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应当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要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能力得到发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实现这一要求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课堂气氛、学生情绪、教师感染力三者的和谐统一,是实现有效性的基础。营造乐学、爱学、温馨愉快的课堂气氛,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感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如上《我与地坛》的第一节时,我先读了报上的几条消息:“天津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和母亲拌了几句嘴,一时想不开,吞服60多片晕车药自杀。广州一个9岁男孩儿,午后玩玩具,妈妈批评几句,竟上吊自杀。上海一个16岁少年,和母亲发生争执,一气之下从6楼跳了下去。”然后组织学生学习这一节内容。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对“珍爱生命”有了更形象的认识,对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在上第二节时,针对学生对老师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先给学生讲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讲父母对自己的呵护、理解与支持,然后再要求学生也讲他们与父母的故事,讲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发言踊跃,有的甚至含着眼泪讲述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我再组织学生学习《我与地坛》。这样,师生就在一种人文情怀中一起自然地学习课文的语言,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达到教师、学生、课文的和谐统一。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又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2.设问引疑,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个或者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促进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如教《祝福》时,我设计了“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的问题,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理解词句,梳理脉络,终于找到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①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在春天没有丈夫的;②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③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④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大家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作者突出祥林嫂没有春天的悲剧,其中蕴含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条“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等课文内容的“珠”,也“串”起了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要探究或者回答上述问题,就得研读全文。像这样能够牵动对全篇文章阅读或牵动文章主体部分阅读的问题或者说提问,既使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得以明确,又充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教学过程显得“形散而神不散”。
3.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要提高教学实效,首先必须发展学生思维,只有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实效。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学生能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更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有时学生的奇思妙想也能在另一层面、另一角度启发老师。在教《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就提出来了“弱小的郑国为什么连续两次击败强大的秦国的进击,保存了实力?”的问题,而且他能够从战略上、从军事上、从外交关系上进行对比分析,使我刮目相看。语文课上,我们应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会使老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更好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他们主动探究,并得到思想的砥砺与碰撞。这既有情感的体悟与交流,更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
4.开展研究探讨,促进生生互动
能开展研究,生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的课堂才是思维高速运转的课堂,也必然是效率倍出的课堂。作为老师应致力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第三册第二单元诗歌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先把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以教学案例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研究与讨论,他们经过共同分析,总结出了诗词鉴赏要注意考查的四个角度:一是思想内容的赏析;二是具体形象的分析;三是表现手法的理析;四是语言特点的评析。收到了良好的研究效果。
我又提出:什么是直抒胸臆,什么是间接抒情,什么是融情于景,什么是借景抒情,什么是以景显情,什么是托物言志等,让学生从理论高度上研究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他们都积极发表自己观点,甚至各持己见,互相辩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通过争论深刻地理解了这些问题,基本达到了高效的目的。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帮助,需要学法指导。而我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如果能从发展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引发思考,会思考的外部环境,并为其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点切实的帮助,学生那一点潜在的能力将得到初步形成,课堂实效也一定会大大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有所积累,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充分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纬目标的有机统一,才可称得上是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要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能力得到发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实现这一要求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课堂气氛、学生情绪、教师感染力三者的和谐统一,是实现有效性的基础。营造乐学、爱学、温馨愉快的课堂气氛,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感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如上《我与地坛》的第一节时,我先读了报上的几条消息:“天津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和母亲拌了几句嘴,一时想不开,吞服60多片晕车药自杀。广州一个9岁男孩儿,午后玩玩具,妈妈批评几句,竟上吊自杀。上海一个16岁少年,和母亲发生争执,一气之下从6楼跳了下去。”然后组织学生学习这一节内容。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对“珍爱生命”有了更形象的认识,对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在上第二节时,针对学生对老师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先给学生讲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讲父母对自己的呵护、理解与支持,然后再要求学生也讲他们与父母的故事,讲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发言踊跃,有的甚至含着眼泪讲述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我再组织学生学习《我与地坛》。这样,师生就在一种人文情怀中一起自然地学习课文的语言,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达到教师、学生、课文的和谐统一。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又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2.设问引疑,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个或者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促进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如教《祝福》时,我设计了“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的问题,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理解词句,梳理脉络,终于找到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①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在春天没有丈夫的;②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③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④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大家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作者突出祥林嫂没有春天的悲剧,其中蕴含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条“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等课文内容的“珠”,也“串”起了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要探究或者回答上述问题,就得研读全文。像这样能够牵动对全篇文章阅读或牵动文章主体部分阅读的问题或者说提问,既使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得以明确,又充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教学过程显得“形散而神不散”。
3.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要提高教学实效,首先必须发展学生思维,只有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实效。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学生能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更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有时学生的奇思妙想也能在另一层面、另一角度启发老师。在教《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就提出来了“弱小的郑国为什么连续两次击败强大的秦国的进击,保存了实力?”的问题,而且他能够从战略上、从军事上、从外交关系上进行对比分析,使我刮目相看。语文课上,我们应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会使老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更好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他们主动探究,并得到思想的砥砺与碰撞。这既有情感的体悟与交流,更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
4.开展研究探讨,促进生生互动
能开展研究,生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的课堂才是思维高速运转的课堂,也必然是效率倍出的课堂。作为老师应致力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第三册第二单元诗歌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先把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以教学案例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研究与讨论,他们经过共同分析,总结出了诗词鉴赏要注意考查的四个角度:一是思想内容的赏析;二是具体形象的分析;三是表现手法的理析;四是语言特点的评析。收到了良好的研究效果。
我又提出:什么是直抒胸臆,什么是间接抒情,什么是融情于景,什么是借景抒情,什么是以景显情,什么是托物言志等,让学生从理论高度上研究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他们都积极发表自己观点,甚至各持己见,互相辩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通过争论深刻地理解了这些问题,基本达到了高效的目的。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帮助,需要学法指导。而我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如果能从发展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引发思考,会思考的外部环境,并为其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点切实的帮助,学生那一点潜在的能力将得到初步形成,课堂实效也一定会大大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有所积累,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充分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纬目标的有机统一,才可称得上是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