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寒冬来临?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wo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AP和微软一样,似乎注定要经历一个冬季。只是谁也不知道,这个冬季是迟是早,是漫长还是短暂……
  德国的西尔特岛冬季异常寒冷,人迹罕至。不过,SAP创始人之一、前CEO 哈索•普莱特纳却在这个小岛上买了幢茅草顶别墅。不仅如此,他还喜欢在严冬季节在这里举行SAP一年一度的经理人静修。这相当符合哈索•普莱特纳的个性特点:特立独行、喜欢挑战。
  会议常在他那间斯巴达式的起居室举行。或许,严寒能使他们更加心无旁骛。不过,在2003年的那次静修中,紧张气氛比他预期的要强烈得多。当时,SAP的软件许可收入首次下滑,传言随即四起,有人甚至认为:SAP鼎盛时期可能已经结束。
  普莱特纳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现状的不满。但他提出:SAP非但不能走向保守,还要努力达到一个极为乐观的目标——年增长15%!日后SAP的实际增长证明:结果比普莱特纳预期的还要高。
  2006年5月,普莱特纳又定下了一个更高的目标:争取到2010年年底SAP的市值实现翻番!然而,这一次并没有那么幸运,在刚过去的一年,不论是CEO孔翰宁还是已退居二线的普莱特纳,都隐约感受到了冬天的寒意。
  2006年,SAP有兩个季度业绩未能达到分析师的预期。该公司曾预测:全年软件销售收入增长15%至17%,但实际增幅仅达到11%。2007年1月11日,SAP发布预警称:其2006年的软件许可收入目标可能无法实现。
  
  布满暗礁的蓝海?
  
  孔翰宁没有坐等狂风掠过SAP。
  2007年1月24日,SAP宣布未来两年将向某个以小企业客户为主的公司投资5.2亿美元。分析师们认为:SAP投资重点向中小企业客户市场转移表明,其传统的大企业客户市场已开始成熟,该公司的快速增长时期行将结束。
  事实上SAP对小企业市场的开拓并非始于现在,而是几年之前,只是当时该市场还不是SAP优先发展的目标。2007年SAP将会以其All-in-One企业软件大力争取小企业客户。该公司总裁列奥•阿波西克尔也试图给投资者吃一颗定心丸,他说: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客户市场的拓展,2010年前SAP有望新增10000新客户及13亿美元销售收入。也就是说,未来来自中小企业市场的收入将占据SAP总收入的半壁江山。
  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市场上机会与陷阱并存。看好这个市场发展前景的并不只有SAP,微软、IBM等不少公司也觊觎很久,但迄今还没有哪家公司实现了当初的预期。
  对于SAP这样的公司来说,开拓中小企业客户成本更高。这主要是因为此类客户数量多而分散,需求更是千差万别,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销售和服务人员。另外,中小企业做出购买决定也会比大企业更加谨慎。
  要赢得中小企业的青睐,SAP必须建立起新的分销渠道,并推出更加易于安装和使用的产品。这对该公司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目前针对员工在1000人以下的企业,SAP仅有两套产品可供选择。除了价格外,软件的复杂性也是一大制约因素。ERP软件并不是装了就能用。往往企业还必须根据软件对内部流程进行调整,在一些管理学者看来,这无异于削足适履。
  一些分析师指出: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客户平均交易金额要小于大企业客户,另一方面由于推销难度加大,SAP推销员的积极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6年第四季度SAP新成立了一个负责小客户行销、营销和运营的部门,由原亚太区CEO 雷汉朋负责。SAP希望到2010年其客户数量能翻一番,达到10万。
  美国爱荷华州的Soy Basics公司就是其中一家。这是一家生产豆油蜡烛的小公司。该公司总裁乔恩•尼科莱森说,自使用了SAP的软件后,他就能轻松了解市场需求。他说:“我们利用SAP的软件管理订单,从而了解存货情况以及市场需要。如果这一切用人工来做,我不知道得要找多少人手。”
  在以前,Soy Basics公司根本不是SAP考虑发展的对象,而像Soy Basics这样的公司可能也根本不敢想像会使用价格高不可攀的SAP软件。但是对于SAP来说,发展中小企业客户的困难依然存在。其他公司的教训表明:在大企业客户市场纵横捭阖、所向披靡的企业却有可能在中小企业客户市场折戟。在这里, SAP除了要与甲骨文夺食之外,还要与微软甚至IBM和Google等交手,而胜负也更加难料。
  
  有机增长还是并购
  
  咄咄逼人的甲骨文更是让孔翰宁如履薄冰。
  从2004年到2005年,甲骨文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并购。经过200亿美元的大手笔并购,甲骨文成功收编了仁科等公司。2006年2月1日,甲骨文以55.8亿美元收购西贝尔系统公司,从而一跃超过SAP,成为全球最大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供应商。目前,其企业应用软件市场的份额为12.2%左右,比2004年约增加7%。原来井水不犯河水的两家公司成了死对头。
  有意思的是,SAP和甲骨文两家公司的创始人在性格和爱好上竟有某些相似之处。普莱特纳和甲骨文的埃里森都喜欢冒险,也都喜欢赛艇,曾多次在比赛中交过手。
  与甲骨文不同的是,SAP一直坚持通过增强内功实现增长。在甲骨文收购仁科后不久,孔翰宁也旋即宣布将研发费用增加5000万美元,以保持SAP的持续增长。
  这个策略似乎颇有成效。就在甲骨文大举并购之际,SAP却坐收渔利。它利用甲骨文并购导致的客户不稳定而大挖对手墙脚。据SAP称:共有240家原甲骨文和仁科公司客户转而投入它的怀抱。
  标准普尔在一份分析报告中认为:SAP的有机增长战略有其局限性。与此相反的是,甲骨文通过大笔收购形成的规模效益使该公司能够降低服务成本,并增加了交叉销售和向上销售其他产品的机会。
  随着市场的变化,SAP也在不断自我调整。2005年9月,孔翰宁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虽然SAP追求的是有机增长,但它也不排除在某些领域的并购。但到2006年4月,孔翰宁又说:“次优战略是并购,最优战略是有机增长。我们并不只是要实现有机增长,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SAP理想中的模式是一种混和模式,即以有机增长为主,辅之以谨慎的并购。2005年3月,SAP曾试图收购零售软件公司Retek以增强其在零售软件市场的地位。然而,志在必取的甲骨文最终以高于SAP公司的出价而如愿以偿。在控股金融软件和服务公司i-flex 解决方案公司过程中,甲骨文再次在与SAP的竞争中胜出。
  但SAP也有其应对策略,它坚守自己的并购底线,不与甲骨文在正面交锋中豪赌。在该公司2006年举行的客户大会上,SAP宣布已收购美国的Frictionless Commerce公司。这是一家按需和内部部署供应商关系管理软件和服务提供商,员工仅70人。
  SAP负责供应商关系管理产品战略与开发的高级副总裁约翰•泽佩基表示:这起收购使SAP获得了一种可作为按需服务的“入门级”产品,填补了SAP在供应商关系管理产品中的某些功能空缺。
  不过,随着SAP越来越庞大,有机增长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SAP产品与技术事业部总裁萨伊•阿加西曾乐观地预期:通过内部创新与小规模收购相结合,SAP公司2006年的增长将快于业内其他公司,收入增长将达到15%~17%。显然,这个目标已成为泡影。
  当然,也有一些分析师认为:SAP的目标并非高不可攀。如果未来4年内其软件许可收入年均增长能达到15%,利润就有望翻番。2005年,SAP的每股利润为6.3美元。JP摩根大通公司的分析师预测:到2010年SAP的每股利润有望达到16.5美元。他指出:SAP计划于2007年推出的新一代软件将在3年后达到需求的高点。这也就意味着,SAP的销售收入高点将会在3年后出现。
  
  后ERP时代的挑戰
  
  SAP的挑战不仅来自甲骨文,同样也来自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软件行业的变化,软件变成可在网上下载的产品,不论是SAP、甲骨文还是微软,其原有的商业模式都受到了挑战。一些专家甚至大胆预测软件会消亡,计算能力将像水和电一样成为公用事业产品。一些企业如salesforce.com就已采取了这样的模式,并通过以更低的包月价格提供与SAP和甲骨文类似的产品而获得迅速发展。
  对此,以理智著称的孔翰宁冷静地表示:SAP的战略并未改变,在某些领域和某些功能可以做到按需服务,但并非所有软件都能做到这一点。尽管SAP并不认为软件真会成为公用事业产品,但它所开发的下一代产品的确与以往有很大差别。据预计,SAP将于2008年第一季度公布其下一代产品计划——维也纳计划。
  2003年1月,SAP宣布开始实施ESA(企业服务架构)战略,这标志着SAP的产品战略开始向以服务为导向的结构转变。目前,SAP正在以网络服务技术为基础,对SAP的所有应有软件进行升级,使软件成为可拆装的积木式软件,客户可根据各自的不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功能,并将他们自己编的程序或从其他供应商购买的软件拼装到SAP的软件中。
  这并非SAP独创。大多数大软件公司也都已提出这样的发展方向,不过SAP的起步要快得多。SAP曾预期:2006年其所有产品都能在以服务为导向的架构平台(SOA)上运行,而甲骨文要到2008年才推出其名为Fusion的类似软件。
  在按需服务方面,SAP没有狂热。它坚持以传统软件销售模式为主、服务为辅的谨慎策略。2004年,该公司推出第一款可以提供网络服务的ERP软件, 2005年,SAP又进一步扩大其功能,使之可提供数百种服务。
  SAP相信:大多数将客户关系管理作为服务购买的大公司都只是临时性的,最终这些公司还是会选择购买软件,而不是只购买服务。分析师们对SAP的实用主义策略表示赞赏:一方面,它既看到了一种新商业模式的现实威胁,另一方面它又不盲目地把赌注押在前景未卜的新事物上。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在2005年90亿美元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市场上,按需服务的销售大约只占6%,5年内这一比例有望达到25%。
  发家于ERP的SAP已步入后ERP时代。正如甲骨文不断将其长手由传统的数据库软件伸向其他领域一样,SAP也在不断向ERP以外的市场拓展。商业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BPO)和共享服务中心(shared service centres——SSC)是其中两个重点。如果在BPO业务中SAP也能成为领头羊,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因为传统企业应用软件提供商很难渗入该市场。
  为了实现2010年市值翻番的目标,SAP虚位纳贤,从竞争对手挖到了多名重要大将。除此之外,SAP还加大了激励力度。任何员工,不论是普通员工还是总裁,只要对该目标做出贡献都能得到相应奖励,奖励总额将高达3. 81亿美元。
  面对诸多挑战,像微软一样,SAP似乎注定要经历一个无可避免的冬季。只是谁也不知道,这个冬季是迟是早,是漫长还是短暂?
  责任编辑:李 源
其他文献
主持人→  胡松评 著名物流专家  嘉宾→  王耀球 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研究院副院长、博导  吴坚忠 北京物美集团董事长  王正刚 海尔物流公司总经理   代 刚 中国邮政物流公司运营总监    在地球变得越来越“平”的环境下,从供应链中寻找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是什么制约了企业物流的发展?该如何突破?    王正刚:首先要明确三个问题  企业做物流,或者是一个物流企业给别人提供服务,首先
期刊
美国资深营销专家马克休斯写的这本书(译者李芳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能回答和解决读者什么问题呢?  我们不妨问,营销的目的是什么?大家都会说,不就是为了把东西卖出去嘛!  但要问到:“这东西”为什么卖不出去?您的回答恐怕就不会那么爽快了,也许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  可是,要追到根儿上去,其实是“口碑”不好,或者根本就谈不上“口碑”,没有口碑。  本书告诉您:“口碑,是这世上最具效力的营销方
期刊
当CEO们为创新未能迅速产生效益而焦虑时,殊不知即便有了骄人业绩也仍可能伤害股东——提升业绩、管理创新不应以摧毁企业DNA为代价,不应以牺牲企业未来发展为成本。    当明星CEO黯然离职    成立于1978年的家得宝(Home Depot)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家装用品零售商,也是美国第二大零售商(仅次于沃尔玛)。公司在世界各地设有2172家零售店,去年年底该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7亿人民币收购了
期刊
《全球新舞台》大前研一看到了怎样的未来?    全球经济环境下,任何手册式规则都会很快过时,“成功的秘密就是不断失败”。  大前研一是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企业管理专家,他这本新作有什么值得中国人特别关注的内容?东软集团CEO刘积仁教授说:他诠释了经济全球化的隐含意义。因此,我在这里介绍此书最值得关注的几个理念。    传统经济学已被终结?    全球化经济已成事实,但经济学家还没搞明白商品与服务,以及
期刊
写下这十五条法则,是基于我们对CEO更加幸福的关怀,而非说教。    健康门: 身心平衡    一、 下定决心活到100岁  人的天然寿命应该在120岁以上,是不良习惯在导致人的寿命缩短。因此,找到活到100岁的方法去身体力行地实践吧。  当然,这并不妨碍你需要尽早立下遗嘱。往好的地方做,做最坏的准备。  彼得杜拉克在《下一个社会》一书中预言:“未来的人只要体力许可,必须工作到75岁。”如果你不想
期刊
創造力也并不是只能应用于那些“创意产业”,事实上所有产业都需要创意和创新。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中外管理》:我们注意到,一个名为“创意经济”的理念正在流行。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也曾说过:“资本的时代已过去,创意时代正在来临;谁占领了创意的制高点谁就能控制全球!主宰21世纪商业命脉的将是创意!创意!创意!除了创意还是创意!”  弗德里克阿恩:没错,创意正逐渐成为商业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因
期刊
互动与关怀构筑了创意的秘诀。    创意创造价值    《中外管理》:“创意经济”一词其实早已有之,但一直以来它似乎和传统行业离得更远些,您最初怎样想到利用创意来创新的?  陈立恒:创意经济最基本的就是看是否能为他人创造价值,当能为他人创造价值时,我就可以得到经济效益,效益增大,创意就可以被產业化,所以任何行业都可以利用创意创造价值。  中国人一向有着很好的哲学思维,非常在意和环境保持和谐,最讲互
期刊
中国企业应更关注美日管理思想的实质和精髓,而非仅把眼光停留在表面管理技能和模型上。    20世纪可以说是美国的世纪,尤其是60年代以后,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全世界大范围扩张,也把美国的管理制度、文化理念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到了197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变化给美国的国力和影响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从1980年代开始,日本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管理优势越来越凸现出来。到了21世纪初,丰田汽车公司的盈利
期刊
翻译:邓勇兵    管理者怎样通过仅仅在六个主要方面问一些问题,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效果?    很多时候,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就像打开圣诞礼物,拆开包装,豁然发现一些过去收集的美好的东西,或者,有时是很多年前写的东西。我可以想起来打开一本1960年代早些时候,在圣地亚哥州立大学选修的一门晚间的MBA课程时,使用的一本宏观经济学的书,找出夹插在里面的曾经写过的一篇论文,这篇文章任课教授曾给了我一个“A”的
期刊
战略管理的三大系统    企业发展就像列车运行。保证列车快速安全的核心是三大系統:信号系统、轨道系统、动力系统。信号保证列车有正确的前进方向,轨道保证列车平稳安全地运行,动力保证列车能够快速到达目的地。这三大系统的协同运作,才能保证列车的快速安全运行。  同样,一个企业也应该具备信号、轨道、动力这三大系统。  信号系统是“基于科学的战略决策”。正确的战略决策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战略决策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