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进生作为现代“教育病理”的最显著的征兆之一,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大社会问题。后进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去面对。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一、“病理”的成因
1、性格放任型。有些家庭大人忙于家务营生,很少注意孩子的心理、生理健康成长,很少关注学生的学校表现及学习情况,也注意不到孩子的阶段『生变化。由于家庭放松了对孩子的管束,使其逐渐养成了自由、放纵、霸道、游手好闲的不良习气。久而久之,发展到不做家务,不听大人话,不专心学习,不遵守校规校纪,行动自由化,交往复杂化,其结果是惹事生非,难以管理。
2、缺少关爱型。少数家庭由于家庭结构的缺陷,孩子得不到温暖,“失爱”现象严重。比如父母早逝的、离异的,父母关系不和的;极少数家庭父母行为不轨,做事不正,有吸毒、犯毒、偷盗、赌博、劳教等情况。由于家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生活、成长、做人的正确引导,导致思想情感脆弱,极易受不良行为的诱惑而误入歧途。
3、简单粗暴型。有些家长平时忽略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是经常给孩子讲情理、伦理、道理、教怎么学习、怎样待人、怎样交往、怎样做人、怎样生活,孩子一旦出现问题,不能认真分析原因,不能冷静思考,不是讲道理、论是非,找根本,除病源,而是简单粗暴,横眉瞪眼,恶言粗语,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略有不服,便拳脚并举或棍棒加身。这种“打骂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与事无补。
4、目光短浅型。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学校,一些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又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把“捞钱”看得比孩子读书还重,缺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应有的关心和对孩子未来的关注,整天忙于经营生意,从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情况。孩子在校出现问题,请家长来学校沟通、交流、配合,可他们怕耽搁生意,总是推三阻四不到位,或者只是让爷爷、奶奶出面,应付交差,根本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5、语言渲染型。有些家长的言谈举止给孩子心灵蒙上了灰色阴影。他们平时不关心、不过问孩子的学习、行为表现,一旦孩子考试成绩不好,行为出现问题,不分场合,埋怨老师,埋怨学校,但从不想自己生活中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效应,导致个别学生的消极情绪在其他学生中蔓延,对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病理”的对策
未成年人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家庭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至关重要,要解决这一问题,家庭和学校是关键。
1、加强家长培训,提高家长认识,转变家长观念。学校要有计划、有阶段性地召开家长全员参与的法制教育大会,结合未成年人不成熟的心理特点、易受外来刺激侵蚀的现象和犯罪比率不断上升的事实,结合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家长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学校还可联系公安部门,让改造比较好的青少年劳教服役人员讲述自己的犯罪经历和改过自新的过程,以此来教育学生,将会对学生产生很大震动,对在校学生教育很大,也对家长敲响了必须从小教育子女的警钟。
2、建立“家校”联系卡,构建家校互通桥。学校是教育和培养未成年人成长的主阵地,教师是这一任务的主要责任人,而班主任更是首当其冲,责无旁贷,工作必须做到细致入微。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经常和任课老师交流,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家校”联系卡,将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每次的考试试卷及平时的作业都传送给家长,让家长签注意见,反馈信息,跟踪培养,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个别“学困生”、“特别生”及时发现,并和家长及时联系沟通,查找根源,共同探究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对缺爱型的个别学生,则从生活、自立、做人等各方面多方位关注、关爱,以爱攻其心,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总之,教师一生跟学生结下了“善缘”,奠定了他“普渡众生”的内涵,虽说不能将每个学生“渡化成仙”,但灌输了他一生做人的善念,指明了他前进的方向,教给了他生活的常识。教师不但是每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导师,也应该是医治“后进生”心理疾病的良医。
一、“病理”的成因
1、性格放任型。有些家庭大人忙于家务营生,很少注意孩子的心理、生理健康成长,很少关注学生的学校表现及学习情况,也注意不到孩子的阶段『生变化。由于家庭放松了对孩子的管束,使其逐渐养成了自由、放纵、霸道、游手好闲的不良习气。久而久之,发展到不做家务,不听大人话,不专心学习,不遵守校规校纪,行动自由化,交往复杂化,其结果是惹事生非,难以管理。
2、缺少关爱型。少数家庭由于家庭结构的缺陷,孩子得不到温暖,“失爱”现象严重。比如父母早逝的、离异的,父母关系不和的;极少数家庭父母行为不轨,做事不正,有吸毒、犯毒、偷盗、赌博、劳教等情况。由于家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生活、成长、做人的正确引导,导致思想情感脆弱,极易受不良行为的诱惑而误入歧途。
3、简单粗暴型。有些家长平时忽略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是经常给孩子讲情理、伦理、道理、教怎么学习、怎样待人、怎样交往、怎样做人、怎样生活,孩子一旦出现问题,不能认真分析原因,不能冷静思考,不是讲道理、论是非,找根本,除病源,而是简单粗暴,横眉瞪眼,恶言粗语,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略有不服,便拳脚并举或棍棒加身。这种“打骂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与事无补。
4、目光短浅型。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学校,一些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又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把“捞钱”看得比孩子读书还重,缺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应有的关心和对孩子未来的关注,整天忙于经营生意,从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情况。孩子在校出现问题,请家长来学校沟通、交流、配合,可他们怕耽搁生意,总是推三阻四不到位,或者只是让爷爷、奶奶出面,应付交差,根本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5、语言渲染型。有些家长的言谈举止给孩子心灵蒙上了灰色阴影。他们平时不关心、不过问孩子的学习、行为表现,一旦孩子考试成绩不好,行为出现问题,不分场合,埋怨老师,埋怨学校,但从不想自己生活中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效应,导致个别学生的消极情绪在其他学生中蔓延,对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病理”的对策
未成年人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家庭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至关重要,要解决这一问题,家庭和学校是关键。
1、加强家长培训,提高家长认识,转变家长观念。学校要有计划、有阶段性地召开家长全员参与的法制教育大会,结合未成年人不成熟的心理特点、易受外来刺激侵蚀的现象和犯罪比率不断上升的事实,结合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家长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学校还可联系公安部门,让改造比较好的青少年劳教服役人员讲述自己的犯罪经历和改过自新的过程,以此来教育学生,将会对学生产生很大震动,对在校学生教育很大,也对家长敲响了必须从小教育子女的警钟。
2、建立“家校”联系卡,构建家校互通桥。学校是教育和培养未成年人成长的主阵地,教师是这一任务的主要责任人,而班主任更是首当其冲,责无旁贷,工作必须做到细致入微。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经常和任课老师交流,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家校”联系卡,将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每次的考试试卷及平时的作业都传送给家长,让家长签注意见,反馈信息,跟踪培养,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个别“学困生”、“特别生”及时发现,并和家长及时联系沟通,查找根源,共同探究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对缺爱型的个别学生,则从生活、自立、做人等各方面多方位关注、关爱,以爱攻其心,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总之,教师一生跟学生结下了“善缘”,奠定了他“普渡众生”的内涵,虽说不能将每个学生“渡化成仙”,但灌输了他一生做人的善念,指明了他前进的方向,教给了他生活的常识。教师不但是每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导师,也应该是医治“后进生”心理疾病的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