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指出,对现代文阅读的考察分两类(阅读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评价论述类为本和实用类文本)四个方面(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通过对江苏卷最近10年的考察来看,文学类文本中的散文阅读的考察是其中重要的一块,而分析综合类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又是其中几乎必考的考点,但在具体的平时复习中,我们又发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还有诸多困难,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梳理例析。
一、考点透视
归纳概括,就是化繁为简,化具体为抽象,实质上就是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整体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中心意思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是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意思,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语言归纳出来。
在对学生具体的考察时,一般有下列几种题型: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3.概括行文思路等。
二、考题例析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类题型例析
原题呈现:(2011.天津卷)塔上的树
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题目解析:本题为典型的对具体对象特点的概括。要准确做好这道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答题区域,该题的答题区域明确为文本的“第2自然段”,并且进一步细化为描写“古塔”的文字。其次要审读出题指向为概括出古塔“老态龙钟”的体现,在这里尤其要注意“体现”二字的隐性指向,即为要求概括出古塔的具体外在的特点,而不是古塔内在抽象的方面,那么如果在答案组织时出现“历史悠久”之类的词语时,就不是符合题目指向要求的答案了。再次是结合题目的分值来大致地确定答案的层次角度。
答题指导:首先,找出文本中关于古塔“老态龙钟”相关文字:“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分析这一小段文本,得知这是一段总分式的文本,“老态龙钟”为总领,紧跟其后的文字从“砖石”、“ 塔角翘檐”、“风铃”三个方面来分写。然后再找出这三个方面的具体体现“风蚀斑驳”“ 破损残缺”“寂寞”“ 哑然失声”等词语。再对这样一些词语进行合并归类以及语言转换,主要为第三个方面关于“风铃”的描写,可以合并转换为“风铃失声”即可。最后将具体答案分层分点的进行呈现:①砖石斑驳;②塔角翘檐破损残缺;③风铃失声。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原题呈现:告别三峡 赵本夫
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6分)
题目解析:首先审读题目,确定答题区域为“全文”,意味着在具体解题时,要注意有仔细阅读整个文本的意识,同时还要注意在阅读文本时将阅读的区域集中为“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类语句。其次,审读出题目的答题指向“情感的变化”。
答题指导:根据题目中的答题指向,仔细梳理全文,找出文章中包含情感的句子。在找句子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每一段的结尾句,那我们可以可以找出这样一些句子“①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处怜惜、怅然和失落。”“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 “③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④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 。”“⑤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在这里要注意最后一句“⑤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这一句咋一看,好像不是表示作者情感的句子,但实际上,这样一句,恰恰是题目“渗透”二字的具体指向,即为隐含表明情感的句子。然后对梳理出来的句子,进行归类整合,组织答案:①惆怅而失落②感动与崇敬③肯定和褒扬。当然在具体做题时,我们学生还需要结合原文对答案做适当的阐释。
3.概括行文思路
原题呈现:瓷器的意味 池莉
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题目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思路类题目。首先,审清题目的命题方式,即为对“判断性语句”的具体阐释,注意读懂题目中“梳理作者的思路”的前提是一句判断性的语句“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而不能泛泛而谈文章思路。其次,读懂题目中的隐性要求,“瓷器的意味”这是一个重要的限制性词语,我们解题时往往会忽视其中最为重要的“意味”二字,答成围绕“瓷器”的思路,从而出现“再写瓷器的发展历史”等答案。当然我们在具体解题时,还必须注意不要忘记本文的文体为散文,而不是说明文。
答题指导:本篇选文是一篇由生活现象引起的杂感式散文。那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文体特点,把文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生活现象、深入感悟、得出结论。同时我们还要紧扣住题目中隐性要求“意味”二字,重点关注文章中的关于瓷器“意味”解说部分的文字。根据以上解题方向,结合文本,找出文章首先写了瓷器进入人们的生活,背后是因为瓷器的“雅”;然后结合瓷器的发展历史,谈瓷器“意味”的变化,即由“俗”到“雅”;最后重点研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抓住“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么一句,由“瓷器”及“人”,扣住文章的主题。在以上的分析概括基础之上,整合出答案“(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即可。
三、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解答此类题目,我们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即重视题干的要求,力图弄懂命题意图、答题方向、答题方法。仔细阅读题目要求,理解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按规定作答;其次要找准对应点,筛选有效信息(文题结合),并依据前面的阅读、勾画,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找准对应点,筛选出有效信息。 最后还要有效地组织语言,如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应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
一、考点透视
归纳概括,就是化繁为简,化具体为抽象,实质上就是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整体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中心意思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是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意思,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语言归纳出来。
在对学生具体的考察时,一般有下列几种题型: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3.概括行文思路等。
二、考题例析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类题型例析
原题呈现:(2011.天津卷)塔上的树
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题目解析:本题为典型的对具体对象特点的概括。要准确做好这道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答题区域,该题的答题区域明确为文本的“第2自然段”,并且进一步细化为描写“古塔”的文字。其次要审读出题指向为概括出古塔“老态龙钟”的体现,在这里尤其要注意“体现”二字的隐性指向,即为要求概括出古塔的具体外在的特点,而不是古塔内在抽象的方面,那么如果在答案组织时出现“历史悠久”之类的词语时,就不是符合题目指向要求的答案了。再次是结合题目的分值来大致地确定答案的层次角度。
答题指导:首先,找出文本中关于古塔“老态龙钟”相关文字:“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分析这一小段文本,得知这是一段总分式的文本,“老态龙钟”为总领,紧跟其后的文字从“砖石”、“ 塔角翘檐”、“风铃”三个方面来分写。然后再找出这三个方面的具体体现“风蚀斑驳”“ 破损残缺”“寂寞”“ 哑然失声”等词语。再对这样一些词语进行合并归类以及语言转换,主要为第三个方面关于“风铃”的描写,可以合并转换为“风铃失声”即可。最后将具体答案分层分点的进行呈现:①砖石斑驳;②塔角翘檐破损残缺;③风铃失声。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原题呈现:告别三峡 赵本夫
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6分)
题目解析:首先审读题目,确定答题区域为“全文”,意味着在具体解题时,要注意有仔细阅读整个文本的意识,同时还要注意在阅读文本时将阅读的区域集中为“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类语句。其次,审读出题目的答题指向“情感的变化”。
答题指导:根据题目中的答题指向,仔细梳理全文,找出文章中包含情感的句子。在找句子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每一段的结尾句,那我们可以可以找出这样一些句子“①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处怜惜、怅然和失落。”“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 “③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④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 。”“⑤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在这里要注意最后一句“⑤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这一句咋一看,好像不是表示作者情感的句子,但实际上,这样一句,恰恰是题目“渗透”二字的具体指向,即为隐含表明情感的句子。然后对梳理出来的句子,进行归类整合,组织答案:①惆怅而失落②感动与崇敬③肯定和褒扬。当然在具体做题时,我们学生还需要结合原文对答案做适当的阐释。
3.概括行文思路
原题呈现:瓷器的意味 池莉
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题目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思路类题目。首先,审清题目的命题方式,即为对“判断性语句”的具体阐释,注意读懂题目中“梳理作者的思路”的前提是一句判断性的语句“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而不能泛泛而谈文章思路。其次,读懂题目中的隐性要求,“瓷器的意味”这是一个重要的限制性词语,我们解题时往往会忽视其中最为重要的“意味”二字,答成围绕“瓷器”的思路,从而出现“再写瓷器的发展历史”等答案。当然我们在具体解题时,还必须注意不要忘记本文的文体为散文,而不是说明文。
答题指导:本篇选文是一篇由生活现象引起的杂感式散文。那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文体特点,把文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生活现象、深入感悟、得出结论。同时我们还要紧扣住题目中隐性要求“意味”二字,重点关注文章中的关于瓷器“意味”解说部分的文字。根据以上解题方向,结合文本,找出文章首先写了瓷器进入人们的生活,背后是因为瓷器的“雅”;然后结合瓷器的发展历史,谈瓷器“意味”的变化,即由“俗”到“雅”;最后重点研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抓住“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么一句,由“瓷器”及“人”,扣住文章的主题。在以上的分析概括基础之上,整合出答案“(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即可。
三、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解答此类题目,我们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即重视题干的要求,力图弄懂命题意图、答题方向、答题方法。仔细阅读题目要求,理解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按规定作答;其次要找准对应点,筛选有效信息(文题结合),并依据前面的阅读、勾画,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找准对应点,筛选出有效信息。 最后还要有效地组织语言,如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应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