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小说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djapane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新形势下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化教与学的需求,教师必须改变观念,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教法,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之中,情境教学就是课堂教学中使用率较高、教学效果良好的一种教学方式。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是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说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与运用各种情境,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产生有效的情感体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应遵循“认知与情感互相渗透、语言与思维同时训练、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个体参与和群体齐进”四个原则。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一、感受情境,扮演角色,体验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语文知识的学习尤其如此。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的各种情境,只有对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意蕴具有深刻的了解,结合生活现实仔细感受,加以运用,才能达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与生活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教学情境或课文情境真切再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创设一种表演情境。在表演中,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迁移到人物的心理位置,与文中主体人物的感情产生共鸣,思想产生共识,所以能让学生透过表象很快地理解课文。例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对别里科夫的片段进行表演,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感受和体会,理解在别里科夫思想行为压制下的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深刻认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的别里科夫的形象。从而理解小说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不但揭露了那个社会的各种病态,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而且作者热烈地向往新生活的到来。
  二、创设情境,展现情境,借助情境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这个“活”字,在一定程度上是指课堂上他们为学生创设的那种如痴如醉的情境,那种令学生学而不厌、流连忘返的气氛,那种使学生随着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产生的感情流动。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的表达是作者运用文字的魅力为情造境,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延续这种造境风格,借助情境来为学生展现文体,这样可以使文章内容的表达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利用多媒体展现情境,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响,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从而实现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例如,在学习《边城》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边城》电影的相关情节,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影视作品中翠翠的生活环境、形象塑造,和学生一起学习课文,欣赏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的爱与美之歌。
  三、问题引入,探讨情节,熏染情境
  中国的文字表达博大精深,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文字表达的细节美、文字描述的情节美以及小说情节在构思上的精妙之美,从而更有连贯性地渲染情境。小说教学中的审美,就是要让学生感悟小说情节安排和情感表达的细节。通常来说,传统的小说会分成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因此教师可以把高潮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从细节上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在课堂教学中对情节展开讨论,从而渲染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进行认真的分析,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了解情节的组成,结合小说反映的主题,理解小说运用的艺术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例如,在学习《老人与海》这篇课文时,面对桑迪亚哥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在生活中自己遇到困境该怎么做?再与课文中桑迪亚哥永不退缩的坚守和勇敢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从而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
  四、情境虚拟,感受形象,凸显人物
  虚拟情境是一种完全在虚拟的信息环境中进行的有目的性的交互体验,小说的虚拟情境是指由课程开发者根据课程的需要、以小说原著为依据、虚构出来的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可能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情节等。原著中没有其人或其事,但是叙事中涉及的事情在生活中有可能发生。或者虚拟人物生活的环境,而这些人物所信奉的思想在原著中是真实的。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体验,在虚拟情境中探究,从而建构自己对文本的认识,去感受形象,凸显人物。
其他文献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且把它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他们在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能接受地方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人文教育。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实用语文的指导,使他们在热爱家乡文化、热爱
期刊
一、与时俱进 文影相间  《雷雨》是一篇经典戏(话)剧,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就它的授课方式我做了一定的思考。以前戏剧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他们在“角色化”过程中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作品内涵,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进和发展,出现了有关戏剧作品的影视剧课件,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较之“土著语言”的表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
期刊
“错综”是汉语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它是一种为了避免语句的单调重复、呆板无味而有意把词面相同、句式整齐的语言形式变换为词面别异、句式参差的语言形式,使词语富于变化,句型整散相间,从面提高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如著名作家赵树理先生《李有才板话》中的一段:  张得贵,真好汉,  跟著恒元舌头转?  恒元说个“长”,  得贵说“不短”;  恒元说个“方”,  得贵书“不圆”;  恒元说“沙锅能捣蒜”, 
期刊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探究和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就是要读,文章不要光用眼睛看,还要用口读,好文章还要多读,读到能够背诵,吟味出文章的旨趣。  诵读是口眼心手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内容和教法上的研究比以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读的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语文教
期刊
小学语文老师都知道朱熹的《春日》这首诗吧!它选在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尤其是后两句已经成为了千古名句。  作为一名长期任教中段语文的笔者,我教这首古诗时感觉是轻描淡写的,一来孩子们早就背的滚瓜烂熟了,二来字面的意思也比较容易理解。往往是一节课就把它搞定。  前段时间,我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了同行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朱熹【春日】
期刊
有人提出,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有教学内容的选择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一堂课所选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能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如何做到内容选择简要化?这就要求教师先确定一个目标,再据此合理剪裁、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内容选择的简要化,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挖掘教材价值,精选教学内容  语文的身上承载着很多使命:培养语感、提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农村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农村教育的特点  当前农村教育具有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普及性和基础性的特点,义务教育也称普及义务教育,是指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
期刊
最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高效课堂赛课,虽未进入决赛,被后浪拍在了沙滩上,但心里十分高兴。本着取长补短的心理,认真听了学校文科组决赛的六堂课,听完后有一些感悟。  一、高效课堂的模式化  “高效课堂”赛课首先就要求要像,什么是高效课堂,早有大量的文章去论述。本次《伶官传序》一课,主导思想体现在还课堂于学生,师生互动,学生展示。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整节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讲解
期刊
“语感”这个概念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夏丏尊首先提出来的,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注意。虽然后来叶圣陶又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淑湘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他们都强调了语感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但响应者寥寥。究其因:人们对语感的理解不甚透彻,甚至不知语感为何物;语感形成在实践方面该如何操作,乃是一片空白,空白一片;语感
期刊
曾经有这样一句广告词,“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在学习上,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不生产知识的书本搬运工”。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关于富人和穷人差别的问题,其中有一条回答说:富人越来越富是因为对规则的熟悉,穷人越来越穷是因为他们也许根本触碰不到规则。学习中要做知识的富有者,就必须要懂规则,不是去做麻木的搬运工,而是要做知识的构建者。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