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瀓与全形拓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吴大潋的日记中我们得知,他在吉林期间,曾题全形拓十七种。这些全形拓都是由他的友人尹伯圜准备的。《皇华纪程》记载,吴大潋在吉林期间至少给尹伯圜写过四次信(二月一日、三月五日、四月四日、五月十五日),目前有二月四日一札存世,或是《皇华纪程》失载,(从时间、书法、内容来考订,必真无疑),或是二月一日的信没有发出,二月四日重写寄出。吴大潋的日记通常不记载他收到了谁的信,但是他的日记常在记载他写给别人的信时,会用『致』和『复』字来说明是他主动写信还是回信。他写给尹伯圆的信,有两通是复信一三月五日,五月十五日一,说明吴大潋也曾至少两次收到了尹伯圜的信。
  存世的吴大激光绪十二年二月四日的信札文字如下:
  伯圜大兄阁下,别后半月有余。途中书《论语》十四叶,后序二叶,已函寄上海补印。又将《说文》所引《论语》三十六条,间有辨正之处,附录于篆文《论语》之后,约计此书月内必可印齐矣。每日投宿甚早,自酉至亥,颇可伏案看书。昨至沈阳,因将拓本取出,预备题字考释,而阁下所粘有不甚合式之处,请与阁下一论之。此次所粘与寻常拓册不同,当以刻书例求之,四面空纸不宜多留,文字之前只有题名一行,多留余地则空白无用。前粘敦文,内有文,只两三行,而正列篇中四旁余纸并未裁去,前面题三四字则觉太空,后面书释文又觉太窄,若一半书在拓纸,一半书在素纸,又不甚妥。不写释文而专写考据,一二行又与书例不合。所以拓纸两旁必得裁去,前面只留题字一行地步,后面多留释文考据地步,方为合式。此录编成,当流传数千百年,不可草草为之。拓文中略有次第,虽不注明商周字样,而类乎商器者归一类(如立戈父丁子执贝父癸,凡文简而有象形字者,皆商类,宜在前。又有字多而以干支两字冠首,如乙未敦、乙亥方鼎亦皆商类);文似周制者归一类一如某作宝鼎,子子孙孙永保用之类,即文字不多,亦当列周器之后一。如一篇粘四拓,均须以类次编。如三拓皆商器,杂以周器一纸,将来排次不免杂乱。以后所粘各拓,望细心分别为要,如有不合体例之处,弟只可揭去重粘,颇觉费手耳。再有两行文字,其释文当书在拓本之下,则拓纸略宜移上,拓墨上下空纸宜裁去,可留释文地步。此为每行七八字、八九字者而言也。若爵文觯文之两三字者,下方尽可写释,不必过高。凡粘一拓本,必思何处写释文,何处写考据,稍为留心,便无不合式之处矣。高翰生之印,曾否送到7便中乞示一音。手泐,敬颂文祺。大瀓顿首。二月初四日卯刻沈阳行馆泐。
  阁下无事时,望将敝藏古器再拓全形=一十种,将来可装第二卷。其器即属许弦检出可也。(谦慎案:以下口夭大瀓列出两张青铜器单子,第一张单子有青铜器一二十种,即他请尹伯圜拓全形的古器。另一张单子口夭大瀓列古器三十种,然后在旁边用小字注明:『以上已拓三十器』。)
  从这一信札来看,吴大潋当时正在努力写作他的《愙斋集古录》。他对自己这部著作十分自信,在欧阳修的《集古录》加上自己的斋号,认为这部著作能够像欧阳修的《集古录》流传千古。所以,他才会在信中自负地说:『此录编成,当流传数千百年,不可草草为之。』他之所以在吉林和尹伯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因为尹伯圜为他提供《愙斋集古录》需要的拓片。在吴大潋出任广东巡抚后,擅长金石学的尹伯圜也到了广州,和黄士陵一起成为吴大瀓的助手,并帮助吴大瀓拓制了《十六金符斋印谱》。
  信中提到尹伯圜已经为他制作的三十个青铜器的全形拓,吴大潋将它们带到了吉林,在那里,他不但考释了这些拓本,而且题全形拓十七种。他在请尹伯圜再次拓的青铜器全形图时说,『将来可装第二卷』。那么,这究竟是两个什么样的手卷呢?它们很可能就是现在还存世的两卷《愙斋集古图》。
  存世的两卷《愙斋集古图》均有吴大潋像冠于卷首,像后有青铜器全形拓和吴大潋书写的释文和考证。根据吴大潋的孙子吴湖帆先生的记载,此两卷的人像分别由任熏(一八三五-一八九三)和胡琴川所画。在画像中,吴大潋被他收藏的古董围绕着,显示出吴大潋作为古器物的收藏家和学者的一面。虽说画像作于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亦即吴大潋赴吉林勘界的六年后,但是卷中的部分全形拓释文题记则很可能作于吉林。
其他文献
当下青年的发型新潮多变,甚至一日数款,乃至光怪陆离,不足为奇。流行有时会出现一种轮回。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各种“刘海儿”、波浪发等再度成为时尚,古今中外的造型理念相互交融,可谓变化多端,美不胜收。随意束个发髻出门,逛逛街、喝喝茶、看看电影当是惬意的小日子。  然关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古训似乎早已淡了,或许只有在古装影视剧里才偶尔能听到这样的台词。古人认为,头发是不可随意改变
期刊
这件作品料形规整匀称,体量硕大,手感厚重,玉质细腻油润,皮色金黄浓郁,呈上窄下宽、上厚下薄之状,如同一把斧头。雕刻大师在原石表面印刻和浅浮雕9枚图章,完整地保留了原石天然原貌,浑然天成。  此作出自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然之手,“斧形”即“复兴”,故取名《复兴石》,苏然利用原料顶部天然的黑红皮色,阳雕传国玉玺之鸟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不规则排列8枚阴刻闲章“汉并天下”、“大唐天威”、“宋文元武”、
期刊
1936年,当浙江余杭良渚镇上一位叫施昕更的小职员,发现了一些看似普通又零星散落的黑衣陶器、有孔石斧之类的古董时,谁也没能想到,过了五六十年后,这些古董居然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发达文化之一的良渚文化的星星之火,极大地推动了学界对中华文明进程的研究。  玉纹可能是神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江苏草鞋山、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等大型著名古遗址的集中发现和科学发掘,证实良渚文化已经具备犁耕、镰割等发达的稻
期刊
张氏帅府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吉服袍。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袍服,它是末代皇帝溥仪御赐张作霖的,后来张作霖又将它转赠给日本守备队长。79年后,这件袍服辗转被送回中国。它穿越了清末、民国、新中国3个历史时期,历经了溥仪、张作霖、植田照猪父女、汤山愧平父子6位主人,跨越了中日两国的北京、沈阳、日本高知3个市县。  实为蟒袍非龙袍  此袍为蓝色丝麻质地,轻盈柔润,面料透薄,是一件用于夏季穿着的袍服。此袍长145厘米
期刊
当代写意篆刻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需要交流融合但不是机械的嫁接。近些年来,篆刻领域出于创作形式表现的需要,为了强化突出作为表现手段的刀法和艺术形式构成的章法的重要性,把印文的可识、可读性置于服从于艺术形式美的地位,篆刻艺术从篆法、章法、刀法诸方面进行着一场形式革命,有的篆刻研究者提出『形式至上』论。提出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往往还会提到『印外求印』创作观念。其实这是将两种美学概念混淆的结果,
期刊
岁末年初,各位艺术达人打算如何度过一个诗意又温馨的节日呢?在旅游、购物、饕餮之外,不如也给自己“筹办”个艺展大“趴体”吧!  帝都这个时节天寒地冻,此时,“躲”在有暖气的室内看看大展真是个不错的选择;魔都近期卯足了劲儿要在美术馆领域大干一场,新开馆的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龙美术馆都准备了丰盛的开馆“大餐”;一向被潮人们青睐的时尚之都、购物天堂——香港也丝毫不缺艺术范儿,正在这个国际化大都
期刊
蒋乐志,别署海印居士,琅琊临沂人。蒋君英骨秀气,豪迈洒脱;乐志垂颖,洒落毫素,夺人眼球,动人心魄。书者仁智,乐蒙山沂水,山水之间笃志在其所好;观者可味其法书阴阳之变,动则同参坐隐之玄妙,静亦能体察行藏之趣旨。  『琅琊古城秀,沂州圣贤多。』临沂自古美名远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临沂历来素与书法结缘,名家辈出,成为我国书法的重镇名城。王羲之一代书圣龙凤姿,颜真卿庙堂忠臣铮铮骨,两位不同时代巨擘的扛鼎之
期刊
写字是骨子里的东西  在我看来,写字是个人的行为,没必要跟人多解释。假如需要去解释什么,或对我自己进行评价的话,那就是我在追求一个书写的自然的状态。历代留下来的最好的东西都是这样,时过境迁就没有这种感觉了。至于别人会怎么看,对书写者来说并不重要。如《兰亭序》也是大伙高兴一场,王羲之也没想到记录这件事的过程会这么精彩,会留下书法史上所谓的千古绝唱。  我很简单,很直白,也没有想给别人看什么。书写时进
期刊
守住底线  高庆春  我看过由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举办的当代中国写意篆刻研究展,展示形式新颖、风格面目多样,囊括了除工稳印风以外的所有风格,展现了很强的包容性。无论是写意篆刻、写意印风,还是创意印风、新概念篆刻等等,展览的名称都可以商榷,关键在于它是一种存在,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必要探讨其发展中的问题。  篆刻艺术是小众艺术,从古玺秦汉印的实用,到明代文人以石料介入篆刻,到清代流派印风的兴起,
期刊
细心的作者会发现,二〇一四年伊始,中国书协举办了『国学修养·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并且加大了书法评审的改革力度,在《中国书法》开辟『书法展览评审及其机制改进专题』,发表『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大展评审座谈会纪要、全国第二届手卷展征稿讨论会纪要,《书法报》亦同时刊发专家关于书法奖评选的文章等等。从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当代书坛创作的风向标——评审机制中对文化的重视已经启动,我们不禁为之叫好!众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