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ong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论农业》,一本朴素的小书。古罗马人M.T.瓦罗著。我只把它当随笔来读。
  在“拾落穗”一节,瓦罗,这位生于公元前116年的古罗马人郑重地说,如果穗不多,劳力又贵,可以放牲口来吃掉它们。“总之,在这件事情上,你必须考虑是否有利可图,不要弄得得不偿失。”比北魏《齐民要术》还要早400年的这本农业操作手册,居然连拾落穗这一细节都顾及到,并单独作为一章来写(尽管只有短短三句话)。
  我记得小时候,在收获过后的稻田间拾稻穗,十分无聊,却不敢违抗大人的命令。那时要是我知道有《论农业》这么一本书,我会翻到这一章,并把它递到父亲面前。放一群鸡到田间来吃,真是事半功倍。
  还讲到篱笆。用种植的树,矮林或荆棘,形成活篱笆。以树为界——一块未经圈起来的农庄的边界,如果沿着它的四周栽上树木作为标志,则较为稳妥。否则,“你的奴隶就要跟他们的邻居们争吵,而你的地界只能通过诉讼来决定了。”
  地界问题,历来敏感,一亩三分地,农民是很在乎的——耕地,菜园,荆棘蔓延,地界往往会模糊。我记得父亲常常对年幼的我说,那块地是我们家的。对,从那棵梧桐树以南,那棵樟树以西。
  树是不会走路的。那些树几十年生在老地方,一动不动。所以以树为界,真是好办法。
  菜园子则大多用篱笆来隔断,防鸡鸭和牛羊进入。把杉木砍了,一排排头朝下扎成篱笆,到春天竟倒长出绿枝来。
  有的篱笆边上种牵牛花。紫色的牵牛花攀爬恣意,花开恣意,篱笆在整个春天都显得很不正经,不务正业,不修边幅,不落俗套。
  稻田间的田埂,倒是天然的地界,蜿蜒曲折地在一丘丘水田间划清界限。但也可以做手脚:有的农人在整理田土时,挥锄削埂,把一条小路挖得单薄如纸,完全不能行走!那路还没有一个脚掌宽。另一侧的田主人,宽厚一点,就不断地往自家一侧培土。把那条田埂,重新修得宽厚朴实起来。
  一年一年,于是那條田埂就变了模样。田埂不是树,田埂没有根,因此能行走。
  很多年以后,其实也没有很多年,也就是二十来年——我回到乡下,发现昔日惜土如金的农人把土地随便地扔在了那里,长满荒草。他们远走高飞,进城打工了。
  他们回村的时候,土地和田埂已经不再重要。菜园也早已荒芜。菜园边上的篱笆却郁郁葱葱。倒植的杉树竟然向上长出一排排的枝条。篱笆上的木芙蓉,竟然开出了一排排的花朵。
  木芙蓉的花,在盛放之前摘下来,去蕊,清炒或做汤,鲜嫩爽滑,口感极佳——我在江西宜春一家湖南菜馆第一次吃到这种花,倍感亲切。
  放下《论农业》,翻开《浙江野菜100种精选图谱》,果然看到木芙蓉。从两千年前的农业学术书里流浪而来,不期遇见篱笆上开花的木芙蓉,最后,这样一朵花终于落到了实处——落在了舌尖上,于是,深更半夜的我,感到心满意足。
  (枫涛听蝉摘自《羊城晚报》)
其他文献
外婆们身上的故事,远比厨房要精彩得多……  名厨和美食家在被问到最爱吃的食物和做菜灵感的时候,常常提到妈妈、奶奶和祖母。在厨房忙上忙下的女人们,是构成温暖家庭的一个符号。但是,外婆可不都属于厨房。  周末到朋友家做客,我向她的外婆打招呼:“你好,我是Ruby的同学BE。”她是一位满头银发、梳着一丝不苟及肩波波头、肌肤晒成浅棕色的优雅女士。她将翘起的脚尖轻轻晃了一下,似笑非笑地向我点一点头:“你好,
期刊
正编着稿子,读者QQ群里一个读者开始喊编编,说是在某期的《润》上,第几页的一个小标题后面多了一个墨点,希望编编们下次注意。我忙表示感谢,征询了下她对杂志的改进建议,她回我:没有了,以后想起来再联系你们。  下了QQ,我找出了她说的那期杂志,翻开她说的页码,果然,发现了那个小小的墨点,像是不小心用笔戳上去的,这样的情况在质检标准里恐怕还算不上是个错误,为什么那个读者会那么郑重地跑来告诉我一下呢?忽然
期刊
多少年过去了,想起你我依然哭得像个孩子。  从我记事起,你就担任着母亲的角色,虽然种种迹象表明,你只是我的祖母。是的,这个源于哈萨克古老“还子”习俗而诞生的秘密,被大家不约而同地守护着。  我把你叫作“阿帕”,这个称呼在哈萨克语中可以是年老的母亲,可以是祖母、外祖母,甚至可以是婆婆或邻居家的大娘。而我只把这个称呼当作是年老的母亲。我记事时你已经五十多岁。  在我的记忆中你是我的保护神,你无所不能,
期刊
在我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几十年里,这是最能激励我的洞见:我们最深的伤痛与我们最大的天赋紧密相关。  在寻求自我改善的路上,我们很容易迷失。  每个广告牌上都在用更快乐、更成功的生活景象诱惑我们。而我,恰恰建议你们通过一条相反的路径,走向幸福。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确认自己不同寻常而又强大的天赋,摆脱那些日夜缠绕的羞耻和伤痛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反而让我们找到令生命发生巨变的亲密关系。  一些“抱怨鬼
期刊
前些日子,我买了些“爱心香蕉”,一来便宜,二来可以帮助那些辛苦的农人,便又多了些道义感。  香蕉取回来才发现,摘得早了,还没有成熟。在办公室里放了两天以后,丝毫看不出变化。有同事说,要买一些熟香蕉和它们放在一起,会熟得快。想想觉得有理,香蕉们在一起,大抵也会交谈的。  我便买了些熟香蕉,放在那几挂香蕉上。可是,又等了两天,熟香蕉表面已经变黑,“爱心香蕉”却仍旧不为所动。大约是性格不合,谈判失效。 
期刊
在一家高大上的公司上班的最大好处之一,是经常有带着我分辨不清是哪种腔,管他是伦敦腔还是纽约腔的各种级别的boss过来发好吃的。那天戴着绒线帽的某个香港口音的潮男走进办公室,和办公室里的各位打着带着长途航班气息的招呼,施施然掏出一盒精致的罐子,分给众人。  盒子里面的吃食是做得精致的马卡龙,一个一个色彩缤纷模样小巧甚是可爱,不过,于我而言也就仅限可爱。我对马卡龙这种被人称为“少女的酥胸”的甜点没什么
期刊
住在冬山河畔的姑姑与姑丈,仍然守着上一代留下来的碾米厂,把孩子磨大、自己磨老了。  姑姑做的萝卜干远近驰名。以前日子艰难,乡下女人都学会了制萝卜干、豆腐乳、酱瓜的手艺。现在的城里人吃腻了大鱼大肉,反而分外怀念清粥小菜,所以传统习惯仍旧保留下来。每年夏天总有人回乡,特地载回姑姑的萝卜干,她也非常得意:“你们这些台北人居然爱吃。”  装了十来只玻璃瓶,除了自食,还可以当作厚礼分赠好友。光看那鲜黄的颜色
期刊
节目组有—位策划叫丛鹏,学细胞生物学出身,人也怪异得很。  大家一起去九寨沟旅游,一路舟车劳顿,猛地看见雨后彩虹,看见满眼绿树,大家一阵欢呼。他却说,多好的高原草甸,多好的针叶林。说得我们一哄而散。“六·一”前夕,丛鹏提出做一期儿童谈话节目。我说,儿童,是谈话的对象吗?可丛鹏秉性倔犟,认准了,很难说服。我决定以退为进,说,我不熟悉孩子的谈话方式。  丛鹏说,这好办,我们可以去体验生活。于是我们走进
期刊
种子给我们的启示,不仅是活着,而且是在任何艰窘情况下始终如一对品行的坚守。  我迫不及待地找到古莲子盛开的图片。第一个感觉是——太失望啦!毫无二致的粉红花,一丝不苟的团团叶儿,居然和现代莲花一模一样。千年的时光,只如同一场初夏的细雨,水珠顺着莲叶流淌而过,之后一切如故。  细细想想,又为古莲子的这般坚守啧啧称奇。1000多年前啊,该是金秋时节,古莲子成熟了。不知因了何种变故,它们在千年前失散,只得
期刊
纳丁·戈迪默,南非小说家,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南非作家。她的作品以反对种族隔离制度而著称,代表作有《七月的人民》《我儿子的故事》《根本的姿态》等。7月13日,纳丁·戈迪默在约翰内斯堡的家中安然逝世,享年90岁。南非总统祖马在哀悼信中说:“南非失去了一位爱国者,失去了一位著名作家,也失去了一位争取平等和自由的振臂疾呼者。”  戈迪默生于1923年,小时候因为心脏衰弱险些
期刊