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内容简要化的实践探索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er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提出,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有教学内容的选择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一堂课所选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能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如何做到内容选择简要化?这就要求教师先确定一个目标,再据此合理剪裁、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内容选择的简要化,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挖掘教材价值,精选教学内容
  语文的身上承载着很多使命: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发展思维、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充当起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挖掘教材中最具价值的地方,精选教学内容。
  【案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记叙文单元。《阿长与〈山海经〉》和《背影》两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极为突出又各有千秋:前者用“不虚美,不隐恶”的方法把阿长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后者因调用“细化动作,定格画面”的写法使文章感人至深。基于此,教师可删繁就简,重点挖掘两文在写作上的借鉴意义。
  新课标下,教师被赋予了参与课程建设的权力,可以选择内容,取舍教材,甚至自编教材。站在这个角度,教师应该挖掘教材所蕴涵的独特价值确定教学的重点,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目标单一明确,让学生更易于掌握。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程专家提供的“一般应该教什么”转化为“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将教材专家建议的“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转化为“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关注与学生实际的契合,这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本来含义。
  二、明确教学目标,凸显教学内容
  “文灭质,博溺心”很多语文课之所以事倍功半,不得要领,是因为目标太多,想毕全功于一役:思想感情、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人格、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一堂课 40 分钟,样样都要顾及,负担太重。结果,语文教学在对众多目标的追逐中眼花缭乱,迷失了自己,教学越来越空泛、虚化,语文课不再姓“语”?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到的标准。对教师来说是教的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学的标准,这些标准或要求应该是具体的而不应该是抽象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航行灯”,目标定得科学合理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一堂课的目标定得过多或过高,追求面面俱到,出现的结果是无法实现,或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倘若目标制订得过低或过少,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或者是达不到课标规定的要求。为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应该研究每一课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确定具体目标,凸显教学重点,力求让学生“一课一得”。
  【案例】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可以去除教诗歌时一般要确立的目标: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人形象,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等等。只确定一个目标:通过练笔,走近杜甫,感受杜甫。如,第一节的情节描写:八月的到来撷取了秋的萧瑟,风儿也因烦躁而怒号,它肆无忌惮地携走了我屋上的茅草。束束茅草飞渡过浣花溪,落在江边无奈地笑。飘得高的茅草孤独地挂在树梢,我无奈地凄惨地笑,任沧桑的泪水划过面庞,无力地望着茅草飘旋,落在水池中,池水沾湿了它的衣,却又似它孤寂无望的泪。第一节的内心独白:又是一年深秋,这风中摇摆的茅草屋,和我破碎的心一般,该如何度过这萧瑟而凄凉的秋?当年壮志凌云的我,今朝却只能望着这同我一般孤寂无助的茅草屋,心中无奈,淡淡地惨笑。最后,对话诗人,深化情感。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因为考虑到杜甫是一代诗圣,而本诗是集中体现了杜甫思想的代表作品,因此把本诗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朗诵、改写、对话,走近杜甫,感受杜甫”。教学过程中五个环节(包括作业)均为这一个教学目标服务,整堂课的设计显得简约而丰厚,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本设计在市教学设计大赛中得到评委的好评。
  三、研究基本考点,巧选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是中考的最高依据,《语文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直接依据。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考试说明》,不难发现语文学科的一些基本考点,不少语文教师试图通过大量的专题训练来落实考点,其实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只有充分有效地利用教材,把考点知识和考点能力落实在日常课堂的教学中,才是省时务实的语文教学。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完全可以基于某一考点,个性处理教材,巧选教学内容,利用这个“例子”教会学生一种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或基本能力。曾宣伟《阅读教学的现实出路》中的很多课型,都是这样灵活处理教材的。近几年温州地区评高的课也大有这样的倾向: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探究修辞的作用;以《老王》《背影》为例,探究人物描写方法;以《陋室铭》《爱莲说》为例,探究“托物言志”的写法;等等。这种倾向足以引发教师的思考:语文教师应站得更高,语文教学应更注重学法指导。
  总之,教学内容的简化,可以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上,华夏文明是唯一没有断代的、岁月久远的人类文明。在推动历史巨轮缓缓转动的过程中,汉字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据《淮南子·本经训》中载:“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后人解释为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天降谷雨,世间各个角落皆落满谷物,让游荡的孤魂野鬼无处栖身,夜里号哭不止。另一种认为,仓颉造字,让蒙昧启智,兵戈之象骤生,世间再无宁日,为此,百鬼夜哭。但就仓颉造字的重要性来说,
期刊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
期刊
幼儿园教育管理的发展,必须突出亮点,加强弱项建设。那么,幼儿园在全面推进课程游戏化改革、全园总动员、大力推进课程游戏化方面,应该如何突出亮点,加强弱项建设呢?  一、呈现亮点,推动发展  (一)以点带面,促进活动室与专用室相融合。  1.空间设置:桌椅调整,打破排排坐的格局。尽可能地根据幼儿需要扩大空间,不刻意区分集体活动区,尽可能与区域相融。  2.专用活动室的调整:以点带面,以大六班和大七班为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要“轻负担,高质量”。那么如何减轻学生心理和课业负担,还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激发兴趣是打开这把锁的“金钥匙”。兴趣是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发展,是学生成功的内在起点和学生个性完善发展的组成部分。兴趣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能唤起学生的自觉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内在动
期刊
作为教育者,我们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上,班级管理上,与家长的沟通上,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一贯的做法是追根求源,找出问题所在,花了大把精力,收效甚微,而近几年渐渐热起“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就像一道亮光,给我们照亮了另一条解决之道。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由Steve de Shazer和妻子Inn Berg K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且把它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他们在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能接受地方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人文教育。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实用语文的指导,使他们在热爱家乡文化、热爱
期刊
一、与时俱进 文影相间  《雷雨》是一篇经典戏(话)剧,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就它的授课方式我做了一定的思考。以前戏剧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他们在“角色化”过程中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作品内涵,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进和发展,出现了有关戏剧作品的影视剧课件,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较之“土著语言”的表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
期刊
“错综”是汉语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它是一种为了避免语句的单调重复、呆板无味而有意把词面相同、句式整齐的语言形式变换为词面别异、句式参差的语言形式,使词语富于变化,句型整散相间,从面提高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如著名作家赵树理先生《李有才板话》中的一段:  张得贵,真好汉,  跟著恒元舌头转?  恒元说个“长”,  得贵说“不短”;  恒元说个“方”,  得贵书“不圆”;  恒元说“沙锅能捣蒜”, 
期刊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探究和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就是要读,文章不要光用眼睛看,还要用口读,好文章还要多读,读到能够背诵,吟味出文章的旨趣。  诵读是口眼心手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内容和教法上的研究比以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读的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语文教
期刊
小学语文老师都知道朱熹的《春日》这首诗吧!它选在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尤其是后两句已经成为了千古名句。  作为一名长期任教中段语文的笔者,我教这首古诗时感觉是轻描淡写的,一来孩子们早就背的滚瓜烂熟了,二来字面的意思也比较容易理解。往往是一节课就把它搞定。  前段时间,我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了同行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朱熹【春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