同的学校,没有一定的约束力;再者,教学研究是一个慢热的工程,显性的成果如所教毕业班出色、高质量的论文发表等需要足够的“厚积薄发”;2011年的“市优青”评比中,某老师在市考试首关就败下阵,同样的事情发生在2012年区学科带头人评比中,工作室两位老师在考试关中欠缺,这些都说明,自觉的理论学习不是导师帮得了的,需要自己的能力与坚持不懈的目标追求;最后一点,按照区领导小组的要求,工作室每月活动一次,对于那些在所在校“骨干”、“把关”的学员(如有四人是所在校的教研组长),他们实在是太累了,他们每周要上二十节以上的课,还有其他时间的提优补差,能参加活动已是最大的努力了,再“强迫”撰写研究文章实在于心不忍。值得欣慰的是,工作室的运作始终得到了区领导小组的解决支持,在经费的使用上给予了最大限度的便利,每学年的开始和结束,领导小组都召开主持人的座谈会,了解最新运作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工作室也以一定的成绩“回报”了这项改革措施。
反思工作室的运作实践,好的方面需要继续坚持,本人认为,至少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要改进。首先把握“入口关”。中途劝退换人,短时间内不易出成果,故在设计报名表时,能更多地反映学员的全面情况,如发展的真实愿望,还可以通过面谈,了解学员的理论素养等,选好“苗子”;其次,虽然共同理想和集体责任是“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但导师无法提供不断激励人前进的动力,如给工作努力的学员荣誉等,这就需要向学员所在校反馈情况,双向互动,多方合力,不断激励学员;再次,教学研究需要时间和精力,每一位学员都是所在校同意推荐的,也是学校领导寄予厚望的老师,那么,在教学工作安排上,就应该让他们能抽出精力参加工作室活动,当然,他们是否努力了,导师能有渠道反馈。
总之,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名师工作室建设只要抓住了教育发展的机遇,一定能创设一种相互支持和相互协作的学习环境,打造出区域一流的专业团队,创建出区域的学科教育的特色和品牌。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存在问题;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2-021-2
2010年9月,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现化学工业园区)名师工作室在领导的高瞻远瞩和教师的迫切需求中应运而生。余建国名师工作室(中学数学)从众多的报名老师中选拔了八人,他们来自我区两所高中、三所初中,覆盖面较大。其中两人为初中校数学教研组长,两人为高中校教研组长;八人中已有3人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有7人已被评为“区优秀青年教师”,其中1人是“市优秀青年教师”。他们共同的特点,一是有较好的教学基本功,绝大多数工作在十年以上,站稳了讲台,并在所在校起骨干作用;二是有迫切的专业发展需求;三是从报名表中发现,初步具备教学研究的能力,有少量文章(还不能称之为论文),在市级获奖,或在学生阅读类报刊中发表。
工作室“运营”快三年,本文回顾余建国工作室的管理、运作等建设方面的问题,提出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有益建议,供本区领导和同行参考。
一、目标激励,计划先行,建立“学习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工作室成立之初,每位学员制定了“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分三个方面。一是学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外部条件分析(社会和教育事业环境,学校环境等),自身条件分析(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个性特点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二是三年发展目标,具体从“总体发展目标”、“专业理论学习目标(可以多选)”、“教育教学发展目标(可以多选)”和“阶段目标”四个方面细化每一个可操作、可评价的具体目标,并对工作室提出自己的愿望,如“我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措施与对策(自身素质改进的途径、客观条件改进的方式、专业发展的策略、时间和经费的预算等)”和“希望工作室给予的帮助”等;三是已有的“教育教学研究”,如课题、论文、公开课、教学随笔等研究性成果。
在摸清学员的基本情况和个人愿景后,工作室根据区领导小组的意见,制定了本工作室的三年发展目标,确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方向:
1.确立“学习共同体”为本工作室的理念。工作室为名师及其学习团队搭建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也为名师及其学习团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挂牌名师及工作室成员应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彼此的团结协作,提升名师工作室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同度,让名师更有“名”,让骨干更能“干”。
2.将工作室发展为本区骨干培养的基地。培训和指导本区青年教师是工作室的重要职责,重点是本工作室老师和指导老师自己的专业发展。工作室要定期承担各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参与地区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工作,真正成为骨干教师培养的实践基地。
3.把工作室舞台变成教育改革的论坛。由于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工作室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为学校和本区教育教学改革谏言献策,组织专题探讨,使之成为激发创新思维和评点教育现实的论坛、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基地和实验场。
4.在教科研方面起引领和辐射作用。工作室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要组织一批力量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专项攻关,形成研究成果,打造课题品牌,积极倡导和营造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学术氛围,成为本地区学科教育研究的发动机。
二、形式多样,重在实效,提高“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1.理论学习,唤醒科研意识。
工作室根据制度规定,每年为学员报销300-500元左右的学习资料费,要求学员自学数学教学理论名著,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主任章建跃博士的著作《数学教育心理学(第2版)》,要求学员每年订阅5种数学期刊,并认真学习和感悟,每学期写5篇以上的学习随笔。工作室每学期召开一次读书报告会,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大部分学员老师都能结合自己的典型课例,用所学理论去解释、应用,并模仿刊物上的研究文章,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或“课例点评”。
2.专家评课,指点课堂教学。
工作室先后请过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刘明、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陈久贵、特级教师渠东剑、特级教师李宏志等来大厂高级中学,让他们指点工作室学员的课堂教学,从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和研究方法,诸位特级教师给了全体学员很大的帮助。这些课堂教学的研究文章基本上都发表在省级期刊上了。
3.课题研究,提升专业素养。
三年前的第一次活动,就是学员余风荣老师的课题研究介绍。以后请过市教研员、参加过高考命题的某老师给学员讲授解题专题研究,请过晓庄学院的任艳丽教授讲过“中学数学教师的科研方法”,并交流学员的课题研究和结题等情况。三年中,市级课题成功结题近十项,其中两个获市一等奖,大部分学员还是所在学校的集体课题(市级和省级规划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这些课题的结题与本工作室的学员的能力密不可分。
4.创造条件,“快速”发表论文。
不可否认,在论文发表的需求、要求等越来越高的今天,如何让工作室老师的论文比较快地见刊也是工作室主持人需要考虑的问题。要了解报纸、刊物的“需求”仅自己去读是不够的,工作室几次邀请编辑部的编辑来我区,与学员面对面交流,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员的文章写得上路子,被杂志社录用的机会大大增加,甚至还收到杂志社的约稿。
5.专题研究,教改实验窗口。
工作室老师是本区教学的骨干力量,有能力、有责任推动本区的教学改革。“导学案”教学方法风靡全国,对此的批评与赞扬一样多,是否定还是改革,工作室有义务专题研究。通过特级教师渠东剑的指导,本区的两所高中明确了“导学案”的改革方向,以前没有实行“导学案”的某名牌初中,也在学员(所在校的数学教研组长)的带领下试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工作室支持本区初中的改革项目“课堂测量”,多次参与初中校的研究,还邀请了课题组的负责人、九龙中学的市学科带头人朱定兰老师到高中试验,仝建老师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小学数学(高中版)》上。 6.扩大影响,创造本区品牌。
工作室先后还组织了两次大型的活动,一是去安徽宿州的教学交流,另一次是去江苏省兴化中学的教学交流。两次活动都是“同构异课”,工作室一位老师和交流学校的一位老师同上一节课,并在课后集体研讨。活动促进了学员的专业成长,也不断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力,工作室逐渐成为大厂地区的教学品牌。
三、激情消退,约束力小,重构“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外延
本工作室在区领导小组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在运作的近三年时间内,部分学员的学习激情在减退,由于工作室事实上是一个自愿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学员来自本区不同的学校,没有一定的约束力;再者,教学研究是一个慢热的工程,显性的成果如所教毕业班出色、高质量的论文发表等需要足够的“厚积薄发”;2011年的“市优青”评比中,某老师在市考试首关就败下阵,同样的事情发生在2012年区学科带头人评比中,工作室两位老师在考试关中欠缺,这些都说明,自觉的理论学习不是导师帮得了的,需要自己的能力与坚持不懈的目标追求;最后一点,按照区领导小组的要求,工作室每月活动一次,对于那些在所在校“骨干”、“把关”的学员(如有四人是所在校的教研组长),他们实在是太累了,他们每周要上二十节以上的课,还有其他时间的提优补差,能参加活动已是最大的努力了,再“强迫”撰写研究文章实在于心不忍。值得欣慰的是,工作室的运作始终得到了区领导小组的解决支持,在经费的使用上给予了最大限度的便利,每学年的开始和结束,领导小组都召开主持人的座谈会,了解最新运作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工作室也以一定的成绩“回报”了这项改革措施。
反思工作室的运作实践,好的方面需要继续坚持,本人认为,至少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要改进。首先把握“入口关”。中途劝退换人,短时间内不易出成果,故在设计报名表时,能更多地反映学员的全面情况,如发展的真实愿望,还可以通过面谈,了解学员的理论素养等,选好“苗子”;其次,虽然共同理想和集体责任是“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但导师无法提供不断激励人前进的动力,如给工作努力的学员荣誉等,这就需要向学员所在校反馈情况,双向互动,多方合力,不断激励学员;再次,教学研究需要时间和精力,每一位学员都是所在校同意推荐的,也是学校领导寄予厚望的老师,那么,在教学工作安排上,就应该让他们能抽出精力参加工作室活动,当然,他们是否努力了,导师能有渠道反馈。
总之,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名师工作室建设只要抓住了教育发展的机遇,一定能创设一种相互支持和相互协作的学习环境,打造出区域一流的专业团队,创建出区域的学科教育的特色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