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根细细的长线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aol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出外旅行,在世间游走,总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分界线。省与省、国与国、大陆与海洋、海洋与天空……甚至,人与人。
  世界之所以那么精彩纷呈,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有这些“线”的存在。它们时而有形,时而无形,却都能把这世间的林林总总区分开来,让每一个事物都有其独特性,从而具有了一种无法复制的美。如果我们的眼睛,我们的文字,能够发现那根细细的长线,关注到线的两侧那种隐秘而又微妙的差异性,并在心底涌动出真实的感怀,那么你就会发觉,美和感动真的无所不在。
  
  【例文1】
  
  在这座小城住得久了,就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花坛包围着楼房,一栋栋楼房又包围着街道,人们穿行在高大的灰色建筑物之间,花坛里的一簇簇花朵,楼前的一棵棵风景树,都透露着人工雕琢的痕迹,显得那样的整齐划一,呆板没有灵气。这些人造的景色,这些均衡对称的美,使人有一些束缚甚至有些压抑感觉,于是在这八月天高云淡的日子里,冲出这包围抖落这束缚,走进大自然,做一次放飞心灵的自由的乡下之旅,是多么让人向往的事啊。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着,城市渐行渐远了,乡村越来越近了,空气里那种喧嚣的气味淡了,而泥土的气息浓了。天空变得明净而悠远。汽车在一个个果园与一片片的玉米田间奔驰着,高高挺立的玉米显示着生命的活力,显示着勃勃的生命的力量。天际堆积着层层的白云,头顶是淡蓝高远的天空,一座座村落被浓绿的树木包裹着。冉冉升起的朝阳,扫视着大地,给天边的云朵和远处的果园镶上了金色的相框,显示着耀眼的金色光芒。只有那袅袅上升的炊烟,那鸡鸣鸟唱的声响告诉你这是一个恬静而又不失繁忙的地方。
  乡间之旅一为领略自然,二为探视亲情。走进亲戚家的小院,宁静,安详,热情的主人早已在门口恭候。一种久违了的家的感觉浮上心头。在小城那种漂泊,躁动,茫然,麻木的感觉没了,这里的沉静,这里的朴素,让人有一种冲出包围如释重负的感觉,新鲜的空气,新鲜的一切,给人以优雅,平和和根的感动。
  小院的早晨,潮湿清新,几只麻雀在电线上追逐着嬉戏着,燕子贴着地面斜飞过,几行枝头已垂满了果实的茄子,几棚已挂满了黄瓜的瓜架,露珠在片片叶子上安详地卧着。一切都是那么舒心自然。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那些好客的乡亲,老远就高声地打着招呼。那熟悉而又陌生的乡音混合着树上的轻快的鸟鸣,是那样的悦耳动听。眼前的人以及翠绿色的一切真让人心醉。这些没有人工可以修饰的部分,这些自然以及人文的展现,是那样淳朴而浑然天成,一种愉悦的感动在心头漂浮。
  是啊,我们身边不缺少美,但美却能表现得如此的不同啊,有的漂浮于外,却熟视无睹;有的深藏于内,却在不经意之间深深地触动着你的心灵,让你久久不能释怀。
  
  有很多写城市与乡村的区别的散文,这位作者最先拉出的那根分界线是气味。“空气里那种喧嚣的气味淡了,而泥土的气息浓了”,一个简单的感官描述便调整了整个人的联想空间。由这气味开始,我们的眼耳鼻口心便向着乡村的方向迈进了。文章主体部分的那些景物描写,给人朴素沉静的美感,再加上亲情的融入,乡音混着鸟鸣,更是加强了一种城市中稀缺的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自然和人文毫不做作地融为一体,真诚而动人。
  
  【例文2】
  ◎[乌拉圭]思里克·罗多
  
  孩子在家中的花园里玩玻璃杯,午后的阳光在纯洁的空气中闪耀,使杯子宛似一面棱镜。他用一只手松松地拿着杯子,用另一只手拿着一根细木棍,很有节奏地在杯子上敲击。敲一下,可爱的小脑袋儿就点一下,全神贯注地倾听,响亮的声波宛似小鸟的颤音,从被伤害的杯子上发出来,在空气中渐渐消逝。
  他这样继续自己的即兴演奏,直至突发奇想,改变了玩耍的方式:他弯下身去,用双手捧起小路上干净的沙子,将杯子装满,然后又精心地将杯口的沙子抹平。没过多久,他还想让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响声;但杯子沉默不语,它那透明的杯子,似乎已经失去了灵魂,对木棍的敲击,只用一种干巴巴的声音作为回答。
  艺术家对演奏的失败露出生气的表情。他一定想哭,但是止住了泪水。他似乎不知所措地看了看四周:湿润的眼睛盯住了一朵洁白盛开的花朵,它在附近的一个花坛边的枝头上晃动,那枝头向前伸出,好像在逃避一片胆大妄为的绿叶的陪伴。孩子微笑着走向花儿:努力够到它,利用动荡不安的风力使枝头摆动的瞬间将它抓住。刚一到手,就美美地将它插在杯子里,杯子又成了高贵的花瓶,用窒息了杯子的音乐灵魂的沙子,将娇嫩的花梗固定。他对自己的补救感到骄傲,将崇敬的花朵举得高高的,像凯旋一样,从花丛中走过。
  (选自《拉美散文精品》)
  
  我们从什么时候摇身一变,就不再是孩子了呢?这条线恐怕会是很模糊的了。是告别了弹珠、动画片、泥巴和沙子?还是告别了随性妄为、无拘无束的那个自己?乌拉圭作家的这段描写,我想每一个人都似曾相识吧。这不正是我们童年时的自己吗?我们现在有很多的人在文章中写小孩,但写出来都不像个孩子。或者说,让读者只能贴个标签在脑子里,“哦,这里写了一个孩子”,但画面却很模糊。思里克·罗多全文没有一句肖像描写,但我相信,读完之后,每个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幅幅高清的画面。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还保留着一颗童真的心,如同泰戈尔透明的诗句。
  最难写的是什么?就是普通人。他没有离奇的遭遇,没有外貌上的独特、穿着打扮上的匪夷所思,甚至没有言行举止和性格上的明显标志。他就是那么一个普通的人,如何记录他,如何描述他,然后让读者能留有深刻印象,最后他还得是一个真实的普通人。我想,罗多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例文3】
  ◎莫小米
  
  两女三男5名记者完成了赴大西北雪山哨卡采访边防战士的任务,明天就将飞回南方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而此刻,他们坐在雪山脚下的一个小酒馆里,齐齐地放声大哭。
  是谁先哭起来的,事后都忘了。为什么哭——悲伤?难过?欢喜?激动?好像都不是,就这样毫无缘由地哭、哭、哭。
  他们记起那些嘴唇裂口的战士,奇迹般地从漫天冰雪中变出了绿色蔬菜,他们却一口都难以下咽;他们记起为上一个地势更高的哨卡采访,与部队领导磨破嘴皮,终于如愿,却给战士添了无数麻烦……雪山上艰苦的生活,恶劣的气候与大自然的奇景,人间最美的情操,使他们忽然发觉自己的纯美,而且,是完全自然的。
  但是明天,他们又将融入都市的人群,回复原来的样子,潇洒自如地应付各种人和事,并对早已熟悉的这一切习以为常。
  他们哭,是不是对那个纯美的自己依依不舍?
  他们无法不感慨渺小的个人意志,在雪山,被冰清玉洁淹没了;在都市,被灯红酒绿淹没了。
  所以在此刻——在雪山与都市的交界处,他们被自己的眼泪淹没了。
  
  【例文4】
  ◎贾平凹
  
  小的时候,我从秦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跑。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田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脚,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
  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形成了三角形,在交叉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儿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悠悠然如仙翁。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我问。
  “天边?”
  “就是那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还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有些不大懂了,以为他骗我,我又对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失败了。矮屋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那道地平线。
  我坐在地上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觉得真是个谜了。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辛、苦楚、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交叉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这两篇短文都有着现代寓言的感觉。莫小米的故事中充满了泪水,是因为那条分界线是如此的鲜明。与其说记者们是因为感动,不如说是因为害怕而哭泣。当然,他们害怕的不是高原的恶劣环境,而是怕自己回到都市之后,就再也找不回那个“纯美的自己”了。这是对界线两旁人心的叩问。贾平凹的短文寓言意识可能要更加强烈,老人和“我”的对话,明显被艺术化了。但这种艺术的处理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因为与前文不同的是,贾平凹的这篇文章关注的不是线两侧的差异性,而是线本身,“地平线”成为了目标和理想的象征,如同夸父逐日中的太阳一样,给人以无穷的鼓舞和力量。
  编辑/姚晟
其他文献
数列不等式综合题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在各地各类模拟题和高考中(尤其是理科)经常出现,由于这类题主要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因而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本文试将此类题的求解策略作一总结,供同学们参考。
期刊
教材中给出的等并数列前n项和公式为:
期刊
上世纪初,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一向自闭的中国人不得不开始关注迥异于自我的“他者”。对外国、外国人的体验构成中国人全新的经验与情感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充满创伤的体验。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带来的是国土沦丧、民不聊生的血泪屈辱;另一方面,强大的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让国人看到了自身的落后。于是,国人对西洋、东洋这类的词语既充满仇恨,又充满畏惧和羡慕。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早期知识
期刊
李圣豪与孤儿    李圣豪曾经在雷州当教师,早年因担任抢险突击队队长围堵堤坝而导致脊髓受损致残,瘫痪的他从此告别了讲台。他被安排到了教育局工作,其间,一心想成为“合格”教师的李圣豪没有放弃对业务的钻研。在他的辅导下。他的3个亲生儿女全部考上大学。这让李圣豪一下子出了名。1985年,李圣豪退休,来找他补课的人络绎不绝。于是,“义务辅导学生”成了李圣豪退休后生活中的“必修课”。1987年,一件事彻底改
期刊
公式“sin2α+cos2α=1”在三角求值、化简、证明中有广泛的应用.在解答非三角问题时,若能充分挖掘题设条件中所给的非三角等式与公式“sin2α+cos2α=1”的内在联系,巧用此公式,往往能起到推陈出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拓宽思路,下面举例说明。
期刊
虽然我从来都不是什么尖子生,但我认为,不论是什么课程,都没有所谓的难易之分,关键在于自己。你觉得它难,它就难,你觉得它不难,那就没有问题。  比如说文科生都觉得数学难,很多人都这么认为,都这么说,然后你就死心塌地地相信了,那么结果可想而知,数学肯定会成为你的绊脚石。再比如说英语,你本来成绩很一般,但周围的朋友告诉你,如果仅仅为了应付高考,花两三个月时间加强一下就能拿到满意的分数,你认同了这个观点,
期刊
●作为介词,表示“在……上”。如:
期刊
没有天赋就真的写不出好作文吗?当然不是。如何搞定令人头疼的作文呢?积累、思辨、表达,让我们步步为营!下期将为大家带来思辨篇。    语文是一门讲究个性的学科,而作文又是其中的个性之最。想要写出拥有自己独特个性、又能在高考取得好分数的作文,光靠上课听讲,琢磨老师给自己作文的打分和评语,我觉得是不够的,关键还是靠自己。  那么,高中三年该如何制定一个有效的自我训练规划,让作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提高呢?
期刊
Y中的特招考试果然堪称变态。  从小学开始,大家就都知道一个基本考试技巧:不会做的题目先跳过,先做会做的。但是在Y中奖学金考试的数理化三科中我贯彻这一基本技巧的结果就是:在仅仅不到30分钟的时候,我就已经来到了考卷的末端,而前面是大片空白。换言之,几乎没有几个我一眼看上去敢于确定自己会做的题目。  如果说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真有什么区别,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了。这些数理化题目刁钻古怪,匪夷所思,L中的老
期刊
每个人在心中可能都规划过自己的大学。那时候,中国人民大学,是一个曾经那样令我心动、令我神往的名字。之所以不是“北大”,是因为那时候“人大”之于我都是那样遥不可及。  初中三年,习惯了第一名,习惯了高高在上,习惯了被鲜花与掌声围绕着。而这种习惯终究成不了永远的习惯,终究要被无情地打破。妈妈曾经担心过我到高中之后可能会不适应,而事实恰恰证明了妈妈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没有了老师的关注,没有了同学的关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