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中也往往存在着一些矛盾,探究没能落实到位,过程中常伴有少数学生“撑门面”,多教学生作陪衬的现象,探究式教学如何更有成效?
一、激发探究欲,创设探究性学习氛围
数学兴趣的培养不是容易的,要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魅力,就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内容。
当数学不再是板着面孔面对学生,而是面对他们的生活更近,是他们所熟悉的喜欢的内容和形式时。学生就会对它产生兴趣,进而逐渐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通过CA1课件或教具,演示车轮为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的三种汽车的不同的运动状态,使学生感知车轮为圆形行驶起来比较平稳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圆的有关知识的强烈愿望。
二、全体参与、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成功的探究式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要达到使学生全体参与的目的,必须在教学中使每人都有活动的时间,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小组活动与全班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尝试自己管理自己或小组管理,从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活动中品尝获得成功的乐趣,使学生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进而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并形成个性稳定保持下来。
例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教师在综合应用中设计了装球的游戏,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再按4人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进行活动。
通过每位学生的参与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和反省,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整个环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关注探究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
曾几何时,一度认为:拖堂一分钟,此课不得评优,突出课堂的规范!如今,新课程更关注的是它的过程。体验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教学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注意考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活动。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点的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能学会的,能探索出的结论,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说。
四、拓展延伸,让探究贯穿课堂内外
探究性数学学习,说到底,是一种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习惯,还需在课的终结阶段,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探究性学习,如“可能性”终课时,教师再设计一问:“学习了本课的内容,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探究引向课外阅读。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同时,对于教学来说又是一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只有让新知成为学生“探究”的所得,“创造”的所得,这样的教学才是生动的,鲜活的。为此,愿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都能把探究权还给学生!
(山西省交口县城关三小)
一、激发探究欲,创设探究性学习氛围
数学兴趣的培养不是容易的,要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魅力,就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内容。
当数学不再是板着面孔面对学生,而是面对他们的生活更近,是他们所熟悉的喜欢的内容和形式时。学生就会对它产生兴趣,进而逐渐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通过CA1课件或教具,演示车轮为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的三种汽车的不同的运动状态,使学生感知车轮为圆形行驶起来比较平稳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圆的有关知识的强烈愿望。
二、全体参与、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成功的探究式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要达到使学生全体参与的目的,必须在教学中使每人都有活动的时间,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小组活动与全班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尝试自己管理自己或小组管理,从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活动中品尝获得成功的乐趣,使学生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进而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并形成个性稳定保持下来。
例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教师在综合应用中设计了装球的游戏,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再按4人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进行活动。
通过每位学生的参与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和反省,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整个环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关注探究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
曾几何时,一度认为:拖堂一分钟,此课不得评优,突出课堂的规范!如今,新课程更关注的是它的过程。体验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教学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注意考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活动。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点的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能学会的,能探索出的结论,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说。
四、拓展延伸,让探究贯穿课堂内外
探究性数学学习,说到底,是一种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习惯,还需在课的终结阶段,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探究性学习,如“可能性”终课时,教师再设计一问:“学习了本课的内容,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探究引向课外阅读。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同时,对于教学来说又是一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只有让新知成为学生“探究”的所得,“创造”的所得,这样的教学才是生动的,鲜活的。为此,愿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都能把探究权还给学生!
(山西省交口县城关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