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烽火映苏南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on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苏南抗日根据地雄踞江南、虎视京(宁)沪、屏障江淮、拱卫浙皖,为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在镇江茅山山麓,由张爱萍将军题写碑名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巍峨耸立。人们在纪念碑下放鞭炮,便能听到新四军军号声回荡在附近山间,这一奇特的现象令参观者在缅怀先烈时流连忘返,感慨不已。纪念碑不远处是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历史陈列馆。该馆占地3700平方米,系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新布展,并于2015年8月31日开馆。陈列馆通过1100余幅照片、1970余件文物、210份文献史料、58个图表,以及相关19件油画、雕塑、书法作品、10个音频视频资料、4个复原场景和3个APP虚拟体验全景式展现了抗日军民创建、发展和巩固苏南抗日根据地,英勇抵抗日本侵略的光辉历史。
  步入展馆序厅,一组庄严威武的雕塑仿佛将参观者带入了大半个世纪前的烽火岁月:巍巍茅山下,新四军战士目光坚定,高举旗帜。人们仿佛能听到战斗的号角,听到抗日军民的呐喊与争取民族独立的心声。
  淞沪会战后,苏南沦陷,在侵略者铁蹄践踏下,国土残缺,平民遇难。一张张历史图片向参观者无声地控诉着日军烧杀抢掠的罪行。日军所用的武器弹药、防毒面具、铁质面具等装备和作战地图、画册等实物更成为军国主义者无法否认侵略的铁证。1938年,镇江城区被侵略者连续纵火10天,14000余间房屋被烧毁,实业家张惮伯写成《镇江沦陷记》一书,记下了日军令人发指的暴行。一旁的多媒体提供了该书的电子版,等待参观者触屏浏览、回望国破山河在的悲惨岁月。
  不甘屈服的苏南人民怎能沦为侵略者屠宰的羔羊,八省健儿瞬间汇聚成抗敌铁流。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华中敌后创建了最早的重要根据地——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毛泽东将之列为全国六大山地根据地之一,并认为它“将是抗日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
  1938年,新四军奉中共中央之命挺进江南。发生在1938年6月的韦岗战斗被称为新四军江南抗战第一仗。粟裕指挥先遣队和第一支队第二团一部伏击日军运输车队,最终毙敌15人,伤敌数十人,击毁军车4辆,缴获枪支十余支,揭开了茅山抗日根据地斗争的序幕。纪念馆内,韦岗战斗要图、战斗详报、缴获的日军战利品、登载胜利消息的报纸等文物仿佛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场景复原则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令人惊心动魄的激战场面。不少人纷纷扫描二维码,用手机APP系统进行虚拟体验,观看韦岗战斗的动态演示。
  苦难岁月中,新四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更令今天的人们感慨不已。陈毅为房东老大娘挑水、新四军帮助群众插秧、新丰车站战斗时群众为新四军引路用的马灯……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文物,静静地与参观者一起缅怀逝去的烽火岁月。
  新四军挺进茅山后,积极扶助发展苏南地方抗日武装、团结争取地方领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纪振纲是茅山地方实力派、民族资本家,在陈毅等的启发下,主动将自卫用的300余人枪交给新四军。当年纪振纲招待陈毅的茶盅则被陈列馆收藏,成为历史的见证。
  1939年,新四军发动攻势作战,挺纵北渡,江抗东进。上下会、延陵、浒墅关的捷报令时人振奋人心,江抗36名伤病员的抗日故事则成为日后妇孺皆知的革命现代戏“沙家浜”创作素材。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谭震林到达苏南东路,茅山新四军主力北渡……战场旧址、历史文件、英烈遗物,一幅幅展板、一件件文物,翔实的史料再现了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皖南事变前后,新四军处于日、伪、顽的三面夹击中。在最艰险困苦的时候,先辈们反扫荡、反磨擦、反清乡,重创日寇斗伪顽,巩固建设了苏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在陈列馆最后的展厅,“收复失地,苏南军民赢胜利”的大字标题赫然入目。1943年10月,苏南敌后抗日斗争全面展开了反攻作战。溧高、长兴、周城等战役战斗后,根据地开展了整风、生产和民主运动。随后一师主力南下、苏浙军区成立、天目山三次反顽战斗胜利,到1945年8月,苏南抗日军民广泛出击,收复大片失地,苏南和苏浙皖边区与各根据地连成一片,最后的胜利终于到来了!
  在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历史陈列馆,人们不仅能全面了解那一段书写着英勇、记录着艰辛、透露着悲壮、彰显着正义的抗战史,还会受到抗战精神的洗礼。据不完全统计,苏南军民在敌后抗击和牵制日伪军十多万人,其中包括日军3万余,占国民党第三战区内日军常驻兵力的半数以上;伪军7万余,占汪伪军总数的半数以上。苏南新四军及地方武装在5000余次对敌作战中,共毙、伤、俘日伪军4万余人。在5万余参加新四军的苏南子弟中,7000多人为国捐躯,其中县团以上干部牺牲百余人。
  陈列馆尾厅,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宣读投降诏书的录音在每一位参观者耳旁回荡。70年过去了,如今国力蒸蒸日上,人民军队鼓角齐鸣,震慑着境外军国主义者的觊觎之心。而馆后的土地上,则长眠着王必成、江渭清、吴仲超等新四军将领。一些参观者在瞻仰区驻足致敬。青山处处埋忠骨,革命先烈丰碑不朽、“铁军精神”永恒!
其他文献
和平宣言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举世震惊,九州同悼,雪松纪年,寒梅怒放。  亘古浩劫,文明罹难,百年悲叹,警钟鸣响。  积贫积弱,山河蒙羞,内忧外患,国破家亡。  民族觉醒,独立解放,改革振兴,国运日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
期刊
《铁军》编辑部:  近年来,我们当地一些基层党史办、老龄委为了提高《铁军》的征订工作,每逢集中征订时节,都要派员去一些单位及个人中做征订宣传以及代收订工作。笔者认为此举很有必要,值得学习与推广。  时下《铁军》越办越好,很适合社会各界人士阅读与运用。但由于一些基层单位缺乏详细的征订宣传与征订服务,有些征订对象对这份杂志还不了解,以至谈不上订阅;有的即使知道这份杂志,而对其内容特色、邮发代号、订价等
期刊
笔者行经江苏省大丰市双草线万盈镇益民村段时,只见路边北侧一片500多亩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格外醒目:小桥、流水、亭台,在林立的果树衬托下颇有诗意;一只只草鸡在田间追逐嬉闹,散发出浓郁的农家风味;数千平方米的组培室和大棚体现出现代农业的魅力……一年之前,这里还只是普通的农田。如今,益民农业示范园负责人沈晓峰不仅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还跑到扬州、南京、广州、贵州等地,帮别人“包装起了田”。  打造自己的
期刊
1930年出生的徐德桐老书记,世居南通市通州区四安镇温桥村。1991年退休回老家,他乐做老年志愿者,甘当桑梓“孩子王”,架起学校、家庭与社会合力教育学童的新“鹊桥”,让故乡留守学龄儿童,一晃度过20个安全、健康、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  清廉当公仆 退休创办站  徐德桐1991年退休。因为他一贯官清似水,务实亲民,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徐老退休回到家乡,发现农村多数青壮年常在城镇各地创办民营企业
期刊
今年8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余江县“征兵工作模范县”荣誉称号。11月5日,余江县“征兵工作模范县”授称大会在余江举行。省政府党组成员尹建业为余江县颁发“征兵工作模范县”奖牌,省征兵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征兵办主任、省军区参谋长陈平讲话,鹰潭市政府市长熊茂平主持会议。  半个多世纪以来,余江县牢固树立报国强军、建设国防的使命意识,始终把征兵工作作为党委工程、政府工程、民心工程来抓。据统计,56
期刊
每当看到抗战剧时,我都会感到热血沸腾,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新四军具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无坚不摧,战无不胜,这种精神就是“五铁”精神,即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  铁的信念。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工人的信念就是为国家为人民生产大量的合格的工业产品;农民的信念就是为国家为人民生产大量的农副产品;军人的信念就是保家卫国、赴汤蹈火;作为学生,我们的信念就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期刊
大江东去,时光流逝。纪念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勾起了人们对那场血雨腥风战火刻骨铭心的记忆,又激起了人们奋发前行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万众一心,风雨无阻,向着我们既定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维克多·雨果说过:“永
期刊
因为做粟裕将军在苏中抗战的一个课题研究,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军事科学院编辑的《粟裕纪念文集》中,讲到粟裕创建的苏中军区海防团是“新四军、八路军中的第一支‘土海军’”,便产生了循此进行深入了解的兴趣。在阅读相关文献后,为加深感性认识,我专程去镇江寻访当年海防团的老战士潘和明。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大队大队长凌海波(后任海防团参谋长)年逾七旬的女儿女婿凌树清陈玉林热情给我提供了很多珍贵资料,并陪我一起去丹徒荣
期刊
八月申城,热浪滚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2015上海书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新闻老战士与抗战》一书引起了读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当场签销数百册。  70年前,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全国一大批新闻战士,范长江、邹韬奋、石西民、穆青、恽逸群、王维、冯英子……肩扛如椽之笔,奔赴抗战前线,开展战地报道,激励军民士气。为记录这段辉煌的历史,上海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今年初推出“新闻老战士与抗战”主题釆访
期刊
在启东惠安镇北埭的中央河南边,耸立着一块标有“田园牧歌”的巨幅标牌,这就是东疆大地上首屈一指的养鹅基地。谱写田园牧歌乐章“大手笔”的名叫茅沈丽,戴一副普通眼镜,看上去文静优雅,身穿白大褂,如果混在一般人群中,还以为她是白衣天使呢!  她怎么会养起鹅来呢?  1998年毕业于扬州大学畜牧专业的茅沈丽,先在启东大兴镇政府当过几年公务员,辞职后去广东农科院从事饮料添加剂的科研工作,接着又考上研究生,专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