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在被淘汰,随之而来数学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课堂变“活”了、变“乱”了……欣喜地同时,也有隐隐的忧虑:不管是否必要,课堂里常见一些形式上的讨论、合作、探究,正在使新课程变味,互动生成等同于信马由缰,尊重等同于放纵,自主等同于自由等等,特别是出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经验”不一致时,教师更多关注少数学生答案的“独特”、“多元”,追求课堂气氛的形式热闹,学习情感的愉悦,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目标及怎样引领全体学生进一步深层地感悟体验,从而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却被忽视甚至被丢弃。
1.尊重≠放纵
教学过程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是一个有目的的动态生成过程,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领。课堂教学的目标性特征决定了教师应是课堂的灵魂,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尽管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但互动的过程必须服从教师课前预设的价值追求的关照,服务与全体学生多元、多维的发展。互动生成不是信马由缰,任其自生自灭。
在听课中,我不止一次领略到教师引领作用的旁落,有时,孩子的理解明明是错误的,但为师者却偏要说“这是你的想法,我尊重你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始终在正确结论的边沿上徘徊,达不到要害,但我们的老师就是不敢稍加点拨,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有,过分追求方法的多样化,导致学生只是一味的“标新立异”,不能吸取别人的长处,弄清不同方法间的内在联系。当然这些都可能会冠上尊重学生的美名,但这样的尊重,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2.自主≠自由
自住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强调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如果离开了教师的主导,把学生主体绝对化,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生或伴有自己挑,教师不去组织,推出教学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其结果不定时不少学生无所适从,实际上蜕变成学生主体的自由放任。课堂里学生是主体,是完成自身发展的演员,教师是编剧、是导演。演习需要充分发挥演员的主体性,让演员自主、自由的演,才能让观众体验真实。
在现实课堂里,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知道方法,“自主探索”在许多时候演变成了“自由活动”,个别学生趾高气扬,只顾自己自由的表现自己,只管自己得到老师的赞扬而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更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别人的观点,从不同的声音里得到应有的启发,请问这样的自由能促进自主发展吗?
3.扬弃≠抛弃
在大力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今天,我认为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与学习主体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探究学习是我们提倡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今天的课堂提倡要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在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学习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适当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情感,形成自己积极探索知识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应该根据课堂情景的实际需要,服从、服务与促进学生发展这个目的,我们且不能提倡一种而去简单否定另一种,只有这样才能构造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要的是“扬弃”,而不是“抛弃”。
著名的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索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必要时教师该点拨的还是要点,该设问的还是要问,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改制正的还是要指正……”教师过分抛弃必要的价值引领,也是一种对学生学习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应该通过“探究”这一独特的活动,引领学生不断去触摸历史、感悟文化、习得智慧、丰富人生,所以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不是对教师价值引领作用的简单抛弃,而是一种扬弃。
实施新课程,不是简单地教师引领作用的旁落,而是更高要求上的加强。实施新课程,教师应有的价值引领的职责不能丢。
1.尊重≠放纵
教学过程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是一个有目的的动态生成过程,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领。课堂教学的目标性特征决定了教师应是课堂的灵魂,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尽管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但互动的过程必须服从教师课前预设的价值追求的关照,服务与全体学生多元、多维的发展。互动生成不是信马由缰,任其自生自灭。
在听课中,我不止一次领略到教师引领作用的旁落,有时,孩子的理解明明是错误的,但为师者却偏要说“这是你的想法,我尊重你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始终在正确结论的边沿上徘徊,达不到要害,但我们的老师就是不敢稍加点拨,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有,过分追求方法的多样化,导致学生只是一味的“标新立异”,不能吸取别人的长处,弄清不同方法间的内在联系。当然这些都可能会冠上尊重学生的美名,但这样的尊重,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2.自主≠自由
自住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强调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如果离开了教师的主导,把学生主体绝对化,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生或伴有自己挑,教师不去组织,推出教学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其结果不定时不少学生无所适从,实际上蜕变成学生主体的自由放任。课堂里学生是主体,是完成自身发展的演员,教师是编剧、是导演。演习需要充分发挥演员的主体性,让演员自主、自由的演,才能让观众体验真实。
在现实课堂里,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知道方法,“自主探索”在许多时候演变成了“自由活动”,个别学生趾高气扬,只顾自己自由的表现自己,只管自己得到老师的赞扬而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更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别人的观点,从不同的声音里得到应有的启发,请问这样的自由能促进自主发展吗?
3.扬弃≠抛弃
在大力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今天,我认为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与学习主体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探究学习是我们提倡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今天的课堂提倡要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在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学习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适当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情感,形成自己积极探索知识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应该根据课堂情景的实际需要,服从、服务与促进学生发展这个目的,我们且不能提倡一种而去简单否定另一种,只有这样才能构造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要的是“扬弃”,而不是“抛弃”。
著名的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索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必要时教师该点拨的还是要点,该设问的还是要问,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改制正的还是要指正……”教师过分抛弃必要的价值引领,也是一种对学生学习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应该通过“探究”这一独特的活动,引领学生不断去触摸历史、感悟文化、习得智慧、丰富人生,所以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不是对教师价值引领作用的简单抛弃,而是一种扬弃。
实施新课程,不是简单地教师引领作用的旁落,而是更高要求上的加强。实施新课程,教师应有的价值引领的职责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