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浅析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记叙和抒情的文章中,景物描写有着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就像一幅山水画。景物描写的作文训练中,学生只是粗略地勾勒景物轮廓,缺乏色彩,语言平淡。如何进行景物描写训练呢?下面简略谈一下。
   一、注意景物的整体和局部
   无论是自然界的景物,还是图片画面,学生的观察往往不能全面。只注意了鲜艳的色彩,尖锐的矛盾冲突,而忽视景物的背景和细节。例如在写雨景时,既要写远处迷蒙的雨幕,又要写芭蕉叶上滴落的串串珍珠。这样写景就注意了点面结合。
   二、注意写景的动静结合
   活动的画面比静止的画面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干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中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這是作者回忆故乡的榕树,枝叶婆娑,流水潺潺,鸭群嬉戏,又加以活动的人群,使画面动静结合,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作文《春天的早晨》,葱郁的树木,袅袅的炊烟,田间的老农,一切沐浴在金色的朝霞里,这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同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 用五觉描写景物
   综合运用各种感觉描写景物,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腻。例如:
   细细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如烟似雾;润湿的泥土散发的清新和芳香沁人心脾;雨点滴入口中,甜甜的,令人回味无穷;春风把雨丝送上你的脸颊如少女的手儿温柔细腻;俯身静听草长得声音如一望无际的旷野上悠扬的笛声在耳畔回响。啊,潇潇春雨,春雨潇潇。 (学生习作《春雨》)
   这段作文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五种感觉写春雨,细腻传神,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四、注意描写景物的色彩
   彩色的电影比黑白的电影前进了一大步,彩色的画面比黑白的画面对视觉更具有冲击力。例如:
   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特别诱人的是牧野的黄昏,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笼罩着草原的时候,你就会看见无数点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这两段文字中,蓝天、白云、银灰色的暗花,夕阳的红火连锁映衬着蒙古包,牧女笼罩在金碧辉煌的世界中。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景物五光十色,准确的使用色彩词语会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当然,这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五、写景的最高境界——情景交融
   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说出了景和情的关系。你高兴时,小鸟为你唱歌;你悲痛时,乌云为你哭泣。一切景物都承载人的思想感情。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到了槐树的落蕊、牵牛花的蓝朵、农民的青衣、廿四桥的明月诸多景物,这些景物呈现处蓝白黑灰的冷色调,非常吻合作者当时苦闷的心情;当时北平有香山的红叶色彩绚丽,颐和园游人如织,这些暖色调不吻合作者心情。作者的心情孤独、苦闷、悲凉,笔下的景物自然就清、静、悲凉。此文写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改“教授法”为“教学法”的主张,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学”上,这一主张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语文教学空间拓宽了,语文课也就有了灵魂。有了灵魂的语文课,课堂上学生自然就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也就成了他们学习的舞台,学生的思维与能力会像深播沃土的种子,生根、发芽,历经一节节语文课的锻炼,成长一颗颗参天大树。那么语文课应该如何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呢?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是针对教材和课堂
期刊
课堂上,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再精美、再生动逼真,也代替不了学生对文本的精读和品味,毕竟,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有些文本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精读品味,从而感受其中的熏陶和启迪。   一、比较替换法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比较对照才能见出优劣,精读文本也需要通过比较才能深入认识文字背后的内涵。例如:在讲小说《荷花淀》时,水生嫂有这么一句话:“怎么了,你?”如果把它换成“你今天怎么了?”或“今天
期刊
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一直认为能独立处理教材,教出自己的风格,是一个教师走向教学成熟的标志。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要有意识的广泛占有教学资料,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这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海,就看得更远、更全面。下面根据自己的一点做法,谈谈自己是如何站在“巨人”的肩上看“海”的,以期引起广大同仁的关注。   一、看宏观之海——积累名教案   一份好教案,应是角度小巧独特,教法新颖别致。各种
期刊
语文课程资源生成的过程,是语文教师发挥创造性的过程。首先,语文教师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特点;其次,语文教师还要了解本班学生思想、情感、学习、生活情况,仔细观察,细心琢磨;再次,语文教师要大量阅读,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留心师生周边的生活,认真积累;最后,语文教师将教材特点、学生情况、资料信息(含生活情景)三位一体,有机整合,生成有血有肉的语文课程资源。  笔者在生成语文课程资源方面也进
期刊
在平时作文批改中,常见一“把”声音。在百度搜索,一“把”声音,比比皆是。譬如,“一把让人幸福的声音”,“那一把中性的好声音”。能说一“把”声音吗?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把”做量词,第一,用于有把手的器具,如一把刀,一把茶壶,一把扇子,一把椅子;第二,一手抓起的数量,如一把米,一把花生,抓了一把儿韭菜;第三,用于某些抽象的事物,如一把年纪,他可真有把力气,咱们得加把劲,他是一把好手;第四,
期刊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学科特点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系统而有序地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充当好自己的角色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任务是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我在教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
期刊
对于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
期刊
班主任的工作精神是辛勤,是细心,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老黄牛精神。在班主任的众多工作 中,其中,谈话对于师生之间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交换信息,解决矛盾,融洽感情,增强信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与学生谈话呢?   一、要做有准备的谈话   谈话前一定要琢磨谈话对象的心理以及在谈话过程中他将有如何的应对。不是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吗?这样才能让谈话达到你的预期目的。   二、要选择
期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遇到一些模凌两可的字,学生往往也会错误的使用一些容易搞混淆的字词。因为小事,俩学生在教室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至于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老师要求他们各自反省而且写了自我批评之类的书面检讨材料。其中一位同写到“今后遇事一定要理智冷静,做事不再冒然行事”。老师把这句话原封不动的抄写在黑板上以示全班同学,竟然没有学生发现错误。老师说写这句话的同学心里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足,也成熟
期刊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环境过于封闭、单一、压抑,学生被束缚在秧田式的课桌、椅子之间,面对的是冷冰冰的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