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是小学低年段教学的一个重点。广大教师都在努力钻研,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游戏来使学生识记更多的生字,进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但是由于对新教材把握的不是很好,因此实施中出现了一些误区。那么这些误区在哪?有哪些对策呢?
一、识字过程规律化。
受汉字是“音、形、义”统一体的影响,教师们在教每一个汉字时,都从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逐一分析、理解。如教学“请”字先指导反复念这个“请”字的读音,接着分析字形:什么结构?每一部分都是什么?能组几个词?最后再把意思抄写下来。字字如此,耗时低效。
对策:因字而宜
这就是要求在教学前要对每一个生字进行认真分析,根据每个字的造字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方法和侧重点进行教学。如:“泪”等会意字可以用字理识字法进行教学(眼睛流水,泪水汪汪);“宇宙”这个词它的重点在于字义的理解;教学“跳”字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要想跳,必须用脚,所以是“足”字旁。然后再做做动作加深印象,就可以帮助记忆了。而“方”字则可以用字谜的形式来识记。(一万多一点)这样有针对性的进行识字教学,就能避免识字过程的规律化,避免平均用力,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果。
二、 识字数量平均化。
许多时候在课堂上当教师出示本课生字时,有的孩子会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认识了其中的某些字,所以对他们来说再学就没兴趣了。可我们的教师不管你会不会,教材生字表上有,我责无旁贷就得教。这样一来,会的本来就会,自然记得就快。教师一看,学的挺快,加点速度,最后导致会的不爱学了,不会的跟不上。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随之淡化了。
对策:因人而宜
其实所谓生字,是指不认识的字。那么是否是生字,应该由学生说了算。每个学生因为生活的环境,受到的教育和接受能力等因素的不同,掌握的识字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鉴于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适当调整生字的教学思路,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权,确定课文的生字时,不再以文后的生字表为唯一标准,而是由学生自己说了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生字表中的生字进行筛选、取舍、填补。这样既符合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的学生观,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不但积极性高,而且效果也会好很多。
三、识写两类同一化。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课文里认识,放在其它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要求抄写、默写。可是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时拔高这个要求,把只认识不写的字也让学生写一行拼音,一行字,组几个词。把“认识和学会”用同一个尺度来衡量了。
对策:因度而宜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认识的字和学会的字每一个学生必须达到要求,但是要求的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要力求做到学会的字能学得透彻,写得正确,意思明白;该认的字能认得牢固。在哪出现都能准确无误地认出这个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
四、识字方法单一化。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巩固识字的方法是规定学生机械反复地读写,他们认为,经过这种重复地抄写,重复地记忆,学生就会记住所学生字。诚然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及时记住所学的生字,但那只是短暂的,久了便忘了。
对策:因式而宜
这个“式”指的是形式。巩固识字的形式有很多。教师要灵活地对不同的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巩固。比如:在课外阅读中巩固;在发展语言中巩固;在环境接触中巩固;(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汉字随处可见:喝饮料时的饮料名,购物时的物品名,看电视时的标准发音和字幕……都是可以利用的强化和巩固识字的好方式。)在动手操作中巩固等等都是十分可行的,操作起来也很方便。
一、识字过程规律化。
受汉字是“音、形、义”统一体的影响,教师们在教每一个汉字时,都从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逐一分析、理解。如教学“请”字先指导反复念这个“请”字的读音,接着分析字形:什么结构?每一部分都是什么?能组几个词?最后再把意思抄写下来。字字如此,耗时低效。
对策:因字而宜
这就是要求在教学前要对每一个生字进行认真分析,根据每个字的造字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方法和侧重点进行教学。如:“泪”等会意字可以用字理识字法进行教学(眼睛流水,泪水汪汪);“宇宙”这个词它的重点在于字义的理解;教学“跳”字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要想跳,必须用脚,所以是“足”字旁。然后再做做动作加深印象,就可以帮助记忆了。而“方”字则可以用字谜的形式来识记。(一万多一点)这样有针对性的进行识字教学,就能避免识字过程的规律化,避免平均用力,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果。
二、 识字数量平均化。
许多时候在课堂上当教师出示本课生字时,有的孩子会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认识了其中的某些字,所以对他们来说再学就没兴趣了。可我们的教师不管你会不会,教材生字表上有,我责无旁贷就得教。这样一来,会的本来就会,自然记得就快。教师一看,学的挺快,加点速度,最后导致会的不爱学了,不会的跟不上。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随之淡化了。
对策:因人而宜
其实所谓生字,是指不认识的字。那么是否是生字,应该由学生说了算。每个学生因为生活的环境,受到的教育和接受能力等因素的不同,掌握的识字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鉴于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适当调整生字的教学思路,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权,确定课文的生字时,不再以文后的生字表为唯一标准,而是由学生自己说了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生字表中的生字进行筛选、取舍、填补。这样既符合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的学生观,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不但积极性高,而且效果也会好很多。
三、识写两类同一化。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课文里认识,放在其它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要求抄写、默写。可是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时拔高这个要求,把只认识不写的字也让学生写一行拼音,一行字,组几个词。把“认识和学会”用同一个尺度来衡量了。
对策:因度而宜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认识的字和学会的字每一个学生必须达到要求,但是要求的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要力求做到学会的字能学得透彻,写得正确,意思明白;该认的字能认得牢固。在哪出现都能准确无误地认出这个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
四、识字方法单一化。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巩固识字的方法是规定学生机械反复地读写,他们认为,经过这种重复地抄写,重复地记忆,学生就会记住所学生字。诚然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及时记住所学的生字,但那只是短暂的,久了便忘了。
对策:因式而宜
这个“式”指的是形式。巩固识字的形式有很多。教师要灵活地对不同的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巩固。比如:在课外阅读中巩固;在发展语言中巩固;在环境接触中巩固;(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汉字随处可见:喝饮料时的饮料名,购物时的物品名,看电视时的标准发音和字幕……都是可以利用的强化和巩固识字的好方式。)在动手操作中巩固等等都是十分可行的,操作起来也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