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由此我们可看出,审美教育是手段又是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和宗旨,它应该是始终回荡于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作为语文教师,要以美育观点审视和处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语文教学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状态。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R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07-02
语文教师要以美育的观点审视和处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语文教学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状态,从而以美促教,以美育人。语文教育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字所构成的形象、意境、情感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的美学蕴涵的把握。如何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探索。
1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主体与审美对象进行初步接触的阶段,是“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对于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的展开,起着主导的、为其他因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荷叶上的露珠,晶莹纯净,一见就给人清新悦目的享受,这就是审美的感知,学生通过对作品语言文字的初步感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特别是语文教材,是美的浓缩,它荟萃了古今中外名篇。是艺术性、人文性、科学性的统一。美的形象、美的景观、美的境界、美的情感、美的理念、美的风物了。赏心悦目多姿多彩。即便作品中“丑”的形象,“丑”的现象,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功能。因为“美”与“丑”是万事万物的矛盾统一体,失去了对方便失去了自我,美与丑不仅相辅相成,而且互相包容,相互渗透,丑中蕴涵着向美转化的因子,“丑”可显真,“丑”可启善,“丑”可衬美。因此,不妨在学生初触作品时淡化认知的目标意识,着力于营造审美心境。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常用的以实物展示、实验演示,音像辅助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意趣,最有效的当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要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自觉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起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热爱生活、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对社会百业都有所涉猎。学会倾听、学会交流,拥有随时随处能发现“美”的眼睛,和“小音乐家扬科”那样的耳朵,善于从寻常小事,寻常景观,寻常作品中发现美、审视美、评价美,甚至创造美。一角园林、一处山水、一叶孤舟、一片落叶、一阵清风、一段音乐、一掬泥土,甚至一堆废墟、一捧枯草,都蕴藏着人性光辉,都蕴藏着美,只要学会去发现、去欣赏、去领略、去品味,就会蓦然有所悟,有所感,有所滋润,有所提升。这期间,教师的“导”起了关键作用。教师需要对人生怀有真挚美好的感情,有良好的审美鉴赏力和悟性,能从生活和教育中时时发现美的景致,爱自然、爱生活、爱读书、爱学生、爱事业,有一颗纯洁真挚的童心,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学养深厚,学生才能喜欢他、崇拜他、模仿他,不由自主地靠近他……
2 启发想象,给审美插上翅膀
审美想象是创造审美意象的重要心理因素,是“人类的高级属性”,是沟通感知因素与理解因素的桥梁。培养审美想象能力,一般采用如下方法:
2.1 借助多种艺术
艺术是相通的,语文教师经常可以借用其他艺术形式开阔学生想象空间。音乐与绘画在此起了重要作用。音乐是最不可言说的艺术,你能听懂一曲小号,但你不一定能说明白这曲小号,你能听呆一曲二胡,但你不一定能写清楚这首二胡;唢呐曲的高亢悲凉,古筝曲的音韵深沉,萨克斯曲的柔肠百转,它所牵动起的百般感慨千种思绪万端情怀,因人而同又因人而异,其滋味、其意味、其况味常常闭眼则有,开眼则无可言传。
2.2 扎根生活沃土
没有生活,想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热爱生活、亲近自然,丰富的人生阅历为想象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渴的素材。而古今中外深厚的文化积淀,更能开拓想象的空间。也许我们都有过体验,同一部作品,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就以《红楼梦》为例,第一遍读得的往往是宝黛的爱情悲剧,多读几遍,才会慢慢领悟钟鸣鼎食的荣宁二府其实藏污纳垢,甚至潜藏着仇恨、杀机,大家族已面临倾倒与崩溃。再细读细究,发现《红楼梦》则是一部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丰富的生活积累和人格修炼,无疑能为审美想象开拓一片无限广阔的空间。
3 “入乎其内”,激活审美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阅读者必须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成为美的情境中的人物,让整个心境处于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或爱或憎、或哀或乐的美感过程中,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3.1 理解是情感的媒介
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大都或明或暗,或隐或显,或浓或淡,或深或浅地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记叙类文章“事”中含情,说明类文章“知”中有情,广义类文章“理”中寓情……总之,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潜藏在文章中的内在结构线索。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首先理解“人”,理解“人的思想”,“人的情感”,才能把握住作品的“生命线”。
3.2 欣赏是情感的操练
“欢快愉悦的心情与宽厚柔和的兰叶,激愤强劲的情绪与直硬折角的竹节;树木葱笼一片生意的春山与你欢快的情绪,木叶飘零的秋山与你萧瑟的心境;你站在一泻千丈的瀑布前的那种痛快感,你停在潺潺小溪旁的闲适温情;你观赏暴风雨时获得的气势,你在柳条迎风时感到的轻盈;你在挑选春装时喜爱的活泼生意,你在布置会场时要求的严肃端庄……”这里边都有对象与情感相对应的形式感,要形成这样的情感对应需要在无数次阅读欣赏中操练而成。“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会,也是在无数次欣赏体验后的感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见成效的方法莫过于引导学生广读书,勤思考。学习欣赏,拥有“绘画的眼睛”、“音乐的耳朵”和“丰富的心灵”。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R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07-02
语文教师要以美育的观点审视和处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语文教学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状态,从而以美促教,以美育人。语文教育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字所构成的形象、意境、情感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的美学蕴涵的把握。如何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探索。
1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主体与审美对象进行初步接触的阶段,是“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对于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的展开,起着主导的、为其他因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荷叶上的露珠,晶莹纯净,一见就给人清新悦目的享受,这就是审美的感知,学生通过对作品语言文字的初步感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特别是语文教材,是美的浓缩,它荟萃了古今中外名篇。是艺术性、人文性、科学性的统一。美的形象、美的景观、美的境界、美的情感、美的理念、美的风物了。赏心悦目多姿多彩。即便作品中“丑”的形象,“丑”的现象,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功能。因为“美”与“丑”是万事万物的矛盾统一体,失去了对方便失去了自我,美与丑不仅相辅相成,而且互相包容,相互渗透,丑中蕴涵着向美转化的因子,“丑”可显真,“丑”可启善,“丑”可衬美。因此,不妨在学生初触作品时淡化认知的目标意识,着力于营造审美心境。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常用的以实物展示、实验演示,音像辅助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意趣,最有效的当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要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自觉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起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热爱生活、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对社会百业都有所涉猎。学会倾听、学会交流,拥有随时随处能发现“美”的眼睛,和“小音乐家扬科”那样的耳朵,善于从寻常小事,寻常景观,寻常作品中发现美、审视美、评价美,甚至创造美。一角园林、一处山水、一叶孤舟、一片落叶、一阵清风、一段音乐、一掬泥土,甚至一堆废墟、一捧枯草,都蕴藏着人性光辉,都蕴藏着美,只要学会去发现、去欣赏、去领略、去品味,就会蓦然有所悟,有所感,有所滋润,有所提升。这期间,教师的“导”起了关键作用。教师需要对人生怀有真挚美好的感情,有良好的审美鉴赏力和悟性,能从生活和教育中时时发现美的景致,爱自然、爱生活、爱读书、爱学生、爱事业,有一颗纯洁真挚的童心,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学养深厚,学生才能喜欢他、崇拜他、模仿他,不由自主地靠近他……
2 启发想象,给审美插上翅膀
审美想象是创造审美意象的重要心理因素,是“人类的高级属性”,是沟通感知因素与理解因素的桥梁。培养审美想象能力,一般采用如下方法:
2.1 借助多种艺术
艺术是相通的,语文教师经常可以借用其他艺术形式开阔学生想象空间。音乐与绘画在此起了重要作用。音乐是最不可言说的艺术,你能听懂一曲小号,但你不一定能说明白这曲小号,你能听呆一曲二胡,但你不一定能写清楚这首二胡;唢呐曲的高亢悲凉,古筝曲的音韵深沉,萨克斯曲的柔肠百转,它所牵动起的百般感慨千种思绪万端情怀,因人而同又因人而异,其滋味、其意味、其况味常常闭眼则有,开眼则无可言传。
2.2 扎根生活沃土
没有生活,想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热爱生活、亲近自然,丰富的人生阅历为想象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渴的素材。而古今中外深厚的文化积淀,更能开拓想象的空间。也许我们都有过体验,同一部作品,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就以《红楼梦》为例,第一遍读得的往往是宝黛的爱情悲剧,多读几遍,才会慢慢领悟钟鸣鼎食的荣宁二府其实藏污纳垢,甚至潜藏着仇恨、杀机,大家族已面临倾倒与崩溃。再细读细究,发现《红楼梦》则是一部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丰富的生活积累和人格修炼,无疑能为审美想象开拓一片无限广阔的空间。
3 “入乎其内”,激活审美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阅读者必须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成为美的情境中的人物,让整个心境处于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或爱或憎、或哀或乐的美感过程中,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3.1 理解是情感的媒介
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大都或明或暗,或隐或显,或浓或淡,或深或浅地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记叙类文章“事”中含情,说明类文章“知”中有情,广义类文章“理”中寓情……总之,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潜藏在文章中的内在结构线索。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首先理解“人”,理解“人的思想”,“人的情感”,才能把握住作品的“生命线”。
3.2 欣赏是情感的操练
“欢快愉悦的心情与宽厚柔和的兰叶,激愤强劲的情绪与直硬折角的竹节;树木葱笼一片生意的春山与你欢快的情绪,木叶飘零的秋山与你萧瑟的心境;你站在一泻千丈的瀑布前的那种痛快感,你停在潺潺小溪旁的闲适温情;你观赏暴风雨时获得的气势,你在柳条迎风时感到的轻盈;你在挑选春装时喜爱的活泼生意,你在布置会场时要求的严肃端庄……”这里边都有对象与情感相对应的形式感,要形成这样的情感对应需要在无数次阅读欣赏中操练而成。“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会,也是在无数次欣赏体验后的感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见成效的方法莫过于引导学生广读书,勤思考。学习欣赏,拥有“绘画的眼睛”、“音乐的耳朵”和“丰富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