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下午的茶话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ei0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菊喜欢下午耗在藤妹妹的小店里。
  “说说吧,你曾经对哪位帅哥动过心?”藤妹妹的语音自带一分温婉,让菊在她的微微一笑中缴械投降。外面下着细雨,客人们更乐意待在她的店中,懒得出门,也没有人来打扰二人的交谈。
  “茶水再倒一大杯候着!我说了哟!”菊笑着说道。
  他给我的最初印象:我念初二时,下午第一节,他穿着一件绿色军上衣,气喘吁吁地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我很奇怪:怎么他总穿这么一件衣服?问了其他同学,才了解到他家境贫寒。这一问,对他也就有了那么一丝同情。
  也不知何时,他成了我前桌。当时的我,成绩优秀,作文常被老师当范文读,数学老师公布的前十名成绩的名单中常常有我的名字,物理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提问我。我成了许多同学眼红的对象。有一次,我被班主任叫上台领奖,我捕捉到了他示好感的眼神。那一瞬,我有了新发现:原来这位男生脸上竟然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双眼睛,算得上英俊!
  目光交流的第二天,他开始递字条给我了,字条上写着一道道数学题。如果我懂,就认真解答完毕递还给他。如果不懂,他就会转过身来与我一同研究。
  高二时,我与他又成了同班同学,记不清楚自己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反正有那么一次放学,他揪住了一次机会,问我:“你是不是讨厌我呀?为什么躲着我?”那时,我仿佛是含糊其词,说:“我也不清楚。”于我而言,我是实话实说,于他而言,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那时的我根本无暇顾及他,经常迟到,上课打瞌睡,成绩一落千丈,内心极为封闭。为什么这样?因为家里整天吵闹,我的日子过得真正不开心。
  不知道他是在哪个时候,把信悄悄地塞进我的书包的。有一天晚上,我意外地看到了他写给我的一封长信,厚厚的一封信。掂起那封信,潜意识里,我渴望信里能够出现饱含爱意的字眼。然而,事实并非我期望的那样,信里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内容,而是只有关心之语,勉励我努力学习,说他打算与我一起奋斗,一起考进班级前五名。
  虽然让我如此失望重重,但十分奇怪的是,对今天的我而言,这一封不曾邮寄的信远比他那封在假期走过邮路的信带给我更多回味的空间。如今的我,仍然可以回忆出他信中所写的字,所体现出来的风骨,它似乎已经铭刻在我脑海之中了。
  这鼓励,给了我起死回生的力量。彼时的我,成绩提升的幅度很小,我猜想他或者是对我失望了。也不知什么时候,更不知那时到底有没有什么导致我与他吵嘴的事由,反正就在某一天,因为不满他对我的失望,一时冲动,我竟对他说出气话:“我才不会喜欢你!你就像我在上学路上见到的那只病猫!”我不知当时的我为何要用“病猫”这样的动物形象来形容他这位曾经真诚地关心我的男生?究竟为什么要对他用这样恶劣的字眼?
  说完这气话不久,我懊悔了,对他的内疚越来越深,竟然深到令我魂不守舍。有时候,连上课也一直在想这个事该怎么挽回?在感受之前那封信的关切之情与我话语的恶劣程度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时,我真的很想买后悔药来吃。那种痛苦,像一条毒蛇时不时地纠缠着我,好难受。
  内心挣扎了好久,我写了一封简短的信请求他原谅。说也奇怪,在对他深切的内疚之后,我好像分不清自己究竟是不是喜欢他了。这种朦胧的感觉,让我内心更加矛盾。他对我关切的举动让我欣喜,对其他女生的关怀却让我心痛了。他开始关注班上一位白净的女生,林妹妹型的,性情温柔,品学兼优。
  上了高三,学习担子陡然沉重了起来。于是,我每天晚上坚持到校参加晚自习。学校规定晚自习十点半下课,我却常常在教室里点着蜡烛学到深夜。虽然学校不允许,但我还是偷偷地这样做。他是寄宿生,我是走读生,我家离学校有一段距离。走路大约要二十分钟,回家途中,我要经过一片浓密的荔枝林,每当我走到那黑乎乎的林子时,心里简直是挂了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还是小女孩的我常常是默念着“大胆,勇敢”之类的话语走过那片约一百米长的荔枝林小路的。印象中,家人并不曾担心我一个女孩家深夜归家的安全系数。他不知从哪个同学口中知道了这件事,有一回,他对我说:“这手电筒给你用!有了光亮,路好走,这样,你也就不会害怕了!”说完不由分说,把他的手电筒塞到我手中。之后,他又主动陪我走过几回夜路。
  可惜他,在关心着我的同时,心里更加爱慕着那个林妹妹。每每上课老师叫同学到黑板前吊板,刚巧叫到林妹妹与他,班上的男生们就群体起哄了:“好好好!”好的意思我懂,就是“这一对真好”。对于这起哄,他乐呵呵地接受了。见他如此态度,我竟莫名地有了酸溜溜的感觉。
  因为他,高三那一年,我默默地承受失落的痛楚。
  “后来呢?”藤妹妹眼睛亮亮地盯着菊,不相信菊与他的故事就此完结。
  “我哥的一个女同学也在他那所大学,我单车骑行去过他那所大学,晚上住在他大学的宾馆里,那一晚,他来找过我,我们真的只是纯纯的交谈。”
  “成了他女朋友了吗?”
  “没。他有一次说要我当他女朋友,但没多久又反悔了,不理我,自己跑去打球了。我很伤心,恰好大学旁边有一条河,就走到那条河边,差点跳下去。好在后来想到了我母亲,这才没把命丢在那儿。”
  “你不要再爱他。不然你会很惨的!”
  “我现在有爱人了!哪里还会再爱他?我们现在是友情!他是说了,经年之后才知我们是同类人。但是,我想同类并非一定会相爱。再说了,曾经为了他差点丢了性命,哪敢再去尝试?不要命呀?”说完,菊带泪笑了起来。
  藤妹妹也笑了起来。
  一整个下午的茶话,伴着早开的玫瑰的香气,带给菊的是青春的欢喜与忧伤。
  责任编辑:曹景峰
  美術绘画:邓箭今
其他文献
我是在草的陪伴下长大的,一年四季,从少到长,都是看着草儿度过的,春天看草萌发,夏天看草蓬勃,秋天看草橙黄,冬天看草老去!  在乡下,草是最常见的。那些高大的,低矮的;深綠的,淡黄的;直立的,匍匐的;独立的,寄生的;针叶的,阔叶的……真是数不胜数。在很多的描写野草的诗文里,我最推崇的就是白乐天的《赋得古原上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难道,你还能再找到比这更完美关于
期刊
过年时,我和妈妈回到外婆家度假。  闲得无聊,第二天,我拿妈妈的手机去拍这附近的动物。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本想拍一只正在臭美的鸭子呢,就悄悄地走了过去,不料,还是被它发现了,它扑扇着翅膀,嘴巴尖叫着狂奔和乱跑,还溅得泥土飞扬,劈头盖脸地洒了我一身。等我回过神来,它这个“女汉子”早就没影了!我领教了鸭子的厉害,再也不敢离得太近,而是拿稳手机,站在远处,对准一群鸭子放大拍。这次呀,它们跑是没跑
期刊
一进腊月,乡亲们就开始准备杀年猪了。人口多的人家,一家单独杀一头年猪,猪肉分别用来蒸、炖、腌渍等,来年可吃上大半年。人口少的就约好几家,一般是三五家合杀一头。  年猪一般都是自己养的,从年初开始买一头小猪,精心喂养一年,过年宰了吃。乡村杀年猪,讲究的是一个氛围。村里不少青壮年,甚至身体硬朗一点的老年人都是杀猪的好手。定好杀年猪的时间,吆喝一声,邻居亲朋,都会来帮忙,干活的、观看的,围成两圈,家里就
期刊
又是樱花烂漫时,而这,也是我来到日本东京的第七个年头。  我觉得樱花有一种矛盾的美。单赏每一朵樱花,樱花的花瓣小巧淡雅,白中透出淡粉色,似人间白雪。你会忍不住想轻轻地触碰它,柔软如江南的丝绸一般。花茎细长而柔曲,细得如一根碧绿的银丝,柔曲得似少女姣好的身姿,静静的美好。可当它们齐齐绽放时,又美得热烈却不落俗套。樱花浪漫,远远地看,开得那么的盎然,让人陶醉。樱花本无香,却让看的人总会从心底雀跃,于是
期刊
一  先说两个小片段。  2009年4月,还没毕业的我刚到长沙开始实习。那时候刚刚认识如意先生,两个人都羞答答的挺不好意思。有个周末,他来到我当时住的望月湖小区,给我一个铁盒子,说这是他家里寄过来的,送给我。  ——是一盒茶叶。  他说,自己家里是种茶叶的,这是自家刚刚采下的新茶。我很欢喜地收下茶叶,然后问他,你看《红楼梦》吗?  他面露羞惭,嘟囔着说自己是纯正的理工科。  我说,《红楼梦》里有个
期刊
母亲去世几年了,每次夜里梦见母亲,伏案提笔,想写点什么,但却搁笔放下,对母亲的那种思念和想要说的千言万语,历历在目浮现的往事,不知从何下笔,又怕写不好,用什么样的语言词汇都不足以表达思念之情。  偶看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使我潸然泪下,现场每个人都跟着斯琴高娃的情感进入了那个场景,主持人董卿失控到背对观众掩面哭泣,斯琴高娃朗读完,也流下了两行热泪。这是一篇我没有读
期刊
1987年,我4岁。  村里的“破五”戏是在村头桃树坡坡底的老戏台演的,晌午登台,初七晚上收箱。当晚,全庄出动了,包括拄拐子一摇一摆的和热怀里吃奶的。  “喝喊一声绑帐外,不由得豪杰泪下来。小唐儿被某把胆吓坏,马踏五营谁敢来。敬德擒某某不怪,某可恼瓦岗众英才。想当年一个一个受过某的恩和爱,到今儿委曲求全该不该?单通一死心还在,二十年报仇某再来。刀斧手押爷法场外,等一等小唐儿祭奠来。”突然,蹦出来一
期刊
江竹筠是众多中国革命烈士之一,然而她作为一名女英雄却又是被记忆最深的,人们亲切地称她江姐。  1939年,還不满20岁的江姐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推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江姐接任牺牲的丈夫,担任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不幸的是,就在这一年的6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在狱中,江姐受尽了国民党特务的各种
期刊
家住滇东乌蒙山深处的小山村,父老乡亲有这样的顺口溜:“要过年,大花钱;过了年,就下田……”  一进腊月,家乡便忙开了,热闹起来了。上街卖年货的,肩背车拉,来回穿梭在山路上。村里杀年猪、刷墙壁、焐白酒、舂粑粑,一串串年事,也在父亲母亲们的吆喝与操劳中,不折不扣地落在实处。假若哪家做的有一点瑕疵,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大家也会伸出热情的双手拉一把,笑眯眯地说:“你家没的,我家有,拿了去吃就行了。”抑或说
期刊
当年,乡中学离家20多里,我们寄宿就读。  学生灶一顿饭七分钱,一口直径两米五的大铁锅煮饭,饭是开水煮面条,只调盐,不炝油,不放菜,不调醋,喂猪似的弄一大锅。炊事员姓徐,外号叫扎耳子,肥头矮身,肚子滚圆,说话时小眼睛眨动,耳朵有节奏地跳动。扎耳子是老光棍,喜欢喝点小酒,脸酡红,走路踉跄,饭做得一塌糊涂。  下课,打饭的场景铭刻于心。“当当,当……”铃声响起,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我们一窝蜂冲挤出教室,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