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女孩”唤醒我们日渐沉睡的孝心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qiuli86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亮亮,赶快跑,给你爸爸送去!”1999年冬天,4岁的王亮第一次接过爷爷递来的饭碗,第一反应就是“奔跑”,跑回家的速度够快,高位截瘫的父亲才不会挨饿,才不会吃到冷饭。
  如今,这样的奔跑王亮已经持续了12年。她带父上学的经历,再次引发了网民关于“孝心”的讨论,她的行为,也让很多成年人反思:“我们的孝心是否褪色?”
  学会奔跑,让重病的父亲活下来
  2011年9月,王亮带着高位截瘫的父亲走进重庆梁平县红旗中学校园,开始高中生活。学校将她和父亲免费安排到校园内的“陪读楼”生活,从那时起,操场、食堂、教学楼、医务室……到处留下王亮急匆匆奔跑着上学、打饭、照顾父亲的身影,老师和同学们开始称她为“奔跑女孩”。
  “什么时候在校园看到王亮,她都在奔跑”,红旗中学教师唐辉说:“备战高考、照顾父亲、自理生活,王亮的时间非常紧张!”
  齐耳短发,紧咬嘴唇,不是焦虑地绞着手指,就是反复撩起额前刘海——16岁的王亮站在我们眼前,显得心事重重。她急促地说:“现在是下午两点,我马上要去上课;下午放学到晚自习之间,约有半小时时间,我要赶紧去食堂给爸爸打饭;排队时间太长,把饭送回来就要赶去教室;晚自习结束大概是十点钟,我才能赶回来给爸爸喂饭。”说话间,王亮熟练地将一张小方桌拉到父亲床头,把打火机、烟灰缸、水杯、电视遥控器一字排开,插上电视电源线,返身拿过书本跟我们打过招呼后,带上门:“爸爸,我走了喔!”
  “慢点!”王亮的父亲王任明应到。外人看来很随意的一声招呼,在王亮父女心中却弥足珍贵。
  “哪怕爸爸瘫在床上不能扭头看我一眼,听到他的回应,我就觉得有依靠。”女儿说。
  “我拖累了女儿,但每每想一死了之时,记起女儿临出门时的一声招呼,我又觉出活着的意义。”父亲说。
  王亮和父亲都不能再失去亲人了:王亮未出生时,哥哥溺水身亡;4岁时,父亲摔伤导致高位截瘫,十指颤抖,只有左手拇指和食指能够使劲;4岁半时母亲离家出走,姐姐走失;7岁时,照顾她生活的爷爷去世……亲戚接济、银行贷款以及父亲每月不足200元的低保金是维持王亮和父亲的“生命线”。
  “4岁多的时候,她给我送饭,摔倒过不知道多少次,碗摔破了就要挨骂,后来买了个铁饭盒给她,饭热的拿不住,她只好抱在怀里;冬天天黑得早,她送饭到半路害怕不敢动,只好坐在田埂上哭喊着叫‘爸、妈’,周围邻居听到才把她领回家;7岁,学做饭烫了手或是糊了菜,她都急得哭,我也看得抹泪……”女儿的辛苦,只有父亲王任明看在眼里,但他却像被焊死在床上般,干着急,没奈何。
  慢慢地,王亮学会扛起了一个家,“早晨6点多,她困得眼睛还没完全睁开,就开始给我擦脸,淘米做饭。7点刚过,喂我吃过两口饭就往学校跑。中午跑回家来蒸点剩饭,没时间做菜,就吃点辣椒酱和咸菜。”王亮的父亲说,他最感温情的画面,是王亮做完家务,帮他擦洗完毕后,依偎在他身边读写。
  坚持奔跑,让父亲有机会活得更好
  读初中时,王亮到了离家十几里山路的镇中学,王亮奔跑回家的路更长,她奔跑的人生,也更加艰辛。每当听到同学们谈起父母时,她便默默走开。为了节约车费,王亮几乎每周放学都会小跑回家。雨水从鞋上的破洞灌入,她也从不跟父亲提买鞋的要求。从镇里回来时,王亮总会精打细算地给父亲买几包饼干,两瓶5毛钱的桔子水回家,她给桔子水瓶盖上扎了眼,这样,父亲喝水就不会呛着。“买不起桔子水的时候,她会晾好白开水灌进去,也好喝。”王亮的父亲说。
  “亮亮不让我当人面提起”,王亮的父亲趁女儿去上课,跟我们聊起来:“读初中的时候,她会坐在我床脚叹气,特别是旧电视坏了那阵子,说:‘爸爸呀,你看咱们这个家,啥也没有,连个电视都看不成。我去镇上看了,最便宜的电视只要250块钱,咱们买一台吧。’”这是王亮唯一一次跟父亲要钱买东西。“亮亮的衣服都是人家送的,不管新旧,她都爱穿。”王亮的父亲说:“前两天有人送给她一双绒拖鞋,她抱着笑惨了,这下写作业就不冻脚啦!”
  晚上十点,晚自习结束,我们跟着王亮从教室一路小跑回家,看她上气不接下气地拧开煤气炉,烧上半锅开水,将邻居送的馄饨倒进锅中搅动几下,拿出碗调好汤料,将两碗馄饨端到父亲床边的小方桌上,顺手将一条毛巾铺在父亲胸前。“今天下午下课晚了,食堂排队的人特别多,没打上饭”,王亮说,为了节约时间,她给父亲喂一口饭,趁着父亲咀嚼的间隙,赶紧自己扒拉几口。不忍心耽误女儿时间,父亲吃两口就摇摇头表示不吃了。“吃这么少怎么行?”王亮轻声细语地劝说。
  王亮回避着“照顾父亲”的说法,她说:“爸爸给我生命,我们就要坚持生活在一起,我最大的愿望是能考上大学,挣多点钱,让爸爸过得更好点。”
其他文献
“6点起床、7点吃好早饭、8点看报纸、9  点看电视、10点听钟摆、11点听钟摆、12点听钟摆、1点听钟摆、2点听钟摆、4点听送 牛奶的车声、5点听扫地阿姨的声音……”这是一位单身老人形容的单身生活,“家是无声的世界,只有钟的滴答声和电视机传出的嘈杂声音。”他也道出了众多单身老人的生活状态——孤单、空虚、寂寞。  在传统观念里,单身老人应该“独善其身”,自己或者跟亲生的子女住在一起,不应该再有什么
期刊
2012年6月3日,江阴苏南国际码头。一声绵长的汽笛在空中回荡,承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缓缓驶离码头。“试验将面临最大设计水深,挑战与困难都很大,因为这是我国首次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但是我们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说。有人说,他的人生高度,几乎可以用中国深海潜水器的下潜深度来衡量。  “潜水”半世纪“他这个  人,没有其他的爱好,只喜欢自己的专业。
期刊
每到逢年过节,给父母送什么礼愁坏了许多子女。然而,2012年,这一难题似乎有了不同的答案。一整年的时间,不少人都曾听到这则广告:“妈妈的回忆录写成的那天,她激动地哭了。已经多少年,她没有在我面前掉过眼泪。我总以为,让她吃好喝好,住上大房子,有钱四处旅游,就是她最大的快乐。但那天我发现,回忆才是她所有快乐的源泉。了解你的家人,给他们最想要的。”  这是一家撰写回忆录的公司所做的广告,“写回忆录”这一
期刊
“千万不要以为八十岁的老太太不会幻想,到了我们这个年岁这何尝不是支撑我们的力量。如果膝下有子,明天他会不会说:妈,和我一起住吧,不要去那种地方。”  我是一位老人,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今年我已过了八十,因为明天我就会住进养老院。  大家千万不要误解,住进养老院完全是我自己的选择,趁着自己身体还算健朗,头脑还不算糊涂,早些打算,选择的范围也可以宽泛一些。  不过终究有些舍不得,舍不得住了大半辈子的屋
期刊
人老了死都不怕,还害怕什么?真的是这样的吗?不要相信家中老人善意的谎言。只有真正懂得老年人心理的人才会透析老人的话中话。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物质生活保障比较充足,但心理问题的出现呈上升趋势。很多老年人一生辛劳,年轻时忙工作,中年时忙家庭,好不容易退休了,还要为了让孩子、孙子过上更好的生活操心、奉献“余热”。甚至有人调侃地说,老人活着10%为自己,20%为子女,70%为孙子。但是如果只懂奉
期刊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近期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老年人居住养老机构的意愿逐步下降,城镇老年人愿意住养老机构的比例10年间从18.6%降到11.3%,农村老年人则从14.4%下降到12.5%。可见,养老机构并非是多数老年人养老的选择,老人同样期待着与家人一起享受夕阳的时光,期待着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期待着社会的关怀和关注。  以下这些老人的做法值得我们品味和深思。他们的
期刊
1946年11月4日出生的张德江,在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中算是年轻的。在他的简历中,明明白白写着“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公社太平大队知青”,他也是一名插队知青。  “插队知青”的全称是“上山下乡插队知识青年”。因为“停课闹革命”而被耽误了正常学习进程的1966年的高中和初中毕业生、在校生,又被习惯称为“老三届”。“老三届”中资格最老的,当然是1966年没有机会入读大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习称“老高三”。张德
期刊
1969年初,毕业于北京35中的王岐山,随两万多名北京知青来到陕西,在延安冯庄公社插队落户。王岐山在延安插队落户的这段经历,留下的资料甚少。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吃。王岐山多年后回忆,当时他选择了延安圣地,没有去黑龙江,“后来跟黑龙江的同学见面后我都想哭,他们干活累了至少还吃得饱啊,我这是累了还吃不饱,知道饿是什么滋味了。”  在2009年2月22日举行的“北京知青赴延安县冯庄公社40周年联谊会”上
期刊
生活中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有简单,有繁复;有低调,有张扬;有荤,也有素。如今,疲惫不堪的都市人越来越意识到,也许,朴实无华的“素生活”才是抵御浮躁的一剂良药。  “素食”能长寿  清代文人朱锡绶说:“素食则气不浊”,可如今“气浊”的人却不少。越来越多的人经常在暴饮暴食、大鱼大肉下生活,肉吃得多,酒喝得也不少,而且往往追求重口味,油、盐放少了,觉得不香;辣椒、花椒放少了,觉得不过瘾,结果每个月总有那
期刊
来自美国的贝天牧(Tim Baker)夫妇,20年间在中国救治、收养孤残儿童超过3000名。贝天牧夫妇的故事被很多网友在论坛和微博中分享、热传,网友将贝天牧誉为“洋雷锋”“当代白求恩”。  爱心,聚成“牧羊地儿童村”  位于京津之间的天津武清区有一片牧羊地,贝天牧夫妇在这里为孤残儿童建立了一个家,取名为“牧羊地儿童村”。这个儿童村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孤残扶助机构,先后收养3000多名孤残儿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