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生活经验为科学教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何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把生活问题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课外探究之中,将科学知识建构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之上,让科学知识在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中巩固、迁移、升华。本文从课堂引入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回家作业生活化和课外探究生活化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使“科学”教学生活化,以及在生活中如何使“科学”知识得以巩固、升华。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活化
一、课堂引入生活化,激发学生求知欲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学生看不到课题与生活的关系,就无法形成高水平的学习动机,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要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作为课堂的切入点,即课堂引入生活化,从而达到激起学生求知欲的目的。
在《大气压强》新课教学时,我先请一个力气最小的女学生演示“用硬吸管轻松喝到矿泉水”(未加瓶塞),然后说:“认为矿泉水是被她吸上来的同学请举手”。接着,我出示一个带橡皮塞的硬吸管,用橡皮塞塞紧原矿泉水瓶口,再请一个力气最大的男学生通过硬吸管吸矿泉水(没吸上来)。于是,学生探究的欲望一下子就被激起……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集中学生注意力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注意力才会集中。学生感兴趣的是生活中碰到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而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实现“快乐课堂”的目的。
1.基于生活,让知识在经验中建构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讲授《汽化和液化》时,我以“要使湿衣服干得快,你有哪些办法?”为切入口,勾起学生的回忆,在热烈的交流、辩驳中,学生很快就归纳出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从而信服地接受了新知识。在学习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时,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把冷水烧开需要给水加热”,使所有学生理解了汽化需要吸热;利用“下雪不冷化雪冷”的谚语 使所有学生理解了凝华时放热,熔化需要吸热。最后根据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互逆的特点,在所有学生脑中建构起上述六种物态变化过程吸放热图。
2.联系生活,让错误的“前概念”在“碰壁”后得以纠正
大家都赞同感性知识的累积对科学教学有很好的推进作用,但有些片面的、不正确的感性认识(“前概念”)会给教学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大部分学生认为“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越大”、“拔河比赛时,胜负取决于拉力的大小而非摩擦力的大小”等等。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存在于学生的潜意识中,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会不知不觉中地反映出来。如果老师只是从理论角度进行解释,不少学生仍难以改变原来错误的认识。上述第一个错误的“前概念”,我在课堂中通过学生实验:把木板(长方体)分别正放、侧放、竖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测力计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F2、F3,让所有学生亲身体会,从而改变他们原有的错误认识。第二个错误的“前概念”,我通过设计演示实验:让班级中力气最小的女同学(未穿旱冰鞋)和力气最大的男同学(穿着旱冰鞋)进行拔河比赛(结果女同学胜)。使学生恍然大悟:拔河比赛时,胜负原来取决于摩擦力的大小。又如,很多学生根据“单脚踮起时比双脚站立时更吃力”的生活经验,错误地认为“单脚踮起时肯定是费力杠杆”。为突破这个难点,我出了下面这个例题:人在踮脚时主要靠腓肠肌收缩,若某人重500牛,MO=2NO,则单脚踮起时,每只脚的腓肠肌对脚施加向上的作用力大约是( )
A.125牛 B.250牛 C.500牛 D.1000牛
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单脚踮起时原来是省力杠杆”。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概念”,设计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案,揭示其科学内涵和实质,改变他们原有的錯误认识,力争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回家作业生活化,让知识在应用中得到升华
“学而不用,学它何用”。因此,除了课堂外,在回家作业中,我也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既能巩固已学的知识,让知识在应用中升华,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快乐作业”的目标。
魔术对初中学生有莫大的吸引力。上好《大气压强》后,我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广口瓶和一把坩埚钳,并布置了回家作业:学一个魔术—— “瓶吞、吐鸡蛋”[步骤: 1.往广口瓶中倒入少量开水,然后晃动广口瓶几次,使水充分湿润广口瓶内壁。2.将水倒掉,迅速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只能比广口瓶口大一点点,否则魔术容易失败)放在广口瓶口。3.观察“瓶吞鸡蛋”现象。4.把广口瓶倒过来,用坩埚钳夹住瓶口。5.往广口瓶底部慢慢倒开水,观察“瓶吐鸡蛋”现象]。同时,我布置了一个思考题:已知“其它条件不变时,密闭气体产生的压强随气体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瓶吞鸡蛋”的原因是 ;“瓶吐鸡蛋”的原因是 。通过这个作业,不但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而且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能经常布置这类作业,学生不但不会觉得负担过重,而且还可能激起学生学科学的热情!上好《杠杆》后,我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请回家仔细观察脚踩式垃圾桶,思考:它在使用时涉及到几个杠杆?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分别是什么?然后,第二天请学生边做演示实验边解释,检测显示学生掌握地相当不错
四、课外探究生活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有一种茶,有兰花般的美丽;白玉般的洁润,她,就是安吉白茶!在上好《物质酸碱性的测定》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性作业:上网查询或到安吉农技站了解安吉白茶的优点和最适宜它生长的自然条件:温度、光照、土壤的酸碱度等;测定你家周围白茶生长的土壤的酸碱度;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向白茶种植户提一些建议,如:设法减少高残留、高毒农药用量等。事后,有两位茶农来电表扬我校学生素质好,学校教学重实效、有特色。
安吉是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1%,获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拥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享有“中国竹乡”、“白茶之乡”、“黄浦江源”等美誉,风景优美、水质一流。在上好《水的利用和保护》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性作业:调查你周围的水污染状况,了解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在保护水资源方面,你想向环保部门提哪些建议?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明显提高,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初步实现了“价值周末”的目标。
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是科学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如果科学教学能更接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必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然的探究欲望和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有助于知识的建构,有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陈厚德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有效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王玲玲,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
[3]《谈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夏淑芳,教育探索, 2001年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活化
一、课堂引入生活化,激发学生求知欲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学生看不到课题与生活的关系,就无法形成高水平的学习动机,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要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作为课堂的切入点,即课堂引入生活化,从而达到激起学生求知欲的目的。
在《大气压强》新课教学时,我先请一个力气最小的女学生演示“用硬吸管轻松喝到矿泉水”(未加瓶塞),然后说:“认为矿泉水是被她吸上来的同学请举手”。接着,我出示一个带橡皮塞的硬吸管,用橡皮塞塞紧原矿泉水瓶口,再请一个力气最大的男学生通过硬吸管吸矿泉水(没吸上来)。于是,学生探究的欲望一下子就被激起……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集中学生注意力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注意力才会集中。学生感兴趣的是生活中碰到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而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实现“快乐课堂”的目的。
1.基于生活,让知识在经验中建构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讲授《汽化和液化》时,我以“要使湿衣服干得快,你有哪些办法?”为切入口,勾起学生的回忆,在热烈的交流、辩驳中,学生很快就归纳出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从而信服地接受了新知识。在学习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时,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把冷水烧开需要给水加热”,使所有学生理解了汽化需要吸热;利用“下雪不冷化雪冷”的谚语 使所有学生理解了凝华时放热,熔化需要吸热。最后根据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互逆的特点,在所有学生脑中建构起上述六种物态变化过程吸放热图。
2.联系生活,让错误的“前概念”在“碰壁”后得以纠正
大家都赞同感性知识的累积对科学教学有很好的推进作用,但有些片面的、不正确的感性认识(“前概念”)会给教学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大部分学生认为“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越大”、“拔河比赛时,胜负取决于拉力的大小而非摩擦力的大小”等等。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存在于学生的潜意识中,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会不知不觉中地反映出来。如果老师只是从理论角度进行解释,不少学生仍难以改变原来错误的认识。上述第一个错误的“前概念”,我在课堂中通过学生实验:把木板(长方体)分别正放、侧放、竖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测力计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F2、F3,让所有学生亲身体会,从而改变他们原有的错误认识。第二个错误的“前概念”,我通过设计演示实验:让班级中力气最小的女同学(未穿旱冰鞋)和力气最大的男同学(穿着旱冰鞋)进行拔河比赛(结果女同学胜)。使学生恍然大悟:拔河比赛时,胜负原来取决于摩擦力的大小。又如,很多学生根据“单脚踮起时比双脚站立时更吃力”的生活经验,错误地认为“单脚踮起时肯定是费力杠杆”。为突破这个难点,我出了下面这个例题:人在踮脚时主要靠腓肠肌收缩,若某人重500牛,MO=2NO,则单脚踮起时,每只脚的腓肠肌对脚施加向上的作用力大约是( )
A.125牛 B.250牛 C.500牛 D.1000牛
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单脚踮起时原来是省力杠杆”。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概念”,设计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案,揭示其科学内涵和实质,改变他们原有的錯误认识,力争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回家作业生活化,让知识在应用中得到升华
“学而不用,学它何用”。因此,除了课堂外,在回家作业中,我也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既能巩固已学的知识,让知识在应用中升华,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快乐作业”的目标。
魔术对初中学生有莫大的吸引力。上好《大气压强》后,我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广口瓶和一把坩埚钳,并布置了回家作业:学一个魔术—— “瓶吞、吐鸡蛋”[步骤: 1.往广口瓶中倒入少量开水,然后晃动广口瓶几次,使水充分湿润广口瓶内壁。2.将水倒掉,迅速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只能比广口瓶口大一点点,否则魔术容易失败)放在广口瓶口。3.观察“瓶吞鸡蛋”现象。4.把广口瓶倒过来,用坩埚钳夹住瓶口。5.往广口瓶底部慢慢倒开水,观察“瓶吐鸡蛋”现象]。同时,我布置了一个思考题:已知“其它条件不变时,密闭气体产生的压强随气体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瓶吞鸡蛋”的原因是 ;“瓶吐鸡蛋”的原因是 。通过这个作业,不但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而且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能经常布置这类作业,学生不但不会觉得负担过重,而且还可能激起学生学科学的热情!上好《杠杆》后,我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请回家仔细观察脚踩式垃圾桶,思考:它在使用时涉及到几个杠杆?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分别是什么?然后,第二天请学生边做演示实验边解释,检测显示学生掌握地相当不错
四、课外探究生活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有一种茶,有兰花般的美丽;白玉般的洁润,她,就是安吉白茶!在上好《物质酸碱性的测定》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性作业:上网查询或到安吉农技站了解安吉白茶的优点和最适宜它生长的自然条件:温度、光照、土壤的酸碱度等;测定你家周围白茶生长的土壤的酸碱度;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向白茶种植户提一些建议,如:设法减少高残留、高毒农药用量等。事后,有两位茶农来电表扬我校学生素质好,学校教学重实效、有特色。
安吉是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1%,获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拥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享有“中国竹乡”、“白茶之乡”、“黄浦江源”等美誉,风景优美、水质一流。在上好《水的利用和保护》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性作业:调查你周围的水污染状况,了解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在保护水资源方面,你想向环保部门提哪些建议?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明显提高,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初步实现了“价值周末”的目标。
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是科学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如果科学教学能更接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必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然的探究欲望和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有助于知识的建构,有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陈厚德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有效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王玲玲,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
[3]《谈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夏淑芳,教育探索,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