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学校、老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型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行班级德育导师工作,是新课程改革与践行理解教育的双重需要。本文提出,在理解教育下创新班级德育导师,要从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上进行创新与思考。
关键词:理解教育 班级德育导师 创新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中学课程新一轮改革已在我省展开。选课走班的实施,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相对削弱。新课程的实施者是学校,它给了学校巨大的空间和权利,因而改革成败的关键也在学校。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需要落实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与生活管理,而推动班级德育导师制可以落实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可以让那些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推行班级德育导师制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走班制打破了原来的行政班,新的教学班的学生来源于多个行政班级,学科教师需要以班级德育导师的工作职责与要求,去完成德育渗透和学生管理工作,担任德育导师的角色。走班制对德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借助班级德育导师实现德育工作创新的时机已经成熟。
班级德育导师制是德育创新的有力手段,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和机会,多种选修课程也给学生带来了困惑和迷茫。高一就需要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还要把握自己未来的专业走向,更需要知道选修课程与职业选择的关系以及与高考科目的关系。原有班主任很难个性化地指导每一位同学的人生规划和课程选择,导师制因此应运而生,选课制派生出的导师制,使得每位学科老师都成为班级德育导师,成为学生的导师,承担起学科指导和人生规划的职责,导学又导育,是学校德育新的载体。
二、推行班级德育导师制是践行理解教育的需要
理解既是聪明活动,又是德行。作为聪明活动的理解,普见于对教学内容的观察、记忆与思维等,不言自明。理解之所以为德行,由于理解主体善解人意的心态意味着对他人保持一种大度与宽容,有利于减少一些纠葛与误解,使道德生活更加和谐。特殊是教育者尽力理解教育对象时,这种理解本身就是责任感,是职业道德水平高的表现。
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倡导的“理解教育”, 是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使教师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从而获得较好发展的过程,主张运用“强德富智”、“感情先行”等策略,对学生的思想、生活、道德品行等进行个别化辅导,这恰是班级德育导师的工作模式。它可使道德教育生活化,融洽师生关系,实现“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教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的境界,使“理解教育”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三、推行班级德育导师制是德育工作的创新
新课程选修走班形势下的班级德育导师,着眼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重在对中学生思想、生活的分类指导与针对性的道德品行的个别化辅导等,是学校践行理解教育、强德富智有力的推进载体,是学校德育创新的有力体现。为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不断深化,更要从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上进行创新与思考。
1.学校德育的创新,重在对学生德育的内容选择,要处理好远与近、大与小的关系。要由学识渊博、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当班级德育导师,结对若干名学生,依照学生选课专业和兴趣特长来划分和选择,对全体学生进行成长方向的引导及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指导。工作中要做到从大事着眼、从小事着手,既突出主导性内容,实事求是地进行价值观等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理想,又要抓养成教育,如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买菜排队等。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道德教育的成败,往往是系于许多小事上的“一念之差”。
2.要从共性走向个性。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关键的环节是质疑。学校德育导师工作推行中,学校教育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让学生德育在坚持社会道德方向的前提下,创设一种机制,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用个性化的眼光,从多元的角度,学会对各种信息的鉴别、对各种知识的质疑与批判。
3.要从他律变为自律。要把德育过程变成学生主动的道德修养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获得道德情感体验。同时,要带领学生参加道德实践,缩短德育内容与学生道德需要之间的距离,从而引导学生领会德育内容的要求,掌握道德行为的准则,磨练自己的道德意志,做出正确的自律行动。
总之,倡导理解教育,落实班级德育导师制管理工作,一方面能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能为提高教师自身水平提供新的平台。在实践中,要创新导师制管理工作,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指导等。通过班级德育导师的关怀,要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得以体现,做学习活动的主人,以“主人”的姿态对待所有的学习活动;在班级德育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将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地学习,达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会发展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佐藤学 著 钟启泉 译 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2]熊川武 江玲 理解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
[3]汪丞 班主任制的最新进展.上海教育科研,2012,9。
关键词:理解教育 班级德育导师 创新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中学课程新一轮改革已在我省展开。选课走班的实施,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相对削弱。新课程的实施者是学校,它给了学校巨大的空间和权利,因而改革成败的关键也在学校。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需要落实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与生活管理,而推动班级德育导师制可以落实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可以让那些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推行班级德育导师制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走班制打破了原来的行政班,新的教学班的学生来源于多个行政班级,学科教师需要以班级德育导师的工作职责与要求,去完成德育渗透和学生管理工作,担任德育导师的角色。走班制对德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借助班级德育导师实现德育工作创新的时机已经成熟。
班级德育导师制是德育创新的有力手段,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和机会,多种选修课程也给学生带来了困惑和迷茫。高一就需要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还要把握自己未来的专业走向,更需要知道选修课程与职业选择的关系以及与高考科目的关系。原有班主任很难个性化地指导每一位同学的人生规划和课程选择,导师制因此应运而生,选课制派生出的导师制,使得每位学科老师都成为班级德育导师,成为学生的导师,承担起学科指导和人生规划的职责,导学又导育,是学校德育新的载体。
二、推行班级德育导师制是践行理解教育的需要
理解既是聪明活动,又是德行。作为聪明活动的理解,普见于对教学内容的观察、记忆与思维等,不言自明。理解之所以为德行,由于理解主体善解人意的心态意味着对他人保持一种大度与宽容,有利于减少一些纠葛与误解,使道德生活更加和谐。特殊是教育者尽力理解教育对象时,这种理解本身就是责任感,是职业道德水平高的表现。
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倡导的“理解教育”, 是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使教师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从而获得较好发展的过程,主张运用“强德富智”、“感情先行”等策略,对学生的思想、生活、道德品行等进行个别化辅导,这恰是班级德育导师的工作模式。它可使道德教育生活化,融洽师生关系,实现“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教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的境界,使“理解教育”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三、推行班级德育导师制是德育工作的创新
新课程选修走班形势下的班级德育导师,着眼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重在对中学生思想、生活的分类指导与针对性的道德品行的个别化辅导等,是学校践行理解教育、强德富智有力的推进载体,是学校德育创新的有力体现。为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不断深化,更要从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上进行创新与思考。
1.学校德育的创新,重在对学生德育的内容选择,要处理好远与近、大与小的关系。要由学识渊博、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当班级德育导师,结对若干名学生,依照学生选课专业和兴趣特长来划分和选择,对全体学生进行成长方向的引导及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指导。工作中要做到从大事着眼、从小事着手,既突出主导性内容,实事求是地进行价值观等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理想,又要抓养成教育,如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买菜排队等。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道德教育的成败,往往是系于许多小事上的“一念之差”。
2.要从共性走向个性。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关键的环节是质疑。学校德育导师工作推行中,学校教育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让学生德育在坚持社会道德方向的前提下,创设一种机制,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用个性化的眼光,从多元的角度,学会对各种信息的鉴别、对各种知识的质疑与批判。
3.要从他律变为自律。要把德育过程变成学生主动的道德修养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获得道德情感体验。同时,要带领学生参加道德实践,缩短德育内容与学生道德需要之间的距离,从而引导学生领会德育内容的要求,掌握道德行为的准则,磨练自己的道德意志,做出正确的自律行动。
总之,倡导理解教育,落实班级德育导师制管理工作,一方面能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能为提高教师自身水平提供新的平台。在实践中,要创新导师制管理工作,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指导等。通过班级德育导师的关怀,要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得以体现,做学习活动的主人,以“主人”的姿态对待所有的学习活动;在班级德育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将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地学习,达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会发展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佐藤学 著 钟启泉 译 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2]熊川武 江玲 理解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
[3]汪丞 班主任制的最新进展.上海教育科研,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