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鞋子和口琴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idzhang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咔咔声准时从楼道里响起,菲菲蹑手蹑脚走到小窗户前,她要看看这个咔咔声是怎么发出来的。菲菲上二年级,刚刚从乡下来,她爸爸妈妈租住在一个小区地下室里,地下室的窗户只有巴掌那么大。菲菲没有猜错,咔咔声就是那个穿红鞋子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发出来的,听妈妈说这个小女孩就住在三楼,每周末的上午和下午,女孩都要去上跳舞课。跳舞课,菲菲无法想象跳舞课怎么上,但妈妈就是这么和她说的,跳舞课。
  菲菲的爸爸妈妈是送水工,他们每天都有很多很多的水要送,山一样的水桶堆在那里,常常让菲菲觉得他们没有住在屋里,而是住在桶里。穿红鞋子的小女孩家喝桶装水,她很少到楼下来玩,菲菲觉得她穿的衣服当然也包括红鞋子真好看,菲菲还从来没见过一个女孩能像穿红鞋子的女孩子这么漂亮的。菲菲听着咔咔声下楼,过两个多小时,菲菲再听着咔咔声上楼。咔咔咔,咔咔咔,菲菲已经熟悉了这种声音。
  那天,咔咔声本来该上楼的,但是菲菲没有听到咔咔响。菲菲又蹑手蹑脚走到小窗口前,原来,院子里聚集着三四个孩子,正在那里玩。菲菲悄悄打开门,走到院子里。他们在玩什么游戏菲菲没看懂,只看到两个孩子手拉手追着另外两个孩子跑。菲菲站在那里,很羡慕地看着他们玩,这几个孩子当中,也包括穿红鞋子的女孩。穿红鞋子女孩的家长正站在不远处和别人说话,她们说的什么话菲菲听不清。就在菲菲站在那里不知所措的时候,听到有人说:“嗨,你过来呀,过来加入我们吧!”
  说话的正是穿红鞋子的女孩,菲菲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是邀请自己加入吗?菲菲心存疑惑,还是兴高采烈地加入了。
  他们玩的是一种“捉鱼”的游戏,两个人拉着手就是渔网,奔跑着的孩子就是鱼,捉到以后渔网就会加大。第一次,菲菲觉得来城里这么有意思。那天菲菲玩得特别开心,她还知道穿红鞋子的女孩叫小石榴。菲菲觉得小石榴这个名字太好听了,简直和她穿的红鞋子一样漂亮。
  时间又过去了几个星期,菲菲已经忘记了听楼道里的咔咔声,因为她和小石榴已经成为朋友了,几乎隔一天就要到楼下玩。那天,小石榴邀请菲菲到她家玩,菲菲惊讶地发现小石榴家的窗户是那么大。小石榴的妈妈给菲菲拿吃的,菲菲不吃,不管小石榴的妈妈怎么让菲菲吃,菲菲都摇头拒绝了。小石榴的妈妈就不再注意她们,去忙别的事情去了。
  小石榴拿出很多玩具,让菲菲挑选,说喜欢什么就玩什么。菲菲看着那些她见都没有见过的玩具,并没有想玩的意思。菲菲仔细地打量着小石榴的家,小石榴在一边玩玩具,像是忘记了菲菲的存在。
  就在菲菲准备离开的时候,突然看到窗台上放着一把口琴。口琴对菲菲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她刚刚转学来这里上的第一堂课,就是音乐课。音乐老师让大家每人备一把口琴,全班四十几个学生,只有菲菲没有口琴。偏偏,这周二又上音乐课。
  菲菲蹑手蹑脚地走近窗台前,悄悄拿下那把口琴。菲菲看到小石榴正低头玩拼装玩具,小石榴的妈妈在厨房。菲菲想和她们打声招呼,却不知道说什么。她拿着口琴走到门口,可是菲菲不会打开小石榴家的门。正好小石榴的妈妈从厨房出来,帮菲菲打开了门,她没有发现,菲菲的另一只手藏到了身后。
  终于上音乐课可以带口琴了,菲菲有点儿兴奋,她已经和妈妈说过两次口琴的事,妈妈说买,但就是没有买。
  周二那天,菲菲带着口琴去上音乐课,虽然菲菲不会吹,但老师教她教得很认真,没有口琴的阴影在菲菲心里一扫而过。
  那天菲菲特别开心,菲菲知道口琴是小石榴的,她用完以后是要归还的。菲菲盼着小石榴再邀请她到她家里玩,这样她就可以悄悄把口琴还回去了。
  然而,小石榴没有再邀请菲菲到她家里玩,那次她们在楼下碰到,小石榴像看陌生人一样看着菲菲,没有和她说话。
  又过了一个星期,菲菲在垃圾桶边看到被丢掉的红鞋子。菲菲可以肯定,这双红鞋子是小石榴的,因為她对这双红色的鞋子太熟悉了。菲菲把红鞋子从垃圾桶边捡回去,她是多么喜欢这双红鞋子呀。菲菲小心翼翼地把红鞋子穿在自己脚上,不大不小,菲菲穿上这双红鞋子正合脚。
  菲菲看着红鞋子和口琴,不知为什么,她心里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
其他文献
一  宴席终于散了。  是几个在一起几十年的老伙计,为老葛光荣退休攒的一个酒局,席上喝了茅台。老葛舍不得喝,捏着酒盅舔。他们都笑他馊抠,说你喝下去,一口喝下去!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除了警服,就没一身像样的衣裳,你亏不亏嘛!老葛便一仰脖,把满满一盅茅台酒,一口喝干。  盅子小,一盅才六钱。这地方喝酒,时兴“走盅”,一桌子上的酒盅,别管多少,都跟着一个人的盅子走,酒量瓤一瓤的,一趟盅子走下来,就
期刊
阿月在古镇开茶楼,茶楼是父亲买下的。阿月的父亲喜欢去茶楼喝茶,泡一壶好茶,清茶的香气就在身边缭绕,听周围的人谈古论今,说东道西,其乐无穷。  茶楼是两层的小楼,木格子窗户,旧木桌子,旧木凳子,还有旧竹子藤椅。阿月负责送茶,客人一落座,阿月轻轻地走过去,手提一个冒着白色烟雾的长嘴铜壶,缓缓将开水倒入放好茶叶的白瓷杯里,动作轻柔,行云流水般。茶叶在三起三落間,沉入杯底,未饮,清香飘出,不知不觉间让客人
期刊
应王春林教授的邀请,我谈谈自己对文学批评的感想。《安徽文学》非常有锐气和担当,能在此发表文字非常荣幸。我正规从事文学批评工作是2002年在山东读硕士的时候。在此之前,我在国企工作过多年,做过工人、门卫、保管、财务、秘书等工作。因为是文学青年,我也尝试发表文学批评。我还记得,第一篇文学批评是关于张爱玲研究的,发表在一家地方大学学报。2002年,我考入山东师范大学,求教于著名批评家吴义勤教授门下,攻读
期刊
最冷一天  我将滚动中不断蜷缩的梧桐树叶  认作受惊四窜的栗鼠  但没有低估屋外的沉重  严寒刺激了口腹之欲  也解放了我们犹犹豫豫的手脚  它拆穿虚假的漂亮  如同否认确凿的美丽  好多街道其实从未涉足  一些巷子已经分辨不清  热气是存在的  磅礴却无计可施  潜进室内  中央空调回水的声响  就像麻雀在集体哺乳  哦,妈妈  我决定宽恕这个纸糊的世界下层建筑  十年前,集镇中不存在寺庙  除
期刊
这是一篇不错的小说,但绝不完美。作为编辑要清楚地知道一篇小说的亮点和缺失,要在心里有一套稳定的评价标准和评分体系,《守》可以给60分,尚有40分的空间值得商榷和进步。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传统宗法秩序的维护者“四奶奶”,在当今城市化进程的社会转型期中,愈发格格不入,无论是其刻意维护的、象征着传统家族范式的“高家大屋”,或是她固执坚守的、乡村视域下稳定的道德伦理,都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而分崩离析。在
期刊
这个冬天冷,出门少,腿脚都闲出了病,走路有些跛,一定要出去走一走了。  我与老三都住隆康路,得闲时总是约好一同买菜、逛街、去福利院看望姑妈。两人年龄、高矮、胖瘦均相差无几。区别就是一个脸尖一个脸圆,可活着活着就活成了一个样子,她的圆下巴尖了,我的尖下巴圆了;她的高跟鞋矮了半截,我的长头发短了五寸;我俩从一个理发师手中出来的发型,可作双胞胎样板工程。  我说你最近看到一个新闻吗?题目像句诗——我于昨
期刊
1  睡梦中的许诺是被落在脸上的热吻惊醒的。那吻,像雨点一般落在许诺的脸颊上,额头上……似一阵暴雨,强烈又饱满,还夹杂着花朵的清香,最后,这玫瑰花般的清香凝聚到了许诺的口腔里,逶迤前行至咽喉处戛然而止。许诺猛然从床上坐起身,他的目光在柔和的灯光下寻觅,直至停滞在穿衣镜前。  万籁俱寂的午夜时分,室内的一切都散发着安静的气息。许诺却在刹那间听到了自己剧烈的心跳。伴随着心跳,他的语速也很快,“你是谁?
期刊
1  走读淮河,自然是要走一走淮河最重要的支流——涡河。涡河不仅是淮河的第二大支流,涡河的岸边还诞生了老子、庄子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为寻觅2500多年前的老子留下的圣影和气韵,我们一行四人在春夏时节两次穿越了300公里的淮北平原,沿着亘古流长的涡水,一路行进寻觅,嗅着前人留下的墨香,寻访了河南的鹿邑、安徽的亳州和涡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
期刊
大概十年前,海飞和我是同行,我们都为报人,喜好的却是文艺兮兮的腔调。而在做报人之前,海飞做过不少行当,当兵,当工人,当保安,摆过小摊……这是我最近才知道的。最近的海飞,我们可称他为作家、编剧和《浙江作家》杂志的主编。  最早认识海飞,是在他的家乡浙江诸暨,他张罗一场笔会活动,同游五泄同吃西施豆腐什么的。当时我的印象是,海飞怎么可以这么年轻就写得这么好?而且更匪夷所思的是,又挑不出他的什么毛病。真的
期刊
张工的母亲是地主家的女儿,虽然她没有血债,也不讲吃,更不讲穿,生活简朴得很,唯独对饭菜的要求是绝对要合她的口味。她的口味,不是大饭店厨师手艺,也不是小饭馆的特色,是丈夫去世前培养出来的“胃口”——只吃丈夫做的福州菜。现在丈夫去了,她改为只吃儿子做的北京菜,偶尔有不合口味的时候,老太太就两个字——不吃。  张工的父亲一辈子就是这样侍奉妻子的,遗憾的是“文革”中父亲因为是地主的女婿,哥哥在海外,而被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