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不再是总需要指导的儿童,同时也不是非常成熟的成年人。这个时期的学生被很多过渡性的特征所限定,在身体、认知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发生着变化。所以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承载繁重的学业、多变的课程的同时,还要努力适应生理和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困惑,成为问题行为的高发人群。根据研究分析,笔者将从自我控制能力入手,改善初中生的问题行为,探究更为有效的改善初中生问题行为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初中阶段;心理发展;问题行为;自我控制能力
问题行为的多发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虽然问题行为不能与犯罪等同,但问题行为如若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任其错误发展,极易发展为犯罪行为。问题行为的影响程度是巨大的,一方面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学习、家庭的正常生活,也给社会带来了潜在隐患;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处于人格塑造时期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成长。因此,如不及时纠正这些不良行为,将会给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恶果。
一、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1.内因
遗传因素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心理活动异常也常常与大脑损伤、精神发育异常等相关联,这些大脑以及精神异常的人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暗示,从而引发各种异常行为。
此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行为与人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自控力差、马虎冲动、敢作敢当、活泼好动等外向的儿童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性格,而那些易害羞内向的儿童易出现自卑、焦虑等内向性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内部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因子会影响到问题行为的发生,例如:对挫折的耐受力、对压力的抵抗力以及对事件的归因方式等。
2.外因
(1)家庭与问题行为
国内研究发现,良好父母教养方式以及较好的家庭环境在儿童的行为表现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相反,家庭不和以及教养方式不良会引发子女较高的问题行为。同时,研究初中生问题行为时还发现不良家庭因素是初中生行为问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男生和女生的问题行为都与父母的文化水平以及教养方式低有关,另外男生的问题行为的发生往往还与家庭缺陷有关。
(2)学校与问题行为
在学校中,学生所接触到的最主要的是同伴關系和师生关系。同伴之间关系相处不好,师生关系越差,学生的耐受性越低,反抗倾向越强,越缺乏成就欲望以及学习热情,并且被压迫感以及孤独感较高。学生会越来越压抑或者自卑,导致心理活动较大,容易产生暴力行为或者反叛心理。
(3)社会与问题行为
社会支持水平高的留守儿童比较低社会支持水平下的留守儿童呈现出相对较少的问题行为。社会支持水平高,关注度越高,环境也就越好,学生越有动力去学习,生活。反之,学生就越自卑,没有信心,没有自控意思,导致初高中时期,问题行为比较多。
二、自我控制能力
刚出生的婴儿并不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成熟,再加上父母的精心指导,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中不断地磨练,逐渐学会了克服冲动,控制自己进行某一行为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认为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的获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些人认为自我控制是指一个人克制不被社会接受的冲动,改变和控制自身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能力,而有些人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主动去发动、避免、抑制、维持以及调整情感状态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等等。总体来说,从社会认知角度出发,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能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包括必须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如何使个人行为与行为意图间协调一致等内容的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即儿童能够不顾自己当时的个人喜好采取适当的行为方式。
三、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
自我控制从属于意志的范畴,而意志与行动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行动是意志的外在表现,而意志则是支配、调节行动的内部精神因素,具体表现为意识对行动的调节。首先,意志表现在行动的自觉目的性上。意志支配自觉的目的性行为,但它不能支配习惯性动作以及不随意行动。其次,意志表现在对行为的控制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制止和发动两方面,前者表现为抑制或拒绝违反道德规范、不符合预定目的的行为,后者表现为推动个体去积极行动以达到预定目的。意志往往与克服困难相关联,既表现出对外在困难的克服上,也表现在对内在困难的克服上。当理智和道德感要求一个人抵制诱惑、控制自己冲动行为和欲望时,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他的意志。第三,意志不仅可以调节人的外部行为,还可以调节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如意志可以调节注意、意志可以调节情感等。因此,这种受意志支配的行动被称之为意志行动,而意志与行动分不开,意志通过行动来表现。中学生和小学生在自控能力方面有着质的差别。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还得依靠他人,来源于权威,而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来源主要是他们自身,因此相比小学生来说,后者更具有自觉性。随着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逐渐地开始按照已经内化了的社会目标和要求,来塑造自我,逐渐能够实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来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各种任务。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学阶段更应重视培养学生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越差,越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并且将此理论作为不良行为产生的理论基础。
通过研究发现,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问题行为的关系非常密切,自我控制能力越强的学生其问题行为越少,自我控制能力越差的学生其问题行为越多,结果恰恰证实了笔者最初的假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解释:
一方面,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学校常常出现上课随意讲话,易走思,易受外界诱惑,在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脾气暴躁等等;而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同学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中均能很好地克制自己的行为,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如注意力集中,作业能够按时完成,能够很好地排除外界干扰,抵制不良诱惑,因此问题行为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问题行为少的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往往是懂事听话的孩子,潜意识里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听话、懂事”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因而常常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问题行为多的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眼里往往是那些捣乱、不听话的孩子,在人们眼中的印象也不太好,这类学生因此对自己的评价较低,行为上也更加放任,对自己要求不那么严格,自我控制能力就显得差些。这样,这样自我控制能力与问题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要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要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本研究从某种角度上也给这种现象提供了心理学上的依据。
而且行为自控对问题行为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即行为自控能够负向预测问题行为,说明如果初中生行为自控力差的话,往往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
四、干预方式
我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在日常观察中不断习得的。在观察他人行为的过程之中,人们可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因此,人们以此為标准在今后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出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方式。如果观察到他人受奖励的行为,就会相应的增加表现出这一行为的可能性,如果观察到他人受惩罚的行为,相反,就会相应的抑制表现出这一行为的可能性。所以研究通过自我控制能力干预课程有效改善学生的问题行为。
(1)游戏体验:游戏辅导与治疗是团体干预手段之一,游戏体验是以游戏为主要的形式,要求被试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投射出来,从而帮助进行心理咨询。游戏体验的开始往往都是起到活跃气氛的暖身游戏,一方面可以调动气氛,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要求人们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来亲身感受他人在所处环境中身体的感受以及内心的情感变化,目的在于通过富有戏剧化的表演,使来访者发现问题所在,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而更好的调整自己的状态和认知,进而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在角色扮演中,有时能够很好地反映出隐藏于个体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
(3)心理剧(psychodrama):心理剧的提出者是莫雷诺,形式不再是进行人与人的谈话,而是通过一种新颖的戏剧化方式,通过使来访者扮演某一角色来达到预期效果。主角的内心冲突、情绪情感问题以及人格结构、人际关系等等会在扮演的过程中逐渐地呈现出来,进而达到心灵的宣泄,帮助他们消除精神压力和不自信感,提高他们克服困难、消除压力的能力。
(4)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通过自己内心的想象,并且相信这一想法能够实现,能够引起相应的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变化的一种方法。自我暗示的实质是唤起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当即将发生攻击以及侵害性行为时,可以利用其内部言语和动作,创设积极状态进行自我暗示。
(5)强化:强化干预法指通过强化的方式来消除某些不良行为,增加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如一个不是很受大家欢迎的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自愿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时,我们就应该及时给予他鼓励和赞扬,进而达到强化其行为的目的。强化的方式有:一是口头公开表扬,二是代币制奖赏。
(6)个别辅导,指由心理研究者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干预。团体干预一般关注的是普遍性问题,见效快,但对个别成员的特殊问题关注力度不够,因此,在进行团体干预的同时针对部分特殊学生进行了个别辅导。
五、总结
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问题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从自我控制能力入手,设计一套适合初中生群体的自我控制干预课程,并将课堂中常见的问题行为融入其中,切实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提高初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有效地改善初中生的问题行为。虽然目前还有许多问题待解决,但是只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必然会收到更为乐观的结果,共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忻仁娥,唐惠琴,张志雄等.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个城市协作调查24012名儿童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3-15.
[2]曾凡林,张玮.31名行为问题学生的人格与智力测评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17-319.
[3]陈宁.硕士论文.儿童问题行为与师生关系.2005.
[4]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
[5]张灵聪,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
作者简介:焦洁,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初中阶段;心理发展;问题行为;自我控制能力
问题行为的多发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虽然问题行为不能与犯罪等同,但问题行为如若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任其错误发展,极易发展为犯罪行为。问题行为的影响程度是巨大的,一方面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学习、家庭的正常生活,也给社会带来了潜在隐患;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处于人格塑造时期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成长。因此,如不及时纠正这些不良行为,将会给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恶果。
一、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1.内因
遗传因素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心理活动异常也常常与大脑损伤、精神发育异常等相关联,这些大脑以及精神异常的人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暗示,从而引发各种异常行为。
此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行为与人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自控力差、马虎冲动、敢作敢当、活泼好动等外向的儿童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性格,而那些易害羞内向的儿童易出现自卑、焦虑等内向性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内部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因子会影响到问题行为的发生,例如:对挫折的耐受力、对压力的抵抗力以及对事件的归因方式等。
2.外因
(1)家庭与问题行为
国内研究发现,良好父母教养方式以及较好的家庭环境在儿童的行为表现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相反,家庭不和以及教养方式不良会引发子女较高的问题行为。同时,研究初中生问题行为时还发现不良家庭因素是初中生行为问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男生和女生的问题行为都与父母的文化水平以及教养方式低有关,另外男生的问题行为的发生往往还与家庭缺陷有关。
(2)学校与问题行为
在学校中,学生所接触到的最主要的是同伴關系和师生关系。同伴之间关系相处不好,师生关系越差,学生的耐受性越低,反抗倾向越强,越缺乏成就欲望以及学习热情,并且被压迫感以及孤独感较高。学生会越来越压抑或者自卑,导致心理活动较大,容易产生暴力行为或者反叛心理。
(3)社会与问题行为
社会支持水平高的留守儿童比较低社会支持水平下的留守儿童呈现出相对较少的问题行为。社会支持水平高,关注度越高,环境也就越好,学生越有动力去学习,生活。反之,学生就越自卑,没有信心,没有自控意思,导致初高中时期,问题行为比较多。
二、自我控制能力
刚出生的婴儿并不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成熟,再加上父母的精心指导,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中不断地磨练,逐渐学会了克服冲动,控制自己进行某一行为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认为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的获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些人认为自我控制是指一个人克制不被社会接受的冲动,改变和控制自身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能力,而有些人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主动去发动、避免、抑制、维持以及调整情感状态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等等。总体来说,从社会认知角度出发,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能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包括必须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如何使个人行为与行为意图间协调一致等内容的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即儿童能够不顾自己当时的个人喜好采取适当的行为方式。
三、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
自我控制从属于意志的范畴,而意志与行动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行动是意志的外在表现,而意志则是支配、调节行动的内部精神因素,具体表现为意识对行动的调节。首先,意志表现在行动的自觉目的性上。意志支配自觉的目的性行为,但它不能支配习惯性动作以及不随意行动。其次,意志表现在对行为的控制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制止和发动两方面,前者表现为抑制或拒绝违反道德规范、不符合预定目的的行为,后者表现为推动个体去积极行动以达到预定目的。意志往往与克服困难相关联,既表现出对外在困难的克服上,也表现在对内在困难的克服上。当理智和道德感要求一个人抵制诱惑、控制自己冲动行为和欲望时,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他的意志。第三,意志不仅可以调节人的外部行为,还可以调节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如意志可以调节注意、意志可以调节情感等。因此,这种受意志支配的行动被称之为意志行动,而意志与行动分不开,意志通过行动来表现。中学生和小学生在自控能力方面有着质的差别。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还得依靠他人,来源于权威,而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来源主要是他们自身,因此相比小学生来说,后者更具有自觉性。随着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逐渐地开始按照已经内化了的社会目标和要求,来塑造自我,逐渐能够实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来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各种任务。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学阶段更应重视培养学生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越差,越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并且将此理论作为不良行为产生的理论基础。
通过研究发现,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问题行为的关系非常密切,自我控制能力越强的学生其问题行为越少,自我控制能力越差的学生其问题行为越多,结果恰恰证实了笔者最初的假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解释:
一方面,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学校常常出现上课随意讲话,易走思,易受外界诱惑,在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脾气暴躁等等;而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同学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中均能很好地克制自己的行为,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如注意力集中,作业能够按时完成,能够很好地排除外界干扰,抵制不良诱惑,因此问题行为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问题行为少的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往往是懂事听话的孩子,潜意识里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听话、懂事”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因而常常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问题行为多的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眼里往往是那些捣乱、不听话的孩子,在人们眼中的印象也不太好,这类学生因此对自己的评价较低,行为上也更加放任,对自己要求不那么严格,自我控制能力就显得差些。这样,这样自我控制能力与问题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要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要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本研究从某种角度上也给这种现象提供了心理学上的依据。
而且行为自控对问题行为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即行为自控能够负向预测问题行为,说明如果初中生行为自控力差的话,往往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
四、干预方式
我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在日常观察中不断习得的。在观察他人行为的过程之中,人们可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因此,人们以此為标准在今后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出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方式。如果观察到他人受奖励的行为,就会相应的增加表现出这一行为的可能性,如果观察到他人受惩罚的行为,相反,就会相应的抑制表现出这一行为的可能性。所以研究通过自我控制能力干预课程有效改善学生的问题行为。
(1)游戏体验:游戏辅导与治疗是团体干预手段之一,游戏体验是以游戏为主要的形式,要求被试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投射出来,从而帮助进行心理咨询。游戏体验的开始往往都是起到活跃气氛的暖身游戏,一方面可以调动气氛,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要求人们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来亲身感受他人在所处环境中身体的感受以及内心的情感变化,目的在于通过富有戏剧化的表演,使来访者发现问题所在,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而更好的调整自己的状态和认知,进而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在角色扮演中,有时能够很好地反映出隐藏于个体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
(3)心理剧(psychodrama):心理剧的提出者是莫雷诺,形式不再是进行人与人的谈话,而是通过一种新颖的戏剧化方式,通过使来访者扮演某一角色来达到预期效果。主角的内心冲突、情绪情感问题以及人格结构、人际关系等等会在扮演的过程中逐渐地呈现出来,进而达到心灵的宣泄,帮助他们消除精神压力和不自信感,提高他们克服困难、消除压力的能力。
(4)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通过自己内心的想象,并且相信这一想法能够实现,能够引起相应的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变化的一种方法。自我暗示的实质是唤起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当即将发生攻击以及侵害性行为时,可以利用其内部言语和动作,创设积极状态进行自我暗示。
(5)强化:强化干预法指通过强化的方式来消除某些不良行为,增加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如一个不是很受大家欢迎的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自愿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时,我们就应该及时给予他鼓励和赞扬,进而达到强化其行为的目的。强化的方式有:一是口头公开表扬,二是代币制奖赏。
(6)个别辅导,指由心理研究者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干预。团体干预一般关注的是普遍性问题,见效快,但对个别成员的特殊问题关注力度不够,因此,在进行团体干预的同时针对部分特殊学生进行了个别辅导。
五、总结
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问题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从自我控制能力入手,设计一套适合初中生群体的自我控制干预课程,并将课堂中常见的问题行为融入其中,切实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提高初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有效地改善初中生的问题行为。虽然目前还有许多问题待解决,但是只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必然会收到更为乐观的结果,共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忻仁娥,唐惠琴,张志雄等.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个城市协作调查24012名儿童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3-15.
[2]曾凡林,张玮.31名行为问题学生的人格与智力测评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17-319.
[3]陈宁.硕士论文.儿童问题行为与师生关系.2005.
[4]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
[5]张灵聪,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
作者简介:焦洁,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