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批注式阅读是解决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更是培养学风、养成思维习惯的问题。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必须要完成“课标”规定的推存篇目140万字。所幸看到的不仅仅是课标的精神,专家的观点,这无声的指挥棒(试卷)更是跟上了步伐,一张张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的语文试卷出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吃老本似的教语文了,学生也不能单靠读读背背那薄得可怜的教科书来获取高分了。摆在面前的事实是教师的照本宣科已遭淘汰,必须博览群书,使得自己成为丰厚的教学资源;学生死记硬背也行不通了,必须要有积累不断丰实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
于是作为小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茶余饭后常常听到教师埋怨:“教育部要求科科开齐,课课上足,而一周只有六节的语文课,能完成课内的阅读量就很好了,我如何能完成课外的140万字的阅读量呢?”是的,单靠一周六课时完成这样的阅读量是不可能的,但是当你读到刘宪华《主题阅读——三人行》、听到王红影主持的“主题诗会”时,你会因为学生的表现而震憾,会对今后的教学有所触动,会明白什么叫积累,什么叫方法,什么叫习惯,什么叫磨刀不负砍柴工。教师必须把“教材仅仅是个例子”的理念践行到底。它将是引导孩子完成阅读量的前提,是实现语文学科从知识教学走向能力教学、进而走向素养教学的必经之路。而批注式阅读是解决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更是培养学风、养成思维习惯的问题。批注式阅读教学是实实在在地让孩子们学会“渔”,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批注式阅读与阅读效率之间的关系:
动笔读书,迁徙知识,巩固内化
批注式阅读:就是动手“画、注、批”,不仅是要用眼睛读书,还在用心、用脑、用手一起读书。胡适先生说:“读书不但要眼到、口到、心到,最重要的是手到。”徐特立老先生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在现实的教学中,根据课标的精神,我重视引导孩子通过圈点批注,自学字词,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交流,开展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将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融于其中。慢慢地,孩子们养成了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孩子们也因为学会了这本领与习惯,在课堂轻松驾驭,课堂上孩子们智慧火花的碰撞让我上完一节课心情是轻松而愉悦的。现仅举一例与大家共同分享。
在《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课堂上:
教师:为什么徐霞客能成为一个“奇人”?请同学们认真地阅读文章,记得一边读书,一邊做记号,一边思考,并记录下你思考的痕迹。
班上的“快嘴”雅芸同学便以她那特有的优美姿态站起来回答:我觉得徐霞客白天攀险峰,涉危涧,终于到了晚上了,可他还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真是名副其实的奇人呀!(刻意把“终于”拉长音重点读)
雅芸一坐下来,“挑刺大王”曹天宝立马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雅芸同学的话说得不妥。”
教师:有什么不妥?请说。
曹天宝:徐霞客他卓尔不群, 当时读书人抱着“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他却另辟蹊径,考察大地。他乐此不彼,怎么能用上“终于”这个词呢?用上“终于”这个词就削弱了徐霞客锲而不舍的精神了。
班上的同学都点头表示同意曹天宝的看法,认为曹天宝反驳得有理。
雅芸:老师,我觉得我没说错,我用上“终于”这个词,是因为我认为徐霞客他白天攀险峰,涉危涧,这已经很累了,我的感受是盼望天快黑了,好让徐霞客休息,可是徐霞客他不但没有,反而仍然记录当日见闻,多么坚韧而有毅力的人呀。可这一切在我的感觉都是那么累的。我用上“终于”这个词是从我的角度想的。
雅芸同学的发言,有的同学点头同意,但还有同学要反驳,这时,班上的“智慧大王”张森鑫站起来了:老师,我觉得他们俩的观点都对,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上一个单元我们刚学完“角度”,明白对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的结果是不一样的。雅芸和曹天宝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已。
刚才那跃跃欲试的“五指山”此时都放下了,我知道那是因为他们懂得聆听,在聆听中明辨是非了。彼时彼刻,我的心激动不已,相信我平时作批注的苦功下到位了,孩子们学到了。我陶醉于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陶醉于他们已学会“批注式”的阅读方法并能学以致用;陶醉于他们懂得聆听,学会运用缜密、连贯、辩证、系统思维的思维方式;我更陶醉于他们把 “角度”主题单元所学的知识已转化为智慧了……总之,我的内心深处有难以言尽的喜悦之感。学生也乐,他们乐有那么多发言的机会,乐有那么多展现自我的机会,有那么多得到教师肯定的机会……
课就在教师的引导中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前进着,一切的一切都是顺学而教,浑然天成。徐霞客在阅读着大地,同学们在“阅读”着徐霞客,而教师则在“阅读”着学生。真知灼见层出不穷,故而皆大欢喜,其乐融融。教完或学完一节课,心情愉悦地走出教室,因为语文的实践性从中得到体现,学生的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意识已形成了,拥有这样的能力与本事,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怕跟不上吗?你还用担心区区六课时的语文课不够用吗?你会深信课改大家陈琴老师只用一个月的时间,便完成现行语文教材的教学任务是不假的。
动笔读书,迁徒方法,提炼能力
“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符号和文字的方式,在文中及空白处进行标记和书写,用来帮助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式。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课堂举一、课外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例如笔者在执教《学弈》这篇文言文时,小学生对古文是比较生分的,尽管这已不是第一篇。我上课伊始,让孩子们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孩子们在自己的记忆下及我的引导补充下,归纳出了学古文的金钥匙:
一读再读音准字顺,
对照译文字斟句酌。
再现情境反复研读,
熟读成诵其义自现。
我把这金钥匙通过PPT展示出来,让孩子们大声地朗读。接着把学习的权利放给孩子们自主学习。十分钟过去了,我不必烦琐地解释,频繁地提问,依据这把“金钥匙”四两拨千金似的点拨孩 子,孩子们就已读懂了这经典佳作。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我还有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完成课外拓展文言文《伯牙绝弦》这千古绝唱。相对于白话文,他们更衷爱于文言文,因为他们觉得古文言简意赅、语言凝炼,富有韵味,读之朗朗上口,诵之回味无穷。当然,能让孩子们达到这样的境界确实非一日之功。我庆幸于我在四年级执教《欲速则不达》(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时,就已精心、巧妙地把这方法与乐趣传输给他们,并践行于课内外的文言文当中,解开文言文难的心结了。批注式阅读指导到位,恰恰能让孩子的这种心理得到满足,每节课不同层次地自主地充当着这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何乐而不为呢?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批注式阅读,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之秘妙!这样的教学我感到快乐和轻松!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必须要完成“课标”规定的推存篇目140万字。所幸看到的不仅仅是课标的精神,专家的观点,这无声的指挥棒(试卷)更是跟上了步伐,一张张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的语文试卷出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吃老本似的教语文了,学生也不能单靠读读背背那薄得可怜的教科书来获取高分了。摆在面前的事实是教师的照本宣科已遭淘汰,必须博览群书,使得自己成为丰厚的教学资源;学生死记硬背也行不通了,必须要有积累不断丰实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
于是作为小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茶余饭后常常听到教师埋怨:“教育部要求科科开齐,课课上足,而一周只有六节的语文课,能完成课内的阅读量就很好了,我如何能完成课外的140万字的阅读量呢?”是的,单靠一周六课时完成这样的阅读量是不可能的,但是当你读到刘宪华《主题阅读——三人行》、听到王红影主持的“主题诗会”时,你会因为学生的表现而震憾,会对今后的教学有所触动,会明白什么叫积累,什么叫方法,什么叫习惯,什么叫磨刀不负砍柴工。教师必须把“教材仅仅是个例子”的理念践行到底。它将是引导孩子完成阅读量的前提,是实现语文学科从知识教学走向能力教学、进而走向素养教学的必经之路。而批注式阅读是解决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更是培养学风、养成思维习惯的问题。批注式阅读教学是实实在在地让孩子们学会“渔”,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批注式阅读与阅读效率之间的关系:
动笔读书,迁徙知识,巩固内化
批注式阅读:就是动手“画、注、批”,不仅是要用眼睛读书,还在用心、用脑、用手一起读书。胡适先生说:“读书不但要眼到、口到、心到,最重要的是手到。”徐特立老先生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在现实的教学中,根据课标的精神,我重视引导孩子通过圈点批注,自学字词,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交流,开展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将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融于其中。慢慢地,孩子们养成了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孩子们也因为学会了这本领与习惯,在课堂轻松驾驭,课堂上孩子们智慧火花的碰撞让我上完一节课心情是轻松而愉悦的。现仅举一例与大家共同分享。
在《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课堂上:
教师:为什么徐霞客能成为一个“奇人”?请同学们认真地阅读文章,记得一边读书,一邊做记号,一边思考,并记录下你思考的痕迹。
班上的“快嘴”雅芸同学便以她那特有的优美姿态站起来回答:我觉得徐霞客白天攀险峰,涉危涧,终于到了晚上了,可他还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真是名副其实的奇人呀!(刻意把“终于”拉长音重点读)
雅芸一坐下来,“挑刺大王”曹天宝立马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雅芸同学的话说得不妥。”
教师:有什么不妥?请说。
曹天宝:徐霞客他卓尔不群, 当时读书人抱着“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他却另辟蹊径,考察大地。他乐此不彼,怎么能用上“终于”这个词呢?用上“终于”这个词就削弱了徐霞客锲而不舍的精神了。
班上的同学都点头表示同意曹天宝的看法,认为曹天宝反驳得有理。
雅芸:老师,我觉得我没说错,我用上“终于”这个词,是因为我认为徐霞客他白天攀险峰,涉危涧,这已经很累了,我的感受是盼望天快黑了,好让徐霞客休息,可是徐霞客他不但没有,反而仍然记录当日见闻,多么坚韧而有毅力的人呀。可这一切在我的感觉都是那么累的。我用上“终于”这个词是从我的角度想的。
雅芸同学的发言,有的同学点头同意,但还有同学要反驳,这时,班上的“智慧大王”张森鑫站起来了:老师,我觉得他们俩的观点都对,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上一个单元我们刚学完“角度”,明白对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的结果是不一样的。雅芸和曹天宝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已。
刚才那跃跃欲试的“五指山”此时都放下了,我知道那是因为他们懂得聆听,在聆听中明辨是非了。彼时彼刻,我的心激动不已,相信我平时作批注的苦功下到位了,孩子们学到了。我陶醉于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陶醉于他们已学会“批注式”的阅读方法并能学以致用;陶醉于他们懂得聆听,学会运用缜密、连贯、辩证、系统思维的思维方式;我更陶醉于他们把 “角度”主题单元所学的知识已转化为智慧了……总之,我的内心深处有难以言尽的喜悦之感。学生也乐,他们乐有那么多发言的机会,乐有那么多展现自我的机会,有那么多得到教师肯定的机会……
课就在教师的引导中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前进着,一切的一切都是顺学而教,浑然天成。徐霞客在阅读着大地,同学们在“阅读”着徐霞客,而教师则在“阅读”着学生。真知灼见层出不穷,故而皆大欢喜,其乐融融。教完或学完一节课,心情愉悦地走出教室,因为语文的实践性从中得到体现,学生的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意识已形成了,拥有这样的能力与本事,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怕跟不上吗?你还用担心区区六课时的语文课不够用吗?你会深信课改大家陈琴老师只用一个月的时间,便完成现行语文教材的教学任务是不假的。
动笔读书,迁徒方法,提炼能力
“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符号和文字的方式,在文中及空白处进行标记和书写,用来帮助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式。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课堂举一、课外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例如笔者在执教《学弈》这篇文言文时,小学生对古文是比较生分的,尽管这已不是第一篇。我上课伊始,让孩子们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孩子们在自己的记忆下及我的引导补充下,归纳出了学古文的金钥匙:
一读再读音准字顺,
对照译文字斟句酌。
再现情境反复研读,
熟读成诵其义自现。
我把这金钥匙通过PPT展示出来,让孩子们大声地朗读。接着把学习的权利放给孩子们自主学习。十分钟过去了,我不必烦琐地解释,频繁地提问,依据这把“金钥匙”四两拨千金似的点拨孩 子,孩子们就已读懂了这经典佳作。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我还有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完成课外拓展文言文《伯牙绝弦》这千古绝唱。相对于白话文,他们更衷爱于文言文,因为他们觉得古文言简意赅、语言凝炼,富有韵味,读之朗朗上口,诵之回味无穷。当然,能让孩子们达到这样的境界确实非一日之功。我庆幸于我在四年级执教《欲速则不达》(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时,就已精心、巧妙地把这方法与乐趣传输给他们,并践行于课内外的文言文当中,解开文言文难的心结了。批注式阅读指导到位,恰恰能让孩子的这种心理得到满足,每节课不同层次地自主地充当着这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何乐而不为呢?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批注式阅读,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之秘妙!这样的教学我感到快乐和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