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叩开诗文意象大门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f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每篇课文都是一个起点,都不能以终点式解读。对于张志和的《渔歌子》的教学,教师不能仅仅只读诗歌本身,而是要引导学生与古诗词进行多角度、多途径的交流,这样才能真正走近诗人张志和。
  关键词 多元解读 意象 兄和诗 模仿
  一、以言造象,立象尽意,体会“不须归”情怀
  古诗词表情达意的方式有其独特性,用语言塑造意象,再借助意象传达诗情。好的诗词就像一首歌,好的诗词更像一幅画。《渔歌子》这首词的意象很多,所有意象的叠加形成了一幅优雅的“烟波垂钓图”,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诗意地诵读与解说,引领着学生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言语加以描述。使得“白鹭”“西塞山”“桃花”“流水”“鳜鱼”等这些看似静止的意象变得立体、灵动,完成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自由想象和双向互动。学生悟到了意象中美的意蕴,感悟到了诗人沉醉在斜风细雨的意境之中不愿离去。
  诗人仅仅是被美景吸引不想回家吗?让我们细细道来。张志和是个大才子,16岁就一举“明经”,一个弱冠少年就能向肃宗皇帝献“志和”之策。因张志和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特加奖赏,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肃宗同时还赐名“志和”,于是将父亲起的名字“张龟龄”改为“张志和”。后因事被贬,但时间不久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不愿为国效力。宋高宗赵构,曾到会稽见到黄庭坚所书张志和《渔父词》15首,也应和15首,其中一首:“春入渭阳花气多,春归时节自清和。冲晓雾,弄沧波,载与俱归又若何。”此诗也可看出高宗赵构的用心。当时以“和”的形式劝说张志和的有很多人,但没有人能把这位大才子劝回来为国效力。通过出示以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思想及写作背景,学生明白诗人除了不想回家,他还不想回到官场。只愿意陶醉在这优美的山水之中。学生在感悟这一层意蕴的基础上,对“不须归”又有了更深的体验。
  二、读兄和诗,手足情深,体会“心平志和”
  张志和的兄长张松龄担心弟弟放浪形骸不知返家,在越州东郭替他建筑房舍,并应和其作《渔父歌》18首以诱其回心转意,其中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张志和“乐在风波不用仙”,张松龄劝他“乐是风波钓是闲”,不能作为人生大事;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张松龄便告诉他“狂风浪起且须还”,不能在外久留。从兄长和的诗,可以读出手足情深。讲张志和的《渔歌子》不能少了手足情深。这种真挚之情,只能出自父母、兄长之口。
  此外,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根据诗中内容设计一问一答的环节,让学生角色扮演。在这一答一和中,读到张志和这颗清闲、飘逸的心,进一步体会到这份“心平志和”。
  三、赏析组词,仙风仙乐,走近诗人张志和
  张志和写了5首《渔歌子》,如何能发现张志和的文本秘密?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要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张志和的“仙与乐”,其他4首也是要读一读的。课堂上将这5首词整合进行组块教学,循着“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张志和”展开话题,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性,着眼于学生新鲜感与探究欲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关注诗词背后的人文因素,重精神塑造,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欣赏美、品析美、展示美的多维活动中得到提高,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情怀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课堂上,指导小组合作,体会写作特色,通过赏析诗句,走进诗句意境,走近诗人张志和。
  1.生活话语生活情。本篇这5首诗其实都非常好懂,字面上看来也是相当平易,但仔细品味,却有“从平易处见功夫”之感。这5首诗,每一组中都有地名,分别是:西塞山(湖北)、钓台(富春江)、霅溪湾(湖州)、松江(上海附近)、青草湖(洞庭湖的东南部)。有人说,这是张志和在吟咏他曾经到过的地方。再仔细看,又写了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致:“桃花流水鳜鱼肥”,当然是春天;“笑著荷衣不叹穷”是夏天;“枫叶落,荻花乾”是秋天;“钓台渔父褐为裘”,当是冬天。再看一下,又发现写出了诗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情趣:“青箬笠,绿蓑衣”“钓台渔父褐为裘”“笑著荷衣不叹穷”,这些是说“衣”;“菰饭莼羹亦共餐”,乃是“食”;“醉宿渔舟不觉寒”,此是“住”;“能纵棹,惯乘流”“舴艋为家西复东”是指“行”。学生在读读议议中体会到这组词描写的是充满情趣的生活,真是生活话语生活情呀!
  2.好个神仙张志和。课堂上鼓励学生潜心会文,虚心涵咏,多元解读,让学生充分发表新颖的见解。继而由教师出示宋代词人周紫芝的词:“好个神仙张志和,平生只是一渔蓑。和月醉,棹船歌,乐在江湖可奈何。”学生读了张志和的整组《渔歌子》,再读读周紫芝这首《渔父词》,尤其是这句“好个神仙张志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张志和的“仙”与“乐”,心生羡慕之情,真正走进了神仙张志和。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课堂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也来和一和。相信这样的课堂,定能将学生带入古诗文天光云影的纯美境界,和学生一起真正走近张志和。
其他文献
摘要 “手读”教学是一种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的基于生本理念的适合聋生学语习文的阅读方式和独特手段。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手语以应有的语言地位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极好体现。  关键词 手语 手读 阅读方式 独特手段  聋校语文教师都知道,聋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语音(或文字)与语义脱节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而且他们最缺乏的就是语言实践的环境和机会。聋哑学生不能像普通孩
期刊
摘要 篇章教学,这一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小学英语高年级段的文本教学,它注重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为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搭建了一座桥梁。篇章教学应当在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口头与书面上进一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 篇章教学 教学模式 实施背景 定义 具体实施  一、篇章教学实施背景  近几年,江苏省在小学
期刊
近些年来,公开课成了被广泛议论的话题,这些议论有赞成的、也有批评的。赞成的认为公开课是推行教育新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批评的认为公开课沾染了太多功利主义的气息,这种公开课扭曲了人们对公开课的认识和态度,从而使公开课变味了。主要表现为:失真,偏离了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水平;作秀,课堂包含了不必要的表演色彩;负担重,给教师乃至
期刊
摘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与书本上的语文教学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语文教学“一潭静水”变为“一泓活水”,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实践活动 训练范例  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
期刊
摘要 近年来,随着艺术教育的深入推进和人们文化素养的渐次提升,水墨画的教学在全国各地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开展起来。但对于画中所要表达什么意蕴,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表达,教师根本不能给学生进行有效地剖析与渗透。文章从兴趣、技法、素养三层维度探讨水墨画教学。  关键词 兴趣 技法 素养 水墨画  水墨画俗称“中国画”,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绘画形式。近年来,随着艺术教育的深入推进和人们文化素养的渐次提升
期刊
摘要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方式是多种的。口语交际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通过灵活地创设各种口语交际情境,强化口语交际训练,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 口语交际 创设情境 兴趣 情境 点拨 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期刊
摘要 阅读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课外阅读贵在坚持,重在长远,坚持长期的课外阅读定能起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 兴趣 习惯 积累 竞赛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
期刊
摘要 教师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 学习方式 过程教学 课堂  《新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尤其是努力扭转长期以来课程过于突出知识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与
期刊
摘要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考察点,是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的成败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方法技巧 理论指导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作文好,就意味着语文好;作文差,就意味着语文差。由于语文课本身是
期刊
摘要 有效的“生成”是在预设下的生成,课堂的“生成点”应该是教师在合理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种种假设与可能的一种,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技巧与艺术。  关键词 生成 预设 课堂教学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新课程理念正逐渐植根于教师的头脑,外显于课堂。语文教师在吐故纳新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对课改的内涵把握不准,理解有偏差,导致实践操作生涩,课堂教学有失衡的现象。  一、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  预设和生成是新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