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即课堂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这一理念的提出,针对以往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科知识教学的严密性,完整性,较少联系学生的生活与社会实际需要,使学生感觉不到所学内容对他们的生活和将来求职的意义和价值,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的状况,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课堂教学的本质与目的的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给予了更广泛的关注。但由于人们对教学“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理念认识的偏差,致使这一理念在教学实践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本文将在上述背景之下,对课堂教学走向生活的本质内涵,原因与重要性以及实践策略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走向生活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唯一出路
(一)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往的课堂教学是以社会为本位,希望通过课堂教学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往往只注重结果和对教材知识量的积累,而没有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生意义,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和感受,较少关注学生个人的生存状况和处境,他们的理想和需要以及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为个人获得完美和谐的人生提供指引。在这里,我们恰恰忽视的是,社会发展是为人的发展,为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生活的各种需要服务的,课堂教学的所有功能只有在育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越过了培育人这一根本目的,过分关注由育人而派生出的社会功能,致使本来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和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成为“无人”之域。因此,只有以育人为本,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才会有真正的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关注人即关注人的生活
既然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必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因为人总是生活中的人,人的生活涵盖了人的一切。人作为整体的人投入生活,他总是在生活中敞开并展示为人。课堂教学就是要引导人走入生活,使每个学生都学会过好他自己的生活。正如著名学者陶行知所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必须满足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还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狭小世界,是一个以兴趣为主导的世界。他们的生活世界是处于不断扩展和完善之中的,是一种集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为一体的现实的生活。生活的目的内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能够更幸福更有价值的生活。郭元祥老师认为:“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之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能动活动。”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生活,有能力去经历生活的一切;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的生活视野更加广阔,生活世界更加充盈;课堂教学,更应该使学生学会感受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提升生活的境界,从而走上积极的新生活,践行充实的人生。
走向生活的课堂教学的本质内涵
自从“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理念提出以来,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及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然而,据我观察,现实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还远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效果。笔者在不久前观摩过一堂市重点学校的新课标语文课——《雨林的毁灭》。看得出任课教师深受“回归生活”理念的影响,努力将这一思想渗透进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为了体现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继而能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从身边点滴做起,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运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呈现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还列举了许多生活实例,确实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听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然而,遗憾的是,作为一堂说明文教学课,整堂课对字、词、句、章的分析理解却少得可怜。如果中途进入课堂,几乎会误以为这是一堂自然或地理课。此外,除了情感的渲染,整堂课是用提问题、分组讨论、汇报结果的形式贯穿起来的,气氛确实自由热烈,充满了生活气息。但是,语文是需要理解、品味和感悟的,更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我很怀疑,在如此热闹的氛围里学生能否沉下心来品读和思考。如果不能够,整堂课都不免会流于形式,学生们也将成为“回归生活”教学实践的牺牲品。其实,提倡语文课走向生活,就是要将其中蕴含的语文味充分释放出来。要通过走进文本,深入领会文本所传达出的丰富情感和人生体验,要通过语言文字的美来体会文章的美;还要能够走出文本,能够在生活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能够通过文本拓展生活视界,提升审美品位。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并不是要完全打破现有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模式,不是要弱化知识的教学,对课本内容作简单化处理,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使课堂教学陷入学生当下的、琐碎的生活。相反,课堂教学要在文本知识的意义反思中去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并丰富其精神世界,要将知识形式化了的符号体系中所蕴含的“人类经验”内化为对学生生活和发展有意义的个体经验,通过知识习得过程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人生发展的需要。因此,走向生活的课堂教学要努力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充分释放教材内容蕴含的丰富的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更加强调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知识的应用以及知识习得过程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经过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很好地应对周围日常生活环境和当前的生活需要,而且能够拓展视野,提升生活的质量和品位,又能很好地适应未来人生发展的需要,使课堂真正成为着眼于学生人生及发展需要的园地。
课堂教学如何走向学生生活
首先,走向生活的课堂教学对任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本人必须是一个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深刻领悟的人,才能够在课堂这样相对狭小封闭的空间里,透过课本这扇窗,满怀激情地带领同学们去饱览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同时,教师必须对课本内容有透彻的理解,能够把握教材知识的精髓,能够以课本知识为媒介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互动与交流,深入挖掘教材知识所蕴含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此外,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坚持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关系为主线,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课本所承载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以此来引导学生反思、丰富、拓展其生活世界。而如果从“外部”把抽象的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就难以形成意义,对学生而言这些知识只能是抽象符号的叠加,并不能丰富他们的头脑和心灵。
其次,要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渗透进课堂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第一,在引入新教学内容时,要通过实例和实际情境向学生表明,新知识产生于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即课堂教学要始于学生的经验,要从学生的可利用的情况里找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因素,合理利用这些因素引出新知识,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来帮助解释学生的需要和行动。第二,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各种知识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使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密切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第三,要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力的发展是在过程中实现的,而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日后的生存与进一步发展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因此,教师要通过问题设计并呈现典型丰富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在独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及思想方法。如此,在潜移默化中,还能够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善于发现、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课上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直接经验的丰富发展,同时,个人经验的丰富,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从而将其内化为个人的人生经验。第四,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教师要能够适时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移情等方式激活已有经验,并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去经历、体察和感悟,获得对“文本”的亲历,在与“文本”真诚的对话中获得新的经验和感悟,实现“文本”对自我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课堂教学走向学生生活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在当前由于对其认识上的偏差及实践上的失误,导致人们对该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可行与否存在疑虑。但我相信,随着理论研究的全面与深入,以及实践上不断反思与调整,这一理念一定会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地落实,并在促进教学实践及学生的人生发展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走向生活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唯一出路
(一)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往的课堂教学是以社会为本位,希望通过课堂教学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往往只注重结果和对教材知识量的积累,而没有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生意义,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和感受,较少关注学生个人的生存状况和处境,他们的理想和需要以及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为个人获得完美和谐的人生提供指引。在这里,我们恰恰忽视的是,社会发展是为人的发展,为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生活的各种需要服务的,课堂教学的所有功能只有在育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越过了培育人这一根本目的,过分关注由育人而派生出的社会功能,致使本来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和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成为“无人”之域。因此,只有以育人为本,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才会有真正的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关注人即关注人的生活
既然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必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因为人总是生活中的人,人的生活涵盖了人的一切。人作为整体的人投入生活,他总是在生活中敞开并展示为人。课堂教学就是要引导人走入生活,使每个学生都学会过好他自己的生活。正如著名学者陶行知所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必须满足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还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狭小世界,是一个以兴趣为主导的世界。他们的生活世界是处于不断扩展和完善之中的,是一种集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为一体的现实的生活。生活的目的内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能够更幸福更有价值的生活。郭元祥老师认为:“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之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能动活动。”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生活,有能力去经历生活的一切;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的生活视野更加广阔,生活世界更加充盈;课堂教学,更应该使学生学会感受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提升生活的境界,从而走上积极的新生活,践行充实的人生。
走向生活的课堂教学的本质内涵
自从“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理念提出以来,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及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然而,据我观察,现实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还远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效果。笔者在不久前观摩过一堂市重点学校的新课标语文课——《雨林的毁灭》。看得出任课教师深受“回归生活”理念的影响,努力将这一思想渗透进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为了体现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继而能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从身边点滴做起,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运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呈现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还列举了许多生活实例,确实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听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然而,遗憾的是,作为一堂说明文教学课,整堂课对字、词、句、章的分析理解却少得可怜。如果中途进入课堂,几乎会误以为这是一堂自然或地理课。此外,除了情感的渲染,整堂课是用提问题、分组讨论、汇报结果的形式贯穿起来的,气氛确实自由热烈,充满了生活气息。但是,语文是需要理解、品味和感悟的,更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我很怀疑,在如此热闹的氛围里学生能否沉下心来品读和思考。如果不能够,整堂课都不免会流于形式,学生们也将成为“回归生活”教学实践的牺牲品。其实,提倡语文课走向生活,就是要将其中蕴含的语文味充分释放出来。要通过走进文本,深入领会文本所传达出的丰富情感和人生体验,要通过语言文字的美来体会文章的美;还要能够走出文本,能够在生活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能够通过文本拓展生活视界,提升审美品位。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并不是要完全打破现有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模式,不是要弱化知识的教学,对课本内容作简单化处理,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使课堂教学陷入学生当下的、琐碎的生活。相反,课堂教学要在文本知识的意义反思中去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并丰富其精神世界,要将知识形式化了的符号体系中所蕴含的“人类经验”内化为对学生生活和发展有意义的个体经验,通过知识习得过程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人生发展的需要。因此,走向生活的课堂教学要努力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充分释放教材内容蕴含的丰富的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更加强调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知识的应用以及知识习得过程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经过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很好地应对周围日常生活环境和当前的生活需要,而且能够拓展视野,提升生活的质量和品位,又能很好地适应未来人生发展的需要,使课堂真正成为着眼于学生人生及发展需要的园地。
课堂教学如何走向学生生活
首先,走向生活的课堂教学对任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本人必须是一个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深刻领悟的人,才能够在课堂这样相对狭小封闭的空间里,透过课本这扇窗,满怀激情地带领同学们去饱览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同时,教师必须对课本内容有透彻的理解,能够把握教材知识的精髓,能够以课本知识为媒介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互动与交流,深入挖掘教材知识所蕴含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此外,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坚持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关系为主线,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课本所承载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以此来引导学生反思、丰富、拓展其生活世界。而如果从“外部”把抽象的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就难以形成意义,对学生而言这些知识只能是抽象符号的叠加,并不能丰富他们的头脑和心灵。
其次,要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渗透进课堂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第一,在引入新教学内容时,要通过实例和实际情境向学生表明,新知识产生于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即课堂教学要始于学生的经验,要从学生的可利用的情况里找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因素,合理利用这些因素引出新知识,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来帮助解释学生的需要和行动。第二,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各种知识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使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密切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第三,要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力的发展是在过程中实现的,而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日后的生存与进一步发展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因此,教师要通过问题设计并呈现典型丰富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在独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及思想方法。如此,在潜移默化中,还能够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善于发现、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课上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直接经验的丰富发展,同时,个人经验的丰富,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从而将其内化为个人的人生经验。第四,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教师要能够适时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移情等方式激活已有经验,并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去经历、体察和感悟,获得对“文本”的亲历,在与“文本”真诚的对话中获得新的经验和感悟,实现“文本”对自我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课堂教学走向学生生活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在当前由于对其认识上的偏差及实践上的失误,导致人们对该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可行与否存在疑虑。但我相信,随着理论研究的全面与深入,以及实践上不断反思与调整,这一理念一定会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地落实,并在促进教学实践及学生的人生发展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