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运算素养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而小学阶段的数学运算素养具体表现为:理解运算的意义和算理、掌握运算法则、选择运算方法、求得运算结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有很多老师只注重运算法则以及如何求得计算结果这两个素养,忽略了运算的意义和算理以及选择运算方法的教学,导致学生计算时经常出错,或者过段时间就会忘记运算法则等问题的发生。那怎样帮助学生培养运算素养呢?以《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不含括号)》一课为例,借助问题驱动,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运算素养。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基于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课以问题为起点,以问题为核心,引领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学习,在探究中理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还掌握了探究方法,积累了探究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基本核心素养,因此,问题驱动教学法越来越受一线教师们的欢迎。
问题1: “为什么这么列式?”
很多老师出示问题后,会让学生根据题中信息,自己列出相对应的算式并尝试解答,而我认为,在解答之前,我们应该先理解算式的含义,在计算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算式的含义来理解算法,因此这一步不可以省略。学生根据情境图,结合已有经验,很容易就能列出5×3+20或20+5×3这样的综合算式,但是为什么会有两个算式呢?这两个算式都对吗?第一个驱动性问题应运而生“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学生结合题意,自然能说出其中3×5是算的3本笔记本的价钱,5×3+20是把3本笔记本的价钱加1个书包的价钱,从而算出它们的总价钱,而20+5×3是把1个书包的价钱加3本笔记本的价钱,从而算出它们的总价钱。这里根据加法的意义可以得知,两个算式都是求的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的总价钱,所以两种算式都可以。经历这么一个提问、思考、回答的过程,学生对算式的意义的了解更为清楚,这也无形中为后续的“如何计算”作好铺垫。
问题2: “为什么这么算?”
算式写好,怎么算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自主尝试,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乘加、乘减的计算技能,很快可以算出“5×3+20=35(元)”或“20+5×3=35(元)”但是,为什么可以这么算呢?理由是什么呢?如果没有弄清楚其中的原由,那么过段时间,学生就会出现分不清计算顺序的情况,为了避免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发生,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清计算顺序:(1)根据实际问题中的事理和数量关系,我们需要先求出3本笔记本的价钱问题,再把这个价钱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就能求出总价钱;(2)根据乘法是相同数连加的简便运算,因此 “5×3+20”和“20+5×3”可以还原成加法算式就是:“5+5+5+20”或者“20+5+5+5”,在计算这两个连加算式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计算经验,学生都会先算“5+5+5=15”然后把15和20相加,求出最后的结果是35,由此,我们在计算“5×3+20”和“20+5×3”时,自然应该先算乘法,这是一种避繁趋简的理性选择。
问题3: “为什么这么写?”
由于受二年级学习的乘加、乘减的影响,学生都是直接一步写出“5×3+20=35(元)”或“20+5×3=35(元)”,那怎么将教学知识迁移到递等式计算上来呢?既然我们已经会计算了,为什么还要学习递等式计算呢?学生想不通,我们可以提高难度,如果要求3本笔记本,5个讲义夹,1个订书机,1个书包,2盒钢笔,你还会一次性算出所有的价钱吗?(不会)那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肯定会想到一个个加,是的,当数量达到一定多的时候,为了计算正确,我们可以按照顺序一步步算。因此,我们需要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递等式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为了计算步骤更清晰,因此,书写的时候不随意调换位置。这样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弄明白了递等式计算的意义以及相应的注意点,在方法的比较中让学生体会递等式计算的好处。
本节课由“为什么这么列式?”、“为什么这么算?”和“为什么这么写?”三个大问题驱动,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渗透运算的意义和算理、运算法则以及运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求得运算结果,由此,学生计算素养的养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单位: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江苏 無锡 214000)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基于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课以问题为起点,以问题为核心,引领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学习,在探究中理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还掌握了探究方法,积累了探究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基本核心素养,因此,问题驱动教学法越来越受一线教师们的欢迎。
问题1: “为什么这么列式?”
很多老师出示问题后,会让学生根据题中信息,自己列出相对应的算式并尝试解答,而我认为,在解答之前,我们应该先理解算式的含义,在计算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算式的含义来理解算法,因此这一步不可以省略。学生根据情境图,结合已有经验,很容易就能列出5×3+20或20+5×3这样的综合算式,但是为什么会有两个算式呢?这两个算式都对吗?第一个驱动性问题应运而生“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学生结合题意,自然能说出其中3×5是算的3本笔记本的价钱,5×3+20是把3本笔记本的价钱加1个书包的价钱,从而算出它们的总价钱,而20+5×3是把1个书包的价钱加3本笔记本的价钱,从而算出它们的总价钱。这里根据加法的意义可以得知,两个算式都是求的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的总价钱,所以两种算式都可以。经历这么一个提问、思考、回答的过程,学生对算式的意义的了解更为清楚,这也无形中为后续的“如何计算”作好铺垫。
问题2: “为什么这么算?”
算式写好,怎么算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自主尝试,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乘加、乘减的计算技能,很快可以算出“5×3+20=35(元)”或“20+5×3=35(元)”但是,为什么可以这么算呢?理由是什么呢?如果没有弄清楚其中的原由,那么过段时间,学生就会出现分不清计算顺序的情况,为了避免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发生,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清计算顺序:(1)根据实际问题中的事理和数量关系,我们需要先求出3本笔记本的价钱问题,再把这个价钱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就能求出总价钱;(2)根据乘法是相同数连加的简便运算,因此 “5×3+20”和“20+5×3”可以还原成加法算式就是:“5+5+5+20”或者“20+5+5+5”,在计算这两个连加算式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计算经验,学生都会先算“5+5+5=15”然后把15和20相加,求出最后的结果是35,由此,我们在计算“5×3+20”和“20+5×3”时,自然应该先算乘法,这是一种避繁趋简的理性选择。
问题3: “为什么这么写?”
由于受二年级学习的乘加、乘减的影响,学生都是直接一步写出“5×3+20=35(元)”或“20+5×3=35(元)”,那怎么将教学知识迁移到递等式计算上来呢?既然我们已经会计算了,为什么还要学习递等式计算呢?学生想不通,我们可以提高难度,如果要求3本笔记本,5个讲义夹,1个订书机,1个书包,2盒钢笔,你还会一次性算出所有的价钱吗?(不会)那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肯定会想到一个个加,是的,当数量达到一定多的时候,为了计算正确,我们可以按照顺序一步步算。因此,我们需要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递等式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为了计算步骤更清晰,因此,书写的时候不随意调换位置。这样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弄明白了递等式计算的意义以及相应的注意点,在方法的比较中让学生体会递等式计算的好处。
本节课由“为什么这么列式?”、“为什么这么算?”和“为什么这么写?”三个大问题驱动,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渗透运算的意义和算理、运算法则以及运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求得运算结果,由此,学生计算素养的养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单位: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江苏 無锡 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