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部编教材双线组元结构的教学定向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gu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双线组元结构”,是部编教材的创新设计,即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人文主题”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关爱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等。譬如部编版语文七上教材以“四季美景、挚爱亲情、修身正己、人生之舟”等为人文主题,形成一条贯串教材的显在线索。“语文要素”则是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等。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这要求教师立足课程视野,以教学单元为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整合教学资源,注重部编教材的双线组元结构来定位教学方向。笔者借助部编版七上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为例,从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基于双线结构确定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的目标和重难点相互联系,这就意味着每个文本的教学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部编版七上教材第一二单元重视朗读,要求能体会汉语之美、把握感情基调,而第三至六单元尤其重视学生的默读,要求能够一气呵成、圈点勾画、摘录积累、快速阅读等。默读是读书的一种重要方式,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默读要求不发声,不动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第四单元的一篇较长的教读课文,通过默读梳理文章层次,了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深入阅读文本的第一步。所以从阅读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编者把训练默读作为重要的方法学习在部编教材中体现出来了。因此,教者可以把“通过默读课文,梳理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作为本课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生之舟”。本单元课文有《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这四篇文章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其中《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名作,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的一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坚持不懈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表現出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大爱。同时,这个单元的主题词还可以体现在一个“静”字上。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后辈人唯静以修身,白求恩同志立在手术台上静静地完成手术,《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孩子面对上下两难的处境时心里慌乱无比,但只要静一点,再静一点,就可以攻克难关。而牧羊人从五十多岁到八十七岁,在35年中一个人静静地完成植树这件事,可见内心的安宁与平静是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课承担着达成本单元人文主题目标的重要任务。教者可以将“通过圈点勾画,品词析句,深入理解牧羊人的精神品质”作为本文的另一个目标,同时也是需要突破的教学难点。所以,部编教材的教学应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为扶手,在确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时充分关注单元主题词和语文能力、学习方法的渗透,思考文本的解读方向和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定位准确。
   二、基于双线结构选择教学方法
   文本阅读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很多选择,在不同单元中,“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要求结合各有不同。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四、五单元都要求重点学习“默读”。第三单元要求能够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第四和第五单元也要求学习默读,但又各有不同。第五单元重点要求学做摘录和概括,第四单元则要求能够勾画关键词句。
   以第四单元为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语文能力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这也是基于双线组元结构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植树的牧羊人》所在的第四单元导语中提示“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这是单元目标中具体明确而且可操作的方法指示。那么,什么样的词句算是关键词句,圈画之后如何具化在教学过程中,请看《植树的牧羊人》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植树的牧羊人》,预习题中对我们的读书有一个要求,你发现了吗?
   生: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圈出关键词句,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
   师:这个要求就是希望我们注意什么?
   生:在读书时能用圈点勾画法,还要关注关键词句和重点语句以及段落层次。
   师:我们就以第一小节为例,来交流一下你圈画了哪些关键词句?
   生:我划出了第一句话,“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告诉我们怎样真正了解一个人。
   师:这里的“他”是指谁?所做的“事”是指什么?
   生:是指牧羊人植树。
   师:那么“长期观察”是怎么在文中体现出来的?
   生:牧羊人是从1910年开始种树的,经过“我”的观察,牧羊人种了35年树。
   生:我也划出了时间年份的词,文中有“1913年”“1920年”“1945年”。
   师:这三个年份时间点,实际写的是什么?
   生:这就是文中着重写的“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
   师:对,我们就可以按照这年份时间来梳理好文章的层次。再请大家依据这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牧羊人用35年时间,不辞辛苦地种树,将荒原变成了绿洲。
   师:对牧羊人植树这件事,作者在结尾有一句表示十分肯定的评价,你能找到这个关键句吗?
   生:我找到了,作者评价“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师:你觉得怎么读才能读出这其中的味道来?
   生:可以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重读。    师:不错,大家揣摩一下这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这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生:“上天才能做到的事”是接近不可能的事但是他做到了,说明他做到了很了不起的事,是个奇迹。
   师:那么我们从文中哪些词句能读出“牧羊人种树的艰难”呢?
   关键句是指对一篇文章而言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词句。帮助学生认识关键句并对关键词句圈划之,感受之,品味之,这是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选择的教学方法。譬如对“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的关注,是在圈划交流中拣择出来的。这句话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文本,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层次。再如“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这句话也是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抓手。由这句话引出的“牧羊人种树的艰难”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梳理“艰难”的过程能够充分理解牧羊人的伟大。在反复咀嚼琢磨的过程中触摸文字深处的意蕴,从而引领学生体会关键词句的价值。这一部分,有放有收,寻找关键句、朗读关键句、品味关键句、揣摩言外之意,这就像语言训练的“一条龙”。阅读分析时留出整块默读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在围绕“牧羊人种树有哪些艰难”这个问题上,学生将圈划的关键词句进行组织汇报。有的阐述恶劣环境的描写,有的从挑拣橡子的过程读出选种的要求之高,有的对比出树木的成活率低,有的看出牧羊人年老和孤独的生活状况等。这些都让学生读出了牧羊人在困境中的平和,从不放弃的坚持。这也是学生通过默读圈划关键词句,充分品味感受之后得到的阅读结果。
   由此可见,选择恰切的教学方法,要建立在部编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双线组元结构的基础上,要能够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进行综合加工,用该单元提倡的语文学习方法,解读该单元文本的人文主题内容,继而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叩开文本学习的大门。
   三、基于双线结构组织教学活动
   双线组元结构的文本教学,要关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本质上语文课程还是以“语言学习”为内核。文本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主要是因“文”而及“心”,人文精神的熏陶,也必须落实到“文”上。语言学习、情感体验和意义构建是文学文本所提供的教学价值。因此,组织与文本进行“对话”是极为重要的语文活动。对话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对话多发生于以意义构建为价值追求的文学文本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教者在课堂中组织学生与现有文本对话的教学活动。
   如《植树的牧羊人》这个故事,梅子涵评价此文比那些耀眼的神话还要神话得耀眼,这是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故事,它的蕴涵深厚。课堂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达它的人文主题呢?这个故事选入文本时进行了改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精神,笔者在教学时引入了部分原版材料。譬如“村子里住的大多是伐木工和烧炭工……一家挨着一家,人们却只顾自己从不关心别人。这刮不完的风,吹得人发狂,有人甚至自杀……大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而搬走了。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等死,没有一点希望。人们抱怨:赶快想办法,逃离这个鬼地方……”
   师:读了从原版中引入的这段话,你发现,牧羊人和这些人有什么不同?
   生:牧羊人乐观与向往,那些人是悲观与绝望的。
   师:两组词概括得非常准确。
   生:这里人只想自己,看天气恶劣就想逃出这个鬼地方;而牧羊人是无私的,想着植树来改善环境。
   师:那些人是自私的,而牧羊人的无私从文中哪里看出来?
   生:他说这块地不知道是公家还是私家,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树种下去。
   师:是的,他只想着种树,种树才有生命。
   生:那些人是伐木工和烧炭工,是砍伐树木破坏环境的。
   师生:也就是说,这些人在砍树,牧羊人在种树;这些人在破坏环境,而牧羊人是在——维护环境(创造、拯救)。
   师:你再看,牧羊人原来是什么工作?
   生:牧羊人原来是放很多羊的,但是当发现羊吃树苗后,他就更改了他的职业,改为养蜜蜂。
   师:你能看出什么?
   生:牧羊人对树木是非常热爱的,不忍心它们受到伤害。
   师:是啊,如果你对一件事物一片土地足够热爱的话,你一定能够想到用最好的方式来对待它。所以说,那些居民对这里的情感如何?
   生:是不够热爱的,是比较自私的。
   师:这些人把这里毁灭之后就想逃离,而牧羊人选择了什么?
   生:他选择了坚守,选择留下来种树。
   生:这些人对这里充满了失望,而牧羊人对这片土地还怀有希望。
   因為引入了原版进行比读对话,学生对插入文字进行圈画交流,并与现在的文本进行比读,发现牧羊人和那些人是不一样的,对待这片土地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做法也是不同的。因为有了对比,才有了更为深刻的对话,更深入的理解,也更为深切地明白了牧羊人“孤独地坚守,默默地耕耘,辛勤地劳作,最终给别人带来美好的生活环境,也给别人以无穷的精神鼓舞”,进一步理解本文的人文主题,受到内心的感染和熏陶。由此可见,课堂中组织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目标要指向“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既要训练语文要素中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必备的学习方法等,也要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达到深刻感悟人文主题的目的。
   部编版教材的双线组元结构使阅读单元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做到了二者的协调统一,强化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在部编教材的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浓厚的人文感染和教化,进一步正确导引学生的生活意义,也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必备的学习方法,并试图去思索和解决文本中的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意义世界。因此,文本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组织,要充分基于双线组元结构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以此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形成课堂对话,从而定位教学方向,逐步培养学生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春文.课程视野下的单元统整——我看“双线组元结构与单元教学整体设计”[M].语文教学通讯,2017.11.
   [2]卢世国.核心素养落地的“双线组元”[J].中国教师报,2017.05.
   [3]朱于国.追求育人功能与语文素养的融合——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
其他文献
费毅诚,浙江湖州市双林中学教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收录了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一词。在与之配套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中,关于该词教学指导思想是这么写的:“这首词是晏殊写闺怨的名篇。作者借闺中女子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活动,深婉而又含蓄的表达了自己临秋怀人的真挚情感”。但是笔者却认为,该词的主人公更应该是男性,而且极有可能是作者自己。  一、由意象的审美惯性造成的审美错觉  关于该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本用于网络社交的网络语言渗入日常生活,这头“闯入瓷器店的怪兽”以其新奇的内涵、鲜活的形式、个性化的语态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进而影响到更多的社会阶层。网络语言一方面别开生面,给汉语带来生机活力,另一方面则粗暴破坏汉语言的纯粹与优美,认清网络语言的二重性对于语文学习不无裨益。   另一个栖身之地   1969年10月29日,互联网在美国诞生。1994年,中国全功
冰心老人是20世纪中国文坛的一个奇迹。她说:“如果你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也就简单。”“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了。”  这就是冰心,这就是她的人生态度,也是她的风格。  一位作家这样写道:“冰心是上天掉落到20世纪中国的一粒温暖的种子,她天生是一个指向美丽人生、光照社会的人。”冰心曾译过泰戈尔的诗《吉檀迦利》,其中有一句“不要让时间在黑暗中度过,用你的生命把爱的灯
冯宗辉,山东省临清市康盛庄中学教师。  林海音是一个广受青少年喜欢的作家,她常常以少年的视角,对世风人情做成人难于察觉和体验的关照与发掘,以至于让作品不经意地就走进少年读者们的内心。  《窃读记》是林海音的一篇回忆少年时读书生活的散文。该文是她自己真实经历的一个还原式的写照。但是回忆性的文章毕竟和现场实录有所不同,包括情绪的改变,感受的差别,细节的流失,以及阅历的悬殊等。所以多年后作者希望旧事重提
无论人们对政治有多少歧义,也无论人们对政治有何种偏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和政治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政治的存在。由此,以探询政治的道德合理性为己任的政治伦理学成为一门“显学”就不足为奇了。然而,追求道德的政治何以必要?过优良的政治生活何以可能?“软”的政治文化和“硬”的政治制度在政治运行中实际扮演和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于诸如此类问题的回答,需要学界有志之士
作品诞生后流入读者视野,就成为了另一种生命体,因为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视域,那么个性化的解读又使作品的生命呈现出丰富性,作者赋予作品的原初意义随之被超越。然而,有些作品,尤其是史学作品,我们在解读时不但不能忽视而且要充分考虑作者的视域。作者的视域以历史的存在流淌于作品之中时,作品包涵了作者的世界观、人生经历、创作理念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这些角度去研究作品,才有可能找到作品背后隐藏的密码,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阶段性测试的性质虽不同于高考,但核心功能应保持一致,并且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要侧重其在“引导教学”上的功能。这就需要测评既能源于日常教学,又能反馈日常教学,以便“理顺教考关系,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最终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因此,阶段性测试需要命题者能够命制出一份有信度有效度,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程
《风雨送春归——新时期文坛思想解放运动记事》是我在2003年出版的《文坛拨乱反正实录》的副产品。  在撰写《文坛拨乱反正实录》一书时,我将数年来所搜集的材料和采访记录摆上案头,拉开架式,准备将新时期文坛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一一勾勒出来。可是,这样的架式端了没多久,我就发现,这与出版社的要求相差甚远。所谓“文坛拨乱反正”,只能是几条大的线索铺排出来的场景,政治意义大于文学意义。单纯地勾勒每一件事
积极心理学代表人物马丁·塞利格曼说:“我要发起一场世界教育的革命。”[1]他认为人不仅要学习工作技能,还应该学习幸福的技能——如何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更多的投入、更多的意义、更好的关系和更积极的成就,这与语文课程理念是相通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2]促进人的精神健康成
《语文》(九下)三单元《渔家傲·秋思》一文课后思考探究中,有一题提问如下:“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题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具体情景,以具体意义单元解读文本主题。本文试欲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意义单元,解读文本结构进而解读文本主题,达到明确文本思想感情的目的。    一、教参参考答案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用书中,该题的参考答案为:这首词上片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