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演示法 破解科学课教学重难点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58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目前,主体性教学、科学探究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两面大旗。而实验教学就能很好地融主体性教学、科学探究于一体。演示法则是教师配合讲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大胆地运用各种演示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空间问题难以形象化”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直观的学习内容,学生在本单元知识层面上的学习很好地达到了要求;又因为演示教学生动有趣,学生的情感和对空间的探究兴趣也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地球的运动”单元,是学生初次较为系统地学习空间知识,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由于学生相关空间地理知识相对缺乏,内容又相对抽象,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十分薄弱的。另外,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这使得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会遇到诸多问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尤其是在如何向学生展示这么大的宇宙空间、这么大的地球时,更是显得棘手。
  一、巧妙灵活的投影演示
  地球的运动是复杂的,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搜集地球运动的证据,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学智慧,巧妙而有效地展现地球公转和自转这一复杂的现象。在以下课时教学中,我巧妙应用投影演示予以教学。
  (一)昼夜交替现象
  “白天与黑夜”的教学,一般采用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观察被照射面与背光面。然而,这种实验需要比较暗的环境,否则很难观察白天与黑夜的明暗差别,尤其是明暗交界线更难确定了。我们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一个适当大小的地球仪来解决这个教学难点,具体做法如下:
  投影仪和地球仪保持适当距离,使屏幕上刚好能够出现半面的地球,这样在屏幕上就能很清晰地看到亮的(即正面)地球面和暗的(即背面)地球面,而且明暗交界线也十分清楚。经过这种演示,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这一知识就能很形象地理解了。
  (二)哪个最先迎来黎明
  在上述的装置中,教师只要缓缓地转动地球仪,在屏幕上即能看到自转的图像,不同地区依次从明暗界线上出现或隐入,这便是黎明和傍晚。教师只要在地球仪上标出几个城市的名称,“谁最先迎来黎明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极昼与极夜
  采用上面的装置也能很好地解决“极昼与极夜”产生原因的展示。演示者可以将地球仪面对投影仪倾斜,在屏幕上即可以出现极昼区与极夜区。
  (四)四季的形成
  实物投影仪镜头还有360度全方位转动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这样摆布我们的装置。(如下图)
  我们可将投影仪放在一平台上,在其四周四个方位放置四季地球(地球轴的指向要始终一致),投影仪随之转动,在地球儀上画出赤道和用颜色区分开南北半球,当处某一位置的时候,哪一半球处于直射、哪一半球处于斜射也是能够很好地看出来的。同时配合平面图形的补充讲解,学生就能较为全面和感性地认识四季的成因了。
  二、趣味十足的演示
  在讲解“昼夜交替的现象”的教学环节中,如果采用动画课件的方式,虽然能够出现动态的效果,但不能很好地表现空间立方体效果,也很花时间。在这里,我让几位学生上来做肢体演示。如“太阳绕地球转”的解释,请两位学生(甲和乙)上来,学生甲的头当作太阳,学生乙的头当作地球。学生甲绕着学生乙公转,学生乙随时告诉大家他头部的哪一面是白天,哪一面是黑夜。这种演示方法既形象又有趣,对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很有帮助。
  三、模拟形象的参考演示
  在教学“证明地球在自转”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知道傅科摆能证明地球在自转,但至于为什么傅科摆实验能够证明地球自转学生很难理解。其实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一定的求知欲望。
  实质上,摆锤在粉上画出的线发生偏转是桌面转动而摆不变的结果。这一相对运动的知识,让身处与研究对象同一参考系的我们很难理解。如果我们站在地球以外的另一个参考系,这一现象就容易观察到了。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参考演示实验,创造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将一个较为合适的摆放在一块平板上,当摆摆动时,水平转动平板一个角度,学生即会发现,摆的方位并没改变,但是它与板的角度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马上能够明白“为什么傅科摆能够证明地球在自转”了。
  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演示教学法的应用虽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还是需要在整个单元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角度地收集地球运动的代表性资料,通过人人参与的模拟实验、游戏等实践探究活动,初步系统地学习空间知识,并让学生感到有趣,促进他们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复杂而不可直接观察的地球运动,是可以被理解和认识的,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他文献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科学教学器材匮乏,设备简陋,条件薄弱,科学教育大多不如城市开展得好。但我们静心细想不难发现,农村也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动植物资源丰富,学生好奇心强,班型小,非常适合组织科学探究活动。那么科学教师该怎样发挥农村优势,撑起科学教育的蓝天呢?  一、走进自然,挖掘科学探究资源  (一)带领学生亲近自然,开发探究活动资源  教室不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教学的唯一地点,教
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说起国家安全,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军事安全、科技安全……今天,牙牙带同学们来了解一下海洋安全.近期,一些沿海渔民频频反映,他们在出海打鱼
期刊
一、习作要求  这一次的习作,你想写什么内容都可以,可以写场面,可以写人,可以写物,也可以写想象。  二、案例展示  激烈的比赛(写场面习作节选)  男子4×400米接力赛开始了。只见我们班的小杰迈着风一样的步伐,迅速向前跑去,很快就把对手甩在了身后,最终第一个冲了回来,首战告捷!跑第二棒、第三棒的同学也用尽全身力气向前跑去,不一会儿,就跑完了一圈。轮到跑最后一棒的小皓了,可能是他太着急了,脚底一
期刊
·走进钦州非遗系列(一)·  钦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现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2项。本期开始,小创带大家走进钦州,看看钦州的少年们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哪些努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戏。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方言不同,因此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咱们广西也有很多种
期刊
2017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规定从2017年9月开始,从一年级开始全面开设科学课。教育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突出。然而,我们在上百所中小学进行的实地调研发现,科学课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须加以重视。  首先是科学教材的编写质量有待提高。我国现有不同版本的科学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普遍存在科学知识碎片化,缺少系统性和逻辑性,技术与工程内容单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
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获得体验、寻求方法、提高能力、改变思维。科学老师必须改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做法,要基于“源于教材、贴近生活”的理念设计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得到充分的锻炼,更好地达到提升科学素养的目标。一要优化实验,拓宽实践渠道;二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加快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教育发展所必需的。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小学教学问题,探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转变教学模式,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优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工作,还可以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
小学阶段是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关键阶段。在贯彻新课标的背景下,基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当前的小学课堂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这其实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目前这种环境下,将主题活动探究式教学引入小学科学课堂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应熟练掌握此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  小学科学作为学生开始接触科学世界的奠基石,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而且,小学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工作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习惯的重要举措。小学生通过学习小学科学的内容以及理论,可了解简单的科学常识,并在后续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加以应用,从而形成以科学的眼光看问题、想问题的学习态度。在持续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的驱使下,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均会获得良好的发展与进步,进而更加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科学合理地健康成长
在实际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基本宗旨,让学生能有更多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机会,以探究活动为主进行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更好大满足,促进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以及科学的现象有更加本质的理解。只有有效地让课堂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光彩,让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距离更加贴近。  实际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要在教学设计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