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光专心读书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句话就可以充分说明课堂上应当充满琅琅书声。但是,曾几何时,我们语文课堂的读书声渐行渐远了。
  请把读书的快乐还给孩子!把读书声还给语文课堂!
  开口读书,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出声的读,方能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方能有抑扬顿挫。
  开口读书,反复读书,能促使自己以一种专心致志的状态来理解文章,字字词词句句在读中细细品味。坚持反复大声地读书,可以熟背内容,培养语感,从文章中吸精取华。
  开口读书,因为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在读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
  开口读,大声读,满堂读,正是让孩子爱上语文学好语文的一剂灵丹妙药!
  大声读,是快速学完课文的法宝,并能一读解千题。
  小学低段的课文浅显易懂,不需要费时费力解读分析课文。一本厚厚的语文课本,以读代讲。读书时读出语感,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机巧,这些都会在朗读中得以解决。课本中精讲课文一课一课时,略讲课文两三课一课时,便可快速学完书中所有课文。课文读通后,课后的练习题以及各种练习册的练习题也基本上能做了。
  一年级上学期课文内容极其简单,重点难点内容只在拼音教学。若时间把握得好,两三个星期便可上完所有的拼音内容。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学完余下的课文。写到这,相信很多老师都会坚决反对。我想说的是:对于拼音学习,千万不要着急。拼音只不过是学习生字的一种工具而已,用不着一点一点地慢慢抠。只要把声母韵母教会了,平时多拼读多听音,时间长了,熟能生巧,自然而然就会了。
  总之,每学期的语文书中的所有课文,我们一般都控制在一个月左右学完。
  满堂读,读尽世间千万书。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想他们一下子喜欢上阅读,爱上阅读,那是不可能的事。若想孩子有兴趣与你一起读下去,便要在读的内容上下功夫。有趣的文章如甜甜的糖果,不断地“诱惑”着孩子读完一篇又一篇。顺口溜、童谣、民谣、儿童诗、简短故事等就是“诱惑”孩子们的糖果。这些文章字数不多,内容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孩子们普遍喜欢。例如扬州民谣《撒谎精》:“唱起小调歌儿多,灯草掉下砸坏锅,家里看见驴生蛋,外面看见马做窝。”又如《水果歌谣》:“正月甘蔗节节长,二月青果两头黄,三月梅子酸汪汪,四月枇杷满街黄,五月杨梅红如火,六月莲蓬水中央,七月红菱人人爱,八月苹果装满筐,九月栗子张开口,十月金橘满园香,十一月橙子红彤彤,十二月里黄菱肉儿脆松松。”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通过大量反复诵读达到了背诵的目的,并认识了不少生字,增加了阅读的兴趣。绘本故事有大量精美的图画,更能增强孩子们对阅读的好感,大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
  读书,我个人认为,不需要每篇文章都深入细读。小学低段的孩子大概掌握其中大意即可。史书《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等好友的读书方法不同。徐、石等读书“务于精熟”,诸葛亮则“独观大略”。诸葛亮的“独观大略”,就是读书不纠缠在细枝末节,不纠缠在文辞风格,而是跳出书本,带着思考把握书中的精义。“独观大略”读书法,首先是要学会快读,不要逐字逐词地读,一目数行,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就行了。因此,顺口溜、童谣、民谣、儿童诗、简短故事等这些内容,一节课就可以读十多首。一天、一个月、一个学期、一年……如此这样积累下来,便可读尽天下千万书。三年多的实践证明:课堂上引进大量阅读材料之后,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还真是提高了,考试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
  反复读,把国学经典读进骨子里。
  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的价值历久弥新。诵读经典,是开启智慧的最好方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后,孩子们说话时写作时就会下笔成章、引经据典、锦上添花。“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懂经典的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语文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据有关报道: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他们的智商能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
  国学经典的诵读方式与现代文章有些不太一样。能把国学经典读进去的最好方式是古时的读书方法——吟诵。吟,就是咏唱;诵,就是读。吟诵,是春秋以后礼乐文化的核心。吟诵,是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吟诵有它的音乐美,吟诵具有无穷魅力。声(音)、(语)言、(音)乐、文(字)都相互结合,音乐性很强,艺术性也很强。它是国学的一部分。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声,抑扬顿挫的吟咏,运用四声的变化就可以成乐。总的来说,“吟”与“诵”都既是“读”又非“读”,既是“唱”又非“唱”,都有“节奏”,有“声调(或称韵调)”。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古代,多少成功的文人墨士,就是用这种读书方式,诵读文章,出口成文的。
  国学经典的内容选择,可以从国学启蒙内容学起,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等。只要熟读其中内容即可,若能熟读成诵,便是更好,至于文中词句的意思,则不必讲解。
  诗人迪金森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书那样,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到远方。”所以,有书的日子是踏实的,丰盈的。人生路上有书相伴,你定会更从容更快乐!
  就这样吧,就这样伴着美好的春光,每一节课、每一天里,我们都走在读书的路上!
其他文献
当下,在一切都那么现代化的时代,上网查阅资料,稍加改动皆可为我所用,教师失去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沦为别人思想的传声筒,教师独立备课的能力逐渐丧失,对教材的解读浅尝辄止、缺乏深度,影响教学效果。解读文本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精神对话的过程,只有“入乎其内”,披文入情,方能觇文见心,真正领略文本的内在意蕴和独特魅力;同时
随着 “对话型”教学的展开,我们发现学生课堂上的欣赏领悟能力、质疑问题能力、评价批判能力、歌唱情感表达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成了学生的倾听者、引导者、欣赏者和合作者。可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进行对话时,往往是在“师—生—师—生”这样的线性层面上打转,课堂上往往还是一些尖子生唱主角,不利于对话的深入与展开。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教学机智,临场
[摘要]学生的成长,需要家校共育。学校在家庭教育课程项目上不断实践,以“五全”为主要内容进行反思和创新:全新定位,把握多重角色;全位沟通,加强家校联系;全面盘点,记录精彩瞬间;全家约定,互助共同成长;全优评价,落实积极鼓励。其目的是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成长,让学生健康快乐生活。  [关键词]全新定位 全位沟通 全面盘点 全家约定 全优评价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而这“第一
[摘要]语音是口语交际的基础,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之一。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语音教学的重要性、优势、现状及策略几个方面阐述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语音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语音教学 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在英语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语言有三大要素——语
教师幸福吗?一项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六个方面:一是升学考试压力,二是工作负担压力,三是角色职责压力,四是工作聘任压力,五是职业声望压力,六是学历职称压力。教师自身发展方面的需求被淹没在生存压力中。很多教师在面临职业压力的同时开始失落职业幸福。然而,教师幸福是学校幸福教育的源头。在强调合作、交流、分享的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学校教育需要雅慧智行的幸福教师。学校管理者,只有以“
童谣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爱的文学形式,其声韵活泼、情趣浓重、言语朴实,很多童谣都有鲜明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入童谣教学资源,优化引导方法,创设多种学习活动,能够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去认知、去发现、去感受、去尝试,激发学生歌咏童谣、背诵童谣、创作童谣的热情,能够全面塑造学生语文素质。  一、整合资源。激发学生欣赏情趣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遵循学科规律,在
【摘要】借助本校“2016年三年级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中学业水平、学生问卷的量化分析,在区与校的数据对比中,研究学校的“生源状况”、学生认同的“优势项目”以及数学学习中“问题所在”,肯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梳理学生数学学习中师生关系、学法教法问题形成的原因,积极探求解决途径,针对性地实施跟进式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三年级学生 学业质量 分析报告 师生关系 学法教法  一、背
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一旦定稿,教师便成竹在胸,有如铁板钉钉,不容更改。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现在的课堂中,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课堂比过去更活跃了,同时课堂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的不和谐也多了起来,在课堂中常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不和谐音符”。  情境:老师,我们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现象依然存在,教者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采用“小板块式”进行教学,效果显著。“板块式教学”最早由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所谓“板块教学”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环节,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黄河的主人》是一篇寓意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势不可挡的滚滚黄
数学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应当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思辨和达成共识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引下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和有序推进的过程。那么,在一节数学课中该如何真正实现学生的“当家做主”呢?笔者就以下两个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借以抛砖引玉。  自主预习,让课堂的精彩如约而至  案例:《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新授课)  师:课前让大家仔细回顾了上学的路线,现在可以说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