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九届四中全会为下一阶段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关键就是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以制度促进落实、以制度保证实效,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通过共建凝聚社会治理合力、通过共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通过共享造福更多人民群众。
【关键词】:社会治理、共建共享共治、制度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利益诉求也趋于多样,各类矛盾和风险的交织叠加,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本次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进一步明确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1]从“格局”到“制度”的表述变化,指明了下一阶段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和发展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就是要将十九大以来社会治理的成功做法上升为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以制度促进落实,以制度保证实效,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一、人人有责,通过共建凝聚社会治理合力
让更多的主体参与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而想要提高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需要负责任、有担当的党委和政府,也离不开有活力、能作为的市场和社会。如何改变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管理方式、明确多主体间分工是共建的基础,因此从制度层面明确多主体参与治理的权责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全面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治理的主体责任。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升各级党委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能力,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纳入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明确党委和政府的社会治理职能,着力建设权责明晰、奖惩分明、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链条。
二是要为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制度的支撑。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良性互动,注重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形成明确权责、规范自律、依法自治的运行机制,并用制度保障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权利。
三是要构建完善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引导人民群众自发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推动形成群众问题由群众解决的新机制。例如,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多种多样的群众自组织纷纷涌现,要发挥其植根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
二、人人尽责,通过共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社会治理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社会活力和秩序的关系。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实现社会治理的核心正在于此,关键在于通过制度设计让多元主体在高效有序共同参与治理,进而提升治理效能。
一是要为多主体共治搭建制度框架。社会治理的本质是让一个多主体参与、开放而复杂的共治系统有序运行。不仅要从全局着眼抓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共治有据可依,而且要重视微观治理,着力抓好司法体系、执法队伍、监督队伍、社会组织和群众自组织的建设,保障共治有序推进。
二是要善于运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治理方式。[2]以自治增活力,健全群众行使自治权力的法律保障机制,确保其在法治轨道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法治强保障,要培育和引导干部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以德治扬正气,要发挥道德的教化功能,深挖熟人社会中的道德力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智治强支持,要注重发挥科技对社会治理的支撑作用,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应用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三是要健全社会治理中的民主协商制度。民主协商有助于激发人民群众的协商需求,促进党政部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推进民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科学有效收集多方意见,让各方利益诉求得到有效表达,在协商中增进互信、达成共识。
三、人人享有,通过共享造福更多人民群众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社会治理是否实现现代化,最终评判标准是人民群众是否更加公平地享受社会治理成果。
一是要构建社会治理成果共享的体制机制。要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监管等制度,不仅要实现法治上的公平正义、社会环境的安定和谐,还要着力于将经济发展成果反哺于人民。要重点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的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资源逐步下沉到基层,进而更好地提供精准化和精细化服务,讓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要创新利益统筹和协调机制。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公共服务均等化、扶贫助困、社会保障体系等多种方式,统筹协调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及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关系。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尽可能达到利益的相对均衡,有效化解矛盾,切实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社会治理的成果。
三是要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搭建平台。现代化的社会治理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针对当前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要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政策,将更多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纳入公共财政框架,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发展,出台配套政策支持引进高端管理和专业人才。
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所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建设,持续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助力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治理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节选[N]. 人民日报,2019-10-31.
[2] 邓大才. 走向善治之路:自治、法治与德治的选择与组合——以乡村治理体系为研究对象[J]. 社会科学研究,2018(4):32-38.
【关键词】:社会治理、共建共享共治、制度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利益诉求也趋于多样,各类矛盾和风险的交织叠加,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本次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进一步明确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1]从“格局”到“制度”的表述变化,指明了下一阶段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和发展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就是要将十九大以来社会治理的成功做法上升为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以制度促进落实,以制度保证实效,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一、人人有责,通过共建凝聚社会治理合力
让更多的主体参与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而想要提高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需要负责任、有担当的党委和政府,也离不开有活力、能作为的市场和社会。如何改变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管理方式、明确多主体间分工是共建的基础,因此从制度层面明确多主体参与治理的权责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全面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治理的主体责任。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升各级党委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能力,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纳入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明确党委和政府的社会治理职能,着力建设权责明晰、奖惩分明、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链条。
二是要为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制度的支撑。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良性互动,注重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形成明确权责、规范自律、依法自治的运行机制,并用制度保障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权利。
三是要构建完善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引导人民群众自发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推动形成群众问题由群众解决的新机制。例如,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多种多样的群众自组织纷纷涌现,要发挥其植根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
二、人人尽责,通过共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社会治理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社会活力和秩序的关系。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实现社会治理的核心正在于此,关键在于通过制度设计让多元主体在高效有序共同参与治理,进而提升治理效能。
一是要为多主体共治搭建制度框架。社会治理的本质是让一个多主体参与、开放而复杂的共治系统有序运行。不仅要从全局着眼抓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共治有据可依,而且要重视微观治理,着力抓好司法体系、执法队伍、监督队伍、社会组织和群众自组织的建设,保障共治有序推进。
二是要善于运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治理方式。[2]以自治增活力,健全群众行使自治权力的法律保障机制,确保其在法治轨道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法治强保障,要培育和引导干部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以德治扬正气,要发挥道德的教化功能,深挖熟人社会中的道德力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智治强支持,要注重发挥科技对社会治理的支撑作用,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应用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三是要健全社会治理中的民主协商制度。民主协商有助于激发人民群众的协商需求,促进党政部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推进民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科学有效收集多方意见,让各方利益诉求得到有效表达,在协商中增进互信、达成共识。
三、人人享有,通过共享造福更多人民群众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社会治理是否实现现代化,最终评判标准是人民群众是否更加公平地享受社会治理成果。
一是要构建社会治理成果共享的体制机制。要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监管等制度,不仅要实现法治上的公平正义、社会环境的安定和谐,还要着力于将经济发展成果反哺于人民。要重点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的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资源逐步下沉到基层,进而更好地提供精准化和精细化服务,讓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要创新利益统筹和协调机制。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公共服务均等化、扶贫助困、社会保障体系等多种方式,统筹协调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及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关系。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尽可能达到利益的相对均衡,有效化解矛盾,切实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社会治理的成果。
三是要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搭建平台。现代化的社会治理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针对当前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要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政策,将更多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纳入公共财政框架,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发展,出台配套政策支持引进高端管理和专业人才。
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所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建设,持续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助力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治理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节选[N]. 人民日报,2019-10-31.
[2] 邓大才. 走向善治之路:自治、法治与德治的选择与组合——以乡村治理体系为研究对象[J]. 社会科学研究,2018(4):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