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共空间的身份认同研究

来源 :文史月刊·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eng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2年1月19日开始,方舟子在网络上公开质疑韩寒的文学水准,韩寒也迅速回应,二人的论战在网络平台上迅速演变为两方群体的口水战。本文以参与“方韩大战”的网络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分析、归纳研究,从网络用户身份/认同的视角,还原网络用户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的身份认同建构机制的,同时探讨如何建设一个健康、成熟、理性的网络公关讨论空间。
  关键词 网络用户 网络公共空间 身份认同
  一、引言
  “方韩大战”的开端:2012年1月15日网友麦田发表文章质疑韩寒存在写作团队,韩寒则立言悬赏2000万寻找捉刀之人,随后麦田迅即公开道歉偃旗息鼓,韩寒也接受道歉。接下来方舟子接棒麦田,“方韩大战”拉开序幕。
  一方是青年偶像,一方是打假斗士,各自都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粉丝,一开始的巅峰对决旋即变成了大开大合悬念迭出的大兵团作战。
  本文无意判断争论双方孰是孰非,但此次网络公共事件中,它的几个典型之处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1.网络用户是如何参与公共事务且建构身份认同,分列站队的?
  2.如何建构一个健康、理性的网络公共空间?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文研究主要是采用了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二、理论框架
  身份/认同(identity)是当代人文、社会、政治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社会学家看来,人的认同依照内外大致可分为两种: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一种内在化过程和内在深度感。是个人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而社会认同则是指“人在特定的社区中对该社区特定的价值、文化和信念的共同或者本质上接近的态度”。
  三、网络用户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
  (一)公共话题出现
  网络时代,私人领域与公共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拿起手机就可以将你的私人领域瞬间带入公共生活,方便地参与公共事务。在“方韩大战”中,开始是由方舟子在新浪微博里发布有关韩寒可能涉嫌代笔的文字,两人拥趸千万,话题性十足,所以这两人在网络空间的单打独斗必将演化为两个群体的大兵团作战。
  (二)图像和符号进入网络用户生活
  在网络公共事件出现以后,网络用户知道这件事情无非是主动搜寻或“被”传播,只要是在“方韩大战”的时间段里,稍微关注一下公共事件,都会被这样的一条信息辐射到。转发或评论,网络用户就已经参与到这一事件中来,参与的形式就进一步的暴露了个人的身份特征,在接下来的生产性过程中,自我解读也正式开始。
  (三)网络用户生产文本、自我表达
  研究发现在参与到这次“方韩大战”的网络用户中,“迷群”和“小规模生产者”居多,其中又以“崇拜者”为最,他们多是韩寒博客的固定阅读人群,积极的参与对内容的解读和分析,具有较强的诠释能力,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将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撰写成文本,放在网络上与其他同好分享、交换意见。
  (四)观展和表演,个人身份认同形成
  具体到这次“方韩大战”的网络用户,一些用户坚信韩寒不可能有代笔,这是基于他们多年对偶像身份的认同,在一部分人眼里,韩寒代表着独立、青春、批判,而内化到个人,则希望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特征,通过对偶像的肯定,获得被认同的肯定,进而肯定自我形象。于是这样的网络用户身份认同形成。
  网络同时也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在他律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在网络公共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各种笔仗,各种立场的争论,呈现出格调不高的状态,而参与公共讨论的网络用户表现的水准也是良莠不齐。
  四、成熟、理性的“网络公共空间”建设
  健康理性的网络空间依赖信息公开,信息的公开首是提高网络用户更多参与公共事务传播和讨论的途径,目前的论坛、博客、微博等都有助于网民的主动参与。网络用户也需要提高信息分析与解读的能力,提高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能力,网络用户在完成了信息的搜集和解读的时候,往往转换角色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参与到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只有网络平台和网络用户的双向合作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健康理性的公共空间。
  五、结论
  通过这次对“方韩大战”个案的分析,可以瞥见网络用户群体身份认同建构的一隅,他们通过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解读他人建构自身。在中国,还缺乏一种理性讨论的氛围,受众常常迷失在人云亦云中。如何让围观走向思考,走到一个理性的公共讨论阶段,而不是随意的发泄和看热闹,如何培养网络用户把健康、成熟的公共讨论变成一种习惯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静恩英,杨励轩. 网络公共领域的现实考察——以BBS论坛为例[J].新闻界,2007(01).
  [2]杨嵘均.论虚拟公共领域对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心理的影响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形塑[J].政治学研究,2011(04).
  [3]刘娜. 论互联网论坛对网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以人民网“强国论坛”为例[J].东南传播,2011(5).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日语教学中引入认知语言学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日语句的生成。本文选取描述听觉体验过程的「感じル」句为例,着眼于其句义结构和句法框架,对参与人类听觉体验活动的要素及其语言表达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 句义结构 句法框架 听觉活动  一、研究目的与对象  目前,认知语言学作为近年的研究热门,在日语语言学研究方面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笔者尝试将认知语言学运用到日语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期刊
摘 要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就明确规定:音乐教学当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我国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他所创建的每所师范学校的教育理念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都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第一原动力,他在自己的著作里对兴趣问题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兴趣唤醒 兴趣激发 兴趣保持
期刊
摘 要 本文对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生学术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研读和高层次思维进行了多角度解读,辩证分析了思考、研读和科研的关系,并提出了研读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学术研究 研读 创新性研究  随着大学研究生的连年扩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很多学校也特别针对研究生开设了研究生学术研究课程或论文写作课程,以帮助研究生认识到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创新性和逻辑性,从而使研
期刊
校史馆是展示一所学校峥嵘岁月的宝库,也是对外宣传校园文化的绝佳场所。一篇优秀的解说词更是能使人对一所学校留下良好的印象。在全球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校史馆解说词的英译工作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于此,首先分析校史馆解说词的特点,再从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两个方面对解说词的英译进行探析。  一、校史馆解说词的特点  校史馆解说词是为了介绍一所学校的风雨历程,所以语言风格大体是平实质朴中又带有些许生动
期刊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多老师苦苦思索的问题,本文从巧设悬念,收集利用新闻事实,活用地理地图,利用乡土地理资料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笔者的从教经验。  从教几年来,听过吴中区和苏州市的不少知名地理教师的示范课和讲座, 2008年在甪直中学举办的吴中区名教师地理课展示活动中,木渎中学师奇铭老师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让我反省至今。他在讲述“洋流”引用了一个“鸭子舰队”的故
期刊
摘 要 低碳工作是图书馆急需建立的绿色工作方式,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在回顾相关文献和对浙江省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深入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得出了影响低碳图书馆建设的几个主要因素。  关键词 图书馆 低碳 影响因素  目前,世界环境保护问题日趋突出,大气中因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而引起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并日益受到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注。当前,
期刊
摘 要 美国国会于1882年签署通过的《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意义上以种族为限制依据的移民法案。二战期间,中美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在战争进入全面转折阶段之后,1943年《麦诺森法案》出台,《排华法案》终结。这一进程的背后是各方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与妥协。本文通过解读美国《纽约时报》1943年所载有关存废之争的报道,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排华法案》为何在二战期间被终结。  关键字 《麦诺森
期刊
摘 要 实践教学是德育课教学中不可缺少、不能偏废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我校德育课实践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诸多缺失,全面分析影响我校德育课实践教学的因素,积极促进我校德育课教学的改革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 德育 实践教学  一、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概况  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是
期刊
摘 要 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中山市博物馆近年来主动开展送展览下乡活动,形成了一个连博物馆——学校——社区——家庭为一体的教育辐射网络和文化资源交流平台,进而拓展了博物馆宣教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 中山 博物馆 社会教育 功能 新思路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辨析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含义  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教育机构。自1905年张謇开创我国第一个公共博
期刊
摘 要 素质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体育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意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还有助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体育课中全身心地投入是对学生学习疲劳的一种转移,体育老师要想使体育课程发挥良好的效果,就要使学生“教玩结合,寓教于玩”。  关键词 小学 体育 兴趣 思考  如何让小学生对体育产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