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却影响智力活动进行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情感、动机、信念、意志、性格等,被心理学称为个性倾向的因素。它们与各种智力因素共同并且和谐地构成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非智力因素的主导活动是以某种心理体验获得“感受”,反映主观世界的种种心态。它的活动表现形态是在一般的情况下不为意识所控制,是以潜意识的方式自然地表现出来。它的活动结果是形成一个稳定的个性品质。这种个性品质使人的知识能力获得个人的心理背景,并制约着智力活动的展开。
据有关研究表明:影响非智力因素的机制是非言语交流。如果说,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主要靠语言交流来开拓学生智力的话,那么组织开展小试验、小制作、小种植、小考察、小发明等科技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这种非言语交流则是影响和培养学生积极的非智力因素的最好形式。开展这些科技活动可以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锻炼他们顽强的意志,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吸引注意力,培养和发展科技兴趣
开展科技活动,首先必须使学生形成和发展科技兴趣。注意,是兴趣的先导,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一种常见而且很重要的心理现象。在科技活动中,学生被某种突然出现的刺激物所吸引的不随意注意的时机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抓住活动时机,帮助学生变不随意注意为随意注意,借以形成并发展对某一科技活动的兴趣。例如:当我们科技小组到石钟山开展活动时,同学们被湖口泾渭分明、清浊有别的分水线所吸引。当时我们启发性讲解这是因为鄱阳湖和长江两种水在水中的含沙泥量和水的流量的不同造成的,并设置了“鄱阳湖为什么从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上升为第一大淡水湖!”、“长江会不会成为第二条黄河!”等思考题,变同学的不随意注意为随意注意。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把鄱阳湖与洞庭湖、长江与黄河进行了比较。学到了一些水文知识,明白了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的道理,产生了对环境保护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增效性的心理特征。愉快、兴奋、生动是兴趣显而易见的心理体验。它属于个性范畴,兴趣的差异会显示个性的差异。作为个性的心理痕迹来说,兴趣是很不稳定的,易因某些主客观因素而产生与拓展、以及相对的持久与稳定,也易因某些主客观因素而瞬间消失与转移。它的产生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认识需要的表现。只有符合、满足某种需要,才能产生兴趣;反之,是难于产生或难于维持的。
生活中总是情趣相连,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可以创造良好的情绪环境和气氛影响,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满足需要,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如前例所说,同学们要满足解决老师布置的思考题的需要,才产生了求知欲,进行课外阅读,进而产生兴趣的。
需要总是同动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绝大部分动机都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或者说需要的动态表现。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会促使人去寻找满足的手段。激起和维持人的相应活动,使需要转变为活动的动机。就在我们组织考查狮子洞、涌泉洞的时候,同学们对倒挂的石钟乳、挺拔矗立的石笋和石柱提出了很多疑问,又自己寻求到正确的答案。一个同学在小考察报告中写道:“这神奇的景物,原来是石灰岩受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变成一种可溶性的岩,在适宜的条件下分解成碳酸钙沉淀下来,经过日积月累的地质运动,就出现了今天这万千的景象。”由此可见,开展科技活动可以满足回答解决疑问的需要,进而产生了要探个究竟的动机,动机帮助学生叩开了科学知识的大门。
二、强化动机,培养和锻炼意志品质
个性的动机体系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对于儿童来说,动机的形成有两个特点:一是冲动性,二是情境性。促使学生产生要寻求探明科学道理的动机,是儿童内心的冲动及当时所处的客观情境。具体地说,湖口的分水线、溶洞的景物是产生要解决疑难问题动机的诱因。众所周知,开展科技活动还可以使动机所特有的有层级的、多水平的性质得到发挥,产生强化作用,从而形成意志品质。在科技活动中产生动机的诱因通过过去的经验和未来前景而发生折射并被重新(充分)理解,使动机向高层级发展。这要取决于诱因的实际内容。开展科技活动中所产生的诱因一般来说都是科学的,它引导学生向科学、道德、理想不断探索、进取,帮助他们向着调节自觉意志水平的方向发展。例如,我县高塘乡大城村小学的果树种植科技小组的同学,为了解决提高柰李座果率问题,长期观察,向专家请教,最终以强化管理,推迟花期,喷洒冰糖水保护幼果等措施使座果率达到90%以上,说明动机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力。当然,意志力与情感也有一定的联系。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学生为了一项小发明的成功、小论文的获奖,必然也发展了他们的情感因素。
三、稳定意志,培养和形成良好性格
人的各种愿望、志向、动因构成的动机范围与人的意志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在动机范围内存在的各种推动力,指引人去完成意志行动,决定实现意志行动的性质和心理条件。意志活动可以调节人的行为去适应于有意义的目的,而这些目的是他作为自觉的个性给自己提出的。同时又会压制那些不符合于他的思想、信念、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动机的产生和这些行动的实行,这就形成了个性的性格。
性格是个性的一些本质的、特性的、个体的组合,这些本质的特征显示着人对周围世界的态度,并且在行为、举动中表现出来。性格是以习惯的行为形式巩固下来的态度。科技活动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特长,展现他们的智慧、天赋和才能。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例如,我校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解决某个科技难题,长期阅读课内外书籍,习惯成自然,也就养成了热爱阅读,勤于思考的性格,从而陶冶了情操。性格同个性的其它方面,比如说,同信念和气质是相互联系着的。信念的指向性规定着人的目的和意图。这些目的和意图在人的性格中表现出来。同时信念又能改变性格。众所周知,我们开展科技活动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心全意为社会、为人民谋利益的情操。这些都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
综上所述,科技活动在开拓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的同时,也开发和培养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为他们成为未来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础。
非智力因素的主导活动是以某种心理体验获得“感受”,反映主观世界的种种心态。它的活动表现形态是在一般的情况下不为意识所控制,是以潜意识的方式自然地表现出来。它的活动结果是形成一个稳定的个性品质。这种个性品质使人的知识能力获得个人的心理背景,并制约着智力活动的展开。
据有关研究表明:影响非智力因素的机制是非言语交流。如果说,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主要靠语言交流来开拓学生智力的话,那么组织开展小试验、小制作、小种植、小考察、小发明等科技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这种非言语交流则是影响和培养学生积极的非智力因素的最好形式。开展这些科技活动可以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锻炼他们顽强的意志,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吸引注意力,培养和发展科技兴趣
开展科技活动,首先必须使学生形成和发展科技兴趣。注意,是兴趣的先导,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一种常见而且很重要的心理现象。在科技活动中,学生被某种突然出现的刺激物所吸引的不随意注意的时机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抓住活动时机,帮助学生变不随意注意为随意注意,借以形成并发展对某一科技活动的兴趣。例如:当我们科技小组到石钟山开展活动时,同学们被湖口泾渭分明、清浊有别的分水线所吸引。当时我们启发性讲解这是因为鄱阳湖和长江两种水在水中的含沙泥量和水的流量的不同造成的,并设置了“鄱阳湖为什么从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上升为第一大淡水湖!”、“长江会不会成为第二条黄河!”等思考题,变同学的不随意注意为随意注意。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把鄱阳湖与洞庭湖、长江与黄河进行了比较。学到了一些水文知识,明白了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的道理,产生了对环境保护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增效性的心理特征。愉快、兴奋、生动是兴趣显而易见的心理体验。它属于个性范畴,兴趣的差异会显示个性的差异。作为个性的心理痕迹来说,兴趣是很不稳定的,易因某些主客观因素而产生与拓展、以及相对的持久与稳定,也易因某些主客观因素而瞬间消失与转移。它的产生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认识需要的表现。只有符合、满足某种需要,才能产生兴趣;反之,是难于产生或难于维持的。
生活中总是情趣相连,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可以创造良好的情绪环境和气氛影响,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满足需要,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如前例所说,同学们要满足解决老师布置的思考题的需要,才产生了求知欲,进行课外阅读,进而产生兴趣的。
需要总是同动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绝大部分动机都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或者说需要的动态表现。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会促使人去寻找满足的手段。激起和维持人的相应活动,使需要转变为活动的动机。就在我们组织考查狮子洞、涌泉洞的时候,同学们对倒挂的石钟乳、挺拔矗立的石笋和石柱提出了很多疑问,又自己寻求到正确的答案。一个同学在小考察报告中写道:“这神奇的景物,原来是石灰岩受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变成一种可溶性的岩,在适宜的条件下分解成碳酸钙沉淀下来,经过日积月累的地质运动,就出现了今天这万千的景象。”由此可见,开展科技活动可以满足回答解决疑问的需要,进而产生了要探个究竟的动机,动机帮助学生叩开了科学知识的大门。
二、强化动机,培养和锻炼意志品质
个性的动机体系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对于儿童来说,动机的形成有两个特点:一是冲动性,二是情境性。促使学生产生要寻求探明科学道理的动机,是儿童内心的冲动及当时所处的客观情境。具体地说,湖口的分水线、溶洞的景物是产生要解决疑难问题动机的诱因。众所周知,开展科技活动还可以使动机所特有的有层级的、多水平的性质得到发挥,产生强化作用,从而形成意志品质。在科技活动中产生动机的诱因通过过去的经验和未来前景而发生折射并被重新(充分)理解,使动机向高层级发展。这要取决于诱因的实际内容。开展科技活动中所产生的诱因一般来说都是科学的,它引导学生向科学、道德、理想不断探索、进取,帮助他们向着调节自觉意志水平的方向发展。例如,我县高塘乡大城村小学的果树种植科技小组的同学,为了解决提高柰李座果率问题,长期观察,向专家请教,最终以强化管理,推迟花期,喷洒冰糖水保护幼果等措施使座果率达到90%以上,说明动机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力。当然,意志力与情感也有一定的联系。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学生为了一项小发明的成功、小论文的获奖,必然也发展了他们的情感因素。
三、稳定意志,培养和形成良好性格
人的各种愿望、志向、动因构成的动机范围与人的意志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在动机范围内存在的各种推动力,指引人去完成意志行动,决定实现意志行动的性质和心理条件。意志活动可以调节人的行为去适应于有意义的目的,而这些目的是他作为自觉的个性给自己提出的。同时又会压制那些不符合于他的思想、信念、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动机的产生和这些行动的实行,这就形成了个性的性格。
性格是个性的一些本质的、特性的、个体的组合,这些本质的特征显示着人对周围世界的态度,并且在行为、举动中表现出来。性格是以习惯的行为形式巩固下来的态度。科技活动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特长,展现他们的智慧、天赋和才能。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例如,我校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解决某个科技难题,长期阅读课内外书籍,习惯成自然,也就养成了热爱阅读,勤于思考的性格,从而陶冶了情操。性格同个性的其它方面,比如说,同信念和气质是相互联系着的。信念的指向性规定着人的目的和意图。这些目的和意图在人的性格中表现出来。同时信念又能改变性格。众所周知,我们开展科技活动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心全意为社会、为人民谋利益的情操。这些都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
综上所述,科技活动在开拓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的同时,也开发和培养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为他们成为未来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