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出版文化整合与体制构建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geg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举世公认,但是当代华文出版还远远未能把这种传统文明转型为针对全球的出版文化影响力,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交流中谋求发展,充分发挥好优势,才能增强华文出版的国际实力,才能以国际性视野面向华文出版的未来。
  华文出版,主要指的是承载中华文化,并以中华民族的任一民族语言文字作为出版语言的出版。如今我们所说华文出版,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文化风格——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精髓。《传家》一书出版之后好评不断。一是内容丰富,堪称中华文化和东方生活智慧的集大成者,特别是涉及中国人伦亲情、衣食住行方面,既循循善诱又琳琅满目,既有趣味性又有可操作性,足以成为世代相袭的传家心得。二是设计精美,制作考究,为读者提供愉悦的视觉享受,确实称得上是一本“美的百科全书”。下面以《传家》一书为研究对象,从文化整合、机制建设对华文出版进行探讨,以期构建一个能够完全适应文化和市场需要的出版形式。
  一、文化资源的整合
  1. 做好华语文化的继承
  正如《传家》一书的作者所说,“每一个中国人珍贵的文化血液,都被自古流传下来的艺术所熏陶,我整理出属于我们的服装、饰品、戏剧与生活中的线条,礼物的设计搭配、心意的传达等,这些都不难看到属于我们共同的语汇”。华语文化是华文出版物的精髓所在,是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然而传媒的忘性是很大的,口耳相传毕竟会有失偏颇和遗漏。所以华文出版在背负巨大文化光环的同时,首先必须挑起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脊梁,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代,抑或揣测一百年后的人们,每一个接受华语文化熏陶长大的人,都希望能够知道更久以前的人们和现在的自己究竟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文化及社会巅峰状态。
  2. 注重识别华语文化的衍生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值得每个人花一些精力去了解和探索。单从使用汉语的人口分布来看,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也有许多华人移民带去中国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祈福祭祀等文化传统和习惯内容,并在当地一代代不断传承。所以,从横向来看,这些也都属于中华文化的衍生部分。
  阅读作为知识文化最普遍也最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对于不断创造出新的中华文化,底蕴依然是先人的智慧与结晶。中国编辑学会名誉会长刘杲先生说:“文化是出版的灵魂,文化建设才是出版活动的根本目的,而经济运作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全球珍藏的万千典籍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人类在不断改进出版技术的历史和过程中也说明,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将一个时代所能拥有的文化精髓记录并保留下来又传递给后人的同时,都是在保证文化的内在衍生和良性发展。
  3. 华文出版需要文化的共通共融
  现在我们所用的成语、谚语、格言、诗词以及历代名人对我们的影响教化一脉相承,是华文独有的文化精华;中国人的宗教、教育方式、生活礼节也都共融共通。因此如何抓住这些点滴,汇聚起来成为可供所有华人产生共鸣的出版物就显得尤为重要。《传家》在台湾地区和大陆分开发行,大陆发行简体字版本,除调整两地不同的表述习惯、订正一些错误外,全书未做其他删改,并且作者任祥老师还进行了诸多增订,以便适应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2012年出版的《华文通用词典》标志着华文出版的文化交流已经跨越一大步。至今,内地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仍有许多译名存在一词三译名、同义不同词、同词不同义的现象,还有简体字与繁体字的使用问题,这也是和出版业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从更深的层次上看,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本《传家》,要更多的文化交流,将华文出版的文化内涵充分融合,培养出属于华文出版这个世界的一种默契。
  二、体制整合
  1. 文化消费品的差距问题
  《传家》首先在台湾出版,之后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大陆发行的版本。《传家》简体中文版引进伊始,作者任祥老师就提出希望大陆版的定价可以尽量低廉,让更多读者买得起。在作者放弃版税、新星出版社和读库团队进行全力执行后,最终《传家》简体中文版的定价为每套人民币480元,这个定价其实不足台版售价的十分之一。而在内容上,简体版也比台版少了一些附件,包括一个便于摆放图书的木质阅读架、两套成语谚语卡、三套生活实用转盘和一张DVD光盘(内有任祥老师母亲、台湾京剧名伶顾正秋女士生平的纪录片)。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就是两岸对于文化消费品的理解存在差距。欧美及台湾地区的文化消费每人每年可达80美金甚至更多,然而在大陆地区却难以达到这样的程度,大多数大陆民众对于购书和阅读没有一个积极消费意识。再者从图书引进与输出的过程来看,出版社及读者对于引进图书的内容没有一个确切且稳定的估量,这与观念和对于文化的理解程度是分不开的。从《传家》这一本书的引进出版与沟通过程来看,海峡两岸出版就已经需要耗费如此繁复的工程,那么从华文出版的大范围程度分析,我们需要做出调整的内容和出版方式还有更多。
  2. 华文出版需要建立一个融洽且有力的体制
  第一,需要建立跨区域的出版传媒实体。2012年1月,时代出版传媒跨区域组建华文书局,是时代出版传媒公司和吉林出版集团战略合作的重大成果。时代华文书局突破跨地区发展传统的单一资本模式,充分抓住文化产业的创意和人才内核,在经营上既集合了时代出版传媒公司和吉林出版集团的精英管理人才,也吸纳了知名文化企业的先锋团队,形成了以资本为纽带、以人才为核心、以资源为依托、以两个效益为目标的新模式。业内人士认为,华文书局既具有国有文化企业在导向、方向和服务大局上的成熟掌控机制,又可以充分借鉴吸收民营文化企业的市场探索和运营机制。
  这是大陆出版的一个突破,放眼世界华文出版范畴,海峡两岸的图书出版交流其实在华文出版范围内已经是最具规模也最具影响力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从中国到世界,华文出版不仅仅是出版物的行销,也是文化的传播。如何将华文作品在国际上行销成功,使更多的人通过传播媒体增加对华文出版的关注。运用各种手段,比如增加曝光次数、名人推荐、作家互通等方式使华文阅读逐渐成为大众阅读风潮和流行指向,建立一个稳定成熟的出版传媒实体将这一切落实下去是势在必行的。   第二,需要加强华语文化圈的交流对话机制。2012年6月17日,由原新闻出版总署、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承办的海峡论坛·海峡新闻出版业发展论坛已经是第四届了。海峡新闻出版业发展论坛从2009年首届海峡论坛举办以来,海峡两岸的新闻出版界就积极参加。本届论坛突出海峡新闻出版业发展论坛民间交流这一特色,台湾地区新闻出版业界参加本届发展论坛的协会、公会数达15个,超过前三届。福建省新闻出版界5个行业协会依据各自协会职能,与台湾地区各协会、公会进行对口交流。
  但是就目前的局面来看,海峡两岸的华文出版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可待利用。比如在版权方面可以改进的地方就有很多,同一本书分开授权对华文出版的发展不利,《传家》也分为台湾版和大陆版两个版本分开发行,但毕竟不是每个读者都有放弃版税的能力和勇气。在这方面,仍然需要我们达成共识,这样也可以避免恶性竞争的出现。台湾方面也曾建议大陆能够提供繁体字的出版园区,提供书号给台湾书商,用来出版繁体图书,大陆出版业也应该多引进繁体图书,建立良好的繁体字阅读区域。
  我们也可以顺势猜想,如果《传家》一书要进行海外的版权输出,达到在中国一样被接受程度,必然需要良好的翻译版本。华文被视为是世界三大高难度语言之一,关键就在词语的文化含量和语境渗透。当前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工具能够将华文出版物的翻译做到至臻至善,若能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华语文化对话圈子,将华文出版物的内涵精当地传播开来,形成固定的沟通模式和良好的交流口碑,对于世界性的交流意义重大。
  第三,需要整合华文出版圈共用的电子书模式。电子书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众的阅读习惯,电子书的传递功能也优于传统出版物。
  2011年2月10日,城邦媒体集团与日本最大出版集团讲谈社签署合作意向书,半年后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华文数字出版市场。讲谈社也表示其实正是看中华文出版市场潜力,而数字阅读更是最具前瞻性的产业,因此决定与台湾出版龙头合资成立公司。此次合作主要针对华文数字出版合作项目进行,发展原创数字出版作品,同时不限于版权交换等问题。云端市场只有一个,台湾城邦与讲谈社合作初期就是希望能取得日本漫画、小说的数字版权,以充实城邦在数字平台上的内容。
  2012年4月17日,新华文轩建立了首家数字出版实体店,成为行业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读者可以在这一书店内打造专属性图书,亦即享受个性阅读。这一举动的背后,新华文轩本身的内容资源库可谓功不可没。这个内容资源库,除了信息内容丰富,还同时整合了基本的国际通用格式,同时培养了一支能够灵活转换各种衍生个事的资源整理队伍,以确保存储和应用的高效。从整体上说,华文出版媒体可谓遍布世界各地,对于如何整合庞大规模的出版范畴也是一个难题。如果说电子书是解决这个难题的从优选择,那么需要整合出一个适用华文出版的电子模式,它既能够体现华文出版的概念,也顺应整个出版业的发展方向。
  三、对华文出版的思考
  华文出版的未来必须首先依靠内容和质量的不断提升来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软实力,它在更大范围内被认可,就是精神层面的意义被广泛接纳,这是单纯的物质输出所不能达到的。其次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将手中的良好资源充分利用,做出顺应时代和实际发展方向的举措。如果我们的文化要更具影响力,需要的就不仅仅是传承,更是一种散播的过程。
  文化软实力的输出需要依赖出版物的输出,这其中大致包括出版理念、出版思想、出版文化及其幕后的经营之道。华文出版首先得益于其背后的文化实力,这不是一个类似一夜暴富的“神话”,而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产物,因此,华文出版面向全世界的输出,并不是一个产品那么简单,而是要具有出版意义和出版文化的内容介质,以保证文化输出的准确与深远。
  与西方国家的出版业相比,我国的出版抑或世界的华文出版业尚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美国《时代周刊》《读者文摘》《国家地理》是世界上发行前三位的杂志,世界三大学术出版集团爱思唯尔、施普林格、威立·布莱克威尔也是欧美的出版商。因此,华文出版在出版物普及和出版物文化影响力方面与欧美还有较大差距。尽管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举世公认,但是当代华文出版还远远未能把这种传统文明转型为针对全球的出版文化影响力,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交流中谋求发展,充分发挥好优势,才能增强华文出版的国际实力,才能以国际性视野面向华文出版的未来。
其他文献
1988年,英国登山家Joe Simpson写了《触摸巅峰》一书,该书讲述在秘鲁安第斯山脉发生的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登山事故,本书很受好评,但是始终不畅销。随后,Jon KraKauer写了另外一本关于登山悲剧的书《进入稀薄的空气》,这本书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同时带动读者开始对《触摸巅峰》这本书产生兴趣。这中间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简单地讲,因为Amazon给予的推荐造成这种现象。通过软件推荐和评论,A
期刊
好的小说,能满足一种“偷窥”的需要:看看别人的人生,无论是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都是如此。这样的偷窥,是丰富人生阅历的好方式,也是一种学习。对于希望了解会计职业的人,尤其是新人来说,这本书,无疑可以满足你“偷窥”或学习的欲望。  各位职场的人,大概都是从一个懵懂的状态进入职场的,带着好奇、热情与一些书生气。在职场中学习、在职场中思考、在职场中受挫、在职场中成长。在职场中碰到专业问题,在职
期刊
对于阿拉伯人来说,如何加强与外界文化沟通和交流进而实现文化认同,向世界展示阿拉伯文化的真谛是十分必要的。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指出未来世界的格局由几种主要文明组成,它们之间的交流、融合与碰撞会给世界带来相应的变化,在这其中,也包括阿拉伯文化。近年来,人们对阿拉伯文化有些误解,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阿拉伯文化值得探讨。  很多时候,人们误将阿拉伯文化等同于伊斯兰文化。尽管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有巨
期刊
民国报刊是研究民国历史的珍贵资料库,离开这个巨大而又丰富的原始资料库,民国历史的研究不可想象。  民国报刊是研究民国历史的珍贵资料库,离开这个巨大而又丰富的原始资料库,民国历史的研究不可想象。研究民国时期的文学(1917—1949)同样如此。随着民国文学研究历史化、古典化成为研究者的一致诉求,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民国报刊这个丰富的资料库、如何更进一步深入民国报刊内部去打捞史料,成为摆在每一个文学研究者
期刊
一、家教类图书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三、四线城市(一般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城)的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经济模式转化的初期,中国经济将摆脱对出口和政府主导投资的严重依赖,消费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度将稳步上升。  目前,网络书店对地面店的影响非常大,地面店现状并不乐观,特别是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图书消费者如需要纸质图
期刊
苹果公司的iPad面世以来风行全球,受到无数关注,其新颖独特的外观设计、强大的功能、简便的操作方式、独特的用户体验,获得好评如潮。除了上网浏览网页、收发邮件、绘制图表、电子游戏、音频和视频等功能,iPad具备丰富的电子阅读功能,为平板电子阅读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产品演进、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媒介载体的转换拓展了文化消费的空间,给新闻出版业、移动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和应用程序开发者搭
期刊
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设立“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对于我这样一个作者来说,表达的是我对文学编辑们深深的真诚的敬重。白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吉祥的象征和符号。“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寄予着我们对文学事业共同的期盼。  ——《白鹿原》作者 陈忠实  在《白鹿原》出版以来的二十多年中,陈忠实先生始终将最大的信任和支持给予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天,“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的设立和颁发,是一位作家对人文社编辑
期刊
有的人是为制造财富而活的,有的人是为了权力而活的,有的人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活的。而我,活着就是为了写这些字,通过这些字来表达我的想法。  我写历史文化随笔,起于20世纪末。那时候刚落脚北京,一文不名,也百无聊赖。以前在黑龙江的时候,就喜欢《读书》杂志,于是就试着给它投稿,没想到居然被采用了。于是一发不可收拾,越写越多。渐渐地,别的杂志也来约稿,稿费也逐渐高了起来。反正平时没事总要看书,看到有意思的地
期刊
模糊语法学的研究落后于人类在智能领域的研究,其主要原因还是人类没有对语言现象进行更深层的探索,其次就是没有抓住模糊语法学的根本属性,因而止步于表面研究。  人类所运用的语言都具有模糊性,所谓的语言模糊性(又称模糊语言)就是对于自己表达的意思没有精确性,只是表达出了你所要表达意思的边缘。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对于事物的模糊认知反映到人类所运用的语言当中就形成了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期刊
成功的旅游书,要在个性化的经历中映射更多的共性,使私人化的故事成为大众潜意识里的向往。  2003年,一本名为《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的书让人耳目一新。这本书与当时常见的旅游资讯类和旅游文化类图书都不尽相同,它在旅行方式这一层面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站在2013年的时间点回望,诸如此类个性化、私人化、深度化的旅游图书在这十年中不断涌现,许多作品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何深入挖掘此类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