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整理,自主强化,自主体会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j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总复习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复习内容繁多等因素直接影响总复习课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最为关键。从课堂入手,探究结合复习要点,自主整理知识;参与小组活动,自主梳理知识;预设多层练习,自主强化技能;探究思维特征,自主体会方法等策略,激发学生复习动力,让“自主”成为总复习课的生命线,提高总复习课堂效率。
  关键词 总复习课 自主策略 课堂效率 思想方法
  总复习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复习热度和积极性,提高复习课堂的高效性极为重要。一堂课40分钟是有限的,要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不断从课堂形式、复习内容等多维度设计复习活动,确保所有学生高效参与到复习活动中,从而提升总复习课堂的效率。
  一、结合复习要点,自主整理知识
  在整理与复习活动中,学生通常用“条目式”的形式来整理一些重要知识要点。这些现象使得笔者认识到: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他们习得的知识更多的处在理解和掌握层面,对于知识间关系的层面是整理与复习中的“盲点”,这正是总复习活动的“重点”。
  如何解决这个“盲点”和“重点”间的矛盾呢?简单地让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的方法效果不理想,这样下去只会恶性循环。如果给学生一个相关复习要点,让学生按照这个复习要点去整理,学生理解的知识是否能更丰富、多样和深刻呢?
  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提供了复习要点:①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②各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③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④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⑤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给学生提供条理清晰、重难点明确的复习要点,学生在整理时能读懂教师设计复习要点的意图。在阅读同学整理的知识中,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整理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相关知识丰富了不少,更可喜的是整理知识的方法、方式多了,不光有条目式,有的同学还采用了画图式、表格式……这些不正是我们在整理复习过程中所要培养学生的整理知识的能力吗?未上整理复习课,学生已经在学习运用复习的方法,这正反映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进行整理和归纳知识的理念。
  二、预设多层练习,自主强化技能
  “题海”战术容易成为总复习课堂的主角,而这种形式虽然对学生巩固知识有一定帮助,但机械重复的练习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思维的拓展会产生负面影响。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不是简单重复地陷入“题海”战术?如何设计多层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强化技能?这些直接影响总复习课堂的效率。
  笔者在巩固“圆的复习”时,设计了以下多层练习,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圆的知识。
  1.(如图)长方形纸上最多能画几个圆(长方形长21cm,宽12cm,圆直径为6cm)?①估一估最多能画几个?②请你算一算。③全班汇报。④课件展示结果。
  2.长方形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能画多大?①为什么直径是12cm的圆?②全班讨论。③课件展示。
  3.长方形中的大圆和小圆有什么关系?你会从哪几个角度去想?①学生思考计算。②全班交流。
  教师借助于长方形和圆的简单素材,设计了3个层面不同的练习,将圆的相关知识融于一体;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较高,能自主巩固圆的相关知识。教师要善于设计练习,充分利用素材,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比较,归纳应用,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从而提升课堂复习的效率。
  三、探究思维特征,自主体会方法
  总复习课不光是知识的整理,更是方法的学习和归纳。教师一味地讲授我们学了什么方法,用了什么方法,而真正运用到平时学习中的知识并不多,这样的教学更像是走过场,不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学习方法,体现总复习课的重要价值。
  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笔者进行了多次引导,让学生充分体现在思维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帮助学生自主体会和感受在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方法。
  探究一:转化思想。这些关系图有什么共同特征?新图形面积如何转化为旧图形面积?师生讨论,发现总结:在转化之前要先寻找联系,根据相互的联系,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进而推导出解决新知识的方法。
  探究二:整理知识的方法。师:“课上到这里,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来整理和复习的?同学们刚才用了很多整理知识的方法,条目式、表格式、网络图式等,这些是非常好的整理知识方法。”这些方法的好处:能清晰地呈现知识及其关系。
  解题就是把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过的题。在以后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转化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数学的学习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得到更好地发展,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所要追求的,总复习也不例外。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各种知识、策略间的共同特征,以便能深刻体会和理解这些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其他文献
摘要 教师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 学习方式 过程教学 课堂  《新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尤其是努力扭转长期以来课程过于突出知识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与
期刊
摘要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考察点,是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的成败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方法技巧 理论指导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作文好,就意味着语文好;作文差,就意味着语文差。由于语文课本身是
期刊
摘要 有效的“生成”是在预设下的生成,课堂的“生成点”应该是教师在合理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种种假设与可能的一种,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技巧与艺术。  关键词 生成 预设 课堂教学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新课程理念正逐渐植根于教师的头脑,外显于课堂。语文教师在吐故纳新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对课改的内涵把握不准,理解有偏差,导致实践操作生涩,课堂教学有失衡的现象。  一、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  预设和生成是新课
期刊
摘要 每篇课文都是一个起点,都不能以终点式解读。对于张志和的《渔歌子》的教学,教师不能仅仅只读诗歌本身,而是要引导学生与古诗词进行多角度、多途径的交流,这样才能真正走近诗人张志和。  关键词 多元解读 意象 兄和诗 模仿  一、以言造象,立象尽意,体会“不须归”情怀  古诗词表情达意的方式有其独特性,用语言塑造意象,再借助意象传达诗情。好的诗词就像一首歌,好的诗词更像一幅画。《渔歌子》这首词
期刊
摘要 构建绿色课堂是指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通过教学改革,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生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倡导平等、合作、宽容和理解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舒适、自由的课堂中乐学好学,努力使课堂教学有智慧、有意义,彰显生命活力。关键词绿色课堂教学改革构建  一、绿色课堂的校本化诠释  当我校把“新绿色教育”作为办学理念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在学校新一轮主动发展的过程
期刊
摘要 建立“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理论改革的实际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和必要举措。幼儿园开展“园本教研”的措施和做法:思想统领行动,教研目标有的放矢,教研方式多姿多彩,教研管理有序有效可持续。  关键词 幼儿园 园本教研 实践 思考  建立“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理
期刊
摘要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合作学习的理念受到教师的重视。如何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索在如火如茶地进行。我校实行小班化教学改革已3年,广大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模式。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的优中差搭配中实行“同层分组,重点帮扶”。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小组合作 模式 帮扶  《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
期刊
笔者最近参加了几次全国性的大型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感觉到现在的语文教师对教材爱得太浅,虽然对多媒体技术应用得非常普遍,但只是对课文简单的演化,这是不是人的一种浮躁在语文课堂中的反映?这些课难道就是信息时代、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吗?想到这里,不由得忆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教授的《草》一课(于永正的精品课之一,读过于永正教育方面文章的读者,会想起他的这一教学案例),一首小诗被于老师教得出神入化,看
期刊
摘要 兴趣作为思维的催化剂,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灵活运用知识,迅速调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种问题。老师要把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兴趣迁移到学科上来,把英语学习变成学生持久的固定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系统而深刻的认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最终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关键词 迁移 认识 成功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使人对有兴趣的事物产生向往之情。对英语感兴趣的
期刊
摘要 陶行知先生作为教育的先行者,其教育主张揭示的乃是教育的本质。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去积极实践陶行知的“真”思想,那他的教学只能是盲人摸象、沙地建楼,不能触及到中国教育的“真”世界!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显然就应该从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真”开始。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育 陶行知 求真  “语文教学效率很低,问题很多,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课改10年来,这个问题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