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得蒂雕塑作品《日日夜夜》短评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ove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雕塑家是书写美术史的重要一员,更为立体地投射出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特征。这种艺术形式在当下多元化、碎片化的图像视觉文化生活中,在机械、电子、信息的现代文明语境下,应该以何种姿态示众,如何延续发展,所经历的时代跨度又带给当代观众怎样的启示,它的存在空间和延续方式是否具有生命力呢?笔者试图从艺术家作品中找出切入点进行探讨,剖析雕塑艺术家对艺术创作与时代关系的探索,并将这种文化积淀以新的视角解读,探寻雕塑作品与当下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美术界崛起了一支女性雕塑家的队伍,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张得蒂就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雕塑家中的一员。这件以医护人员为原型的大理石作品《日日夜夜》(见图1)创作于1984年,是张得蒂的代表作之一,再现了护士轻吹汤匙喂药的动作,整件作品纯然浑厚,白色大理石的质地表现出医者仁爱的无蔽和延伸。她的人生里有22年的曲折经历,平反以后,为了把失去的二十多年夺回来,她夜以继日地创作后病倒了,在和一位护士的接触中,她感受到了大爱的灵魂和淳良的气息,遂做出了这件轰动全国的作品,其曾被收录到义务教育教材和美术史教材。
  几个古老民族的早期雕塑艺术史上,人像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主题,雕塑与纪念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直到19世纪后,人像雕塑与纪念意义分离,其中植入了情感因素。当人们谈到情感在视觉上的传达与再现时,可能想到的是颜色,但是这件作品在色彩方面是极具限制的,纯白色带给人们空灵、纯净的感受,作品表现的护士形象本该在“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青春时期,但缛丽被淡雅替代,被赋予了高洁的象征和诗意的符号,把大爱与无私的精神提纯并萦绕在平凡的形象上,将广义审美语言上的纯粹融入作品中,单纯的表象与带给观者无尽的幻想在这件作品上悠扬飘浮。顺着这种表象线索,人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古典美和当时的文化背景下糅合出自己的形式语言:结合西方写实技法与中国文化的写意表现,达到形神兼备的美学神韵。
  张得蒂的雕塑艺术之路是大苦大涩的,1957年,她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班毕业不久,正欲露露才华,一场波及全国的政治运动剥夺了她的政治生命,也剥夺了她从事雕塑艺术的权利。在此后近二十年里,她多数时间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在农村,她耕田、收割、伐木、编筐……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回到城里,她不分冬夏地蹬着三轮车,运物送货,别人做雕塑,她只能和泥、打下手。本来就极为灵动的心和十分敏感的手当被泥勾活之后,又不得不自我按捺下来,那份渴望雕塑的煎熬远远强过体能的精神磨炼。二十年中,张得蒂经受了如孟子所说的“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双重磨难,把磨难当作意志和品格的修炼。手塑不能,则用心塑。走出逆境之后,她对人生、对情感、对雕塑竟有了大彻与大悟。
  1979年,张得蒂重新获得雕塑创作的机会,此时她已经47岁,当时所有在疾風骤雨中出逃的心灵迫切需要充满人性温暖的文艺作品来抚慰伤痕,立志夺回失去二十年时间的张得蒂争分夺秒,“只要有决心,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最难能可贵的是,她把人生中的逆境转化为时代赋予的责任。在随后的两年里,她创作了表现雪域民族质朴和纯真的藏族小孩《小达娃》、表现护士无限温柔和大爱精神呵护病人的《日日夜夜》、一敛调皮而专心弹着琵琶的小女孩《琴声》……这些朴实温情的作品尽精微而致广大,恰恰满足了当时社会心理的需求,多次被全国各类刊物上发表,并用作不同种类的杂志封面、封底,还有的被选用在学生的教科书上。20年的苦难历程使张得蒂的思想融进了中国人民最真挚、最朴素的感情。
  从20世纪80年代起,张得蒂专注于人物肖像雕塑的创作,力图用自己的双手表现和纪念她所尊敬和热爱的人们,他们的品格、才华、学识和成就代表了一个时代特征,是值得尊敬和歌颂的,包括艾青、丁玲、吴晗、张权、新凤霞等人的肖像。每塑一像,她必定会进入对象的精神世界做一番情感的体验。为诗人艾青造像,她在写生之外,更多的时间是观察,交谈和读诗集;雕丁玲塑像,她读《莎菲女士日记》竟至废寝忘食;塑孙敬修老人像,她也如痴如醉地听老人为孩子们娓娓道来的故事……因此,她塑造的《诗人艾青》眼中透露出洞悉尘世的忧虑。《丁玲印象》则深印着莎菲女士反抗封建礼教的那股心气;《故事大王孙敬修》表现了饱识学满的老爷爷和蔼慈善的目光;《歌唱家张权》刻画的形象犹如月亮般明澈清纯。一切美好和真实都在体验中萌生,情感也在体验中得到升华,由这真情实感塑造的美自然是看不到丝毫的矫饰和浮华。
  诗人艾青曾说“她(张得蒂)这个人很有才华,但从外表却看不出来,她是一个很纯朴而又谦虚的人”,在看到给自己的塑像后,写出了《给女雕塑家张得蒂》:
  从你的手指流出了头发
  像波浪起伏不平
  前额留下岁月的艰辛
  从你的手指流出了眼睛
  有忧伤的眼神
  嘴唇抿得紧紧
  从你的手指流出了一个我
  有我的呼吸
  有我的体温
  而我却沉默着
  或许是不幸
  我因你而延长了寿命
  短诗浪漫地描述了张得蒂雕塑作品在她手指“流出”的全程,这种不桎于心的创作方式在双手的随物而动中塑造出一件件饱含人性温度的作品,这是一个破石见玉的过程,她所经历的苦难多磨,体会的丑恶与美好,构建了她体察心会的积蓄,这种敏感促成了手指与作品的合二为一。这些诗句更精确地用文字阐述了她对作品与观者亲和关系的周全把握,并将这种亲和关系通过时间的延伸又带给人们。
  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日日夜夜》所表现的护士形象正是大爱与无私精神的物化体现,它不仅带来了人性的温暖,也使人看到了医者的仁爱与淳良。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原有的节日祥和,全国医护人员共同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与病毒搏斗,一支支医疗队伍离开故土与亲人,紧急驰援武汉,长期佩戴口罩使得他们的脸上留下伤痕,更有医护人员因感染病毒而牺牲,在为这些踏着南丁格尔足迹的“逆行者”致敬的同时,人们感受到了医者的无私与担当,他们的“日日夜夜”将被人们永世传唱。
  (菏泽市美术馆)
  作者简介:唐博(1986-),男,山东临清人,硕士,三级美术师,研究方向:美术。
其他文献
杂技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杂技艺术人才匮乏,其培养遇到困境。本文主要分析了杂技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期使人重视杂技艺术人才培养,促进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一、中国杂技表演的历史背景  杂技艺术在我国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它不仅是一门娱乐性很强的艺术,也是一门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审美水平不断变化,杂技
期刊
贾谊所经历的汉文帝一朝正是国家实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时期。然而,表面太平的汉朝此刻正面临着深刻的内部危机和外部忧患。本文试图通过对《治安策》内容的分析,阐述贾谊对诸侯国治理、君臣关系和边患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方法。  一、诸侯国的治理  自秦建立大一统帝国以来,中国建立了以中央政府为中心的一统体制。皇权对广大国土上的诸侯与民众有着最高的决定权和最终的影响力。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是最高统治者必
期刊
开封汴绣是我国传统刺绣工艺之一,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藏浓郁的民族精神。当前,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汴绣作为传统工艺,它的传承和保护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汴绣已经稳居北方第一绣的宝座,其传承、保护、开发、创新都在艺术作品上得到充分的展现。  一、开封汴绣简介  汴绣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是我国传统刺绣工艺之一。汴绣起源于
期刊
《天工开物》蕴含许多造物者的传统先进理念,而造物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造物者通过一定的手法将自己的思想与意图表达出来,从而满足人们的使用和审美欲望。本文结合《天工开物》,对传统造物和使用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进行重新思考,进一步概述现代造物中各种情感因素的表达,为现实改进、发展和完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一、情感因素  (一)情感的定义  《心理学大辞典》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
期刊
山水田园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题材,戴叔伦和苏舜钦虽然在这一题材领域不能算名家,可同样创作出不少杰作。相似的仕途经历、不同的思想追求使两人在这一题材的表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两人所处的朝代并不相同,人们可以通过分析两人诗作的意境风格等细微差别,比较中唐诗风和北宋诗风。戴叔伦和苏舜钦两人都曾创作一定数量的山水田园诗,因生平经历和创作题材的相似性,本文对两人的山水田园诗加以对比分析。  一、
期刊
众多名著中,吝啬鬼形象数不胜数,巴尔扎克和吴敬梓笔下的尤为典型,充斥鲜活饱满的生命力,诉说着最平凡但却令人印象深刻的悲剧。“吝啬鬼”是名著中典型形象之一,本文通过中式吝啬鬼严监生与西式吝啬鬼葛朗台形象比较,试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旨在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不同文化下的人物形象,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一、人物形象比较  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人物,是法国索谬城最有钱与威望的
期刊
凌蒙初《二拍》中《叠居奇程客得助 三救厄海神显灵》是描写明末商人生活和命运的名篇。小说通过对年轻商人程宰艳遇海神,从而发家致富,逃过厄运,前困后享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当时商人群体的心灵世界,揭露出其生活欲望和追求——渴望美丽女性、预知商品信息,祈求生命安全,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认识价值。当今,研究者主要从商人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对另外一个角色——海神的分析寥寥无几。本文中,笔者着重以生态主义女
期刊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道德,平等自由是正义的首要原则。正义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标准。正义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有利于人民自由平等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抵制不良的社会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等。面对社会上一些不正义的行径,人们必须提高对正义的科学认识,自觉抵制不正义的行为。当前,要建立和完善使正义可以得到实施的法律保证监督机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底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稳步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所要分析和讨论的重点问题。本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进行分析,对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路径进行重点研究。  从源头上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世代传承的文化,规定着每代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
期刊
《七十七天》是根据杨柳松的真实经历和他撰写的小说《北方的空地》改编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位迷失于都市生活的探险家杨,计划在八十天之内横穿漫无边际的羌塘无人区的故事。  杨在领略了羌塘无人区壮丽风景的同时,也领教了其特有的极端气象。在经历了与动物的生死搏杀、呆呆地看着补给消耗殆待尽却无能为力的生死考验后,极度的孤独感导致主人公心理最后的防线崩溃,一触即发。当这一切结束之后,迎来的只是绝对的冷静。但在迎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