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亮亮,赶快跑,给你爸爸送去!”1999年冬天,4岁的王亮第一次接过爷爷递来的饭碗,第一反应就是“奔跑”,跑回家的速度够快,高位截瘫的父亲才不会挨饿,才不会吃到冷饭。
如今,这样的奔跑王亮已经持续了12年。她带父上学的经历,再次引发了网民关于“孝心”的讨论,她的行为,也让很多成年人反思:“我们的孝心是否褪色?”
学会奔跑,让重病的父亲活下来
2011年9月,王亮带着高位截瘫的父亲走进重庆梁平县红旗中学校园,开始高中生活。学校将她和父亲免费安排到校园内的“陪读楼”生活,从那时起,操场、食堂、教学楼、医务室……到处留下王亮急匆匆奔跑着上学、打饭、照顾父亲的身影,老师和同学们开始称她为“奔跑女孩”。
“什么时候在校园看到王亮,她都在奔跑”,红旗中学教师唐辉说:“备战高考、照顾父亲、自理生活,王亮的时间非常紧张!”
齐耳短发,紧咬嘴唇,不是焦虑地绞着手指,就是反复撩起额前刘海——16岁的王亮站在我们眼前,显得心事重重。她急促地说:“现在是下午两点,我马上要去上课;下午放学到晚自习之间,约有半小时时间,我要赶紧去食堂给爸爸打饭;排队时间太长,把饭送回来就要赶去教室;晚自习结束大概是十点钟,我才能赶回来给爸爸喂饭。”说话间,王亮熟练地将一张小方桌拉到父亲床头,把打火机、烟灰缸、水杯、电视遥控器一字排开,插上电视电源线,返身拿过书本跟我们打过招呼后,带上门:“爸爸,我走了喔!”
“慢点!”王亮的父亲王任明应到。外人看来很随意的一声招呼,在王亮父女心中却弥足珍贵。
“哪怕爸爸瘫在床上不能扭头看我一眼,听到他的回应,我就觉得有依靠。”女儿说。
“我拖累了女儿,但每每想一死了之时,记起女儿临出门时的一声招呼,我又觉出活着的意义。”父亲说。
王亮和父亲都不能再失去亲人了:王亮未出生时,哥哥溺水身亡;4岁时,父亲摔伤导致高位截瘫,十指颤抖,只有左手拇指和食指能够使劲;4岁半时母亲离家出走,姐姐走失;7岁时,照顾她生活的爷爷去世……亲戚接济、银行贷款以及父亲每月不足200元的低保金是维持王亮和父亲的“生命线”。
“4岁多的时候,她给我送饭,摔倒过不知道多少次,碗摔破了就要挨骂,后来买了个铁饭盒给她,饭热的拿不住,她只好抱在怀里;冬天天黑得早,她送饭到半路害怕不敢动,只好坐在田埂上哭喊着叫‘爸、妈’,周围邻居听到才把她领回家;7岁,学做饭烫了手或是糊了菜,她都急得哭,我也看得抹泪……”女儿的辛苦,只有父亲王任明看在眼里,但他却像被焊死在床上般,干着急,没奈何。
慢慢地,王亮学会扛起了一个家,“早晨6点多,她困得眼睛还没完全睁开,就开始给我擦脸,淘米做饭。7点刚过,喂我吃过两口饭就往学校跑。中午跑回家来蒸点剩饭,没时间做菜,就吃点辣椒酱和咸菜。”王亮的父亲说,他最感温情的画面,是王亮做完家务,帮他擦洗完毕后,依偎在他身边读写。
坚持奔跑,让父亲有机会活得更好
读初中时,王亮到了离家十几里山路的镇中学,王亮奔跑回家的路更长,她奔跑的人生,也更加艰辛。每当听到同学们谈起父母时,她便默默走开。为了节约车费,王亮几乎每周放学都会小跑回家。雨水从鞋上的破洞灌入,她也从不跟父亲提买鞋的要求。从镇里回来时,王亮总会精打细算地给父亲买几包饼干,两瓶5毛钱的桔子水回家,她给桔子水瓶盖上扎了眼,这样,父亲喝水就不会呛着。“买不起桔子水的时候,她会晾好白开水灌进去,也好喝。”王亮的父亲说。
“亮亮不让我当人面提起”,王亮的父亲趁女儿去上课,跟我们聊起来:“读初中的时候,她会坐在我床脚叹气,特别是旧电视坏了那阵子,说:‘爸爸呀,你看咱们这个家,啥也没有,连个电视都看不成。我去镇上看了,最便宜的电视只要250块钱,咱们买一台吧。’”这是王亮唯一一次跟父亲要钱买东西。“亮亮的衣服都是人家送的,不管新旧,她都爱穿。”王亮的父亲说:“前两天有人送给她一双绒拖鞋,她抱着笑惨了,这下写作业就不冻脚啦!”
晚上十点,晚自习结束,我们跟着王亮从教室一路小跑回家,看她上气不接下气地拧开煤气炉,烧上半锅开水,将邻居送的馄饨倒进锅中搅动几下,拿出碗调好汤料,将两碗馄饨端到父亲床边的小方桌上,顺手将一条毛巾铺在父亲胸前。“今天下午下课晚了,食堂排队的人特别多,没打上饭”,王亮说,为了节约时间,她给父亲喂一口饭,趁着父亲咀嚼的间隙,赶紧自己扒拉几口。不忍心耽误女儿时间,父亲吃两口就摇摇头表示不吃了。“吃这么少怎么行?”王亮轻声细语地劝说。
王亮回避着“照顾父亲”的说法,她说:“爸爸给我生命,我们就要坚持生活在一起,我最大的愿望是能考上大学,挣多点钱,让爸爸过得更好点。”
如今,这样的奔跑王亮已经持续了12年。她带父上学的经历,再次引发了网民关于“孝心”的讨论,她的行为,也让很多成年人反思:“我们的孝心是否褪色?”
学会奔跑,让重病的父亲活下来
2011年9月,王亮带着高位截瘫的父亲走进重庆梁平县红旗中学校园,开始高中生活。学校将她和父亲免费安排到校园内的“陪读楼”生活,从那时起,操场、食堂、教学楼、医务室……到处留下王亮急匆匆奔跑着上学、打饭、照顾父亲的身影,老师和同学们开始称她为“奔跑女孩”。
“什么时候在校园看到王亮,她都在奔跑”,红旗中学教师唐辉说:“备战高考、照顾父亲、自理生活,王亮的时间非常紧张!”
齐耳短发,紧咬嘴唇,不是焦虑地绞着手指,就是反复撩起额前刘海——16岁的王亮站在我们眼前,显得心事重重。她急促地说:“现在是下午两点,我马上要去上课;下午放学到晚自习之间,约有半小时时间,我要赶紧去食堂给爸爸打饭;排队时间太长,把饭送回来就要赶去教室;晚自习结束大概是十点钟,我才能赶回来给爸爸喂饭。”说话间,王亮熟练地将一张小方桌拉到父亲床头,把打火机、烟灰缸、水杯、电视遥控器一字排开,插上电视电源线,返身拿过书本跟我们打过招呼后,带上门:“爸爸,我走了喔!”
“慢点!”王亮的父亲王任明应到。外人看来很随意的一声招呼,在王亮父女心中却弥足珍贵。
“哪怕爸爸瘫在床上不能扭头看我一眼,听到他的回应,我就觉得有依靠。”女儿说。
“我拖累了女儿,但每每想一死了之时,记起女儿临出门时的一声招呼,我又觉出活着的意义。”父亲说。
王亮和父亲都不能再失去亲人了:王亮未出生时,哥哥溺水身亡;4岁时,父亲摔伤导致高位截瘫,十指颤抖,只有左手拇指和食指能够使劲;4岁半时母亲离家出走,姐姐走失;7岁时,照顾她生活的爷爷去世……亲戚接济、银行贷款以及父亲每月不足200元的低保金是维持王亮和父亲的“生命线”。
“4岁多的时候,她给我送饭,摔倒过不知道多少次,碗摔破了就要挨骂,后来买了个铁饭盒给她,饭热的拿不住,她只好抱在怀里;冬天天黑得早,她送饭到半路害怕不敢动,只好坐在田埂上哭喊着叫‘爸、妈’,周围邻居听到才把她领回家;7岁,学做饭烫了手或是糊了菜,她都急得哭,我也看得抹泪……”女儿的辛苦,只有父亲王任明看在眼里,但他却像被焊死在床上般,干着急,没奈何。
慢慢地,王亮学会扛起了一个家,“早晨6点多,她困得眼睛还没完全睁开,就开始给我擦脸,淘米做饭。7点刚过,喂我吃过两口饭就往学校跑。中午跑回家来蒸点剩饭,没时间做菜,就吃点辣椒酱和咸菜。”王亮的父亲说,他最感温情的画面,是王亮做完家务,帮他擦洗完毕后,依偎在他身边读写。
坚持奔跑,让父亲有机会活得更好
读初中时,王亮到了离家十几里山路的镇中学,王亮奔跑回家的路更长,她奔跑的人生,也更加艰辛。每当听到同学们谈起父母时,她便默默走开。为了节约车费,王亮几乎每周放学都会小跑回家。雨水从鞋上的破洞灌入,她也从不跟父亲提买鞋的要求。从镇里回来时,王亮总会精打细算地给父亲买几包饼干,两瓶5毛钱的桔子水回家,她给桔子水瓶盖上扎了眼,这样,父亲喝水就不会呛着。“买不起桔子水的时候,她会晾好白开水灌进去,也好喝。”王亮的父亲说。
“亮亮不让我当人面提起”,王亮的父亲趁女儿去上课,跟我们聊起来:“读初中的时候,她会坐在我床脚叹气,特别是旧电视坏了那阵子,说:‘爸爸呀,你看咱们这个家,啥也没有,连个电视都看不成。我去镇上看了,最便宜的电视只要250块钱,咱们买一台吧。’”这是王亮唯一一次跟父亲要钱买东西。“亮亮的衣服都是人家送的,不管新旧,她都爱穿。”王亮的父亲说:“前两天有人送给她一双绒拖鞋,她抱着笑惨了,这下写作业就不冻脚啦!”
晚上十点,晚自习结束,我们跟着王亮从教室一路小跑回家,看她上气不接下气地拧开煤气炉,烧上半锅开水,将邻居送的馄饨倒进锅中搅动几下,拿出碗调好汤料,将两碗馄饨端到父亲床边的小方桌上,顺手将一条毛巾铺在父亲胸前。“今天下午下课晚了,食堂排队的人特别多,没打上饭”,王亮说,为了节约时间,她给父亲喂一口饭,趁着父亲咀嚼的间隙,赶紧自己扒拉几口。不忍心耽误女儿时间,父亲吃两口就摇摇头表示不吃了。“吃这么少怎么行?”王亮轻声细语地劝说。
王亮回避着“照顾父亲”的说法,她说:“爸爸给我生命,我们就要坚持生活在一起,我最大的愿望是能考上大学,挣多点钱,让爸爸过得更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