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透世情后的生存之道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最受读者喜爱和研究者关注的,是富于虚幻色彩的以神仙狐鬼精魅为题材的故事。的确,作者置这些虚幻的形象于读者熟悉的人类社会情境中,描摹世态,抒发性情,“使花妖狐魅,各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1],获得了文言小说领域无与伦比的成功。小说中描写的这些“花妖狐魅”,由于超脱于社会固有结构和人间礼教之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作者因而敢于较为自由地去创造:有的自荐枕席,主动追求所爱;有的娇憨质朴,出于天性,发乎真情;有的侠肝义胆,智慧超群……这些形象,无一不是作者对自己心目中理想女性的艺术再现,体现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期待,因此,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由于《聊斋志异》中这类现象过于夺目,相比之下,《聊斋志异》中描写的现实社会中的女性就不那么受人重视了。其实,作为一位生活在现实中的作家,一旦从虚幻场景退缩到现实社会中,他表现出的对人间女性的关注更能折射出他的伦常态度。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为数不少的“贤妻良母”形象。如 “美而贤”的林氏(《林氏》);“性贤淑” 的珊瑚(《珊瑚》); 葛太史女“事姑孝,曲意承顺,过贫家女”的葛太史女(《白于玉》);“孝翁姑,曲折承顺,尤过于生” 的青梅(《青梅》);要丈夫安心读书,自己勤劳打理家业的细柳(《细柳》);“一钱不轻受”、知恩图报的七郎之母(《田七郎》)等。在众多塑造现实女性形象的作品中,《胡四娘》一篇,通过塑造参透世情的胡四娘形象,寄托了蒲松龄在现实中屡屡碰壁后的深沉感慨。
  出身官宦人家的胡四娘,内慧外朴。因丈夫出身赤贫,被势利眼的兄嫂姐妹甚至婢仆嘲笑揶揄,四娘“端重寡言,若罔闻之”,“无置可否,但微哂焉”。丈夫发迹后,面对亲朋的恭维艳羡,胡四娘仍然“凝重如故”。胡四娘虽然“事事类痴”,其实在她端重寡言的外表下,隐藏着对人情世态的大智若愚。
  通读全篇,胡四娘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的隐忍。胡四娘始终保持着一种平静无波的状态,事事凝重,时时凝重,鲜明地折射出东方女性矜持高洁的传统美。
  胡四娘隐忍性格的形成始自于她的出身和成年后的境遇。胡四娘为庶出女,且生母早亡,这样的出身决定了她在家中的地位低人一等。成年后,胡四娘听从父亲安排下嫁父母早丧、家贫如洗的寒儒程生。程生为人同样忍让,甚至面对仆婢揶揄都能“默默不计短长”。以这样的出身和小家庭环境在大家族中生活,夫妻二人自然是饱受冷眼。为了生存,胡四娘审时度势,选择了不怒不争。但沉默并不代表她不反抗,而是不盲目地反抗。当家族中除了父亲相信程生的才华并坚信他日后必有一番作为,而其他所有人都对他嗤之以鼻时,她默默站在丈夫身后,从不埋怨日子的辛苦,支持丈夫苦读。在丈夫因为岳父治丧而耽误赴考时,她敏锐地觉察到身边环境的变化,知道如今父亲已死,不得功名,将无法生存。胡四娘把握机会,出金支持程生参加补录“遗才”的科举考试,并最终发迹。从种种表现可看出,胡四娘深谙生存之道,隐忍而不乏睿智。这正是对冷眼者最有力的反抗。
  除了隐忍,胡四娘形象同样体现了传统女性宠辱不惊的高洁品质。程生擢第后全家与胡四娘反应的对比,是作品中最具神采的一段。程生中举的消息传到家乡时,正值胡家三郎举行婚礼。族人惴惴,唯恐四娘衔恨。四娘却翩翩而来,参与家族活动如常。族人争奉胡四娘为上宾,“申贺者,捉坐者,寒暄者,喧哗满屋。耳有听,听四娘;目有视,视四娘;口有道,道四娘”。 面对众人的阿谀奉承、刻意讨好,四娘仍然“凝重如故”。族人的势利猥琐鲜明衬托出四娘的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当然,若隐忍到几乎没有任何表示,一味的贤良温婉——这样的胡四娘就难免会显得泯灭人性,令人生厌。蒲松龄显然明白这一点。在他的笔下胡四娘的隐忍并不是无限度的,即如下面两段情节:乔迁新居时,亲戚们为趋炎附势,争相以婢仆器具相赠遗。四娘除接受了向来对自己友善的李夫人所赠一婢外,其他一无所受。长兄有求于四娘,自觉无颜,特携李夫人手书前往。四娘当面讥讽长兄:“我以为跋涉来省妹子,乃以大讼求贵人耶!”尽管如此,四娘仍能急人所急,还是解决了长兄请托之事。由此可见,胡四娘洞悉了人情冷暖,在病态的社会环境中既坚守自我,又能对人事报以有原则的宽容;既用鲜明的态度狠狠回敬了亲戚们让自己饱尝的浅薄人情,又很聪明地把握住度。可以说,四娘的发泄和指责是恰到好处的。联系到蒲松龄对儒家道德理想的推崇,胡四娘无过无不及的处事态度,正与儒家“中庸”的道德准则暗合。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蒲松龄,在塑造现实女性形象时,其思维模式、道德标准仍未能超出传统伦理思想的范畴。
  不可否认,胡四娘从小便受到“三从四德”的教导,这促使她待人接物都习惯于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心态去面对。同时她也深受封建科举制“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一心支持丈夫考取功名以改变在家族中的地位。在胡四娘这一形象背后,俨然有着蒲松龄之妻刘氏的影子。
  在蒲松龄时代,科举入仕可谓是贫寒读书人改变命运的最主要门径。蒲松龄19岁参加秀才考试,三试第一考中秀才,此后就一直在科举之路上趔趄奔波。然蒲松龄直到72岁,才以“岁贡”之名成为贡生。对丈夫的举业,长期以来刘氏一直以实际行动支持。蒲松龄常年在外,刘氏勤俭持家,尽力为丈夫解决后顾之忧。在《聊斋志异》中,除了胡四娘,还有许多全力支持丈夫科举“大业”的女性:青梅劝丈夫“勿以内顾误读,经纪皆自任之”(《青梅》)。《阿宝》中,“生痴于书,不知理家人生业;女善居积,亦不以他事累生。居三年,家益富”。 颜氏“朝夕劝生研读,严如师友。敛昏,先挑烛据案自哦,为丈夫率,听漏三下,乃已”;后来竟然亲自登场,男扮女装赴试,高中进士,官至御史。(《颜氏》)细柳要丈夫安心读书,“家中事情请置勿顾,待妾自为之”;自己则勤劳打理家业:“而于田之东南,税之多寡,按籍而问,惟恐不详”(《细柳》)。
  和这些尽全力支持丈夫举业的女性一样,胡四娘的所有隐忍,都是为了丈夫和自己有出头之日。为了将这唯一改变命运的可能变为现实,胡四娘无怨无悔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她的理想扎根于传统礼教之中,重复着一代又一代传统女性的生活轨迹。从这一层面来看,胡四娘和蒲松龄一样,也是深陷科举制度的受毒害者。
  由于传统社会的男权至上,女性逐渐失去自我,成为男性的附庸品。包办婚姻也使一切女性的命运充满了未知,失去了活力与性格,逐渐趋向单一化。礼教使女性将修炼 “贤妻良母”奉为唯一准则,这是传统中国女性可悲的一点。但不可否认,从另一面来看,这种基于男权意识的女性规范又有利于家庭的稳定,有利于推动诸多难能可贵的女性传统美德的形成。具体体现在胡四娘身上,即蒲松龄所称许的“内慧外朴”。“内慧”,是一个女子动态的美,“外朴”则体现一个女子端庄矜持的静态美。动静结合,正显示出中国传统女性朴而慧的独特气质。女性的传统美德扎根于封建礼教的土壤之中,塑造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的一切美好特质: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宠辱不惊朴实无华。
  也许与婴宁、小翠等或娇憨、或俏皮、或勇敢的聊斋奇女子比起来,四娘显得平淡如水,然而她却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温柔、高贵的气质特征。这既符合传统的审美标准,也有利于女性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这一方面看胡四娘参透世情之后的处世之道,可作为当代女性的一种历史借鉴。
  注释: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二篇《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主要参考文献:
  1.蒲松龄:《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盛伟编《蒲松龄全集》第二册《聊斋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其他文献
罗新之先生是具有讨论意义的画家。这并非因为他是大风堂门人、张大千的弟子,而是出于他的艺术理念、艺术表现、艺术成的独特魅力。人道是:“天若有情,人亦有意”。罗新之先生的画展在炎夏中举行,此前天气一度热不可耐。可是就在画展开幕头天,却忽然一场大雨,给久旱的成都送来清凉;而罗新之的作品在成都画院展出,则不啻给我们送来了艺术美的清凉。  在如过江之鲫的画家中,罗新之的一生是比较坎坷的。但其心态却静若止水,
期刊
从川剧舞台艺术形象看,蓝光临先生的确是一位技艺超群、令人着迷的川剧文武小生,无论是《石怀玉惊梦》中对武举石怀玉忘恩负义形象的勾画,还是在《萧方杀船》中对江洋大盗萧方杀人如麻邪恶行径的演绎,抑或是《佛堂升天》中对误入歧途的年轻秀才申桂生临终忏悔的体味,都达到挥洒自如、炉火纯青的地步。当年他在京城首演《石怀玉惊梦》,戏剧评论家胡沙惊叹之余,吟诗比之为“魏长生”再现:“一曲惊梦闹北京,恰似当年魏长生。”
期刊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发展丰满,以各种形式对中国民众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具有传奇色彩的董永传说,不仅在汉区广泛流传,而且通过翻译实现跨文化的传播,在中国相关少数民族中流传。《彝族传统孝文化载体研究》(罗曲、王俊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所展现在读者眼帘的,就是对董永行孝如何通过翻译民族化、地域化,在彝区“适应性传播”的研究。  中国古人皆重视人伦规范,所以孝的观念深入人心,无
期刊
今年5月,我以个人身份参加组团作了一次欧洲九国游。除天上往返飞行36小时外,整整17天在欧洲土地上乘车达5400公里,穿过意大利、梵蒂冈、奥地利、德国、瑞士、法国、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家(从欧洲西南部、中部再到北部)。一路所见, 除车窗外匆匆掠过的如诗如画的广袤原野外,就是这些国家保护完好的名胜古迹、历史建筑,诸如教堂、皇宫、城堡、广场、古街、古巷、博物馆、展览馆、名人故居,以及得以保持原貌的
期刊
摘 要: 川军对抗战态度的是比较积极的。皖南事变之前,川军与新四军进行了亲密地合作。川军参加皖南事变,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蒙蔽和胁迫的,但与川军的阶级属性也有一定的关系。川军在皖南事变前后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所以事变后调整了态度,停止了与新四军的敌对状态。在皖南事变中,川军政治态度的重大转变,是由川军本身的软弱性决定的;与皖南顽固派势力强大,以及新四军统战工作的某些偏差也有关系。川军被卷入这场内战,
期刊
毕启(Joseph Beech,1867-1954),美国人,文学博士、神学博士,1898年来华传教,1903年来川,创办有重庆求精中学、成都华美中学。1905年,他代表美国美以美会与加拿大英美会、英国公谊会、美国浸礼会决定联合创办华西协合大学,1913年当选华西协合大学首任校长,1930年改任华西协合大学校务长,1946年退休回国。  倡办大学,合五差会之力  19世纪中叶西学东渐,西方教育传入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台湾著名歌手张洪量一曲《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从见到你的那一天起,你知道我在等你吗……”这首歌在“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上获得“最受欢迎华(国)语歌曲奖”。  严格地说起来,“你知道我在等你吗”这句话并不完全是张洪量的创造,因为中国最古老的情歌《候人歌》就有了这个意思。  远古时期
期刊
欧洲导游手册说,想要了解罗马帝国的历史、文化与艺术,首先要去斗兽场,再次便要到梵蒂冈。  从斗兽场往西北角走,踏着青石板路来到台伯河西岸高地,一堵高耸的黑色城墙挡在面前,墙上有一醒目的图案。两个圆轮上立着一座三层圆顶建筑,两旁有精美的装饰,有人说,这就是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梵蒂冈了。这个国家地处意大利首都罗马市内,是典型的城中之国。  世上最小的宗教袖珍国  说它小,因其总面积才0.44平方公里。具
期刊
《巧对录》(清梁章钜、梁恭辰辑录,岳麓书社1991版)有许多离合字形的巧对(旧称“拆字”)。梁恭辰曰:“予谓拆字必须天造地设,不可迁就。”  此言有理。析字即分解合体字,是文字游戏的一种。《说文解字》段注:“析言之,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因此,从另一角度讲,也可称为“合文组字”。姑名之曰“离合格”,因其具备各种手法,尽技巧之能事,用于对联,也可提高表现力度。  对联本身讲究对仗工稳和平仄协调,还要
期刊
2012年12月,巴蜀书社出版了由胡开全任主编、苏东来任副主编的《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1754—1949)》。该书展示了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馆所珍藏的293件契约文书,时间跨度达195年(1754年至1949年),包括土地买卖送讨契约、土地房屋租佃和钱财借贷契约以及“分关”继承文书等。全书以本色影印、标点转录并适当注释的方式,准确地再现了清中叶以降至民国龙泉驿地区的伦理与道德规范、经济与土地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