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美的形上韵味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男性意志是一种追求力量增值,崇尚竞争和战斗的意志。他喜欢在竞争中自我超越,在战斗中战胜自我。敢于直面苦难,在苦难中成就自我。他充满自信,追求自由,蔑视权威,自定规则。男性本是猎手,在战斗中获得了雄狮意志。
  关键词:男性;猎手;力量增值
  中图分类号:J01
  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既有大漠风光、马革裹尸、悲剧英雄,又有江南烟雨、炊烟袅袅、缠绵的情种。前一种对象具有典型的“男性”特征,以其特有的崇高力量震撼我们,后一种对象具有典型的“女性”特征,以其特有的美感魅力吸引我们。审美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我们寻找同性朋友或异性情侣。审美的人,是一种性别特征鲜明的人。然而,反观我们现代人,无论身体还是身体的外围,都变成了一种“混合生物”,失去鲜明的男性或女性特征,越来越趋向于中性。男女两种性别对于力的使用和分配完全不同,甚至在有些时候互相抵触。男性和进攻、破坏、痛苦、骄傲、充盈有关,女性则与退守、修复、安抚、谦卑、欠缺相连。
  从男性的角度来看,个体的完成,必然而且唯一与力量的增长有关。生命体以力量大小为标准,形成强和弱两个类别。强大的生命体,积聚了更多的力量,并且随时会变得更强大,因而赞美力量;弱小的生命体,积聚了少量的力量,在强者面前随时都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就诅咒力量。从女性的角度来观照生命体,力量首先是一种罪恶,因为以力相较,女性处于弱小的力量端,她们常常会感到自己有一个乏力的,易受攻击、伤害和统治的身体。因此,只有彻底的否定男性从力量出发的价值观,才有可能自保和壮大。基于这样一个紧迫的事实,女性哲学否定力量的合法性,承认力量以外的事物(理性、道德、劝善、技术、平均等),并用这些事物反过来控制力量。
  这场关乎力量的战争持续了数千年,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史。从表面看来,男性统治曾经和现在早已确立,男性俨然是文明的主人。可是,从哲学史上看,男性的胜利中暗藏着很多妥协。
  一、 作为猎手的男性
  自然法则赐予女人生育的能力,从而使怀孕、分娩、哺育,成为女人的自然责任。在繁衍后代的整个过程中,女人都不得不小心翼翼,尽职尽责,并且养成细心和耐心的品性。由于完成这项任务不需要过大的力量,甚至常常需要控制力量,以免对娇嫩的孩子造成伤害。于是,女人天然是力量的控制者。她们讲究适度,讲究法则,讲究技巧。
  在女性繁衍后代,从事控制力量活动的同时,男人们正进行着狩猎活动。狩猎作为人类最初的肉食来源之一,作为一项原始人类持续了数万年的基本活动,深深地影响了人自身。并将某些意志传递到了任何一个穿着西装(或中山装)的现代男性身上。狩猎活动中充盈着力量、血腥、渴望、痛苦、快感。在这项活动中,任何与身体无关的感受统统被抛弃了。狩猎活动对于力量的看法和使用,有别于怀孕哺育活动,由此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女性性格的男性意志。
  (一)力量的层级结构
  基于不同力量级的猎物,人类很早就感受到了自然界弱肉强食的法则。参照自身的力量,对弱者的蔑视和随意,对强者的关注和敬畏,成为人区别对待他人、他物的基本准则。“对于最狂野最勇猛的动物,他嫉妒并掠走它们所有的道德:这样他才能变为——人类。这种勇敢最后精细起来,成为宗教,成为精神,这种带有鹰的翅膀和蛇的聪明的人类勇敢……”[1]486猎物是人类的第一个教师,它教会人类勇敢。于是,在人类的食谱中,那些容易得到的食物成为低等的,反之成为高等的。因为人在食用这些高等的食物之时,已经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它里面凝聚的力量的量值。量值越大,凝聚在其中的猎人的力量也就越大。
  于是,自然界的食物链等级,通过捕猎行为转嫁到人身上。人,这种处在食物链顶级地位的掠食者,在他自己的群体里“复制”了食物链——力量的层级结构。力量最强大的人处在金字塔的顶尖,享受耀眼的光芒,享受来自底层所有人的崇拜,他理应骄傲。最弱小的人则处在最底层,他们没有任何骄傲的资本,经常遭受嘲笑。于是,处在较高层级的人形成优雅高贵、沉着勇敢的秉性,而较低层次的人则比较粗俗胆小。这就是贵族和贱民的最早雏形,也就是说,贵族和贱民,形成于他们对猎物中不同力量的层级结构的认可。
  基于对层级力量体系的认可。男性意志者做出两个伟大的判断:
  第一,承认永恒的差别。力量总是有大有小,个体总是不同,因此,正视个体的差别,才是直面人生的真相,而片面强调人人平等,则是对人生真相的遮蔽。其次,对差别的承认是个体意识萌生的基本条件,个体之所以可以从群体中分离出来,是因为“我”有个性,“我”是唯一的,不能容忍集体一味地去个性化。因此,种种否认层级力量体系的学说无疑是消灭“我”,并消灭“我”的唯一性的学说。如果“我”与他人的力量同一,那就意味着“我”可以被替代,“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种担心萦绕在现代人的心头,人们担心“间距的激情”被同一化谋杀。于是,现代人用悲观主义、颓废主义、虚无主义,唱响一曲曲挽歌,而灵堂上躺着的尸体,正是“我”。
  第二,直面伟大的苦难。对于永恒出现的人类苦难,佛教和基督教有不同的解释,或者由于业障,或者出于原罪。总之,是令人羞耻的事情。这种对苦难的颓废认知,显然建立在“众生平等”和“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之上。因为事先规定了力量层级结构的不合法性,要对生命中出现的苦难和不平做出解释,就必须借助另外的逻辑,于是,出现了对苦难莫须有的“彼岸诽谤”——前生或者来世。这种颓废的苦难观,的确可以让人暂时平静,甘受苦难,但一定是被动的。
  然而,如果承认力量的层级结构,则会出现纯然欢快的心理机制。力量在层级机制中向上攀升,力量本身的增强,则给人带来无比的快感,同时,如果力量在攀升的过程中遇到种种苦难,则被当作力发挥作用,实现自我时遭受阻碍所生的正常感受。苦难出现在生命向上攀升的路途中,以短暂的痉挛般的痛苦、悲鸣和怒吼,给努力向上的生命,打上了闪光的印记。增强了继续向上的欲望与快感。尼采说:“什么是伟大?假如一个人在内心没有给自己增添剧痛的力量和意志,他如何能成就伟业呢?人能吃苦,这实在微不足道,连柔弱的妇人乃至奴隶在这方面也有不同凡响的表现。但是,倘若给自己增添剧痛,听见剧痛的呼号却不被剧痛和不安所毁,这样的人才堪称伟大啊!”[2]214   在苦难中成就伟业,活得伟大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戚戚于厄运给他们带来的损失。为了对抗厄运,他们投靠于各种诽谤苦难的学说门下,喝下迷幻剂,或愤怒或癫狂地活着。生活中的苦难,的确可以剥夺我们很多东西,然而,正是这种剥夺,才让我们看清纯粹的人,以及人的力量究竟有多么强大。要看清这些,必须具备男子气概。男性美学认为,“生活如果强盗气十足地对待我们,夺走了我们的荣誉、快乐、亲随、健康以及各种财产,能夺走的都夺走了,那么随后,我们在最初的惊吓之后,可能就会发现,我们比从前更富有了。因为,现在我们才知道什么东西是一个人特有的,是任何强盗都无法夺走的。这样,也许在劫难和慌乱之后,我们会像大地主那样气宇轩昂地出现在世人面前。”[3]572
  (二)力量的增殖
  在与对手交锋时,猎手通过身体对抗,认识对方和自身的身体力量。
  在力的对抗与较量中,弱者被奴役,强者做王侯成为一种公理。成为强者,才有享受快感的权力。我们可以想象,在原始部落中,女人们安详的交流她们的育儿法则时,男人们则热衷于成为强者,这就是女性美学和男性美学的最初范本。
  男性美学家尼采说,“我们得以在生命中保存自己,也就是在权力意志、在求权力之增长的意志中保存自己……任何已经取得的增强和权力扩张,都会开启全新的视角,并且令人去相信新的视角。”[4]135一个猎手可以通过长大而获得力量,也可以通过训练提升力量,还可以通过培养勇气拓展力量。于是,对力量的崇拜和生命体生长的目标契合,从而形成了针对力量的乐观精神。它可以迅速转变成行动,以此构成男人社会和心理的全部。“力求积蓄力量是所有生命现象所特有的,是营养、生命、发育、遗传所特有的,是社会、国家、风俗、权威所特有的。难道我们不该同样也在化学中把这种意志假定为推动原因吗?”[4]986
  男性美学追求力量的增殖。如果一个生命体停止了力量的增殖,那么,它的生命也就结束了,走向生命的反面。任何一种生命力量的增殖,都会引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快乐,而任何一种生命的停滞和倒退,都会引起我们的不快。因此,任何反对生命力增殖,趋于平静,带有停滞色彩的价值标准,都成为男性美学的靶子。尽管力量从最初的肌肉力量,转化成各种文明的形态(比如法律,比如民主),现存的力量游戏,很难和茹毛饮血的肌肉时代相提并论。但是,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随后的美苏争霸,之后的经济竞赛和科技竞赛……都在提醒我们,对力量增殖的原始崇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基因。
  力量增殖对于现代人来说,至少有两个方面积极的意义:
  首先,人可以不断超越自己。超越首先出现在自己身上,前一刻的“我”与现在的“我”,以及下一刻的“我”,处在超越与被超越的关系中。如果按照时序,“旧我”总是被“新我”超越,超越既是力量增殖造成的结果,又会带来新的力量增值。增殖的这部分力量,同时又处在被超越的节点上,从而形成整体向上的力量增殖系统。这种不断向上的增殖系统,使人随时处在上升的快感中,并总是对下一刻的“新我”,充满好奇而喜悦的憧憬。在男性美学看来,人的伟大在于不断地创造“新我”。所以,男性美学家眼中,从来都不存在什么历史发展的终点,也不存在“最高的人”。
  其次,人的发展是第一性的。从最初的肌肉力量增殖可以看出,人本身是“发展”的第一对象。无论社会如何进步,首先必须重视人的力量增殖。我们的创造物的发展——比如经济、精神、科学、制度等等,都是第二性的,它们是以人的力量增殖为模型的,又是为力量增值服务的。认识到这一点,人类才不至于沦为自身创造物的奴隶,人的发展主宰着社会的发展,力量增殖的人才是真正的主人。
  (三) 对于共同体的积极认知
  人是群居动物,总是处在一定的共同体中。但是,对于共同体,却有两种不同的认知。在女性的眼里,共同体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避难所,它必须给人“安全”“舒适”“可靠”的感觉。共同体内部,竞争性越少,分配机制越平均越好。这种共同体,首先要满足人们防御的需要(独自行动会很可能成为别的动物的猎物)。面对苦难,人们能互相帮助,共同承当;面对越轨行为(比如离群),人们能集体惩罚。其次满足人们的被动需求。共同体内部,反对一切主动行为。第三,反对力的过分增殖,他不想受人威胁,也不想威胁别人。
  男性猎手建构共同体中的心理机制,和女性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首先,男性共同体建立的目的,一是强健自己,二是威慑一切敌对势力,它内含着攻击性。这样的共同体,要求成员力量强大,勇气过人,他促动强者的诞生,让强者获得有荣誉和有尊严。
  其次,男性共同体中充满力量的竞争。在追逐猎物时,男人们与其说是和猎物赛跑,不如说是和同伴赛跑。男人在这种特殊的赛跑中,看到一种权力模型:速度最快者并不会受到离群的指控,反而享有责备其他人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权力,他因其力量和牺牲精神而获得至高权力,激发稍逊于他的人超越最强者的强烈欲望。越处在后方的人越觉得羞愧,而受到指控的则是最慢的人(男人们认为他拖了后腿,并且和女性的领地——家园最近,在心理上讥笑“他”和女人一样“恋窝”)。伴随这一模型诞生的,必然是对力量的极度崇拜,不参杂任何其他成分,进而,这一模型也催生了非常简单实用的权力分配机制——最强者最有权力。
  在男性共同体中,个体的位置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在追逐猎物时,前后位置的变换,在与猎物斗争时,猎人位置的变化(比如年迈的猎人渐渐退居二线),在分配猎物时,排名先后的变化,以及对分配者位置的竞争(通常分配者有更大的权力)。这些“位置”都在标示个体力量增殖的情况。优越的位置总是被强壮的身体占有,从而形成所有个体针对优越位置的种种欲望和行动。动态的位置告诉大家,谁都可以至高无上。这造就了男性意志中向往权威、但又蔑视权威的特色,他内心的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我也可以成为上帝”;同时,谁都不会永远至高无上,因为位置的动态性,权威随时会被新的权威替代,养成了男性意志中一种表面的谦和高雅的风度。所以,男性共同体并不培养整齐划一的被规训者,而是造就崇尚力量,血气方刚但又不失优雅的男子汉。   总之,男性意志者对于共同体的认知,建立在攻击体系中的主动出击。在共同体内部,男人们渴望变成强者。个体在主动向更强大的目标进发的过程中,其独特性不会被削平。从而在外围上,使不同的共同体之间,形成了主动的竞争关系。共同体变成一个快乐竞争的场所。男性共同体的竞争关系,让共同体本身具备了一种动态的创造力。我们可以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锅饭时代,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代,共同体性质的转变看清这一点。大锅饭时代形成的温馨共同体,很快造成整个国家生命力萎缩,国民素质下滑,与初衷南辕北辙,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焕发出强烈的生命力,国民创造力提高。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将讲求安全舒适温馨的女性共同体,改造成充满动态竞争的男性猎场。小到个人,大到民族、国家,无疑是靠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生存发展的。
  (四)事业心的形成
  在原始狩猎阶段,女性一般在抚养孩子之余,进行一些采集活动,这是一项对力量要求不大,目标性不强,处处充满小小惊喜的活动。它一般没有跌宕和高潮,也不必与对象有力量上的冲突。这种女性心理活动延续到了今天——超市中女性手中的购物推车,很可能“源自”原始社会采集女性手中的篮子。重要的是,它成为一种普遍心理,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形成一整套女性意志对于事业的看法:随意性、小的力量、小的惊喜,持续的幸福感……
  同时,作为猎手的男性,在狩猎过程中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事业心。首先,目标的确定性,是男性对于事业认知的基点。失去目标,或者随意改变目标,对于猎手来说很不明智。男性对于事业的设想,也因为目标的确定而变得更早,他们善于规划未来,善于在纷繁芜杂中找到自己的“目标”——什么是大事。目标的确定,让男性对于未来的把握,更加可视化,因此,也就容易形成蓝图一类的东西。不同的男人设计百变的蓝图,唯一不变的是他们都在设计蓝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男性的自我实现,不过是一种“重现”,是重现他早先在心中设计好的“蓝图”。
  其次,对于目标的执着,贯穿在男人整个的狩猎过程中。耐心的等候,以及拼命的追赶,搏命的厮杀,都必须具备执着的精神。执着衍生出种种和男人的忍耐有关的心理(比如坚毅),这种忍耐不同于女性基于对力量的控制,它是为了伺机爆发力量。当男性忍耐的尽头不是厮杀,那么,忍耐就变成无意义的囚笼,站在对手缺失的人生荒漠,先前的忍耐反而变成了羞耻。反之,如果因忍耐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出现了强大的对手,那么,男人的忍耐就成了厮杀的一部分,具有了男性气概和男性美。厮杀成功与否都不重要,如期而至的厮杀,正在为忍耐正名——伟大的忍耐是厮杀的准备,除此之外的一切忍耐都是羞耻。
  女性把男人当作手段的忍耐变成目的,并且赋予其神性色彩。男性意志者歌颂忍耐的伟大,赞美他们为实现蓝图所作的牺牲,同时,又反对一切把忍耐作为目的的行为,更反对将这种目的神化的女性意志。
  不同于女性采集时一连串的小小幸福感,男性狩猎时伴随着巨大的狂喜和失落。力量的释放,无论带来哪种结果,都会获得一种快感,因为在等待和埋伏中,力量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因此,男性的平静(甚至是优雅)都是一种释放前的积攒。积攒的时间越长,付出越大,对实现目标的渴望也就越大,而对于肯定性(或否定性)后果的狂喜(或者失落),也就越强烈。战胜猎物所获得的狂喜,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流血和力量释放后的虚脱。但是,这些亏损和胜利本身相较,显得不足挂齿。男性需要对于事业注入更多的牺牲精神。男性的美,在胜利的骄傲中得到敞亮,也在对牺牲的不屑一顾中显得高贵。女性往往为这种男性美唏嘘流泪,而男性却从中获得一种示范性的力量感。
  总之,男女对事业的看法,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都截然不同。哺育后代和战斗,构成人类女性和男性哲学的全部。更直接的说法是:“我希望男女如此:一个善于打仗能干,另一个善于生育……”[5]348
  二、男性的身体意志
  我们无法想象最初之男女,看到彼此身体的凸起和凹陷,内心是怎样不规则运动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双方都欣赏这种美妙的差异,而对熟悉的同类则毫无兴趣。异性恋的最早根据,应该是身体的差异。差异化的身体摩擦交合,本身就是一场被好奇心、征服欲驱使的探险之旅。好奇心、征服欲满足之后,身体被美妙的差异快感深深吸引。同时也让不同个体身体意志间,保存着永恒的差异。
  (一)天生的破坏者和创造者
  男性阴茎第一次进入女性身体时所伴随的处女膜破损,具有极其深刻的含义:男性身体作为凸起、强硬的攻击方,不同于凹陷、柔软的承受方。前者有天然的破坏优势。第一次身体破坏,对于男性来说,是开疆拓土,它展现雄性力量的价值与魅力。由于处女膜的破裂,通常对于享受爱欲的双方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破坏”在男女交合中,就不是一个坏词儿了。它标志着改变,这种改变,对女性既造成了短暂的痛苦,又为她种下了孕育新生的希望。破坏,在肉体的交合中首次被男女双方承认,同革命、战争、旧事物消亡等具有破坏意义的历史事件一样必要。而作为破坏行动的具体实施者——男性,在这种身体的暗示下,形成强烈的男性破坏意志。
  破坏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让男性成为终结者和开垦者:对于前一刻来说,他是终结者;对于下一刻来说,他又是开垦者。进化论的观点是物竞天择,似乎在进化的过程中,优等物种是自然而然地、被动地保存下来的。在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族类,总是主动通过破坏终结旧的平衡,进而开垦出新的平衡,成为权力的拥有者。贵族阶层打破原始氏族公社制度,建立了奴隶制;新兴的地主阶级通过破坏业已腐朽的奴隶制,建立了封建制;近代资产阶级通过破坏封建制,确立自己的主宰地位……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破坏是开垦的前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说“恶”是历史的动力,尼采则认为,有酒神意志的人,以亵渎为尊严,他在“破旧”的过程中“立新”,在毁灭中创造。
  (二)雄狮意志
  拥有男性意志的破坏者们,眼中没有什么权威。一切权威都是暂时的,权威的确立标志着顶峰的出现,而顶峰的出现必然意味着新一轮超越之旅的开始。既然如此,破坏者就应该蔑视权威,具有高傲的品性。正如《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描写的那头雄师一样,有力量,有勇气,蔑视权威。彰显男人自由、骄傲的本性。对权威规定的“你应该”说“不”,向整个世界说“我要”。男人,向来是制定游戏规则的物种,他有权力随时破坏旧的、不合理的游戏规则,建立新的更合理的游戏规则。   雄狮是完美的破坏者,是男性意志最纯粹的体现。然而,很多破坏活动伴随着破坏者迫不得已的情绪,在破坏中也有游移不定的时候,而破坏者本身,在破坏后,往往禁止破坏行动的再现。这种破坏者,明显参杂了一些女性意志——怀疑破坏合法性。破坏的激情由此被阉割了,被动的破坏,总是让这一类破坏者首先背上源于自身的诅咒。我们看看两千多年前,秦朝那群因天雨而造反的农民,破坏之时,他们游移不定,心怀罪恶,无可奈何。怀有雄狮意志的人在进行破坏时,绝没有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他总是充满狂喜、充满蔑视、充满快感,为破坏而骄傲。
  反观我们现代人针对自由所做出的种种斗争,大多属于无可奈何之举,而不是骄傲的主动之为。把合理合法的权力,变成猥琐的阴谋,这是女性哲学的杰作。男性意志说:“我要强大”。女性意志说:“我要控制”。一群主动或者被动的破坏者,在破坏成功后,立即收起男性意志,因为他自己深知破坏性力量的可怕,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出妥协(或者叫及时调整)是不敢正视自己曾经犯下的“破坏罪恶”,而在内心渴望平静,渴望明哲保身,雄狮因此变成了一只温顺的绵羊。这时候女性哲学温暖的怀抱,及时安慰了这种迷茫的心理,并为其准备了一整套树立权威,维持平静,制止破坏的做法。这包括思想上树立永恒权威的骗术,包括对现有权威、曾经的破坏行为淡化血色,对破坏的程度进行美化包装,并且涂上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将其破坏中的激情完全扭曲成无可奈何,或者干脆制造出神性的色彩(中国历史上随处可见的权威者诞生的异兆)。这一连串女性哲学的把戏,把破坏的前提——男性意志主动的自我实现,畸变为一种接受外部指使“你必须”的指令的女性意志。人的破坏和创新,经过这次改装、过滤,由恶变善了,可以安享破坏的成果,而不必承担破坏的责任。“阳谋”变成“阴谋”,主动变为被动,男性破坏者变成女性维护者,这场由破坏开始的进攻行动,迅速转变成反对破坏的防御行为,女性意志开始大展拳脚。
  (三)原始的激情
  我们从这段复杂的历史中看到,男性意志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灵光一现,在更漫长的历史中,男性意志被迫招安。在这个过程中,历史缓慢地前进,看似并无不妥。但是,人类丢失了两样宝贵的东西:自信的激情,破坏的正义性。
  第一种激情——自信。从远古中国和希腊的巨人神话里,我们知道:祖先很早就发现,我们生存的天地如此浩瀚,造化是多么无情。为了克服生存的恐惧,人按照自己的面貌和秉性,创造出诸如盘古和泰坦神这样的巨神。盘古开天辟地时那份彻底的自信,把人自身的伟大等同于天地。盘古是绝对男性意志的象征,他具有极大的身躯、极强的力量、极高的目标、极伟大的牺牲精神、极满的自信。可是,较晚的女娲传说却将人的自信完全碾碎。在这则神话中,人一开始就被低贱化,抽掉了起码的自信心。破坏以及创造的权力在神,人,只是低贱的泥巴。
  盘古为男性,女娲为女性。在以后以男性统治为表象的漫长的奴隶和封建社会里,女娲的形象被不断强化,仁慈的补天行为(女性以修复见长)和至高无上的造人行为,结合成为历代君主的形象暗示,破坏行为完全被女性温柔和宽阔的胸怀淹没了,以至于盘古这位天地一人的远祖,被逐渐冷落。他身上有太强的骄傲和自信,这种骄傲和自信,对于统治者是可怕的灾难。因此,没有什么统治者,敢将人的地位和自信心提升到人应有的程度。贬低和折损人类自信心,成为通例,践踏自然人性成为基本事实。“你这不幸的人呀,你的生命中,这些是太糟糕了:先有动物要吃你,又要——遭人践踏!”[5]406
  第二种激情——破坏。破坏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打破权威。破坏可以是激烈的撕碎,也可是漫长的否定。总之,它让权威随时处在无法固定的边缘。一旦破坏的正义性得到人们的认可,破坏的权威性凌驾于一切权威之上,人们就会对一切既有的权威进行重估,让挑战者和权威平起平坐,自由对话。权威从立法者的高台,被拉到了万众平等的广场,由独白者变成对话者,这是多元化诞生的前提。破坏——建立——自由选择,是男性意志倡导和践行的全部事情。至于在破坏掉权威偶像之后,急于树立另一种权威的做法,则完全是被上一个权威奴化的结果,是一种生命的不自信,认为破坏有罪的做法。比起这些虚无主义者们,显得更加人性,他们虽然也不自信,但并不急着去盲信那个自己建立起来的东西。
  我们把这种向权威挑战的激情,称为最人性的激情——直面未来的不确定,对自己充分肯定。未来越是不确定,这场战争就越有趣。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未来20年世界的模样已经完全确定清晰可见,我们还有什么兴趣去过这20年。男性意志者崇拜偶然,偶然性对纯粹的男人具有无穷的魅力。这种魅力吸引着男人,不断进行开拓未来的活动。在真正的男性意志里,没有所谓的必然,必然是灰色的,让人不快,必然的阴谋是消灭人,至少先消灭人的力量感——如果巨龙必然被打败,那么,雄狮会懒散下来,如果巨龙必然胜利,雄狮一样会懒散下来。人一旦臣服于必然,就会失去主体性。承认偶然,是重拾生命主体性的前提。人一旦失去主体性,外在世界就变得和个体毫无关系,世界对于我们也就毫无意义了。对偶然性的肯定,不光是保持一种面向未来的原始激情,更重要的是肯定人的主体性,肯定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人化,如果人类能做到这一切,人类历史将会得到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德)尼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黄明嘉,娄林.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德)尼采.快乐的知识[M].黄明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德)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下卷) [M].李晶浩,高天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德)尼采.权力意志[M].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7.
  [5](德)尼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黄明嘉,娄林.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段建军(1960—),陕西武功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勉(1983—),陕西勉县人,研究生,西北工业大学附中教师。
  (责任编辑:杨立民)
其他文献
摘要:柏克通过对“崇高”与“美”的论述,指出这两种情感不仅仅是个人心理的直觉体验,同时也是构建道德标准和政治秩序的心理基础。柏克强调,艺术以及文化之功用,在于愉悦人心的同时,更能够以一种有迹可循、稳定持久的方式塑造和规范人的想象和行为,疏导个人的激情和本能,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埃德蒙·柏克;政治秩序;文化传统;崇高;美  中图分类号:D091  在西方美学史上,埃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多有学者怀疑《老子》“绝学无忧”句隶属于第二十章的合理性。其质疑的主要根据,则是基于义理的推断。这种质疑与推断虽再次为西汉竹书《老子》所证伪,然其讹误的根本原因,乃在于相关学者未达第二十章的思想宗旨以及此章与前两章(第十八章、十九章)之间的内容相关性。这表明:“理校”方法的正确运用应以精确理解和整体把握相关文本为前提,否则,此法非但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反而会给问题的解决指引一个错
期刊
摘要:马克思理论——实践相统一的观点,他对叙述中历史意识的强调和对叙述文本的批判性分析都对保罗·利科的叙述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利科在充分吸取马克思相关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将叙述活动视为理论与实践、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中介,将现代人自由、解放的希望寄托在个体自发的叙述活动之中。叙述成为创造并呈现所有存在方式的途径,一种必要的乌托邦。利科把叙述看成了未来唯一的赌注;马克思则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了提出可能性和实
期刊
摘要:作为规范社会经济发展的诚信制度之一,保证制度的建立,在规范社会各类行为的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诚信水平,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方法,由于保证制度在社会各行业中的应用范围、应用方式不一,使保证制度在内容及结构上存在有不同差异,特别是在对组成保证制度的保证期间的理解上,这种差异更为明显,这样的差异性导致相关立法部门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存在诸多漏洞,难以实现保证制度在社会各行业中的作用。本文以保
期刊
摘 要:严复、林纾译著丰富了近代启蒙思潮,他们所传输的近代西方思想文化及文学艺术,构成了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培养基;他们运用文言和桐城派古文义法翻译西方著作,扩大了古文的表现范围,产生了值得珍视的翻译理论,形成了汉语文言形式、西方内容的文章域境,为中国语言的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关键词:严复;林纾;译著;古文;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桐城派的“嫡传”严复和林纾运用古文翻译西书,“输入
期刊
摘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依附和世界体系理论在关于后发国家的发展问题上,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是随着世界的发展与变化,这些理论的解释力却日益式微。比较而言,经济学的一些理论,诸如帕累托最优、资源禀赋等,在面对现实变化时,其解释力依旧十分强大。为什么不同理论解释力的可持续性有如此大的差别?通过分析发现,理论在形成和演绎的过程中,其分析单位与微观基础的匹配度决定了理论的解释力是否能够持续。  关键词:依附
期刊
摘要:近年来出现的网络舆论,给司法机关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能否妥善处理网络舆论,涉及到社会的和谐安定。网络舆论本质上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一种方式,是一项基本的宪法权利。新形势下司法机关要保障民意畅通,也要在回应民意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网络舆论;公民监督权;司法机关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司法网络舆论,指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来对司法机关的各种工作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集合。随
期刊
摘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此类城市发展长期研究、探索的课题。克拉玛依市作为典型的石油城市,依据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并结合本地实际,将生态城市建设作为本市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配合、社会参与”的建设之路,已初见成效并具推广意义。  关键词:生态城市;克拉玛依市;资源型城市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项重
期刊
摘要:城中村的出现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普遍现象,其对加快城市化进程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较大困难和负面影响。陕西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宝鸡的城镇化水平又低于陕西,加快宝鸡的城镇化发展,利用好城中村的改造的现有资源就显得十分迫切。宝鸡市在城中村改造中,探索使用了政府主导、自我改造等模式。研究宝鸡市城中村的改造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城中村的改造应当以村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并合理发挥政
期刊
摘要:近年中国早期禅宗史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要突破这些局限,应重申并深刻领会上个世纪初期学术研究中形成的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具了解之同情”等著名史学命题的方法论意义。同时,充分考虑“禅”这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对它的“真实道”和“方便道”进行区分,求得禅观与史观的统一。  关键词:禅宗史;祖师禅;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949  中唐以前中国禅宗的演变历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