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xt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这个概念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夏丏尊首先提出来的,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注意。虽然后来叶圣陶又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淑湘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他们都强调了语感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但响应者寥寥。究其因:人们对语感的理解不甚透彻,甚至不知语感为何物;语感形成在实践方面该如何操作,乃是一片空白,空白一片;语感同科学主义的潮流有些格格不入,有唱对台戏之嫌;语感、感觉等也同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相悖,这在建国后是一大讳忌。
  直到半个世纪以后,王尚文先生在《教育研究》(一九九一年第十期)上发表了《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才把语感教学问题较慎重地提出来。这是一篇可以当散文来读的学术论文,也是“语感中心论”者的一篇宣言,全文在洋洋洒洒中列举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三大错位现象。其中语感问题是最具先知意义的。文章发表后的几年,谈语感的人渐渐多起来,特别是王尚文先生在1995年的代表作《语感论》,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此一发不可收,“语感中心论”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不可否认,在整个实践层面,语感教学的成果是十分有限的,即使是持“语感中心论”主张的一线实践者,心中也没有一个底。语感只是一个美梦,一个信念,所以语感形成在实践领域的无奈,一直困扰着热心的实践者。
  至今,《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已经成为新课标的“主题词”。这里明显有一个语文教育的后现代转向问题。后现代主义教育——国际教育的新思潮,已经席卷全球教育的各个领域,我国也乘新课程改革之风,大量地引进了后现代教育的许多新理念。语感重感觉,重整体把握,重直觉,轻知识,轻标准化,轻逻辑推理和后现代主义的差异性,多元性以及“去中心”的边缘性和创造性、开放性不谋而合,我们完全可以视其为后现代语文课程的代名词。
  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语境,这样的语文教育发展背景,以及它自身的特殊意义,语感有着今天的地位,完全是顺理成章的。
  学术界的习惯是,在深入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给事物下一个定义,来精确地概括它的含义,为研究圈定一个范围,可事实上大都是无奈之举。因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是“意向性”的活动。
  语感,几乎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对它的定义。由于每位研究者固有的观念、视域的不同,以“六经注我”的主张,站在不同的哲学或心理学的基点上,破题论证,关于语感的定义五花八门,也是不足为怪的。著名学者李海林在王尚文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中,把现有的二十余种语感定义概括成了三种类型:1、感觉论的定义:“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持这种观点的人,只是如何感知各有区别:“敏锐感知”,“感性认识”,“直觉感知”。2、直觉论的定义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觉”。但无论是“直觉思维”,还是“理性直觉”,所描述的都是语感的心理形态,是语感的存在形式。3、同化论定义:是李海林先生他们所主张的。他们站在了皮亚杰的同化理论上,把语感定义为“对语言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原本,皮亚杰的同化理论可视作为“生成理论”,它对于解释语感的形成:“感知——图式——顺应——同化(新的平衡)”不失为是一种很令人信服的方法,问题是语感既表现在它的平衡过程,更表现为一种心理状态,它既表现为实践能力,更表现为一种心理结构,特别应当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是语言性。所以我们对语感定义的研究要走的路还十分漫长,难怪李海林先生不无感叹地说:“同化理论(今天还没有过时)对言语主体在听、读过程中的语感比较有解释力,至于语感在说、写过程中的功能则似乎不在它的视野之内。”这显然不是语感的欠缺,而是语感定义的以偏概全。
  不惟给语感下定义这般困难,其它事物大致也是如此,即使是人们最常见的“空气”、“水”、“食物”等,给它们下一个定义,同样不能达到“公认”。我们所以要试图给语感下一个定义,为的是讨论上的方便,而划定一个言说范围,为的是加深对语感的认识,为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向真理靠近。正是从这样一个目的出发,我们还是先抛开“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的方法,用我们的感觉和想象、臆想和猜测、智慧和假设,给出一个语感的定义,或许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可以给出语感的定义:语感是人与语言的“缘”。——语言和诗交融的意识。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要“轻负担,高质量”。那么如何减轻学生心理和课业负担,还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激发兴趣是打开这把锁的“金钥匙”。兴趣是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发展,是学生成功的内在起点和学生个性完善发展的组成部分。兴趣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能唤起学生的自觉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内在动
期刊
作为教育者,我们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上,班级管理上,与家长的沟通上,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一贯的做法是追根求源,找出问题所在,花了大把精力,收效甚微,而近几年渐渐热起“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就像一道亮光,给我们照亮了另一条解决之道。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由Steve de Shazer和妻子Inn Berg K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且把它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他们在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能接受地方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人文教育。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实用语文的指导,使他们在热爱家乡文化、热爱
期刊
一、与时俱进 文影相间  《雷雨》是一篇经典戏(话)剧,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就它的授课方式我做了一定的思考。以前戏剧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他们在“角色化”过程中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作品内涵,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进和发展,出现了有关戏剧作品的影视剧课件,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较之“土著语言”的表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
期刊
“错综”是汉语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它是一种为了避免语句的单调重复、呆板无味而有意把词面相同、句式整齐的语言形式变换为词面别异、句式参差的语言形式,使词语富于变化,句型整散相间,从面提高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如著名作家赵树理先生《李有才板话》中的一段:  张得贵,真好汉,  跟著恒元舌头转?  恒元说个“长”,  得贵说“不短”;  恒元说个“方”,  得贵书“不圆”;  恒元说“沙锅能捣蒜”, 
期刊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探究和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就是要读,文章不要光用眼睛看,还要用口读,好文章还要多读,读到能够背诵,吟味出文章的旨趣。  诵读是口眼心手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内容和教法上的研究比以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读的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语文教
期刊
小学语文老师都知道朱熹的《春日》这首诗吧!它选在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尤其是后两句已经成为了千古名句。  作为一名长期任教中段语文的笔者,我教这首古诗时感觉是轻描淡写的,一来孩子们早就背的滚瓜烂熟了,二来字面的意思也比较容易理解。往往是一节课就把它搞定。  前段时间,我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了同行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朱熹【春日】
期刊
有人提出,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有教学内容的选择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一堂课所选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能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如何做到内容选择简要化?这就要求教师先确定一个目标,再据此合理剪裁、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内容选择的简要化,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挖掘教材价值,精选教学内容  语文的身上承载着很多使命:培养语感、提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农村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农村教育的特点  当前农村教育具有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普及性和基础性的特点,义务教育也称普及义务教育,是指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
期刊
最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高效课堂赛课,虽未进入决赛,被后浪拍在了沙滩上,但心里十分高兴。本着取长补短的心理,认真听了学校文科组决赛的六堂课,听完后有一些感悟。  一、高效课堂的模式化  “高效课堂”赛课首先就要求要像,什么是高效课堂,早有大量的文章去论述。本次《伶官传序》一课,主导思想体现在还课堂于学生,师生互动,学生展示。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整节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讲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