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到底该教什么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in5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今日,信息技术新课程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开设。率先开展高中新课改实验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个实验区已有一轮完整的教学实践。应该说,现在已经到了我们对信息技术课进行深入反思的最佳时期。特别是在“纲要”、“课标”修订之声不绝于耳的今天,所有深刻甚至尖锐的反思都是有价值的。
  由计算机课到信息技术课,并不是简单的名称变换。与计算机课相比,信息技术课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评价与课程资源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笔者认为,在上述诸方面的变化中,课程内容的变化才是最实在的变化,也是最容易观察到的变化。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再美好的课程目标,若没有内容体系的依托,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但是,在新课程实施的几年间,课程内容却一直困扰着教学实践,在内容取向上也出现了不同的思路演变。
  
   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
  
  “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这一命题是很多一线教师、校长或教育行政人员,甚至一些研究人员头脑中的观念,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原来的计算机课,它们在课程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从计算课到信息技术课,课程内容的演变主要有以下三类情况:第一类是一直延续、没有变化的课程内容,如程序设计、文字处理、数据库、多媒体、网络等,这些无疑属于计算机技术的范畴。第二类是新增加的,但仍属于计算机技术的内容,包括人工智能等。第三类是新增加且不属于计算机技术的内容,典型的就是关于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虽然看上去,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比计算机课程要宽泛得多,但是仔细分析却变化不大。上述前两类内容都属于计算机技术自身发展带来的变化,至于第三类关于信息的概念、特征,既不是计算机技术的范畴,也不是信息技术的范畴,而应该是信息科学,或是信息哲学的内容。
  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经验,还是学科自身的范畴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实在不是一回事。“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这一命题虽然在实践中大有市场却不能成立。于是,有人开始尝试以信息技术的学科范畴构筑课程的内容体系。
  
  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
  
  由于“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的命题既不符合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学科背景关系,也不符合人们日常的经验及课程变迁的诉求,所以“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自然成为一种顺理成章的解释。这里的“>”是笔者借用的一种通俗的符号化表述,并非数学中的“大于”概念,而是指逻辑上信息技术的范畴包含计算机这样一种关系。这里有两种思路,即分别将课程内容扩展为狭义信息技术与广义信息技术。
  第一种思路是将课程内容建构在狭义信息技术范畴上。信息技术的狭义定义一般表述为“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显示信息等的相关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等”。
  以狭义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内容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已经施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部分)中明确提及:“信息技术的部分相关内容安排在‘通用技术’科目中,如在其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中设置有‘控制与设计’主题,在选修部分设置有‘电子控制技术’和‘简易机器人制作’两个模块”,“针对确能代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但对条件要求较高,不宜在国家课程中硬性规定的内容,允许自行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
  但是,狭义信息技术中除去计算机技术以外的其他技术都明显具有“技术课程”特色,加之对设备的要求较高,故其中的几个模块被独立设置在了“通用技术”部分。新课程的重要改革方向之一就是解决基础教育与学科取向矛盾这一突出问题,而狭义信息技术中的其他技术给人感觉更适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内容而非基础教育中的内容。
  第二种思路是将课程内容建构在广义信息技术的范畴上。信息技术的广义定义一般表述为“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基于广义信息技术定义,有人将课程内容扩大到“硬技术 软技术”(或称“物化形态技术 智能形态技术”)的范畴。硬技术就是指狭义的信息技术,软技术则以软工具为代表。将软工具引入课程内容体系是这一思路的主要体现。
  笔者认为,首先,从技术观来看,由于广义信息技术的范畴几乎无所不包,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课程内容必将严重泛化,其结果只能是迷失自我。如果按照广义信息技术的界定:“……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那么我们只需问一问“什么不是信息技术”,恐怕就难以回答了。在自身概念的边界尚不清晰的情况下将软技术引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中是危险的。
  其次,从广义信息技术的特性来看,诸如左手栏、提示语、表格、维恩图、T型图等,更多地应该定位为促进思维的工具而非信息技术工具。这里所谓对信息的处理实际上针对了思维,涉及概念、推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的主体是大脑,对象是信息,虽然二者联系密切但毕竟不同。将思维的工具与方法、策略移植到信息技术中会引起混乱,对于思维过程的关注也不等同于对信息的认识。
  再次,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在学生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如果提供较复杂的软工具或过多地提供软工具时,反而会干扰学生信息加工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信息加工的深度。
  从实践角度来看,软工具进入课程将导致诸多问题难以解决。例如,以软工具为核心架构的课程内容不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信息技术课将变成“信息处理方法与策略”课,势必造成课程内容的“中空”。再如,以软工具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难以进行评价,是看学生掌握软工具数量的多少,还是通过软工具分析、处理信息的效果?这个效果又如何评判?
  引入促进思维的技术应该是所有学科共同的任务,而绝非信息技术课独自为之。从国外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软工具就是被整合进了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作为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单独出现。我认为这样处理是较为合适的。
  
  可取的解决之道——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二维路线图”
  
  我们似乎陷入了矛盾:信息技术课到底该教什么呢?首先,就现状而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原来的计算机课程没有本质差别,这里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历史原因包括信息技术课程脱胎于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的主要标志已被人们所接纳;现实原因包括计算机设备的普及使得信息技术课程讲授计算机技术内容最具可操作性。
  但是,这种现状并不意味着合理,更不意味着未来的课程内容将依然延续这一不合逻辑的等式。在笔者看来,在未来若干年内,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将沿着“二维路线图”向前演进与发展。第一个维度是纵向维度,即继续追踪作为信息技术核心的计算机技术的演进,课程内容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将更为纵深,及时将大众化的计算机技术反映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同时深入挖掘计算机技术的思想和内涵。第二个维度是横向维度,即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将课程内容向真正意义的信息技术扩展,包括狭义信息技术与部分具体可行的广义信息技术。笔者这里将广义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内容,并不在于要给出多少具体的软工具,而在于给出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拓展的可能空间,希望在人们的意识中摆脱信息技术课等同于计算机课的传统观念束缚。课程内容在此二维方向发展的最终契合点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由“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统领教学内容,即最终落脚到信息处理的流程上,指向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艺主编.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武健.心中的信息技术课[J].信息技术教育,2007(6).
  [4]武健.信息技术中的“软”工具——左手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3).
  [5]姜璐.从系统科学看信息科学研究[A].信息科学交叉研究[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6]刘儒德、陈琦.多媒体环境下元认知过程的研究[J].心理学动态,2000(4).
其他文献
宜兴紫砂,是造物艺术圈文化共享的一大成果。关于宜兴紫砂的研究,长期存在一种倾向,即把紫砂当作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主要有以下两种做法:一是过于强调文人艺术家的参与和文化提升,一是把紫砂工艺视作特有的技能,将紫砂做时空隔离,这些研究很明显有着某种局限性。忽视了紫砂器物是民间工艺文化在长期内外互动中形成的复合体这一事实,切断了紫砂器物中实际存在的工艺交流,遮蔽了民间造物艺术的复杂机制和内涵。  人类制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现阶段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为整合而整合的现象比比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把“整合”看做一种“时尚”,根本不了解其实质内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首先应该考虑学科的本位目标,考虑整合的实效性。《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品德课程整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中,许多史地方面的内容成了学生的“体验难点”。我以苏教版六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幸观摩了湖北省2009年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及说课竞赛。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记下的是一些值得玩味的细节。    细节一:一般说课的选手说课前,评委会先对观摩的教师做一个说明:下面请某号选手说课。我见到一位女选手,评委尚未进行推介,她已经急不可耐地上台。教育是慢的艺术,显然她缺乏的是一份“气定神闲”。说课时,她面无表情地拿着说课稿,平铺直叙地念着。让我更感到诧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不仅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若不改变管理理念,则有碍于知识的管理和传承,有碍于生成共建共享的文化氛围。Web2.0技术的发展和新型管理理念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为提升学校管理效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更新理念 搭建新型管理框架    信息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要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就需要充分尊重教师个人的创
DIY,够“给力”  打开这款APP,你会看到整个界面以绿色与白色为主,小清新风格有木有?接下来你还会看到它分为三个部分—“开始印”、“设计师商店”和“我的作品”,布局一目了然。当你点开“开始印”,就开启了你的DIY之旅。首先需要你选择要DIY的物品类型的模板,比如手机平板壳套、马克杯和木质挂钟,机型模板主要有iPhone4/4s、iPhone5/5s、iPhone6/6 plus、iPad mi
专家讲评    为切实提高教师的辅导水平,提高参赛作品质量,我刊会陆续邀请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专家评委详解评审标准、评析优秀作品的创作特色,帮助教师们深入了解活动主题,掌握辅导方法。本期,我们邀请到资深专家评委、特级教师、原北京市电化教育馆馆长潘克明。潘馆长认为,要使学生创作出实践性与创新性、教育性与鉴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辅导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把握导向性,突出作品的教育
【摘要】OBE(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自从引入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来,逐渐被我国高校接受并参加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来。在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贯彻OBE理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产出和质量持续改进为标准的质量提升范式,质量评价也逐渐进入标准化建设阶段。构建全过程,全流程评价机制,并结合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方式,建立“人人都能成功”的评价体系,是今后大学英语教育与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OBE理
有没有想过浏览器能同时打开多少个窗口?我没做过这种无聊的实验。但一个老外做了。他的结论是266个,这个时候浏览器吃掉了大概1GB的内存。他那台电脑的CPU是AMD双核3800+,1GB内存,WinXP系统。这位仁兄当时的屏幕截图地址:http://static.panoramio.com/photos/Original/3134256JPg。  不过,他测试的是Firefox浏览器,如果你有兴趣,
【摘 要】当下历史教学的功利性,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悖离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本源。本文从历史的生动性、真实性、思辨性、人文性等方面阐述对于中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学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18-0008-03  【作者简介】李广耀,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江苏太
【摘 要】某种意义上,语文课堂教学呼应着新课标、新方向。在价值导向上,突出立德树人,指向核心素养;在学习能力上,强调培养人的读写素养、独立思考品质与探究创新能力;在教学组织上,倡导师生共同设计,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学习评价上,树立全评价意识,让评价主体多元化,让评价过程全程化;在学科素养上,突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表达得体、逻辑推断、阅读思辨等关键能力。群文教学如何构建?学习“议题”怎样产生?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