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首诗 懂一个人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y520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新整合点
  1.音频:剪辑音频,营造氛围,训练朗诵。
  2.微视频:课前预习,导入新课,交代背景。
  3.主题网站:自主学习,拓宽视野,提升认识。
  4.博客共享和QQ平台互动:了解学情,作品争鸣,激励促进。
  二、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鲁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五单元的《诗五首》中的一首。诗人杜甫通过记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的穷苦百姓,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全诗叙事和抒情相结合,构思善于蓄势和陡转,句式灵活多变。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是杜甫诗歌中的精品。诗歌教学的关键是体味诗情,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所以,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在把握所叙之事、理解所抒之情的基础上,通过字句推敲、诵读体验、想象再造等方法,欣赏诗歌,从而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另外,本课的学习还应该理清:“歌行体”的特点,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诗史”,“诗圣”。
  “歌行体”,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有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
  “沉郁顿挫的风格”,就是语言凝练,感情苍凉,结构曲折。
  “诗史”,对于安史之乱,杜甫不止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更是亲历者,他随着老百姓一起颠沛流离,吃苦受难。因此,杜甫为后世提供了一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朝人的感性的历史,这是正史很难告诉人们的。他的诗歌充盈着对那个时代的悲鸣,所以杜甫的诗叫“诗史”。
  “诗圣”,悲天悯人的大诗人,面对现实的冷酷,他依然用这样火热的仁者情怀来关怀世间,这就是杜甫之为“诗圣”的地方。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代诗词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知识与诵读经历。 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六下学过《江南逢李龟年》,七上学过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但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毕竟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学生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制订教法的依据上,考虑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可以让他们提前阅读《品中国文人》的杜甫部分,观看重庆卫视的《品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看康震的《诗圣杜甫》。教授这一课,应该注重学生的反复朗诵、诗词素描、外围阅读,通过字句推敲、诵读体验、想象再造等方法,力图让学生对杜诗的沉郁顿挫和杜甫的家国情怀有所了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诵诗歌。2.品味语言,体会沉郁顿挫的杜诗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通过诗歌素描的方法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五、教学环境与准备
  课前阅读与杜甫相关的书籍,网络搜集与杜甫有关的视频,制作主题网页、微视频等。
  六、教学反思
  总体来看,本课的设计在主题网页和微博、QQ平台辅助下,借助文本阅读、音频、视频等,使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诗歌的内涵,感悟杜甫以仁者情怀关怀世间的精神。
  教学的亮点在用《诗圣杜甫》数字故事导入和关键节点播放《安史之乱》微视频的使用,让学生能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了解诗歌的内涵。课前预习中,使用《诗词素描》微视频,介绍诗词素描的定义和方法,保证了课堂上学生选择诗句素描的进行,实现了对诗歌意境的“二度再造”。
  需要改进之处在于,课堂的推进还是较为单调,需要在问题和视频的呈现方面再做整合和优化。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老师都知道朱熹的《春日》这首诗吧!它选在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尤其是后两句已经成为了千古名句。  作为一名长期任教中段语文的笔者,我教这首古诗时感觉是轻描淡写的,一来孩子们早就背的滚瓜烂熟了,二来字面的意思也比较容易理解。往往是一节课就把它搞定。  前段时间,我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了同行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朱熹【春日】
期刊
有人提出,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有教学内容的选择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一堂课所选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能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如何做到内容选择简要化?这就要求教师先确定一个目标,再据此合理剪裁、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内容选择的简要化,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挖掘教材价值,精选教学内容  语文的身上承载着很多使命:培养语感、提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农村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农村教育的特点  当前农村教育具有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普及性和基础性的特点,义务教育也称普及义务教育,是指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
期刊
最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高效课堂赛课,虽未进入决赛,被后浪拍在了沙滩上,但心里十分高兴。本着取长补短的心理,认真听了学校文科组决赛的六堂课,听完后有一些感悟。  一、高效课堂的模式化  “高效课堂”赛课首先就要求要像,什么是高效课堂,早有大量的文章去论述。本次《伶官传序》一课,主导思想体现在还课堂于学生,师生互动,学生展示。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整节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讲解
期刊
“语感”这个概念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夏丏尊首先提出来的,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注意。虽然后来叶圣陶又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淑湘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他们都强调了语感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但响应者寥寥。究其因:人们对语感的理解不甚透彻,甚至不知语感为何物;语感形成在实践方面该如何操作,乃是一片空白,空白一片;语感
期刊
曾经有这样一句广告词,“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在学习上,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不生产知识的书本搬运工”。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关于富人和穷人差别的问题,其中有一条回答说:富人越来越富是因为对规则的熟悉,穷人越来越穷是因为他们也许根本触碰不到规则。学习中要做知识的富有者,就必须要懂规则,不是去做麻木的搬运工,而是要做知识的构建者。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新形势下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化教与学的需求,教师必须改变观念,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教法,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之中,情境教学就是课堂教学中使用率较高、教学效果良好的一种教学方式。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
期刊
不少教师说,现在的学生不是以前的学生了,难教、难管了。可是我想说,那是因为教师没有走进学生心里,如果教师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学生不仅会喜欢教师的课,还会喜欢教师这个人,并且还会以教师为榜样,学习、模仿教师。 “喜欢”是相互的,教师希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时,首先要做一名喜欢学生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要纯真,要深厚,爱自己的学生就应该像父母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用心、那样用情,真正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期刊
最近有幸遇到一本好书——《李镇西老师的课堂》。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便是李镇西老师讲授的《提醒幸福》一课的课堂实录,虽然只是文字的叙说,我却仿佛走进了他的课堂,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心情在那一刻不自觉宁静起来。  语文课,怎一个“闹”字了得?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课堂》以后,我明白了:语文课怎一个“闹”字了得?  李镇西老师的课堂是不加雕琢的朴素,这种朴素、简单的背后,有着深刻的道理。要求我们的课堂,能
期刊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在口语交流中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依据新课程标准,及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是这样训练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  一、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新大纲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这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情境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特别是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