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现这一理念的过程中,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作业——作业是巩固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及作业评价可尝试多姿多彩法、因材施教法、实事求是法、多元化评价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作业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现这一理念的过程中,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作业——作业是巩固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多年以来,语文作业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成果,相反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完成语文作业。因此,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索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及评价小学语文作业,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学实践,归为四种方法。
一、多姿多彩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寓乐于学。那么在语文作业设计中我们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作业中找到作业的乐趣。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中,不用每次布置较单一的作业——抄写字并组词,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你找一找,你身边的活雷锋,搜集一些他做的好事。或者可以布置:你可以做一个雷锋吗?请你做一件好事,记录在你的书上。从而使学生在这一系列的作业中学会做好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一定的影响。这样,作业不仅只是一项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调动学生观察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次合理作业设计中获得除知识以外甚至是思想品质上的收获,得到愉快而难忘的生活体验。
二、因材施教法
在一个班集体中,往往都存在着三个群体——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而区分这三个群体的就是每天挂在嘴边的成绩,因此一个班的学生总是存在差异。然而面对差异,教师每天布置的作业却没有差异,即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做同样的作业。这样的做法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同时这种现象一旦产生,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就会在这样的作业环境中受到限制。但是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即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布置不同的作业。那样更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已学的知识转化为己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六年级上册《一面》中,可以给学困生布置较为基础的作业:抄写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并试着写一段描写外貌的句子。同样可以给优秀生布置较能提升能力的作业:赏析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你读出了什么?这样不同的作业设计,可以巩固学困生的基础运用能力,也可以提升优秀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作业设计中都得到发挥。
三、实事求是法
在语文教学中,作业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已经设计好了下一课时的作业。就因为这样,教师的作业设计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事”。有时,学生在课堂上就已经能把略读课文的简单字词掌握,但是教师备课时常常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想当然的布置生字作业。同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了教师在备课时意想不到的学习问题,教师在课堂帮助学生解决,但是课后作业又凌驾于这个学习问题,那么就造成“无用功”现象。让学生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巩固,时间一长,连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付之东流。相反,教师实事求是,及时在课后改变作业设计,那么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学习问题也就能够巩固,作业设计也就真正发挥了它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四、多元化评价法
完整的作业设计,除了要科学布置作业之外,也少不了作业评价。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地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作用。作业评价应该由原来的只关注成绩转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应该用发展性眼光看待作业评价,提倡淡化结果,采用多元化评价,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引导学生乐做乐学。
一是“因材施教”式评价。针对因材施教式作业布置,同样也可以采用因材施教式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完成其相应层次的作业,就给予肯定。如全部正确加上三颗星;认真完成作业且字迹公正加上两颗星;比上次作业有进步的写生一句激励性评语。这样一些细微的评价都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更喜欢作业,做到乐学。
二是“生生互动”式评价。传统作业评价总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总是处于被动位置。其实在新课程理念下,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作业设计中都可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学生也加入到作业评价中,以学生的眼光去评价作业。如在作业评价时,教师将主导权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和学生相互评价作业,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真正培养起学生对自身以外事物的评价观,从而形成学生相互纠正、相互促进的作业模式。
三是“循序渐进”式评价。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很难一次性“成功”,总会在作业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错误,而且在作业得到教师的评价之后也不易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但是学生总是想要获得教师的认可,体会成功的感觉。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学生的错误,那么学生会对作业心灰意冷。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循序渐进”式评价,一次一次评价,每一次评价都让学生改掉一些错误,让学生找回作业的自信心。当然,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慢慢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这样的一次次评价必定会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也能使学生在这样的作业环境中快乐的作业、快乐的学习。
在新課改下,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抛弃陈旧的作业设计理念,迈上探索作业设计的道路,让学生说出“我喜欢这样的作业”,使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做到乐做乐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作业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现这一理念的过程中,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作业——作业是巩固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多年以来,语文作业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成果,相反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完成语文作业。因此,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索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及评价小学语文作业,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学实践,归为四种方法。
一、多姿多彩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寓乐于学。那么在语文作业设计中我们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作业中找到作业的乐趣。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中,不用每次布置较单一的作业——抄写字并组词,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你找一找,你身边的活雷锋,搜集一些他做的好事。或者可以布置:你可以做一个雷锋吗?请你做一件好事,记录在你的书上。从而使学生在这一系列的作业中学会做好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一定的影响。这样,作业不仅只是一项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调动学生观察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次合理作业设计中获得除知识以外甚至是思想品质上的收获,得到愉快而难忘的生活体验。
二、因材施教法
在一个班集体中,往往都存在着三个群体——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而区分这三个群体的就是每天挂在嘴边的成绩,因此一个班的学生总是存在差异。然而面对差异,教师每天布置的作业却没有差异,即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做同样的作业。这样的做法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同时这种现象一旦产生,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就会在这样的作业环境中受到限制。但是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即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布置不同的作业。那样更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已学的知识转化为己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六年级上册《一面》中,可以给学困生布置较为基础的作业:抄写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并试着写一段描写外貌的句子。同样可以给优秀生布置较能提升能力的作业:赏析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你读出了什么?这样不同的作业设计,可以巩固学困生的基础运用能力,也可以提升优秀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作业设计中都得到发挥。
三、实事求是法
在语文教学中,作业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已经设计好了下一课时的作业。就因为这样,教师的作业设计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事”。有时,学生在课堂上就已经能把略读课文的简单字词掌握,但是教师备课时常常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想当然的布置生字作业。同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了教师在备课时意想不到的学习问题,教师在课堂帮助学生解决,但是课后作业又凌驾于这个学习问题,那么就造成“无用功”现象。让学生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巩固,时间一长,连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付之东流。相反,教师实事求是,及时在课后改变作业设计,那么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学习问题也就能够巩固,作业设计也就真正发挥了它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四、多元化评价法
完整的作业设计,除了要科学布置作业之外,也少不了作业评价。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地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作用。作业评价应该由原来的只关注成绩转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应该用发展性眼光看待作业评价,提倡淡化结果,采用多元化评价,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引导学生乐做乐学。
一是“因材施教”式评价。针对因材施教式作业布置,同样也可以采用因材施教式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完成其相应层次的作业,就给予肯定。如全部正确加上三颗星;认真完成作业且字迹公正加上两颗星;比上次作业有进步的写生一句激励性评语。这样一些细微的评价都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更喜欢作业,做到乐学。
二是“生生互动”式评价。传统作业评价总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总是处于被动位置。其实在新课程理念下,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作业设计中都可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学生也加入到作业评价中,以学生的眼光去评价作业。如在作业评价时,教师将主导权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和学生相互评价作业,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真正培养起学生对自身以外事物的评价观,从而形成学生相互纠正、相互促进的作业模式。
三是“循序渐进”式评价。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很难一次性“成功”,总会在作业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错误,而且在作业得到教师的评价之后也不易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但是学生总是想要获得教师的认可,体会成功的感觉。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学生的错误,那么学生会对作业心灰意冷。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循序渐进”式评价,一次一次评价,每一次评价都让学生改掉一些错误,让学生找回作业的自信心。当然,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慢慢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这样的一次次评价必定会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也能使学生在这样的作业环境中快乐的作业、快乐的学习。
在新課改下,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抛弃陈旧的作业设计理念,迈上探索作业设计的道路,让学生说出“我喜欢这样的作业”,使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做到乐做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